席卷天下(校对)第64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40/821

  看看那一张被悬挂起来的地图,后世的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众群岛基本上都成了汉土。
  再看看中南半岛的位置,从涨海(南海)到阿三洋的整片陆地也全是汉土,都直接从陆地打通到阿三大陆了。
  “大汉的强盛毋庸置疑。”刘彦极度需要点醒的是:“但是相对我们的人口,所据有的土地着实是太大了。”
  吃撑了是所有大佬们承认的实事,算是一种幸福的烦恼,刘彦亲自重提分封,早就有类似思考的人很乐意在这个议题展开延伸,除了是有私心之外,是真的需要进行分封。
  “诸卿……”刘彦走回自己的位置,坐下去后环视了一圈:“当下你们有两件事情一定要办好。分封之事与列国共处,皆是大事,不可马虎。”
  众臣自然是站立行礼应:“诺!”
  刘彦并不会亲自下场去划定谁应该分封在哪,他依然是会作为一个裁判。
  对于着实是不能无休止扩张的汉国来说,怎么与列国相处也需要好好进行研究。
  “王上。”吕议忍耐了许久,觉得时机合适了:“大秦与萨珊使节提起一个设想……”
第915章
值得骄傲
  以大汉、大秦和波斯萨珊这三个已知世界的霸主国和强国为核心,建立一个国家与国国之间的联合机构。
  有了上一次的五国同盟作为基础,中枢重臣至少对于所提的同盟还是有一定的理解,只是相当的不以为然。
  汉人自己就能够玩得很溜,想要向哪扩张根本就不需要所谓的盟友帮忙,某种程度上汉人也历来并不觉得自己需要什么盟友,硬要有也是委身于下承欢的臣妾,承认他国拥有平等地位对于汉人来讲不但会是笑话,还会给祖先丢脸。
  汉国虽然承认五国同盟的存在,可是真没有把这个同盟当一回事,甚至都没有签署什么国书,也就是从官方层面上根本没有加入进去,一切都是波斯萨沙热情地自我玩耍,硬要拉上其余三个国家,喊着帮汉国怼笈多王朝的口号,同盟就那么儿戏地有了名号。
  “他们的设想是,建立牢固且友好的关系,必要的时候派出军队组成联军,讨伐共同的敌人。”吕议现在就是一个陈述者,不会带上任何的个人主观意识:“萨珊使节保证,一旦这个组织建立起来,他们会派出军队协同我们针对北匈奴残余的作战,也愿意就近提供物资补给。”
  好像是在元朔十年的时候?波斯萨珊到汉国的使节就提到过北匈奴,给汉人带来北匈奴一直没有灭亡,甚至是北匈奴依然活得滋润并且继续自己的征程。
  “我们的边境离北匈奴的所在地至少四千里,中间相隔四个国家和不知道数量的部落。”谢安并不会忘记探索北匈奴的政治任务,进入西域之后就一直在收集北匈奴的消息:“基本上如波斯人所讲的那样,北匈奴一直在向西进行征讨,先后征服以及消灭遭遇的国家和种族,已经逐渐恢复实力。”
  汉人对于追杀北匈奴人是无比认真的,尤其是汉人本身没有陷入内乱的话,一旦探查到北匈奴的踪迹,是不会计较路途之长远和征途之艰辛,选择不怼上去的中枢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中枢。
  刘彦建立的汉国虽然和西汉、东汉的皇室没什么关系,但是继续传承汉人这个名号,一些政治任务肯定是要得到贯彻,其中就包括怼北匈奴这么一件事。
  “北匈奴当前是盘踞在大汉西北以西数千里外的平原地带,我们自己查到和波斯人提供的消息显示,北匈奴正在与一帮名为萨尔马特的人还有西哥特人交战。”谢安讲的名字基本上是音译,不一定就是那些民族正式的名称,但汉人什么时候在乎过这个?他继续往下说:“臣有一个直觉,波斯人并不视北匈奴为敌人,波斯人某种程度上还很喜欢北匈奴。那么波斯人提供北匈奴的消息给大汉,其用意非常明显。”
  汉人对于波斯人的感官挺复杂,有从一些史料上寻找到波斯人的踪迹,其中波斯人派出数万大军迎接西汉使节的事情让汉人产生好感。
  来到汉国的波斯人,他们不断谈起波斯人祖先与汉人祖先的传统友谊,建立的基础就是曾经的帕提亚帝国是用超规格的待遇迎接汉使,随后两国也没有产生什么矛盾,虽然波斯人和汉人没有联合起来怼匈奴人或是怼罗马人,贸易方面却是非常频繁。
  陆上丝绸之路的建立的确是在西汉,初始的丝绸之路最远也是汉商到帕提亚帝国境内,走得最远的汉人是到地中海洗了一下自己的靴子。
  西汉开始的陆上丝绸之路繁荣只维持了不到四十年,中间是不愿意臣服汉人的匈奴人西迁,一度截断了陆上丝绸之路。
  等待这一股北匈奴再次被汉人击败并驱赶,陆上丝绸之路也没有重新变得繁荣,原因是帕提亚帝国与罗马进入决战期,导致帕提亚帝国对于奢侈品的需要量遭到锐减,没有需要汉人就失去了跨越千险万难带货品前往交易的欲望,生意自然是没得做了。
  当代的波斯人,至少是来到汉国的波斯人,他们动不动就讲什么“来自先祖的友谊”,其实双方的祖先连正式的国书都没有互相之间递上一份,有个什么鬼的友谊可讲?
  波斯人那边是怎么记载的汉人不清楚,当代汉人倒是找出了一些零星关于与波斯人交流的记载,有一份算一份的内容全是责问波斯人为什么没保护好汉商,要求波斯人必须给予大汉一个交代,要是存在友谊,也一定是波斯人作为“M”,汉人却不肯当那个“S”。
  都是玩政治的,谁不清楚某个突然间冒出来的国家,张嘴就是友谊,闭嘴就是期盼友谊,带着的是什么样的心思。
  “波斯人担忧我们继续向西扩张,害怕我们的兵峰指向他们。”冉闵从来就是喜欢讲大实话:“这一次搞出什么三国核心盟誓,臣所看到的是波斯人和大秦人在我们的压力下已经想要放弃敌意。”
  可谓是一针见血了,两个打生打死千多年的民族,他们突然发现有一头巨兽就那么窜出来,一再评估后发现自己干不过,尤其是互相之间还在撕咬更干不过,理智驱使他们思考放弃血拼,要不要一笑泯恩仇先不说,反正是不能再继续互相流血了。
  “大汉给他们的压力可想而知。”纪昌多少是感到自豪,光是大汉的存在就能让两个打了千多年的死敌想着放弃血拼,侧面也证明他这个丞相当得非常成功:“臣所不能理解的是,他们难道认为组建这么一个同盟,就能与大汉成为盟友了?”
  如果说罗马人和波斯人是真的那么认为的,会不会觉得很搞笑?
  但真实情况就是罗马人和波斯人就是那么认为,他们相信由君王签订的盟书,等待转变成为敌人,那也是君王告知取消联盟关系,绝对不会是作为盟友期间的开战。
  汉人会觉得盟书什么的就是逗人玩,一方面是汉人就没和哪个国家签署过盟友,一直以来就是汉人带着一帮小弟在玩,简单的说就是汉人不被约束;另一方面是,诸夏历经战国和之后各时期的尔虞我诈,早就不相信盟书会有什么约束力。
  在诸夏这边,签署盟书是为了让敌人失去警惕性,好趁其不备阴一把。
  在罗马和波斯,他们对待正式签署盟书哪怕不严格执行,也绝对不会在没有取消联盟之前背信弃义开战。
  所以,又是一种思想上的代沟……
第916章
礼崩乐坏
  诸夏进入到战国阶段之后,古典时代就已经被终结,是进入到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和无所不用其极的阶段。
  “对内如此,对外……”冉闵毫不掩饰地嘲讽道:“不更过份怎么能行呢。”
  讲得那么直白,那么再说什么都是错的,不免还会被认为虚伪,众人陷入无语状态。
  “说话啊。”冉闵见所有人都是怪异的表情保持沉默:“难道闵说错了?”
  就是因为没说错,才令人无言以对。
  自战国时代的开局之后,诸夏就进入到“兵者,诡道也”的圈子,那个谁按照古典礼仪守则进行交战,被嘲笑了两千多年,也许还会继续被嘲笑下去。
  嘲笑者不会知道自那之后礼仪和信义就被选择丢进了坟墓,坚持信义和诺言的人成了难能可贵的稀有品种,是需要大书特书的事情。
  什么事情越是难得,才会有提倡的资格,要不人人呼吸空气,有人认真且正经……并且还要慎重其事地觉得,应该全方位去保护那些呼吸空气的人吗?
  坚守信义和承诺曾经是作为人最基本的品德,慢慢就变成了需要刻意提倡才会去尊重的操守,最后连用律法去约束都不一定遵守了。
  秦帝国之后季布只因为重视许出的诺言就得了一个“千金一诺”的成语,是不是表明像季布这样重视诺言的人成为少数。
  要是人人都重视诺言的话,单单去提季布是个什么情况?
  春秋战国是礼崩乐坏的时代,是所有人都承认的实事,甚至开创新的新帝国的老刘家都公开承认。
  有那么一个阶段汉人是想要把过去丢弃的重新捡回来,不过并没有成功,还搞出了一头名为儒家的怪兽。
  儒家对于要不要提倡信义可是有进行很认真的研究,他们研究来研究去得出一个结论,只有对被认为是自己人的人才值得讲信义,对于内心里不认为是自己人的人,可以使用任何的手段……包括假装成为好朋友,然后愉快地捅刀子。
  国家与国家的相处方面,儒家大体上是分为两派。
  一派认为除了中国人算是人之外,其余任何种族都只能算是动物,而人是不需要去和动物讲什么信义的,动物好好接受驱策就是了。
  另有一派认为,咱们是人类,不要去搭理任何的动物,关起门来好好过日子就好了。所以是连交流都不要有,关于应不应该持有信义什么的讨论来做什么。
  后面又有了新的延伸,哪怕是自己人都分为两种,一种是可以吸纳成为自己人的人,另一种是只需要有动物本能的人。
  没别的,无非就是读书人就要拉拢到一块,百姓是越愚昧越好。
  儒家成为庞然大物之后,并不缺少正直的人,不过一般是被人认为读书将脑子读傻了,尤其是“只有卑鄙才能成功”成为欲干大事者的座右铭之后,太多没有底线的人一再地获得成功,就让后续的人知道社会的现实是什么。
  那些成功干成大事的人,他们知道自己是怎么获取了成功,清楚不能让人学自己,开始禁止别人有样学样,提倡各种美好了。
  “先人事已逝,我等继续努力。”桓温才不管社会怎么样,只知道做出相关的规定,谁越界谁得到该有的惩罚:“先汉承秦制,大汉再续未尝不可?”
  这里桓温说的那句话,就是建设一个法治社会,每一个阶层都有自己的约束。
  刘彦听懂了桓温要表达的意思。
  可以说诸夏在公元前的时候就走上了正轨,但仍需要一再改进。
  老秦国讲求法律,不过刑法太过残酷了一些,动不动就斩手、断脚、割鼻、切耳、黥面。但要是没有违背秦律,再严酷的秦律又与良善者何干?
  秦帝国之后,诸夏就进入了人治阶段,律法的存在就是一个补充,领导说对的就是对的,哪怕是错的也是对的,一旦真的是错的也只是因为有更大的领导开口说是错的。
  现在的汉国其实也是这样,大体上是按照律法在维持国家运作,不过要是有足够掌权的人干涉某一件事情,律法也是要靠边站。
  “臣……”王猛这个时候就需要站出来了:“出使列国,所见所闻与大汉略有差异。”
  王猛还没有被安排新的差遣,能参与小朝会是刘彦亲自点名,为的就是让他讲述出使见闻。
  “列国各有国情,对待国书却是极为看重。”王猛这个说法就能解释罗马和萨珊为什么要搞新的同盟:“以大秦和萨珊为例,两国若是签订国书,便是交战也会遵守。”
  刘彦对那么些事情倒是有印象。
  不是讲歪果仁总体上有多么好,是环境使他们明白信誉有多么重要。
  像是分裂成为数十上百个国家的欧罗巴,只要是能够混上区域性强国的地位,就算是最不讲信誉的国王,他们对于国与国签署了什么字面的协议,不会去严格的执行条款,但也不会视签署国书为儿戏。
  当前的罗马和萨珊,民间是怎么样且不去谈,官方怎么对待国内民众没人在乎,以国家形式签订国与国的契约却会遵守。
  刘彦还是知道除却诸夏和一些没资格参与博弈的国家,欧罗巴和中亚、西亚的古典时代还在持续,欧罗巴的古典时代是被蒙古人终结,中亚和西亚的古典时代终结于阿拉伯人之手。
  有了王猛的介绍,吕议也就继续自己的阐述。
  尤利安和克谢亚斯可不会说没和国内沟通,他们是以使节的身份提出了构想,三个当世强国走到一块去,一同主宰世界,鱼肉众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40/8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