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天下(校对)第69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97/821

  富户被迁徙走,他们不会选择保留固定财产,是会恐慌性地抛售。那么问题来了,有那个钱去买的人肯定也在迁徙的名单之中,谁会接受人和财产相隔数千里之遥?
  国家收购倒是方法之一,但吃相将会是前所未有的难看,谁特么以后还会搞商业?
  结果必然是大量的产业直接被放弃,工坊和工厂纷纷倒闭或是关闭,夸张的失业潮将会发生。
  “这……”谢安听了刘彦的说法露出了吃惊的表情,就好像他没有思考过似得:“陛下深谋远虑,臣未能及。”
  刘彦才不相信谢安没有进行过相关的思考,只是因为出身以及身份的关系,想到了也不敢说罢了。
  这些有着高爵位同时也是朝中高官的人,不管他们之前的家庭背景怎么样,身份发生了现如今的改变,不可能只是依靠俸禄过日子。
  出身北方的人,他们就算是自己想不到要去临淄投资,吸纳家臣之后也会得到意见。他们的身份决定了不可能完全没有排场,不想去干贪污的事情搞得自己某天被押解到菜市口,涉及到商业就是一种必然的事情。
  南方出身的人,他们的底蕴远要比出身北方的人更足一些,很多本身就有着庞大的家产,土地是被有偿回收,一些原本就有的商铺和工坊却依然在名下。
  他们手里面或多或少有着资本,谁也都能看得出来刘彦很支持发展商业,有了第一个去参与,参与之后还没被警告,甚至是发了合法经营所得的财,谁还会排斥呢?
  一旦各地富户真的被强制迁到关中,唯一能够受惠的就是那些够资本能数千里之遥拥有庞大财产,却不担忧被侵占的群体。
  搞得刘彦很多时候不得不多想,建议迁徙富户的那些臣工,有多少是想着大大捞上一笔的?
  来到城南市集,站在外围向内看去,竟是能够看到空气之中呈现一种雾状。
  当然不是真的起了雾,是有着太多的人聚集,同时市集之中有不少商铺是蒸煮东西,太多的热气使空气呈现了一种雾状。
  “陛下……”崔宗小心翼翼地问:“众皇子皇女年岁太小,市集之内杂乱无序,是否外围等候?”
  其实长安城南的市集还是比较规范,不过但凡是作为市集,没可能真的干净到哪里去,顶多就是没有出现乱占摊位,导致连人想要走动都没法走,应该脏的地方依然会脏,同时空气肯定也不存在新鲜一说,相反是太多的味道凑到一块,形成市集特有的那种浑浊空气。
  也就是刘彦脑海中有辨别敌我的地图,他才会带着一帮子嗣逛街。不会遭遇刺杀,可是空气浑浊,再来是看去的确是人挤人的情况,孩子的确不太适合进去。
  “陛下。”谢安劝道:“陛下万金之躯,社稷全在您身上。里面如此混乱,陛下不可进入。”
  其实还能够想象到另一些人已经陷入高度紧张的状态,那就是负责保护皇室的人。
  如果认真地辨识一下,短暂时间内这里已经出现了太多看去剽悍的人,偏偏他们还要进行各种的伪装,搞得一些察觉到的普通人心生好奇。
  刘彦是带着十来个孩子,孩子又有女官伴随,一行人不管怎么看都异常显眼,很快就被旁边的人不断用眼神围观。
  “罢了。”刘彦并不是一个固执的人,对崔宗说了一些商品的名字,吩咐道:“进去买吧。”
  崔宗是大大舒了一口气,只要刘彦不进去,一切都属于好说。
  刘彦说的那些商品都是平常人能用到的,他有必要好好了解一些市价,以此判断长安市民的生活状况。
第976章
怎么能是没用呢?
  天坛广场并不是整个长安最为热闹的地方,讲到热闹的话应该是位于朱雀大道延伸出某条旁道的美食街。
  既然是美食街,肯定就是充满了各种美食的街道。它是一条笔直的街道,长度达到两里左右,两侧皆是店铺,每一间店铺都是经营特色的美食。
  除了店铺之外,美食街也有着摊位,不过与店铺经营规范的正统食品不同的是,摊位主要是以经营各种小吃为主。
  由于美食街日夜有客流,店铺是轮班式的二十四小时经营,摊位则是不同的主人进行轮换。
  一整天的日夜都在经营,各色的香味从未断绝,长安人也就给取了一个别名,叫飘香街。
  世界上只有取错的名字,而不会有喊错的绰号,飘香街正如别名那样,的的确确是一条时刻飘着食物香味的街道。
  美食一条街并不是只有诸夏的各种美食。
  由于汉帝国已经与世界接轨,同时那么多国家的商人到来,各国得到允许向官府租赁了店铺,他们也开始经营自己国家的食品,丰富了美食街的菜类,可是异国他乡的食物就未必会受到汉人喜爱了。
  如果说美食街是玩乐的地方,那么天坛广场就是一个倾向于严肃的地方。
  天坛是国家祭祀的场地,广场是天坛的一部分,那边绝对不可能说成为一个肆意嬉闹的地方。
  不知道是谁第一个到天坛广场摆下文斗擂台,官府并没有驱离或是追究,那么在这种严肃的地方进行文斗也就成了最佳的理想,不少文人甚至会想,他们在这里施展自己的才能,也许能够被上天感应到。
  一直到某个有才华的人应招前往宫城给皇室子女讲课,还真是应了他们的期盼,上天有没有不可名状的神秘存在谁也不清楚,可是被天子召去给子女讲课了,等于是与被上天宠幸没什么区别。
  有了第一个例子,认为自己有真才实学的人,他们就更热衷去天坛广场,期盼自己的才能也可以被天子发现到,成为又一个扬名天下的存在,导致的是一年四季不绝,甚至是无论日夜,天坛广场都是有那么些人像孔雀一样开屏的人。
  “今天是什么回事,怎么会有那么多达官贵人过来?”
  “你怎么发现他们是达官贵人的?”
  “那还用多说吗?不是达官贵人,够资格带着那么多的护卫嘛!”
  “啊,你说得好有道理,令我无法反驳。”
  在汉帝国,什么样的爵位才能拥有多少护卫是明摆着的事情。
  同时,要是爵位不够高,可是当前的官职足够高,依然是能够拥有临时增加的护卫名额。差别是他们一旦从官职上卸任,爵位是什么待遇,立刻就打回原形了。
  那么多一看就是达官贵人的大人物来到天坛广场,原本就在展露自己的人瞬间亢奋,以最佳的姿态来展现自己。
  同时,一些人开始呼朋唤友,告知他们天坛广场来了许多的达官贵人。
  等待刘彦到来,讶异地发现一点,天上飘着白雪,广场之上的人却是多得有些夸张。
  “原本人并不是太多。”纪昌在刘彦到来后,发现了就聚了过来:“应该是发现今天高爵者数量多,来找机会吧。”
  天坛广场这边,一眼望去就是一片大约八十万平方米的面积,中央就是高耸的天坛,每时每刻都有甲士在四周值岗。
  整个广场除了天坛之外就没有其它建筑物,全是平坦的石板地面。
  文人来这边摆下擂台,并不是说筑起高台什么的,其实就是找个地方,靠着嗓子挑衅。
  他们的挑衅并不是说进行谩骂,更像是商贩那样吆喝,差别是商贩吆喝的是商品的名字,他们却是大声地念自己的文章。
  之前刘彦有来过几次,对于文士所谓的文斗有一些了解。
  此时此刻,刘彦仅是站在外围便能听到激烈的争锋之声,一眼看去能够看到好些个被围观人群聚拢形成的圈子。
  这个年头没有电视,一些公众人物或许名声非常响亮,可是长成什么模样就不知道了。
  刘彦露面的次数不多,每次露面都是在极为重要的场合,只不过离普通人太远,足够远的距离没可能让人看清楚,再来就是他露面的时候基本是穿戴冕服,脸基本上也是被珠帘串成的旒遮挡。
  相比之下,一些大臣则是经常性地在公众面前露脸,消息越是灵通的人认识的高官就越多。他们互相转告确定,得知三令、六尚书至少一半来了,军中的一些大人物也出现在天坛广场,内心既是激动也是困惑,着实猜测不出那么多的达官贵人今天怎么凑堆了。
  汉帝国正处于一再的改制当中,原先的举荐孝廉因为体制的转变被取消,科举制度因为没有完善而没有上马,国家取才其实是陷入了一种谁也不想看到的停顿状态。
  在正规取才的渠道暂时“消失”的时候,必然是会有另外一些不是那么正规的渠道出现,来到天坛广场展现才能就是其中的一种。
  天上下着雪无法阻止有进取之心那些人的热情,他们内心的火热甚至能够蒸发寒冷的冻气,刘彦亲眼所见一些正处于辩论中的读书人脑袋上腾腾地冒着热气。
  “大汉不是没有才能之辈,是我们没有挖掘人才。”纪昌对于那么多读书人争锋是一种开怀的态度:“他们是大汉的未来啊!”
  刘彦脸上带笑,内心却是不置可否的态度。
  听听辩论的人大多是在辩论什么,基本上就是“仲尼曰”、“孟子曰”、“旬子曰”之类的,很少有“自己曰”的人存在。
  那些动不动就某某谁“曰”的人,搞得好好的辩论不像辩论,根本就是在学舌般的背书,能显示自己的能耐的不过是展现死记硬背的能力,出彩一些就是死记硬背了还理解先贤话中的意思,除此就没点属于自己的想法。
  “大汉的未来若都是这般,那就呵呵呵了!”冉闵走过来刚好听到纪昌话语的一个尾巴,满脸嫌弃地说:“他们又不是孔丘,也不是孟轲和荀况。便是这些先贤,对如今的大汉又有何益?”
  纪昌对于冉闵指名道姓地说出先贤的姓名有些炸毛,怒道:“冉将军就不知道尊重先贤吗?”
  “某很想尊重啊。”冉闵只差挖鼻孔表示自己的不屑了:“可是他们有能让某尊重的地方吗?”
  “先贤传承文化,研究文学,才有如今的诸夏。”纪昌胡子都快气得翘起来:“难道还不能让冉将军尊重!?”
  “好吧,某承认他们有贡献,只是大多只会叨叨念,没有实际的作为。”冉闵做出思考模样,问道:“先贤可有研制优良器械,使诸夏抗击异族多了利器?”
  纪昌:“……”
  “研制百工的先贤,好像是被瞧不起,甚至踩在脚底板一再辗?”冉闵见纪昌说不上来话,乐呵呵又再说:“那历代兵家,可算先贤?”
  “诸多先贤没有研制百工,亦无挥军偃师……”纪昌差点被绕进去,反应过来硬气地说:“他们丰富了诸夏的文化,用文化武装了意志。华夷大防便是诸夏的坚盾,华夷之别便是最锋利的矛戈。”
  这一下换冉闵无话可说。
  “中书令言辞犀利啊。”谢安低声对刘彦说:“只是难以解释为何薄待儒家之外的先贤。”
  先贤曾几何时是指那些对诸夏有过贡献的所有人,不止是儒家的那些大能,还包括任何一个为民族付出的人。
  可是随着儒家独大,儒家门徒就打倒了所有的不是“自己人”,搞得诸夏能够存在下去完全是儒家的功劳。
  在儒家独尊到无懈可击的年代,任何一个人要是敢蹦跳出来说实话,没两三天荒郊野外绝对是能看到尸体,甚至是连尸体都找不到的人间蒸发。
  后面怀疑儒家是不是真的有用的反而是儒家门徒自己,他们在东汉的时候已经发现儒家陷入桎梏,企图进行改良和完善,才有了东汉当代大儒假借先贤名号的重新录书和注经行为。
  东汉的儒家大牛所做的事情是让这个学阀得到续命,但是仅仅不到百年过去,到了两晋时期儒家又再一次陷入迷惘,尤其是面对胡虏武力的时候,不止是儒家的学问显得软弱无用,甚至是拿不出半点能从物质上来自我武装用以抵抗的东西,搞得儒学都快和平演变成为玄学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97/8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