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天下(校对)第77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74/821

  正常的诸夏社会,男儿从来都不害怕踏上战场,相反他们渴望能够得到君王的召唤,依靠这个途径来作为改变自己人生命运的契机。
  承担家庭责任,照顾长辈以及幼小,响应君王的号召,它们就是古典社会状态下汉家男儿的人生价值观,也是绝大部分男儿一生的轨迹。
  相较于男儿的责任以及对功勋的追求,汉家女儿会更加单纯和枯燥一些。
  只要不是大富大贵的家庭,女儿绝对不会有读书识字这一个过程,她们自懂事的那一刻起就开始参与劳动,然后在劳动中懂得女儿身应该会的生活技能,同时什么天真浪漫全被消磨没了。
  便是在大富大贵的家庭,教导女儿读书识字也仅仅是为了让她们明理,并不是要教导她们成为何等的妖孽。
  一般富贵人家教导自己的女儿,是教导怎么去经营一个家庭,成为贤内助之类,她们的择偶标准通常不会低。
  普通人嫁的女儿被劳动消磨了天真浪漫,不是普通人家的女儿则是在一连串的教育中早早成熟,什么自由和奔放,乃至于为自己而活,实际上根本就不存在于诸夏的古典社会。
  龙不与蛇交,凤不与蛆盘,一直存在于社会,门当户对永远都会是主流。
  偶尔出现龙娶了雉,凰嫁给了彘,那是对自身阶层的背叛,注定是要遭到抵制,却有一个阶层会流着口水满满的羡慕,然后被不知道多少人美化和传承下去,成为一个充满虚假的故事。
  那个故事里来自不同阶层的人,结合之后哪怕结局是双双饮恨而亡,两个人也绝对会是在不屈与甜蜜中死去,不会去描述他们到底是经历了何等的挣扎与苦难。例如高人一等的阶层不与接受,平凡阶层又对他们充满排斥,成了绝对的孤立。
  “适合的人选不少,契合的却不多。”崔婉满是苦恼地拿着一叠的卷轴:“徐氏女最为合适,只是……也是最为不合适。”
  徐氏女当然就是徐正的那个徐氏,他有不少的儿女,最小的嫡出幼女只有十岁,以家世和年龄而言,怎么看都是太子妃的好人选。
  “圣上正当壮年。”拓跋秀这几天经常往来崔婉这里,参与了刘慎的选妃:“不是妹妹多话,选了徐氏女,太早染指军权了。”
  “……”崔婉就是知道那样很不好才会苦恼:“寻来寻去,只剩下桑氏女了。”
  “崔氏与桑氏斗了那么多年,近几年才被陛下压了下去。”拓跋秀真的忍不住了,笑了几声之后,说道:“真要结成亲戚?”
  两个家族的基本盘都在原先的冀州,一方要壮大肯定会挤压另一方的生存空间,免不了是去发生竞争,很多时候竞争甚至是非常凶恶,没有大场面的厮杀,不知道多少人却是死在悄声无息之间。
  后面崔氏与桑氏之间的争斗是被皇帝强制停止,同时他们将在冀州的力量撤出,崔氏是向北经营漠南,桑氏则是向西南而去插足中南半岛。
  不止是崔氏和桑氏,除了没有怎么去经营的纪氏之外,其余家大业大的各大家族都从汉帝国本土抽离力量,转到一些新的占领区去进行经营。
  皇帝不允许各家族在本土搞事,他们去了外面却不代表没有了竞争,只是相比在国内时的你死我活,到了外面是竞争和合作共存,血腥味没少多少,关系却是变得更加复杂了。
  崔婉对拓跋秀的揶揄没有半点恼火的地方。她之前对拓跋秀忌惮,无非就是怕拓跋秀生下一名皇子,对刘慎的储君之位产生威胁。
  那么多年过去了,拓跋秀膝下依然没有儿子,妇人到了接近四十岁的时候很难再怀上,再则是哪怕怀上了还是个男孩,新生儿与刘慎也相差了至少十一岁,刘慎已经成为储君的前提下,至少多了十一年的经营,又能有多少威胁?
  后面崔婉还想通了一点,她觉得以前自己也是迷障了,怎么会忽视拓跋秀出身那么一件事情,便是拓跋秀再得天子宠爱又如何,便是世间再无鲜卑一族又怎么样,拓跋秀就是有儿子也注定不会坐上那一张独一无二的宝座。
  想通了之后的崔婉开始极力讨好拓跋秀,不会威胁刘慎的前提下,她觉得拓跋秀越是得到天子的宠爱,才是为自己挡下任何新秀的盾牌。
  “要不……妹妹替我探一探贵妃的口风?”崔婉口中的贵妃自然是桑妙。她能讨好拓跋秀,却绝对不会去对桑妙有任何的降低身份,无关于尊严或者地位尊卑,是以威胁程度作为基准:“慎儿与桑晴,还是很合适的。”
  拓跋秀无声地笑了笑,颔首算是答应了下来。
  崔婉见拓跋秀答应自然是无比高兴,很快就陷入自己的思考。
  拓跋秀与大多数人的关系都挺好的,没有特别地去与谁交恶。这是源于她知道自己的身份特殊在哪里,一开始的时候是不想与人接触,后来则是因为拓跋一族。
  现在已经没有鲜卑人了,拓跋一族算是众多鲜卑别部中命运算顶好的唯一,大多数的族人变成了汉人的一份子,不是像那些被灭或是为奴的鲜卑别部。
  世人都认为是拓跋秀的关系,她却明白刘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在其中或许有一些关系,但绝对不是占了主因。
  刘彦根本不是一个能被女人左右的人,他在很多人的眼中根本就是心坚如铁,尤其是在对待异族方面。
  从古至今,只有刘彦以君王之躯明确发出杀奴令(杀胡令),以往的那些君王便是再痛恨异族也没有这么干过。
  一个能够亲口说出“非我族类,皆可杀也”的君王,怎么可能会因为宠爱一名女人去做什么改变。
  到目前为止,世人依然是错误地认为刘彦不对拓跋鲜卑酷烈源于拓跋秀,他们也的确无法想不到刘彦是因为拓跋鲜卑从某些方面来说对历史有贡献,才致使刘彦别眼相待。
  诸夏是一个相对单纯的民族,只要万众服从一人,那个人是个什么样的意志,不损害自己利益……或是不会损害太严重,万众基本上是会进行跟随。比如刘彦想要扫清异族,首先万众也渴望有这样的局面,再来是清扫的过程中能够获立功勋,肯定是要狂热追随。
  桑晴是桑虞的嫡出幼女,今年不过才九岁,少刘慎三岁的同时,以汉家制度并没有到婚配年龄。
  崔婉会选择桑晴,显然不存在刘慎与桑晴有什么感情基础,只是单纯地想要加强刘慎身边的力量。
  “妹妹可以去说。”拓跋秀摇着头:“恐怕尚书令会拒绝。”
  “为什么?”崔婉是真的不解:“太子妃,何其尊贵,怎么会拒绝呢?”
  “皇后,为什么徐氏女不合适?”拓跋秀知道身为一名母亲是什么模样,只想给予孩子最好,却会忽视很多东西:“太子娶徐氏女,恐怕有染指军权的嫌疑。桑氏女的家族是公认的当世第一世家,又会有什么呢?”
  崔婉此时此刻是真的觉得拓跋秀参与进来是一件好事。
  “说句姐姐会多想的话。”拓跋秀非常认真地问:“姐姐认为圣上愿意这么早册立储君吗?”
  崔婉沉默以对。她是有想过这一方面,只是从来都下意识地避过,不敢太过深思。
  “圣上不会认为自己老了的。”拓跋秀摇着头,往下说:“说句大不敬的话,圣上正当壮年却有了太子,册立太子的事情会让圣上有老了的感觉。”
  崔婉承认拓跋秀是冒着大风险在说实话,不得不强颜欢笑了一下下。
  有那么一件事情,自册立太子之后,刘彦回到后宫再也没有到过皇后处,同时品阶越是高的妃子也很看再接待刘彦。
  从那之后,刘彦更多的是往低品阶的那些女人章台而去,对高品阶的嫔妃来讲是幸好刘彦没特别频繁去宠幸某个人。
  卓香进来时看到两人沉默,迟疑了一下下从袖中拿出一个本本,说道:“陛下,这是礼部送来的名册。”
  能被称呼为陛下的并不止是皇帝,皇后也能被称呼为陛下,因为“陛”本来就是登高的台阶,特指帝王宫殿的台阶,母仪天下的皇后有资格被称呼为陛下。
  然后是,汉室的皇后从来都不叫什么“娘娘”,谁敢称呼汉室皇后为“娘娘”,九族都不够被杀的。
  “名册?”崔婉很明显地一愣,接过名册看了一下,似乎是有些没有反应过来:“这是……”
  卓香有事先看过名册,知道那里礼部送来的选秀名单,只是这一件事情上面礼部却是逾越了。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任何事情都是有法度约束,该是谁的权柄就是谁的权柄,比如选秀是应该由皇后来提,礼部是有足够的权利选取一些人加入名单,但是礼部没有资格开办选秀。
  卓香特意提了这么一嘴:“臣过来时,听闻礼部侍郎周鸣方才病逝。”
  崔婉就看向名册,上面有落款人的签名,不就是礼部市场周鸣吗?她一下子就反应过来了,周鸣的死已经为逾越付出代价。她要是拒绝选秀,或是继续追究礼部,那么事情就会往另外一个方向发展。
  “着有司照办吧。”崔婉脸上是红白相替,拿着名册的手抖得很厉害:“要隆重了办。”
  卓香行礼应“诺”,一再迟疑还是没有说什么,转身离去。
  “圣上这是为何?”崔婉无比凄苦地对拓跋秀说:“臣并无逼迫圣上立储之举呀……”
  皇后也是皇帝的臣,自谦的时候也能自称妾,但绝对不存在“臣妾”这个自称。在汉室“臣妾”是化外蛮夷对中国的一种臣服自称,才有了那一句“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大汉之臣妾”的话。
  要是皇帝的皇后以及众妃自称“臣妾”,那就是她们将自己视为臣服的蛮夷之人,后宫的女人得多是没文化或是白痴才会用这个自称?
  “……”拓跋秀先是无语,然后笑着说:“蛮好的。”
  崔婉今天愕然的次数比以往更多,不解地问:“这样还好?”
  “不针对太子就是好。”拓跋秀指了指自己,又指向崔婉:“我们都年老色衰了,圣上却依然是龙精虎猛,有新颜色不是很好嘛?”
第1056章
皇帝与储君
  选秀办得非常盛大和隆重,也算是当前紧张局势下一件与战争无关的事情。
  参与选秀的秀女来源非常复杂,有勋贵的后辈,有敌国的公主,有来自富庶的美女,不过可以肯定的一点,大多数都会是大家闺秀,反正不会存在什么乡野民女。
  对于这一场突然发生的选秀,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解读。
  崔婉的理解是天子在进行某种反击,其中崔氏必然是会遭受到一轮打压。毕竟崔氏对刘慎一事太过热心了。
  刘慎首先是刘彦的儿子,再来是汉帝国的储君,然后才是崔婉的儿子。
  作为有崔氏血脉的储君,崔氏对于刘慎成为储君热心一些,是一件完全可以理解的事情。只是理解归能理解,事情却不是那么一回事,使人……尤其使刘彦会担忧刘慎的屁股能不能坐正,日后的崔氏又会是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诸夏对于记载历史很是执着,由于史官的认真和固执,先秦到两汉和西晋,大多数史书都能够相信。
  不管是先秦还是两汉,没有少过外戚干政的事情,某些历史时间段甚至可以说国家是被外戚集团所统治。
  例如汉初的后族吕氏和汉景帝时期、汉武帝初期的窦氏就是明显的例子,差别是吕氏做得太明显和霸道被清算,窦氏还懂得拉起遮羞布被皇室用平和手段清除。
  到后面的东汉,汉和帝时期外戚集团又再一次兴起,此后东汉就接连发生外戚把持朝政的事情,到最后东汉的江山更是由于愚蠢的外戚而被葬送。
  只要是理智的皇帝,绝对不会愿意看到外戚做大做强,手段最为铁血和被人诟病的是汉武帝刘彻的选择,他不但杀母存子,还为了剪除李广利葬送了三万精锐大军,导致汉匈战争走向了另一个拐点。
  刘彦有细细地想过,要是刘慎将屁股摆到崔氏那一边,汉帝国必定是会上演皇后娘家被一再打击走向灭亡的戏码,甚至会发生废黜的事件。
  “太子最近在做什么?”
  “回圣上,太子除向您和皇后请安问候,已经有一月未出含丙殿,闭门往来于画堂与甲观,修文练武。”
  “谁教他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74/8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