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天下(校对)第8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6/821

  夷狄而华夏者,则华夏之;华夏而夷狄者,则夷狄之。
  华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
  周天子分封诸侯,数千诸侯国便是“诸华”也称“诸夏”,因此有“华人”的称呼,“夏人”这一称呼在上古先秦时代也是一种。
  前燕境内有数量庞大的晋人,他们改了自己的装扮,还改了生活习惯,比胡人还胡人。没办法,他们说自己被抛弃了,成了胡人统治下的一员,不进行改变无法生存。若是说为了生存而进行一些改变,谁也不能多说什么,毕竟不能让人去死吧?可他们生活习惯和装束改掉也就罢了,对待曾经的同族却是比谁都狠。
  刘彦开始觉得是不是同族不是看装扮或生活习惯,是心里还认不认同是哪个族群,然后一些行为上是不是也当得起“同族”的说法。
  现在有相当多的胡人穿着和生活喜欢趋于“华夏华”,也就是一些胡人高层所说的“汉化”,那么是不是说他们已经成了“诸夏”或者“诸华”?
  刘彦是要复兴强汉,他也已经琢磨明白了一点,与之其它族群讲血统,华夏族群从来就是讲文化的认同度,那就是华夏作为一个族群能够延续数千年的原因,要是讲血统……近亲产下的子嗣是什么模样,看看罗马皇室喜欢姐弟不伦,生出来的孩子有多少是畸形就知道了。
  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刘彦的心志颇大,可不会满足于仅仅是光复中原……乃至于是强汉时期的疆域,他可是一个要带着族群开启“世界岛”争霸战的男人啊!
  狭隘半岛的城墙外大道两旁,两侧树林开始挂上了别样的装束,那还是被挑断了手筋脚筋的入侵者。由于没有割掉舌头,那些人还能发出惨嚎、呻吟、破骂、求饶、诅咒,几乎是每一个入侵者都会有自己的话想要说。
  “同族,我们是同族,不要这么对待我。”看着挺年轻的小伙子,有着比较明显的晋人五官,他在祈求:“杀了我,求求你杀了我。”
  有时候,死其实是一种解脱,例如四肢失去了活动的能力要被挂在树上,经过长久的风吹日晒,可能会有各种蚊虫蚂蚁爬到身上,夜间也极为可能引来食肉动物的撕咬。
  不止那个小伙子在求死,相当多被挂在树上的战俘都在求死,他们之中不少可是曾经对被挂在树上的人发出恐吓,或是亲眼看过被挂在树上是何等的惨剧。
  因为汉部是笔直地砍伐树木弄出道路,大道显得挺深幽。皑皑白雪的背景中,树木之上吊着随风晃动的人体,各种扭动给深幽的大道增添了令人看了会觉得毛骨悚然的画面即时感。
  李坛非常享受地看着恐怖的画面,不时会对辅兵吆喝,该怎么布置战俘,该怎么去捣腾那些用石灰特制过的头颅。
  是的,大道边上会制作京观,就是用一颗又一颗脑袋堆砌起来的人头堆。
  不止是京观,还会在京观边上立一块石碑,石碑上会刻写那些脑袋是怎么来的,并会刻下砍掉脑袋的时间,忒装逼的还加上了刘彦特意让留下的一排“勿谓言之不预也”。
  挺野蛮的对吧?但现在还真的就是一个野蛮的时代,软弱换取不来同情,求饶只会被变本加厉的蹂躏,想要安逸生存,想要生存得更有尊严,只有杀人,杀入侵者,出去入侵杀人。
  “这是一个杀人的时代啊!”
  赵千自认胆气很足,可是看着那些被吊在树上不断晃动的人体,浑身的鸡皮疙瘩真的是控制不住冒了出来。
  那些被吊着的人还在不断发出各种声音,身临其境才知道什么叫瘆人,作为观看者的汉部士卒,他们却是只有极少数的人才会害怕。
  说白了,这真的是一个杀人的岁月,要是没有见过死人绝对不正常,过去他们所闻所见最多的是与自己相同身份的人被杀,或者是被用任何的方式虐待,只不过是现在换成他们在干那些事情。
  “再检查一遍!”李坛在发号施令:“然后撤兵回营!”
  数百士卒沉默着进行检查,不少人的靴子踩到了血迹。或许是有挑断手筋脚筋流下的血,不过绝对不会多,概因将战俘吊起来之前有做过简易的止血,那是被吊在树上的人有人咬舌了。
  不是谁都愿意慢慢被饿死风干,胆子够又能狠下心的人,他们咬断了自己的舌头,希望能够咬舌自尽。可说实话在,咬舌是可以自尽,但可不是咬下舌头就能死去,基本上就是失血过多或呼吸道被堵住窒息而死。
  对于咬舌自尽的人,汉部这边的士卒没有多管,个别士卒甚至饶有兴趣地看着因为疼痛剧烈扭动身躯的战俘。
  残忍吗?是挺残忍,但其实也就那个样,至少汉部不吃人,不会杀了人之后将人吃成骨骸。要真切地知道一点,死了不被吃其实已经算是一种幸福。
  也许是野兽给面子,李坛集结部队要回去,狼嚎声竟然出现了,听得汉部士兵这边发出一阵诡异的嬉笑,那些被吊起来的战俘则是一片嚎啕鬼叫。
  李坛颇为潇洒地挥手:“收兵!”
  担不担忧有人的绳索断了下地?断了就断了呗!手筋脚筋全被挑断,就是有人下地又怎么了,只能是当条毛毛虫在地上挪动。
  冬日的阳光不晒人,就是因为树林有些茂密,看去里面黑乎乎的一片,风稍微大一些就是树枝摇摆着发出各种“嘎吱”之声。
  此时此刻,那些被汉部士卒吊起来的人,他们不过是转换一下角色。要清楚的知道一点,他们在辽东没少干同样的事情,对一些不配合户籍统计和迁徙的人,他们是干得兴高采烈。对那些投降了的高句丽人,他们同样是干得热情高涨。现在只不过是换成他们被吊在树上,要将之前的那些人经历过的事情,重演上那么一遍。
  列成队的汉部士卒在高歌,他们在唱“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歌声中混杂了狼嚎声和哭嚎声,背景是挂在树上扭动的战俘,两堆成为京观的头颅,还有那一块被竖立起来的石碑。
  赵千在走的时候会时不时扭头看,不是说要牢牢地将那一幕记在脑海什么的,纯粹就是好奇部队撤走之后,不知道有多少狼会出现。
  “应该是不会一下子被全咬死。”成朔相对笃定地说:“狼也有储存食物的习惯,不会一下子咬死太多没有反抗的猎物。”
  赵千好奇问:“你怎么知道?”
  “我家是放牧的啊。”成朔腼腆着一张脸:“见多了自然知道。”
  话说,成朔原先是杂胡,连个名字都没有,后面见周边的人都有名,就给自己取了这么一个名字。是名字,所以“成”并不是姓氏。
  赵千则是一个庄户,“赵”是主人家的姓氏,汉部登记人口需要名字,直接给拿来用了。
  出了林区,一看看去是冒着寒冷正在砍伐木材的人,他们看到部队出来都是摇着手发出欢呼。
  对待敌人的残忍就是对待自己人的仁慈,汉部也远没有到可以宽恕敌人的地步,那是强大到一种程度才能有的“高尚品质”,并且是一种病态的品质。
  要知道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只有在拿对方无可奈何的时候才需要假装一下和善,要是干得过,从古至今哪个不是露出獠牙使劲折腾,不然华夏苗裔就该窝在黄河流域,不该是开拓神州大地。
  对于汉部来说,他们之中估计没有多少人清楚强硬对待慕容鲜卑会换来什么,只会觉得原来自己的部族已经强大了,面对入侵的时候做出了再正确不过的反应。至于将活人吊在树上风干是不是过于残暴,那是另外的事情了。
  “回去之后休整三日。”不是临战状态,李坛没有制止士卒交谈,可他一开口,士卒就自觉安静下来了。他大声说:“三日后,我们出兵扫荡周边的胡人!”
  那是既定策略,前燕竟然有军队过来造成入侵的事实,汉部是很弱小,可要是没有做出反应会显得过度软弱。
  “杀了便杀了,只要不是杀了慕容族人。”拓跋秀在给刘彦讲道理:“对鲜卑人而言,软弱不会得到任何尊重,只有表现出该有的强硬才能使之正视。”
  问题是刘彦现在可不想被慕容鲜卑正视,他对前燕使节团动手是出于报复,给部族上下一个必要有的交代,也是一种激发民心士气的必要作为,但内心里要是不忧虑前燕开来大军,就不会是一个合格的领导人。
  “且不论其它……”拓跋秀微微昂起了下巴:“慕容是一个强势的部族,肯定会来。夫君,我们汉部有训练有素的军队,有夫君本部绝对精锐的部族武装,更有雄伟的高城大墙,与之一战便是!”
  刘彦当然是要与之一战,并且正在做任何该做的准备!
第151章
法理人情
  “那么……慕容鲜卑的态度?”刘彦觉得吧,同样是鲜卑人,哪怕不是同一个部族,拓跋秀应该会比任何人更加清楚慕容鲜卑的思维:“会怎么样?”
  “夫君是鲜卑铁弗。”拓跋秀说这个可不是要侮辱刘彦,相反现在娶胡人,特别是娶五大族的强大部族贵女才是“政治正确”,她非常认真地说:“您的部族可以是汉部,也可以是汉铁弗部。”
  什么意思呢?就是操作一些,让慕容鲜卑觉得即将开始的是一场“内战”,战事激烈或许会非常激烈,可灭族就未必了。
  “是啊,段氏鲜卑那么惨,几近没有反抗之力的时候,慕容皝放了段氏鲜卑一马。”刘彦摸着下巴,又说:“那该怎么操作?”
  拓跋秀想都没想,直接说:“让拓跋什翼犍出面吧。”
  哎哟,大舅哥啊?刘彦可是帮了拓跋什翼犍不少,兵器和食盐输出,代国该给汉部的却是一根毛都没有送过来,那帮忙与前燕周旋一下,似乎并不过份。
  “代国与匈奴铁弗部的战争打得比较惨烈?”刘彦对塞北的情况比较关注,但中间隔着后赵大部集结的边军,再有石斌所部开始封锁边境,得到的消息比较少:“双方连冬季都没有停战,无休止地袭扰对方的牧场,来年必定粮食紧缺。”
  “匈奴铁弗部的损失会更大。”拓跋秀到底是代国的公主,比刘彦清楚的事情多了:“匈奴铁弗部的后方是杂胡林立的西域人,更有石碣不会允许他们轻易获胜。代国后方有结盟了的燕国,宇文鲜卑现在也是仰仗代国帮忙与慕容鲜卑周旋,不会像匈奴铁弗部后方那么恶劣。”
  两人是边走边聊,因为是在室外,刘彦身上披着一件不知道什么皮草做的披风,拓跋秀也有一套皮草披风,她的脖子上甚至有着一条雪白的貂制围巾。
  拓跋秀现在可是完全的汉家装扮了,无论是从服饰还是发饰,仪态上也专门请了晋人大族的贵妇教导,完完全全就是一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架势,让刘彦感到由衷的满意。
  当然了,刘彦不知道一点就是了,比如拓跋秀这样做才是最顶尖胡人贵女该有的尊贵模样。
  学汉化、穿汉衣、用汉家礼节,哪怕是现在胡人得势,汉家的东西依然就是天朝最高级的东西,身为贵人不会,那简直就是耻辱。
  要说起来,辽东是真的冷啊!气温该是零下五度左右?幸亏的是汉部这边没有什么南方人,基本都是习惯在有下雪区域的人,算是有一些忍耐力。可是,哪怕是对冰天雪地的区域不陌生能适应,辽东这边也真的是太冷了。
  要是刘彦没有记错,地球现在应该是进入小冰河时期的末期,此前才导致靠近北极圈一带的胡人不断南下?
  似乎是屡次到了小冰河时期,对中原王朝来说就是一次灾难,冰寒会要人命,不迁移就等着被冻成冰棍,被白灾严重摧残的游牧民族没有吃的,那只能是一路南下一路抢。
  现在其实已经算是好一些了,听一些老人讲,要是早个四五十年掏出“鸟”来撒个尿,竟然是刚尿就会变成冰渣子。
  “做了良好准备,依然有七十九个被冻死,冻伤是普遍现象。”刘彦比较庆幸已经搞了医疗体系,尽管这个体系非常简陋,但那也是一套体系:“塞北和更东面的地方更严重吧?”
  拓跋秀在点头,每年的冬季对塞北各个游牧族群就是一个灾难的季节,牲畜被冻死大片,老人几乎是十不存三。对于那些只有几个月大的婴儿……除非是绝对富裕的牧民,不然根本别想婴儿能熬过冬季。
  要真的那么一说,司马皇室可是对塞北的游牧民族做了一件好事,大肆主动或者被动的让胡人充斥中原,但倒霉了大批的中原晋人,造成了现在中原晋人的悲惨生活环境。
  以城墙作为分界线,往东看去就是一片白色的荒芜,往西看去是一片片的乡村。
  辽东这个狭隘的半岛面积其实不小,后世的大连能够容纳将近九百万人生活。考虑到现在能够生活多少人是取决于可农耕田地……也就是能有多少粮食产出,再则就是没有一栋就可以生活数千人的大楼,但是生活个数十万人绝对不会有什么问题。
  “我们的部族不缺粮食,可以考虑大肆酿酒。”拓跋秀非常认真地说:“饮酒可以驱寒,塞北很多时候酒比粮食还珍贵,有人受寒痛饮一番,能救回一条人命。”
  善战的族群在饮酒上面的偏好一点都不低,远的有曾经的大秦,未来还有一个“伏特加民族”,不过老毛子那是不得不喝,毕竟他们所处的区域真的是太冷了,秦人却是在战前会适量地给士卒饮酒。
  汉部缺粮吗?连带奴隶有将近十九万的汉部,养活这么一大帮人需要的粮食可不算少,但架不住汉部对海洋的开发,再有足够多的盐巴来腌制海产,甚至是一些野味也能成为熏肉。有了诸多荤腥,对于植物类的粮食消耗肯定是会降低。
  真话,一个人可以吃两三斤的米饭,但要是让吃下一些肉类,再吃两三斤的米饭试试?就算是想,胃也受不了啊!
  鱼干什么的在汉部真的就是充足到剩余的地步,谁让渤海已经成了“我们的海”,除了汉部的渔船,其它势力根本就无法捕鱼。
  怎么吃鱼是一个考验人的事情,要是以前将水煮沸,处理后的鱼丢进去煮熟,再加上盐巴,那就是一锅美味的鱼膳了。
  刘彦就是受不了啥玩意都是水煮加盐,像是现在,他就是在亲自动手搞鱼羮……唔,是先让向依处理鱼骨、鱼刺,准备好调料、汤水,他再来做最后的事情。
  上古先秦时期,一些中药材就已经被证明可以放在食物中增加味道,不过一般是被当成了药膳,到了刘彦这里只不过是一些控制“量”的问题,适当地放一些增添味道,会使得食物变得无比美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6/8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