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校对)第40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03/556

  “你别看这些年轻的工程师稚嫩,他们都是我们国家自改革开放后培养起来的新一代人才,具有非常强大的学习和动手能力。我坚信,未来中国自主高端芯片就将在他们手中诞生,他们是华为最宝贵的财富。”
  亲自带领韩皓参观海思公司,任为政指着忙碌的工程师们对韩皓介绍道。
  中国的工程师人才红利,也被华为老总任为政注意到,他不计成本网罗各种人才,准备依靠人海战术攻占芯片这个难关。
  “看到你把钱都花在他们身上,我也就放心了。咱们要搞就搞直接能跟国际接轨的产品,不能重蹈投产就落后的覆辙。我从商那么多年,总结出一个规律就是投资人是最划算的买卖!”
  韩皓来之前也对国内半导体行业有过了解,知道这个行业可以说是十年寒窗苦守的领域,想一跃而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我们华为的策略就是先四处放枪,一旦通过枪声发现有机会,就集中优势兵力集中轰炸突破,占领城墙后形成自己的堡垒。
  以前我们自主的集成电路中心开发出来交换机电路板,就打破国外垄断降低成本接近90%。这足以证明半导体芯片是一片广阔的蓝海,玩家很少但却又是赢家通吃的局面。
  韩总,你说要做国际接轨产品我当然同意,不过更多得考虑替代问题。万一国外卡住我们的脖子,至少我们能拿出替代品,性能可能差一些但依旧可以顶替使用。
  实际上半导体芯片企业背后都有国家力量在支撑,我们国家由于前三次集中攻关项目失败,现在政府还处于观望姿态。芯片技术日新月异,光坐等肯定是来不及。但投资风险巨大,普通企业还真无法承受成本,几十亿元的投资,说没就没,没有几家企业能冒得起风险。要不是你主动找过来,我还真不敢下那么大的决心即刻上马海思半导体。”
  尽管年级上要比韩皓足足大一轮,1944年出生的任为政却以同辈礼仪相待。因为这无关年纪,也不关身份地位,纯粹是一种英雄间的惺惺相惜。
  任为政坦言,如果没有韩皓的加入,他无法迈出进军芯片的关键一步。
  眼前这个年轻人能用一己之力,把一家乡镇企业带到中国最大民营企业的宝座,足以证明他的超凡能力。更恐怖的是,所有人都知道这还不是韩皓的巅峰,因为中华集团依旧在高速成长,也在不断进化。
  “国家队的道路走不通,就让我们民营队伍来试一试。如果连中国最优秀的两家企业联合起来还搞不定,那我想不出还有谁来承担这样的重任!”
  感受到华为提倡的工程师文化跟中华集团类似,韩皓觉得选择对方作为合作伙伴肯定会有成功的一天。
  在这样前提下,双方约定继续追加20亿人民币资金用于芯片研发,同时把车载芯片化为继电信芯片后第二大研发重点,将来在条件成熟后不排除先量产相对技术难度低的车载芯片,以求收回部分投资让海思可以拥有自主造血能力。
  韩皓承诺,只要海思能造出来车载芯片,中华集团将会无条件扶持国产芯片,充当孵化器平台把其安装在过百万自主车辆上面。
  结束对华为的访问后,韩皓还不能离开南粤省回家,他继续搭乘飞机越过珠江入海口,抵达格力公司所在的海珠市。
  既然格力不打算卖给美国人,那么只好接受新战略投资者的入股,韩皓以20亿人民币价格受让了海珠市国资委持有格力电器38%的股权,正式成为格力第一大股东。而海珠市国资委仅保留不到5%的股权,安心充当一名小股东,套利退出了格力电器这个前途不妙的家电企业。
  原本打算卖给美国人是9亿人民币,现在换了韩皓出面报价20亿,海珠市国资委觉得自己大赚了一笔。当地政府跟格力管理层一直存在矛盾分歧,身为大股东却无法决定格力的动向,现在拿钱一拍两散确实是好结局。
  格力电器不属于中华集团,但属于韩皓个人名义的投资基金旗下,它跟中华集团属于松散的联盟性质。
  购买格力电器股权的钱,是韩皓抵押了自己的股票从银行手中拿到了融资款支付给海珠市国资委。南粤省支付批准了这项交易,作为对吸引韩皓前来投资的见面礼。
  韩皓的入股对格力电器来说是一大喜事,尤其是双方传出在车载空调领域的合作是重大利好消息。
  董奇珍被继续任命为格力电器的总经理,韩皓并不打算插手干预格力的正常经营,他将作为战略投资者存在。
  终于摆脱了海珠市国资委这个烦人的婆婆,让董奇珍很是高兴,她多年来梦寐以求的独立意愿终于实现,可以放手在国内空调市场一搏了。
  当知道中华集团将在南沙新区投产新基地,董奇珍主动请缨格力作为第一个跟随者也进驻,准备把车载空调工厂设在南沙,方便为中华集团南沙工厂配套。这让广府市非常高兴,果然引来中华集团这个金凤凰,背后跟着许多小麻雀。
  如此一来,格力算是正式加入中华集团这个联盟,形成了产业互补关系。
  不过当韩皓终于回到江州时,却又接到来自南粤省的紧急军情,看来他跟当地的缘分还未尽。
第二十六章
潜在威胁
  能让韩皓刚回到江州就坐不住的消息,就来自南粤省的比亚迪公司发布。
  比亚迪集团虽然进入汽车界不久,旗下主打的F3车型凭着借鉴丰田花冠外形获得一定市场份额,但在“秦”强力狙击下,比亚迪的汽车之路走得并不是很顺利。
  这也让一向高傲的比亚迪老总王川福感受到挫折,他引以为傲的低成本战略在中华集团目前占不到便宜,因此他起了另起炉灶的念头。
  经过一段时间反思,王川福认识到在传统内燃机领域,比亚迪已经很难追赶上国内、国外的汽车巨头。如果继续在内燃机领域鏖战,很可能比亚迪汽车要成为昨天黄花。
  为此,他果断把大部分资源投入到新能源汽车当中,打算在另一条跑道上优先抢跑,开启他一直看好的电动汽车事业。
  在首都车展还有一个月时间之际,比亚迪高调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宣布将会在车展上公布国内首辆可以量产的纯电动轿车F3e!届时一起亮相的还有充电站、充电桩等配套设备,全部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据王川福透露,比亚迪电动汽车将使用自主研发的“铁电池”技术,足以颠覆现有的汽车行业,这立即引发媒体的疯狂报道。但到底“铁电池”是什么来头,比亚迪方面卖了关子,说等到首都车展时再公布。
  要知道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尤其是电动车方面,一直都是中华集团走在前列,当鲲鹏电动大巴上路时可是掀起了一阵浪潮,让中华集团狠狠露了一把脸,许多民众乃至业内人士都自然而然认定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大旗应该由中华集团扛起!
  但现在,比亚迪横空出世,领先一步把中华集团的风头抢了!
  这样的举动,让韩皓感到深深的威胁。
  虽然不清楚比亚迪的电动汽车技术到底如何,但从对方敢于公开召开记者会预热,就能知晓手中肯定有货。之前从未听过任何相关消息,看来王川福的保密工作很有一套。
  新能源汽车是韩皓看好并寄予厚望的新战场,原本中华集团的纯电动汽车按照进度应该明年才会公布,这个“国内第一辆纯电动量产轿车”的名头他肯定想抓在手中,没想到却被比亚迪抢了头彩。
  “不行!不能让比亚迪把第一的名头抢走!”
  韩皓顿时激起了好胜之心,决定在首都车展上也推出中华集团自主的纯电动轿车“秦+”。用“+”作为后缀,就说明是普通“秦”的进化版,以此把两者区别开来。
  照理来说,中华集团推出纯电动“秦+”的概念车不成问题,但这需要时间来协调。尤其当前中华集团新能源汽车团队主要精力都投入在“鲲鹏”大巴身上,在轿车领域只是做了一些基础研究,大致完成了从大巴移植电动技术到轿车的理论论证。
  至于纯电动轿车的结构布局、电池大小、驱动电机等问题还未经过实际验证,可以说整体技术都在一张白纸之上。
  “这不可能!30天时间不到要做出纯电动轿车的概念车,真是天方夜谭。我们在电动大巴上的技术不可能照搬到轿车上就行,电动轿车的技术要求更高。
  你现在就相当于让一个初中生直接参加高考,还要求他必须考上大学,这无疑是一种拔苗助长的愚蠢行为!”
  由熊繁星领导的中华集团新能源汽车团队,在鲲鹏电动公交上做出许多创造性的突破,保障了鲲鹏能顺利在江州道路上奔跑。
  熊繁星也实现了自己部分梦想,能够主导新能源汽车的开发设计工作,并看着成果付之实用。
  但面对韩皓要求团队在一个月时间内弄出“秦+”纯电动轿车时,他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因为他认为不可能,同时也没有这个必要。
  “我不要求合格的产品,我只需要它能代表我们中华集团的新能源技术站在展台上,把我们的理念宣传出去就行。
  ‘秦+’不用实际上路奔跑,我们只是设计出概念车,把其带到首都去跟比亚迪的F3e叫个阵。至少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我不希望我们还未出战就率先输了阵!
  这是一种宣传策略,对提升我们中华集团的公司形象很有帮助。”
  韩皓耐心对熊繁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他更多从公司经营管理方面出发考虑,而熊繁星则从技术人员角度看待问题。
  依据中华集团去年销量破百万一举跃居国内车企老大地位来看,比亚迪这样年销量不足3万辆的小企业入不了法眼。但有比亚迪在电池领域曾经成功的案例在前,韩皓知道王川福也是一个技术狂人,一旦放任比亚迪做大,将来肯定会成为中华集团的心腹大患。
  为何韩皓能有如此强烈的危机感,就因为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尤其是纯电动汽车上面,所有人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中华集团跟比亚迪相比,基本上没有任何优势。
  在国内外车企都还沉浸在传统内燃机领域时,比亚迪却毫不犹豫在新能源汽车砸下重注,这跟中华集团的战略产生了重合和冲突。
  这是一种企业家身经百战后获得的感知力,韩皓的第六感告诉他比亚迪会是一个非常难缠的对手。
  “我们在鲲鹏大巴上进展不错,要是抽调人手到轿车上面,会延误我们各项研究的进度。再说在大巴上先把纯电动技术吃透,届时转向轿车就会事半功倍。
  比亚迪如果先在车展推出纯电动技术,正好可以给我们参考,知己知彼对我们来说更有利。
  争夺一时的虚名,反倒打乱了我们的工作节奏。”
  熊繁星并未因为韩皓是公司老板就有所退让,他在尽力坚持自己的观点。
  “这是一场战役,关系到中国新能源汽车话语权的争夺。因此,一个月后在首都车展拿出我们的纯电动技术‘秦+’是死命令,我将给予你调配全集团资源的权限来完成这个目标。
  不要给我客观理由,我只要在首都车展上看到‘秦+’!”
  一向温文尔雅的韩皓此刻终于露出了獠牙,他亲自下达了死命令要求把“秦+”尽快弄出来。
  面对态度坚决的韩皓,熊繁星无奈下只好找到汽车研究院长赵全复,希望通过他来说服终止这个看上去不可能的任务。
  听了对方的陈述,赵全复算是明白了整件事的来龙去脉。
  “难得看到韩总着急,看来比亚迪确实给了他很大压力。不过他的要求也不过分,韩总让你搞概念车又不是立即能上路跑的量产车,两者从技术难度看天差地别。
  比亚迪难道就真的搞出可以量产的纯电动轿车吗?他们为何要对自己的技术遮遮掩掩。
  你呀,就是死心眼,诸葛亮唱空城计知道不?这次你只需要配合唱戏就行,别的事情不用你操心。”
  赵全复上述这番话,终于安抚好了熊繁星,作为痴迷汽车新能源技术的专才,对方并不了解韩皓口中的话语权是什么。
  本届首都车展,主管全国工业的副总理将会到场参观视察。
  在新能源汽车开始成为社会热点之际,一贯来引领国内汽车研发风向的中华集团如果不能拿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反而被比亚迪把风头抢了,这对韩皓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
  新能源汽车作为新生事物,成本高昂要想大规模量产推广,必须要有国家的补贴才行。在车展上推出新能源汽车成果,能更有效地让国家把其列入战略支持领域,方便大规模降低成本普及新能源汽车技术。
  按照韩皓的打算,将来主打的新能源公交大巴推广,离不开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补贴。不然动辄两三百万的售价,不会利于新能源汽车的普及。
  更深的原因是关系到行业标准问题,一流的企业卖标准是许多人耳熟能详的认识。从比亚迪宣传的“铁电池”来看,他们可能采用了跟中华集团“三元锂电池”不同的技术,双方到底谁才能获得国家扶持可是未知数。
  要是让比亚迪在新能源轿车领域掌握了话语权,大力发展“铁电池”,对中华集团来说会有边缘化的危险。
  比亚迪在电池领域沉浸多年,中华集团旗下有刚收购不久的ATL,两者对照的话比亚迪在技术积累方面要强上一头。
  因此,比亚迪大举宣布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华集团必须对其进行狙击,这是必然的市场策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03/5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