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无敌大宗师(校对)第121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10/2265

  西流国城市模式以城为大,镇次之,再往下便到村落。
  此前生活着数千人的摩西基德渔港,从行政单位上来划分只能算是村的级别。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基普镇已经是非常大的地方。
  并不弱于徐直此前生活的化安市多少。
  讨论着安置房附近这股臭气之时,难民们也在讨论着日后的生活。
  生活都需要继续,灾难过后,便是新生。
  不管愿意与不愿意,他们都必须接受这个现实,大多人都必须从零开始。
  而安置房便是他们奋斗的起点。
  “听说明天,不对,是今天上午会有记者来采访我们难民,大家说困难一点,就可以争取多一点补贴啊。”
  “有伤的,有病的,到时候尽量发挥一下身体优势。”
  “年轻的孩子们,你们一定要表达想上学改变将来的意愿,一定要开口,不开口,没人会知道你们的想法。”
  “我听说受灾的孩子可以免试进入到附近的基普学院,那是咱们这一片最好的学院,以后都争点气。”
  “过几天你们就有新的身份,没人会计较你们来自哪里,出身在何地,只要你们肯努力,一定会有前途。”
  ……
  徐直别的没关注,但对新的身份瞬间听到了心里。
  如同东岳一样,在西流国没有身份证明亦是寸步难行,各种交通工具难以乘坐,各种检测关卡无法通行,无法办理银行卡……
  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不是住进这个安置房,徐直甚至都无法找到一处容身之所。
  前两年赵牧联系西流国官方进行的国际打击活动,让西流国这两年对于外籍,又或者无证明人士的检查严格到了一定程度。
  想在西流国流浪都没辙。
  这边乞丐都是划片区乞讨的,根本去不了其他地方。
  他也是孩子啊。
  刚毕业的孩子。
  还是受灾的孩子。
  虽然他显成熟,但喝过还童泉的水,多少还是能扮嫩的。
  徐直一点也不介意再钻到学院中得过且过一阵。
  最少他的嘴皮子得利索一点,能听明白其他人的话,才不至于难以在西流国生存。
  在回东岳或者南洋找钱通之前,他首要的问题是生存下来。
  主和次的顺序不能颠倒,即便是大师修炼者,那也是要吃饭的,费用还不低。
  相比东岳,周围都是西流国人,拥有这种语言环境,徐直很自信能在一定的时间内将这门语言拿下云岭学府的三分。
  不说八级毕业,六级水准是最少要有的。
  臭气熏天的安置房给了受灾群众们一个聚集的场地,徐直也勉强获得了不少信息。
  秉承臭味不消,誓不进屋的态度,不少人聊的还挺火热,甚至有一些男女还惺惺相惜了起来。
  徐直便见到此前被臭走的阿姨靠在一个男人身边,不时抽抽搭搭,随着时间不断过去,两人的关系从一米慢慢进入到零距离。
  “帅哥,我们现在要团结一心,你也来安慰安慰我呀。”
  一个脸色红润的少女对着徐直使劲眨眼睛。
  相较于一般人,徐直的外形条件极为出色,大师阶的气质远没到收敛自如的地步,在人群中显得颇为夺目。
  不少年轻女子目光不时瞅过来,最终这脸色红润的少女鼓气勇气过来搭讪了。
  “好的”徐直点头道:“保重。”
  “保重?你是说我太瘦了吗?我很能吃的,以后肯定可以长胖呀。”
  东岳的教材显然出了点小问题,或许是地方特色不同,保重生出了其他意思。
  徐直想着自己那点贫乏的语言库,这就没法安慰了,少女你自己祈祷吧。
  “不用等你长胖,帅哥,你看我,我就很保重。”
  一个年龄颇轻的小胖墩妹子从旁边冒出来,很是用力的推挤着自己的胸部,压出一条乳沟后对着徐直露齿一笑。
  “相当保重。”
  国与国之间两性文化差异太大。
  面对热情的西流国少女们,徐直觉得他这种情感被动型的性格,若是在这种国度长大,很可能早已当了爸爸。
第1347章
认真报道的记者们
  飓风过后,基普镇的天气显得略有一些沉闷。
  空气流通缓慢,臭味久久缠绕着没有散去。
  源头已断,臭味长存。
  除了一些灾难中受伤的人哼哼,跑出安置房的众人聊的异常热闹。
  即便是灾民,那也是拥有夜生活的。
  第一次插入这种灾后集体生活,有点新鲜,也有点茫然。
  身边围着七个金发褐发黑发的小妹砸,容貌虽然个个普通,勇气却是相当可嘉,叽叽喳喳说个没停,眼睛不时传来的示爱之意让徐直有点小尴尬。
  说到底,他还是个脸皮薄的人。
  不过徐直心态调整的很快,将自己美化成白雪公主,七个小妹砸看成小矮人,他心思就快活了许多。
  听力大进,他不时还能跟这些姑娘学上一两句西流国语言。
  在这么一个陌生的地方,没人会和徐直说东岳语,也没人使用北疆,南澳,瀛国语言来交流。
  只要拥有一定的外语基础,融入完全属于外语的氛围,学习外语的速度会快的让人咂舌。
  不少学习勤奋的孩子,三五年的外语学习下来,还不如出国生活一年的普通人。
  环境因素对学习的加成是巨大的。
  和姑娘们相处的非常愉快。
  待到天明,当几辆报社专车赶来采访时,聚集的人们还有大部分没有散去。
  “记者来了啊。”
  也不知道谁喊了一声,早有商量的人们团团蜂拥而上。
  “采访我吧,我受灾很严重。”
  “我要讲话,我要讲话,我要对全国的同胞讲话。”
  “我们是伤员呀,让我们优先一点点。”
  “请关注一下孩子,关注教育。”
  ……
  场面乱成一团,以往的采访都是挨门逐户的采访,看看受灾群众有什么需求,少有这种一窝蜂全上的情形。
  几个记者懵逼了一下,迅速伸出话筒。
  “请不要着急,我们是联合日报社记者。”
  “我们是朝阳社记者,需要五位配合采访的群众。”
  “纳兰晨报需要采访四位口齿表述清晰的群众,希望大家配合。”
  “基普大众报,本地人最受欢迎的报纸,十位,十位,请配合。”
  “我们是沙雕日报的,随便来人呀,都采访。”
  ……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10/226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