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海(校对)第57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74/847

  “让户部一边修小学一边修路,修出来的官办小学要与社学不同,学朕的教材,过两年再开科举新科……这也太久了,老师近来身体不太好,朕得赶在老师致仕前把吏部的权力拿到手里才行。”
  在万历看来,张居正致仕是个极好的时间点,致仕前他不可能明目张胆的找张居正要这份权力,致仕后又很可能让下一位首辅依然攥着张居正过去的权力。
  所有他必须在张居正致仕后的一段时间里拿到吏部于户部的权力,这意味着威信要达到顶峰。
  让人对他的话不容置疑。
  不论内阁还是司礼监。
  想了很久,万历对王安问道:“司礼监掌印太监,宫里有没有像样的人选?老师致仕,冯大伴儿也得走,朕对内阁首辅倒是有人选,唯独司礼监不知能用谁。”
  像样的人选?这可太让王安犯难里,宦官里像样的人不少,可能做司礼监掌印的不多,还都是冯保的人。
  他还没想出谁能做,皇帝再一次自问自答:“陈矩可以,他与张阁老都精通外洋事,还真是个好人选。”
  “张阁老?”王安想了想才分析出是哪个张阁老,几个内阁辅臣里只有张翰跟外洋事沾点边,道:“恐怕张翰并非张四维与申时行的对手,陛下这样会让他们内斗更厉害。”
  “无妨,张阁老到时不必与旁人斗,只要他能帮朕顶上一年半载就行。一年半载,朕就能取得威信,这世上还有什么比重立兀良哈三卫更能立威的事呢?”
第三百六十九章
灯线
  皇帝的书信送抵蓟镇是个黄昏,夕阳余辉下,小宦官张鲸跟着传令骑手一路疾驰。
  落日孤烟里,沿戚继光的脚步越过每座烽燧墩堡。
  在第七座墩堡,张鲸见到正在指挥部下安营的戚继光,蓟镇总理巡视墩堡的路才刚开始,接下来半个月戚继光都会在边境巡视。
  “戚帅,陛下旨意,私信。”
  见到张鲸的戚继光很是惊讶,这不是第一次见到张鲸,以前在北京见过几次,但这是张鲸头一次到他的边境防区上来,诧异道:“卑职还以为陛下事事都会传信,不知内使亲至,有失远迎。”
  这话听在张鲸耳朵里多舒心啊,想想上次出使,跑到仙岛那么远,林阿凤那凶神恶煞的模样,吓死个人。
  看看那边鄙野地小国王,再看看咱这京师重臣的气度,能比吗?
  高兴得张鲸合不拢嘴:“戚大帅言重了,这可言重啦!”
  “大帅有所不知,陛下虽是事事都恨不得按个钮就把信传了,但这重要的人、重要的信,还是得叫咱这些奴婢亲自来送,您可是朝廷重臣,蓟镇总理,哪能和那些个等闲人一般。”
  戚继光眯眼笑着,顺长城烽燧一扬手,道:“请,还请内使入内详谈。”
  话音方落,自有官军左右警戒。
  烽燧内,戚家军已在烽火墩军的木架上摆设戚继光随用的几册书,除此之外便仅有一床被褥,再无他物。
  张鲸又是几句吹捧,直至戚继光都有些笑不动了,才发问道:“戚帅,咱是代陛下来的,问几件事,首先是前番土蛮无缘无故上表请降,这是为何?”
  土蛮就是察哈尔蒙古,因为这几十年察哈尔蒙古汗名叫图门汗,明朝人便连着其部称作土蛮……说实话,明朝尴尬的割裂也存在于边军与内地,边军是想更多的了解邻居却没有能力;朝廷有能力去了解却不屑。
  “土蛮上表请降?”
  戚继光皱着眉头,思忖片刻,展颜笑着摇头道:“走的哪条路?此事戚某并不知晓;不过要说他们为何请降,怕是略知一二。”
  “数月前,有出塞商贾言土蛮部众赶制羽箭,诸多墩堡便加紧防务。待到前月,青山口外墩堡闻警,蓟镇便调集兵马前去围剿。”
  “他们虽是兴兵,有心抢掠,却在墩堡下讨不到好处,佛狼机大铳放开便将其惊走,处处墩堡将之锁住,尚来不及逃窜便被车阵环围,失了退路。”
  张鲸对军事一窍不通,但为讨喜好军事小皇帝的欢心,有些常常知晓的道理也是明白的,他奇道:“车营出兵堵住土蛮的退路,他们不是骑兵来袭?”
  没买通关将,哪儿有全骑兵来袭的,那在崇山峻岭之上修筑的长城面前能干个什么事?
  但硬要说骑兵来袭也没什么问题,毕竟土蛮确实很大一部分士兵是骑马步兵。
  戚继光并不在这一问题上深谈,他知道皇帝想从他这听到的答案是什么,直截了当地告诉张鲸道:“斥候在三十里外的墩堡发现敌情,随后驻守墩堡的墩军与车阵便自三处驰出,合围而去。”
  说着,戚继光透着些许狡黠笑道:“我们比他们快,数支兵马集合力量凝至一处,去封他后路,前头守军兵马只需拖他片刻,土蛮魁首便好似瓮中之鳖,又哪里退得?”
  长城不是用来防守的,它是先民沿山势地形修筑的大型封锁线,让本就难以通行的地域变为城墙、易于通行的地方修出关隘塞口,就像给屋子修出墙壁门窗。
  有了墙壁和门窗,大多数时候人就只会从门进屋子,虽然装了防盗门还是有被撬开的可能,但这毕竟安全得多。
  正如长城的隘口,上千年来往来塞内塞外的商旅与一次次战争,踩踏出一条又一条通向关隘的道路,也让本就难以通行的山岭更加人迹罕至。
  长城下偏向塞外一侧的山岭丛林甚至时常有猛虎出没的踪迹。
  能留给军队通行的选择并不多,同样在靠近长城的道路上,部队一旦被围困,所能做出的选择并不多。
  “戚大帅将电报修道塞外去?”
  张鲸听了戚继光的话,第一想法就是戚继光把电报修到了长城外,否则边军如何能比敌军还快呢?
  游牧马队的制胜法宝来去如风在蓟镇居然被车营撵上,这事放在过去谁能信?
  却没想到戚继光摇摇头道:“戚某没想过将电报修到口外,太容易被破坏,何况若为敌军劫去反倒不美。”
  “蓟镇用的是灯。”
  “灯?”
  戚继光点头道:“对,灯,花销比电报便宜许多,也省人力,沿途每座墩堡皆具小灯数盏,线路都埋在地下。”
  “可这灯……”张鲸有些迟疑,他觉得自己不该怀疑戚继光,可心中却是费解,只好问道:“虽说北洋的玻璃灯罩自去岁便宜许多,但一盏灯仅足数日之用,何以满足军需?”
  戚继光只是笑,抬起一根手指道:“莫说数日,就算一日,都足够军士取用一月,这灯不是用来照明,是示警。”
  “内使可急着复命?倘陛下不急,不若在蓟镇多住几日,明日戚某便将这套军情缓急的命令编成书信呈送陛下御前。”
  戚继光的军情传递没什么特殊,也一点儿都不复杂,只是用几条电线把各个墩堡连起来,再在墩堡的石碾子上装上个齿轮与地下的小发电机相连罢了。
  石碾平日里供墩军磨面,战时发电,选择连上与敌军数量相应的电路后,下一座墩堡的灯便时亮时暗地闪烁示警,军情便能在极短时的间里传递到蓟镇大营,军情命令再由大营电报发往各要隘守将。
  经过这套一刻钟完成口外墩堡、蓟镇大营、长城守将信息多次传播的预警系统,即使是由寻常营兵组成的军队也能轻易对口外敌军实施包抄合围。
  戚继光想来,图门汗就是在进攻青山口的过程中突然被来自背后的明军车营合围,托词误会退回草原后对这场遭遇代表的含义越想越不对、越想越后怕,最后才打定主意向大明天子上表投降。
  张鲸面露惊奇,先是点头,随后才道:“恐怕陛下让奴婢问戚大帅第二个事已经不必问了,陛下问:两年后,东洋大帅回还之际,可否取土蛮重设三卫?”
  戚继光托着手臂,手指轻拈胡须陷入沉思。
  两年?
  他觉得半年就行。
  只要让他在塞外多修几十座墩堡,再盖个大本营。
  墩堡地下的线铺到哪里,明军就在哪天下无敌。
第三百七十章
塞北
  天使离去后的蓟镇,似乎就在一夜之间,守卫京畿重地的戚家军上下都能感同身受——他们的戚大帅,在心里憋着一股劲,等待着什么。
  长达一月的时间里,精确到个位数的战车、鸟铳、虎蹲炮、佛狼机与各式弹药分派各边塞各地,为拔剑四顾骄兵悍将指出一条明路。
  四处关口要塞,五百一十二架架设置鸟铳墙、佛狼机墙的战车分派四路;长城以南军事要道不难看见精悍马队列出整齐阵仗奔驰过境,马兵后骡马拖着虎蹲炮穿行官道就是戚家军最显眼的招牌。
  就连京畿往来的大小官员,也感受到北疆的气氛变了。
  往日里路途中遇戚家军士,不论文武大小官,军士便身负重任,亦会不论曲直下马避让,待文武官吏通过再行疾驰;如今却是不同,大小事务,沿途戚家军皆携令旗带锣鼓,纵是二品官员当面亦不避让只管通过。
  常在京畿的人没有谁不知道,这是戚家军进入战时状态的举动。
  戚继光确实在筹备战争……在朝廷将官中,戚继光一直不是很支持对蒙古开战,但他也一直在准备战场上与蒙古军相遇。
  这并不矛盾,在戚继光的理念中,没有兀良哈三卫,朝廷便不能与蒙古全面开战。
  或者说这其实与兀良哈三卫无关,而在那片土地,那片土地是京师的纵深,大明无法接受面北全面开战的同时北京被人围困。
  但如果是针对兀良哈的战争,戚继光全面支持,尽管大方向上他的支持远不如户部的支持有力,可拥有皇帝的支持……那就不一样了。
  皇帝的支持简单粗暴:戚大帅说盖房子就能收拾了三卫,那好,向兵部要钱盖房子吧。
  戚继光要一年三十万两白银,总共六十万两,向北沿途修缮故地城寨,直至将土蛮、兀良哈三卫尽收朝廷控制之下。
  兵部与户部就拨款多少银两合适的事还难以抉择,转机却先出现在塞外,戚继光收到部下急报:喀喇沁部首领、都督同知、金吾将军青把都台吉携女婿朵颜都督长昂、弟指挥佥事哈不慎台吉、满五索台吉、满五大台吉并护卫骑从二百余叩关。
  这世上就没有不透风的墙,尤其在贸易往来日渐繁盛的北部边境,戚继光这边准备大干一场的动作轻而易举地让土默特永谢布万户的领主们感到担心。
  青把都见到戚继光时显得有些急躁,在长城下摆出三匹神骏健马后当即希望戚继光能告诉他们用兵的目的。
  他们都和戚继光、李成梁打过,对他们来说,戚继光比李成梁可怕得多——李成梁是难以战胜的对手,戚继光是这片土地上他们最不想成为对手的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74/84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