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海(校对)第57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77/847

  张居正并不生气,他轻轻笑了一下,对皇帝道:“陛下说李氏养寇自重倒也不错,但朝廷需要他养寇……您常挂在嘴边那核心利益四字,国朝的核心利益在哪?”
  帝国首辅扬手指了指墙上悬挂的舆图正中,他发现皇帝这秘密军事室实在太合乎心意,谈及军事时几乎所有需要的东西都在手边。
  他指的是舆图正中的明朝本土:“两京一十三省,与这比起来,西洋、南洋、东洋、东北、西南,不值一提。”
  万历缓缓点头,让他讨厌的感觉又来了,老师又说对了……大明的核心利益是两京一十三省,这是天下所有人的共识。
  根本不必多说。
  “老师说的是,正是因此朝廷才要打这场仗。”
  在五年、十年里,只有土默特蒙古有能力威胁大明本土,而京师最坚固的城墙戚继光,在数年前提出其认为大明难以防御土默特部是因为丢失兀良哈三卫,那可以算作这场战役的起因。
  “说到李成梁,陛下兴许不了解东北的局面,臣可为陛下讲解一二。”
  张居正的脸上依然带着那副似乎无所不知的神情,尽管朝廷两京一十三省他都没有走完,但早年的翰林经历让他对天下各地都有很深的了解。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这份自信来源于做翰林时张居正喜欢招待各个地方进京的文武官吏。
  尽管那时候他很年轻、也没什么钱,但每每有官吏进京述职,他都会取出酒菜来招待他们,从他们口中打听四方要闻,因此各个地方的情况都略知一二。
  “自本朝立国,女真对朝廷一向恭顺,兀良哈的名字就来源于女真言语,意为林中之人、野人,直至土木堡之变。世人皆知土木堡之役于少保卫北京,守住都城稳定朝局,却鲜少有人知道当年亦有一支蒙古军侵攻东北。”
  “东北过去叫努尔干都司,臣听说以前各部朝贡首领皆在此集结,后来努尔干都司废弃,改在三万卫集结。”
  “朝廷并无余力驰援辽东,东北的局面就是在那时坏的,被攻陷城寨、摧毁村社皆好修补,人心却最难弥补,在那之后朝廷在东北做什么,都显得力不从心。”
  张居正说着干脆起身,指着舆图上东北地方对万历皇帝缓缓道:“戚帅曾说朝廷无法遏制土默特的原因是失去节制兀良哈三卫,臣也是认同的,蒙古在逐渐做大,正因如此。”
  “海西女真中有一部名叶赫,不知陛下可知道?这个部落是过去没有的,他们的首领姓土默特,就是蒙古潜移默化在东北扩张的结果。”
  “臣并未总结过以前的舆图变化,但倘若真有,陛下一定能看出北虏与东夷在舆图上越挨越近、连成一片,再结合历年战报,则不难发现他们时常联手对抗朝廷,而过去朝廷缺钱少饷,仅能防守,难以遏制。”
  “李成梁做的那些事,臣都清楚,对内他向贫苦军士放贷,军士为还钱作战奋勇;对外他以朝廷之力节制诸部,扶植哈达部王忠、王台,以使边境和平。”
  万历越听越皱眉,张居正这番对东北的陈述,与他脑海中被陈沐灌输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有很大区别,听起来就像……大明根本管不得东北一样。
  朕连两万里外的亚洲都管得了,东北却管不得,这是什么道理?
  “可李成梁这样长久以来对朝廷并无好处,他总是拉着这个打那个,打了那个再拉着别个打这个。”小皇帝陈述李成梁这番操作把自己都说蒙了,最后干脆撇撇嘴道:“远不及戚帅一劳永逸。”
  张居正叹了口气,重复了一遍皇帝的话:“一劳永逸。”
  “贼人来了,陛下需两把刀御敌,一柄常用御敌、另一柄只是偶尔防身,手上仅有一两银,刀市上一柄上好钢刀要八钱,一柄劣刀要两钱,陛下会用劣刀御敌、钢刀防身?”
  张居正摊手道:“陛下知道戚帅在蓟镇修的长城花了十五万两,也应该知道朝廷豢养戚帅所练精兵的钱财每年都能在蓟镇修出四道甚至更多那样的长城。”
  “每个将军有他的专长,就好比吃最贵的草料跑最长的路是上上等的良马,吃一般的草料跑得慢却善于长途奔袭的也是上上等的良马,论及朝廷名将,陈帅最能花销、长于海战陆战次之、还能为朝廷运回银两,这是海上的名将;戚帅亦能花销,长于野战守城次之,最能拱卫京畿,这是京师的名将;李帅同他们比起来就像不花钱一样,野战不弱军纪差些,只需花销些战功赏赐,便可稳住东北防线。”
  跟陈沐、戚继光先花钱再打仗然后继续花钱比起来,李成梁是先打仗再花钱,而且花的钱还比前两位少得多。
  “这也是名将啊。”
  张居正说着摇摇头:“说到底还是过去朝廷没钱,待此战定下兀良哈大举,腾出手来……辽东就该假手旁人去做。”
  他知道东北始终是朝廷的不安因素,但过去没有办法,朝廷在那里失了威望,那里的局面只有李成梁能稳住且徐徐图之。
  换了别人,很难比李成梁做的更好。
  说到这,张居正突然有点担心自己的身体,他得痔疮已有十年之久,这一病症始终困扰着他,不过这种担忧仅在心中留存瞬息,转而笑道:“陛下要知道,辽东李帅不可轻换,其在东北经营数年,只有他能慑服诸部;倘若要换,亦不可急换,接替其人选要妥善择选。”
  “日本的陈八智有节制诸国的经验,若他不行,可使李帅之子李如松节制辽东。”
第三百七十五章
义乌
  呼啸的健马向边塞传达戚继光已经率军进入泰宁卫的消息,在战报中,这次军事行动与过去遍及北方边境的‘捣巢’行动别无二致。
  同样是明军在蒙古主力离开的情况下进入部落,缺少战兵的部落不能抵挡,区别只在于这一次明军在作战中更有效率、作战结束后军纪极度严明,以及并不是每个地方都发生战斗罢了。
  一场败仗,能使接下来次次败仗最终导致战役失利;一场胜仗,同样也能使战斗节节胜利,最终收获全功。
  在最初三个受制于速把亥的小部因向明军举弓投射而被攻灭后,四散而逃的部众很快将恐慌传遍整个泰宁卫治下,明军进攻泰宁的消息由奔驰的骏马带着向四面八方传递。
  然后泰宁卫出现了第一个向明军投降的部落,虽仅是个百余人之小部,却足够振奋观看战报总督蓟辽保定军务的梁梦龙。
  梁梦龙是北直隶真定人,进士出身入翰林、张居正门下,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兵科给事中、陕西军储、吏科给事中、顺天府丞、河南河道副使、河南右布政使、右佥都御史巡抚山东、副都御史巡抚河南。
  至万历年,为张居正门下,历任户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出任辽东,而后为蓟辽保定总督军务。
  当言官时弹劾掉吏部尚书、治理河南夜不闭户、出任辽东率军三千带着戚继光、李成梁在一片石打败土蛮,升迁得飞快、每一任皆有功。
  上马能管军、下马能治民,提起笔来喷人也一喷一个准儿。
  此时此刻,梁梦龙正亲率两名参将,领三千军兵驻扎在喜峰口外的宽城,拿着战报当即交给亲兵,道:“让骑手送回蓟州镇,电送朝廷……等等,要送的书信多,等我写完一起送。”
  说着他又命人取来笔墨,挥毫写就书信三封,依次交给亲兵道:“前两封送去蓟镇、最后一封送还戚将军,再让骑手为梁某送句话:后方有我,万事无虞。”
  说罢这句话,梁梦龙才看向跟着传送战报骑手一起来的将领,山海关参将吴惟忠。
  梁梦龙知道戚继光派他来做什么,笑道:“戚帅连梁某都信不过吗?走,我带吴参将去点校关内运来的铳炮甲具。”
  “总督言重,军法所令职责所在。”
  梁梦龙笑笑,并没多言,他对戚继光的军法再了解不过,刚调任蓟辽时还因夜里在营盘外骑马策行而被浙军截住,即使亮明总督的身份依然被带走关押起来,在木牢里被关了一宿,跟他一同被关押的还有京营两名参将、北洋军府一名千户。
  途中训营的戚继光认出他也没有说话,一直到第二天早上,才将他放了,亲自至府衙拜倒道歉。
  他们的军法被编写成册,任何人都不得违抗。
  但除了被关过的李如松,没有人怪罪过这样的军法。
  事实上兵部已经在整理戚继光的兵书,并着手将之推行全国了。
  梁梦龙只是带着吴惟忠去往城中校场,途中他看到吴惟忠的脸色不是很好看,这不由得令他担心,问道:“前线打了胜仗,将军何故面色铁青,可是损失颇大?”
  吴惟忠摇了摇头,向梁梦龙告了句罪,才道出原委:“大军兵驰八十里横扫四部,所敌并非北虏精军,岂会有何损伤,全军仅阵亡一百总,还是战后被小鞑子偷袭刺杀的。”
  “那,那是为何?”
  梁梦龙听到不是战局不利,轻松许多,宽袍大袖向前挥着笑道:“总不至于是担忧这批军械吧,每一杆鸟铳梁某都仔细查验过,铳为北洋新制、药为北洋新配,甲械俱是从宣府调来,皆是精工细作。”
  “并非如此,只是私事罢了。”吴惟忠摇了摇头,面上悲伤之色稍减,忽然转头对梁梦龙道:“总督以为,朝廷何时能止义乌招兵?”
  简单的问题,竟令曾弹劾吏部尚书口若悬河的梁梦龙一时失语。
  在大明,这是个属于浙军的时代,浙军成为精兵强卒的代名词,他们战法新颖又不像恨不得把刀枪都丢下只用鸟铳的北洋军那么新,严明的军纪与恐怖的战绩令每一个人为之震撼。
  如果说粤兵跟着陈沐乘风破浪打遍四海,那么浙军便是在戚继光的率领下横行祖国大江南北,竟无一合之敌。
  浙江非是九边重镇,亦非出猛将的地方,更何况所谓的浙兵……大多来自义乌。
  驻扎在蓟镇的浙军数万,其中义乌兵高达一万六千之众,那是义乌,一个方圆百里之地,小到在万历皇帝的舆图上都只有金华府根本找不到这个县。
  现在,吴惟忠提到了义乌。
  这让梁梦龙不禁发问:“义乌,有多少户口?”
  吴惟忠这个生着高耸颧骨的将军几乎不必思虑便答了出来:“在籍一万,一万五千六百一十户。”
  他根本不需要思索,将戚家军的义乌募兵名册拍在地上,就是一份义乌户口目录,而且官府户籍还要详细,四十七姓八十二支宗族一个没少,藏匿的逃户能逃得过官府上籍,却逃不过他们这些出身乡里的募兵官。
  “我等义乌人非有投石超距材官蹶张之能,应募大多养家糊口而已。”
  这其实已经是吴惟忠非常斟酌的话了,作为武将,他不能诋毁自己的长官,每个人都知道戚继光成就了义乌军的剽悍之名……可作为义乌的儿子,他更知道戚继光改变了义乌人安土重迁的习惯,也让原本就已人多地少的义乌更加破败。
  战场上父亲带着儿子、兄长领着弟弟随军冲杀固然有利,可在他们的家乡呢?
  在他的家乡,耕地的都是女人与老弱,田地荒芜了却没有人能去打理,百业凋敝官府也束手无策……而这场刚刚开始的战役规模庞大,庞大到就连吴惟忠这样的军中将领都不知道究竟会打多久。
  更不知道在皇帝囊括天下的气概中,究竟会进行到哪一步。
  校场上的鸟铳被吴惟忠放响,铅丸打在百步外宽靶边沿,他咬咬牙放下铳突然对身旁穿着官袍的梁梦龙单膝拜倒,抱拳道:“卑职有不情之请,还望总督应允。”
  把梁梦龙吓了一跳。
  “将军何故突然如此,快快请起,但有梁某能略尽绵薄之力,但请说来。”
  吴惟忠并未起身,只是低头道:“请总督为卑职寻人运送阵亡百总尸首还乡,大军即日继续北征,在下实在难以照顾……那是卑职子侄,唯求入土为安。”
  ……
  义乌人口出自《万历·义乌县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77/84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