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海(校对)第58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83/847

  说到这,皇帝再也止不住自己的笑意,仰头大笑:“战报说肿的可高了!”
第三百八十四章
不吝
  布塔施礼永远都会记着,大明天子肆意的笑声。
  这种笑声会令他不禁去想,如果是大明金国的骑兵在那个天子口中‘无名之地’遭逢大明车营会如何?
  在他眼中,占据兀良哈三卫的喀尔喀部落与大明金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任何一个像小王子这般年纪的孩子想到这样的问题,都是一件非常残忍的事。
  因为会带来根植于灵魂深处的恐惧。
  可实际上就连俺答汗自己都不知道,他所建立雄踞塞外的金国,曾经是有机会重现成吉思汗荣光的……只是现在,大明金国和兀良哈三卫并无太大差别,即使有,那差别也仅仅在于大明金国能自造铠甲而已。
  而在赵全等板升领主存在的时间里,金国能做的不单单是自造铠甲。
  的确,倘若忽略训练、供给,草原上确实有最好的战士,每个牧民都能在需要的时候骑上马拿上弓箭变成凶悍的强盗或蜂拥而至的军队。
  但也仅此而已了。
  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如此凶猛剽悍,甘愿将天下最肥美的土地拱手让给虚弱不堪的汉人,自己躲在大漠、戈壁与长不出粮食的草原上,在冰天雪地里磨练技艺?
  游牧民逐年入塞抢掠,铁蹄所过之处尽数化作一片焦土;可一个牧民通常有五六个孩子长大成人,这五六个孩子每个人在长大后又会有五六个孩子长大成人,那为什么繁衍了上百年,草原上那是那么点儿人呢?
  消失了的那些人,去哪儿了?
  俺答的金国比之其他部落,强就强在有板升这片定居地。
  一个有千头牛羊、千匹马的部落,至少要一百八十里牧地才能将马儿喂饱,理论上来说这个部落如果由八个家庭组成,每个人都能过上极其优渥的生活;实际上如果这个部落只有八个家庭,就会被其他部落杀光,所以至少要几十个家庭才能妥善保护财产,那么这几十个家庭只会有三四个家庭过的好,其他人都只能维持极低的生活水平。
  板升则不同,定居让百姓有更多的分工,有人做农、有人做工、有人经商、有人理事、有人当兵,人的身份不需要在牧民与战士间来回转换,生产不停、技艺熟练。
  很多时候并非人选择生活方式,而是故有的生活方式选择了人,就比方说兀良哈三卫。
  因其地处北方,过去归附大明时每当蒙古南下与大明作战,兀良哈三卫便会自后方袭击诸部,以至于所有人都讨厌他们。
  现在喀尔喀部落占据了兀良哈三卫,结果其实还是一样,他们也会在别人打仗的时候从背后捡果子。
  但长城以北的板升,恰恰是违背这种常识而存在的。
  部落与板升相结合,塑造了强大的俺答金国。
  而万历皇帝想要的,则是部落。
  “炒花吓破胆率军跑了,但他部下有个叫哈兔儿的千长此时就在戚将军营中,前军发回消息询问该如何处置,朕估计要不了多久兵部的人也会进宫。”
  万历皇帝摩拳擦掌,拿起一个明军骑俑在舆图上缓缓向前推着,一直推到兀良哈三卫,突然扭头道:“待会兵部大臣来了你们俩别说话,今天的奏对要传抄午门,昭告天下。”
  潞王是懵懵懂懂,总之皇兄说了别说话就不说呗。
  小王子布塔施礼则还沉浸在先前变态笑容的惊惧之中,不动声色地朝潞王靠了靠……不管怎么看,爱玩鼻涕的潞王的都比爱玩兵人的皇帝可爱多了。
  皇帝哥哥太危险。
  没办法,在万历眼中,经此一战,兀良哈三卫已经是大明的囊中之物了。
  战前被从南京调动过来的兵部尚书戴才以及被重新请出山的王崇古也是这么看的。
  戴才是南京兵部尚书,有参赞机务的职责,王崇古则在数年前因向朝廷说俺答西走青海的好处而被弹劾致仕,此次因北疆变动也被请了出来,不过没有权力只是供皇帝问政而已。
  “此战乃天军之幸,震慑三卫,则兵进畅通无阻。”
  到底是被弹劾致仕不够光彩,即使被叫到朝廷,王崇古也不多说话,全听南京兵部尚书戴才的。
  打了一场毫无损失的大胜仗,兵部尚书嘴上像抹了蜜一般,可劲儿夸耀戚继光,不过接着就叫起苦来:“戚帅前番奏报,攻略之地需派遣卫军巡防弹压,不可再轻易放归旁人之手。近来朝廷已自顺天各卫抽调军士万众出青山口,辎重运筹之任日重。”
  前线的人马,不算在辽东向北策应的李成梁,单戚继光方向兵力便已近三万,部队人吃马嚼,给后方带来压力极重,几乎整个顺天诸卫与京军都在向长城口运送物资。
  这跟皇帝想象中不太一样,他带着探究的表情问道:“戴翁是说,朝廷的辎重准备不足?”
  “回陛下,并非准备不足,只是消耗过大。”
  消耗过大?
  这像一盆冷水洒在皇帝的兴头上,他抱起手来搁在肚子上,问道:“那炒花的牛羊呢?马呢?”
  戴才也很无奈,朝中对北征的准备才刚进行到议论阶段,这场仗就被皇帝和张居正联手开打,本来哪儿都好好的,战争机器突然动起来,京军十几万来回调动,戚继光的部队又向前突进得超出所有人之预料。
  朝廷确实有所准备,可准备的是像往年那些出关消耗战,而非像如今这以占领为目的的战斗……消耗不可同日而语。
  “戚帅确实缴获炒花不少牛羊战马,但除了少数补充军士消耗,大多都向关内运来。”
  向关内运?
  皇帝哪里知道,戚继光有多谨小慎微,他连各收降部落的牛羊都不动,缴获的战利更是接近原封不动的往回运。
  谁不知道吃朝廷向关外运的粮草消耗大,可消耗大是朝廷的事,别说吃了战利、就算向朝廷打个吃掉战利的公文送过去,都会变成他自己的事。
  对戚继光来说,他的兵可以吃战利,但没必要,完全可以等一等,先把东西往回送一送。
  就好像见到首辅时他可以不跪下拜倒,但完全可以自己先屈腿再被扶起来。
  他在等朝廷有人为他说话,他以为那个人会是张居正,却没想到朝廷有一个人有着超过一切的决心,来推动这场战争。
  皇帝决定这件事不走程序,“向关内运什么?朕赏了!”
  “让戚帅就地吃掉,吃不掉就带到三卫慢慢吃,要还吃不完就去西边一边找土蛮一边吃……要是不够,就给南洋军府添派海运粮草,朕连北洋军都不给大东洋送了,难道还会吝惜这点儿消耗?”
  “打这场仗,朕就没打算赚什么,什么牛羊战马什么归附部落,朕全不要,为的就是把祖宗丢掉的地拿回来,紧紧攥在手里,再也不松开。”
  “老先生,你跟朕说实话……”坐在万历舰甲板上的皇帝把双臂抱在胸前,以一贯的探究表情缓缓问道:“是朝廷里有谁想违背祖宗之法,连祖宗的地都不想要了?”
第三百八十五章
路耗
  人们已习惯用陈沐的方式去打仗,就是每打一场仗,能为朝野赚回许多。
  朝廷看的是赚回多少,但在官吏、商贾之外的百业之人,他们看见的是朝廷在为他们用战争谋福利,这样的外战是令人舒心的,其实就算如此也会有许多反对者,只是他们的声音很容易被户部海关税公文压下去。
  在古中国大多数时候当皇帝是很难的事儿,因为必须面对这片土地是整个地球农民起义烈度最高的地方这一事实。
  因为血统论在这行不通,没有哪个王朝是靠生出来的,必须维护各个阶层大多数人的利益,皇权的合法性有许多种,最管用的是救万民与水火。
  如果没这份功绩,那就只能推行佛教,让百姓放弃今生去修来世福报了。
  官员从百姓中产生,学习仁爱推行忠孝,个人欲望自然是高官厚禄,政治理想却也不乏为任一地造福一方。所以在这个历史书上说中央集权非常厉害的朝代,会出现地方官员为了少给朝廷缴点税,做出瞒报人口的选择。
  但这就不但与朝廷的利益相悖,也是渎职枉法,只是道德准许他们这样做。
  同样的矛盾还有战争,不图回报战略意义大于实际回报的战争,人民不想要战争。
  或许他们也想报仇雪恨,也忠于朝廷,可一旦这样的战争涉及到让他们每个人去服徭役、放下自己家的地在本该农忙时去修路、去架桥、去赶着牛车给前线运粮,动不动还要把自己家米缸里一部分大米交出去?
  那就不一样了。
  有时地方官会与百姓站在一起,这谈不上大错特错,只是所处的角度不同而已。
  还有最关键的事,言官与地方官通常不懂军事。
  什么节制草原的战略意义,在万历皇帝眼中分明画着掠袭草原腹部、切断蒙古女真交流的钉子,无比清晰的舆图放到他们面前,除了一片不毛之地什么都没有。
  这是个难题。
  皇帝满腔热血,却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哪怕从南洋走海运送来再多粮食,也不能解决从天津到戚继光军中输送的难题,就算让塞外作战的将军留下全部牛羊,牛羊也总有吃完的那天……何况这确实是个笨方法,牛羊除了变成食物还能做很多事。
  但万历皇帝的内阁能解决最难的事,帝师站在身后,大手一挥,就堵住朝廷一切想要说话的嘴。
  夺情之后,神中年早已破罐破摔,反正都已经被骂的狗血淋头,堂堂帝国首辅连猪狗不如这样的词儿都用上了,难道还怕再被人骂心黑手狠?
  强权是推行无短期利益大事的必要因素。
  战争当面,祭出考成法无往不利,内阁交给各理事部门、沿途地方各县的任务被细化了。
  “老师的解决方法是朕可以学习的。”乾清宫里的万历皇帝看着内阁的方向露出深思之色,对王安问道:“朕是不是也该在宫里施行考成法?”
  运输粮草消耗过大的阻力被张居正默不作声地解决了。
  帝国首辅甚至没有说一句话,只是给户部、兵部,都察院和六科开出一份公文。
  公文很短,并不起眼,但内容让人害怕。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83/84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