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海(校对)第60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01/847

第四百一十八章
阿克巴
  就在皇帝想要使锦衣卫监察天下、重启武宗朝所设西厂的同月,大明的西部边境又不安稳了。
  这个西部不是乌斯藏都司,是大西洋军府的果阿。
  消息是从嘉峪关传至北京的,来自莫卧儿的使臣与商队穿过叶尔羌汗国,叩关请求访问北京面见皇帝,在大明最西端的肃州卫等两个月了。
  赶来向大明万历皇帝报告的是一名肃州卫的旗军,那是个从亦力把里逃离的察合台后裔,一个老色目人。
  饱经风沙的皮肤、打着补丁的军服以及那生锈的铠甲,很容易让皇帝联想到他的边防,在北京很难这看到大明帝国边防的真正模样,这让皇帝感到庆幸。
  若非陈沐打动了他,告诉他这世上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强者应该更主动,因为这对强者来说更有利,帝国很可能会错过这支使者团。
  来自肃州卫的老兵想要表达的是:几支来自叶尔羌的商队进入肃州卫,其中一支商队自称是来自莫卧儿的使臣,拿着一封自称是莫卧儿王阿克巴的书信想要面见皇帝。
  依照原本的处理章程,他们会在见到西店子堡驻军的千户后离开,要是走了大运则会见到嘉峪关游击将军或肃州卫的指挥使,这就是他们旅行的终点了,不过因为皇帝诏令,肃州卫才派人穿行整个帝国,来向顺天府报告夷使到来的消息。
  过去像这样的使臣团不知有多少,西域的商旅恨不得把那些国家冒充个遍,来骗取大明的朝贡回馈。
  丝绸之路曾使中原王朝获利极多,但有明一朝,并非如此。
  对早在明初便占据南洋远航至非洲、沟通沿途所有商路的大明帝国,广州府是比西安府更加重要的贸易中心,大明不可能再像汉唐时期为了少得可怜的人头税、田税去攻打西北、经略西北。
  有那精神头,让市舶司多卖十万匹丝绸给波斯色目人商贾难道不好吗?
  陆上丝绸之路早就过气了。
  皇帝只见了老兵一面,送来的信便交给宫内的外事房,同时打发左右亲随去军事室万历号船帆上找信。
  外事房里准确来说都是武人,每年都有少则十一二、多则三四十名精挑细选、身强力壮、头脑灵活的适龄宦官被送入南北讲武堂,学习帝国各个军事科目最新的知识,但紫禁城并没有他们所学到屠龙术的用武之地,绝大多数时间里他们只是知识的容器。
  把最新、最好的军事知识带回紫禁城,由他们给皇帝在闲暇时上课。
  反正也不能亲政,尽管皇权随着年龄逐年增长,但所能处置的中就只是些细枝末节的事。
  对浑身上下充满荷尔蒙的躁动与年轻活力的万历皇帝来说,枯燥的生活除了没完没了的睡宫女儿和学习,还能干什么呢?
  至于船帆上的信,他要找的是西洋军府对莫卧儿的汇报。
  在那封西洋军府对莫卧儿国的汇报中,据说莫卧儿是个位于印度西北不算大的国家,由帖木儿的后裔建立,兵力既不多也不强但很好战,一些不愿为西洋军府效力的葡萄牙人跑去为他们而战,与大明隔着不可跨越的雪山与大漠。
  而且,这个而且很重要,因为伟大强大且不可战胜的万历皇帝关注之重点来了——而且,这个国家的当国者阿克巴自称皇帝,还他娘的延续三代了。
  他们那儿来的皇帝?帖木儿从撒马尔罕那个鸟不生蛋的地方称帝,帖木儿灭亡后子孙后代又跑到印度西北去称帝?
  伪帝呀!
  大明天子痛心疾首,北逐元寇,此乃先祖未竞之业,中原的传国玉玺现在还被攥在北元汗庭土蛮汗手里,你个北元后裔建国也敢在印度诈唬称帝?
  现在还派使臣找上自己?
  当然了,翊钧先生并不愤怒,所谓天子痛心疾首也只是开玩笑,那都几辈子的事了,兴许北边正跟土蛮对峙的戚继光等武将还准备供上战利所得的传国玉玺捞个功勋,但文臣们早在这上百年的时间里让玉玺神话破灭了。
  过去说的是受命于天,如今大伙儿都讲究受命于德了。
  至于皇帝对这玉玺的看法则要分人,开国时几位皇帝需要增强信心,又没得到北元的玉玺,只好为玉玺扩军,一下子刻出十七枚。
  到了被找来当皇帝的嘉靖,又需要玉玺增强信心,便又加刻七枚,像什么“奉天承运宝”、“大明受命宝”、“巡狩天下宝”、“垂训宝”、“命德宝”一大堆,甚至就连讨罪安民、敕正万民都要专门刻个玺。
  而对自信心空前强大的万历皇帝来说,他根本不需要外物来增强自信,需要的话随便捡个石头蒙块红布,就算有了。
  要是实在找不到石头,土坷垃也行。
  这个原因让万历皇帝天然就不愿跟莫卧儿多交流。
  没过多久,宫内在讲武堂进学过的武宦官们便送来通译后的书信,攥着信的王安显得气呼呼的,道:“陛下,他们称其大王阿克巴为皇帝,还把大明叫契丹。”
  通常而言,这次外交到这儿就该结束了。
  上门把人名字叫错,还有得聊?
  但万历爷很新派。
  “别生气,接着说,信上说的什么。”年轻的皇帝云淡风轻似乎并不在乎自己的面子,反倒安慰起满面主辱臣死的王安,道:“该交还是要交的,他不懂,朕可以教他,讲武堂外交第一准则是什么?是以武力为后盾,谋求国家利益,用非暴力手段行使武力。”
  “西洋军府都陈兵莫卧儿家门口了,该听听他说什么。”
  万历舰甲板上坐着的万历皇帝说着突然挑挑眉毛,抬手道:“对了,待会别忘了跟兵部通报,罚嘉峪关游击半年俸禄。”
  正为陈述书信组织语言的王安没跟上皇帝任性跳跃的思维,回应他的是皇帝长长地叹了口气。
  从模样上看,万历皇帝也常常因家里人不及他聪明十万分之一而感到无奈和苦恼,提醒道:“他们在肃州卫而不是嘉峪关外,游击将军肯定收了贿赂——信上写的什么?直接从中间读吧,其他假天子给朕这真天子写信,肯定先吹捧自己再吹捧朕,没什么好看的。”
第四百一十九章
刁民
  万历皇帝看过伊丽莎白写给自己的信,所以才知道那些套路。
  但王安说阿克巴是不一样的人。
  “在信上,他自称和平守护之皇帝,称别失八里王与亦力把里王为苏丹,这西域两国好像合一了,而称陛下为契丹大汗。”
  王安说着摇摇头,无可奈何:“此等西域小国变动频繁,也多亏了皇帝爷爷在宫中设立外事房,即便如此咱的学员也比对朝贡名单许久,一直对到永乐朝,才对上它们的名字。”
  皇帝老爷也有点懵逼:“他们,不应该都是些城么,怎么听这信上,好像是一国了。”
  准确来说现在的西域确实是一国,西起克什米尔、东抵嘉峪关、南至乌斯藏都指挥使司,大名叫叶尔羌汗国。
  此时的统治者为穆罕默德,这个国家安安静静地在大明西方建立五十余年,几无边境摩擦,因为尽管叶尔羌汗国这个名字听起来听唬人,实际上就是草原上的悲剧,东面宅男大明坐拥雄关、北方接壤的是想打谁就打谁的瓦剌、西边是谁瞪我我就打谁的哈萨克汗国。
  唯一能让叶尔羌汗国鼓起勇气在挨揍之余去过过招的也就南边属于大明的乌斯藏都司了,可那儿又各种法王、漫天神佛,倒不是没试过,当今叶尔羌汗国苏丹穆罕默德的爷爷赛义德就试过。
  那会儿赛义德刚建立叶尔羌汗国,被同属察合台的哈萨克汗国一顿暴揍打的丢盔卸甲,而自己手底下的吉尔吉斯人还因要同东察合台开战,出现大规模叛逃。没有办法,赛义德只能想着向南入侵乌斯藏都司,以此来躲避凶悍的敌人与扩张土地和势力。
  结果别说大明了,单单乌斯藏都司这个省级行政单位都根本没意识到这场战争的开始,它就结束了。
  赛义德刚进乌斯藏,就被高原反应——反死了。
  他要是明智点去啃嘉峪关,兴许还能换个好看点儿的死法。
  所以大明对西域几乎全无了解,单纯因为叶尔羌汗国和哈萨克汗国都假装自己是亦力把里国朝贡过,官方公文中认为‘亦力把里’这个国家可能还存在。
  别管你是阿拉伯帝国、帖木儿帝国还是什么奥斯曼帝国,大明朝对西边只认历史上成祖爷承认的那些国家,你来了、还是那个规模、还是那个国书、还是那个见闻说辞,那你就是天方、撒马尔罕和鲁密的个地面头人。
  至于说真实的国家是什么样的,经年风云变幻又到底怎么样了?大明一概无知,且懒得了解。
  事实上,上述三个国家,除了叫鲁密国的奥斯曼,剩下两个都已经没了,奥斯曼也没心劲有事没事来这进贡,他们……都是过去由东察合台汗国、现在由叶尔羌汗国冒充的。
  就这样的成色,值得去了解吗?
  在大明存在的时间段里,受限于时代和投送能力,有资格得到关注的国家看不见摸不着,有限听到几句也只是失真的传闻;而看得见摸得着的?都是弟弟,几乎无法带来任何可能的进步。
  以至于利玛窦等人来华时,士大夫宁愿忍受令人昏昏欲睡的传教,也要如海绵般去吸取不一样的土地上产生的新知识。
  在世界国家之林,直至大明崩塌的前一个夜晚,她都是孤独的。
  “阿克巴大王在信上说,他无意与大明为敌,在国内对来自大明的商人以礼相待,可一些来自大明的商人错误地支持反叛的孟加拉贵族,在去年致使他平叛失利,阿克巴大王希望爷爷能约束那些来自大明的商贾。”
  万历嗖地一下子站起来,瞪大眼睛指着自己:“他叫朕爷爷?”
  “哦,不不不,他在信上是希望陛下处理商贾。”王安忍俊不禁,道:“是奴婢叫的。”
  “这还差不多。”万历俩眼一翻,仿佛被叫爷爷是多大的侮辱一样,这才心平气和地一屁股坐在万历号船桌的甲板上,看着挂在墙上的舆图寻找孟加拉的位置,说起了风凉话:“这莫卧儿是不大,可几个商贾就能影响其平叛……弱了点吧?”
  王安缓缓地吸了口气,又长长地吐了出来:“那是陛下不知道在大明以外的地方,大明商贾意味着什么。”
  “目前据三洋军府的报告,除了大东洋成立统一管理的公司需兵船抵抗横行海上的海盗,南洋西洋商贾皆无战船,多以福船、鸟船,但西南二洋军府皆给商贾卖出铳炮武装,他们有除镇朔将军外所有大铳。”
  说着,他将目光望向一旁的张鲸,张鲸等了好久,跳出来便连珠炮般地说道:“从吕宋到鲁密国,大明的商贾走到哪,就把土楼修到那,土楼是一种能住少则数百多达千人的圆土城,楼上有窗,各备火铳、弓箭、鸟铳、碗口、狼机,豪商巨贾每至一地先立土楼、再募诸国百姓,跑船搬货,出则炮船横海、入则跑马陈兵,俨然国中之国。”
  张鲸说起这些是一脸的痛心疾首:“陈帅害了帝国声誉,任用海寇不法充为商贾,他们在国内都只是勉强受法,出去四方皆夷,哪儿还能恪守法度,大东洋的情况奴婢并不知晓,可南洋西洋奴婢去过。”
  “如那林凤,麾下死士颇多,杀人不眨眼;其他人也多没好到哪去,别的不说,单说亚齐。”张鲸是那次给林凤封王被吓坏了,一直都没机会告个状:“亚齐王于其国行酷刑,国教不准饮酒、食猪肉,否则皆处死,对待外国百姓亦是如此。”
  “葡夷多有不愿效力于西洋、南洋军府者,只好在诸国间流窜,凡是去了亚齐的,又不愿遵守其国律法,都被处死了,但亚齐王唯独赦免在那的大明商人。”
  “别人问他为啥,他说大明商人不吃猪肉不行……西洋大臣也不管,三洋大臣一个样儿,只要能运银子和货物,他们都根本不管商贾在外面做什么。”
  张鲸摊开两手:“原话。”
  不吃猪肉不行?
  “真是刁民遍地……嘻嘻嘻。”万历皇帝挠着发巾抿嘴笑,笑完拍手道:“该赏,该赏,商人该赏,亚齐王也该赏。”
  “朕的商贾和军府,能给大明运银子和货物,这还不够?只要他们听朕的话,出了两京一十三省、努尔干和乌斯藏,他们想干嘛就干嘛,愿意住哪就住哪。”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01/84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