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沟皇帝(校对)第115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50/1597

  抵达广州后,李轩见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工商业城市!
  和上海那边高楼林立,而且工厂高度集中不太一样,广州这边的城区,看不见太多的高楼大厦,至少不会看见一排排七八层高的高楼。
  而且其工厂也是比较分散。
  这和广州早期的发展是有关系的,早期的广州虽然有商贸区,也有广州工业区,但是早期广州的官员们并没有一股脑的把所有工厂都是放在了工业区里头。
  所以看似出现了东一块西一块的工业区的场面。
  但是这样也有好处,首先就是不会和上海那边一样,出现什么土地资源紧张的问题,人家广州在好多地方都是建立了工业区,不仅仅是广州府城番禺地区,连佛山,顺德,乃至其他地方都是有,现在连虎门也是有,连带着还带动了惠州府那边也的发展,不存在什么工业用地供应不足的问题。
  不过这种几乎扁平化的发展模式,其他地方也学不来,因为这是建立在高度密集的铁路网以及公共马车网路上的。
  在还没有火车之前,人家广州这边就已经是搞了一条佛山到广州贸易区的铁路了,比上海那边搞市区的轨道马车早多了。
  当时没有火车怎么运行?
  用马车啊!
  人家广州可是全国范围内最早大规模应用轨道马车的城市,一开始只是在商贸区里里的码头、港口区里应用,然后迅速扩展到城区,甚至成为城际交通的主力。
  在火车实用之前,人家广东就已经是建起来了一张密密麻麻的轨道马车交通网络!
  等到火车可使用后,广东铁路网的建设就更加一发不可收拾了,围绕着珠三角地区,密密麻麻的都是铁路,不仅仅是广州府城和佛山这些工业重镇,人家连普通小镇都是通火车或者是轨道马车的。
  如果说铁路网(包含火车和轨道马车)只是连接各大工业区和主要的城区线路,那么他们的普通公共马车网路基本是延伸到了城区乃至城郊的每一个角落,别说镇了,就算是城郊的小村子都能坐上公共马车。
  而且火车班次以及公共马车非常的密集,很多人都是住在郊区,然后乘坐火车再换乘轨道马车或者是普通公共马车去上班的。
  尤其是那些士绅们,都是住在乡下的豪宅里,然后通过火车、轨道马车、普通马车往来乡下和城区。
  密集的公共交通网络,也是造就了珠三角这边非常特殊的扁平化发展。
  所以抵达广州后,李轩并没有在广州工业区里看到太大规模的厂区,只能算是中等,远远不如上海北岸开发区的庞大和震撼。
  但是他却没有表示出多大的失望,因为他知道,类似这样的工业区,整个广州府至少有十几个,工业人口达到了八十多万人……
  这可是相当恐怖的事!
  除了上海特设县,就没那个城市的工业人口比广州还多了。
  这年头,如果说上海是第一大工业城市,那么广州就是毫无疑问的第二!
  不过呢,工业区的规模和工业人口并不代表着工业产值,因为广州这边的工业主要是以轻工业为主,附加值并不算太高,而上海那边则是什么工业都有,重工业和轻工业齐头前进,因为有重工业所以工业附加值要是更高,而且是高得多。
  因此,当代的广州不管是工商业产值还是税收方面,比上海还是有差距的,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广州这边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人民的生活水准要低。
  基建方面,广州和上海是各有千秋,上海那边几乎铺满了整个城市的水泥路以及大量的高楼让人一看上去就知道是个繁华大都市。
  但是广州这边的话,高楼不多,人家的公共交通网络吊打全球。
  生活水准嘛,大家都是工业城市,半斤八两的,中产和有钱人不算,只说普通人,嗯,都不咋地,一个个都是挣扎在温饱线上,距离一天三餐都是白米饭或者白面包,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简单视察了广州第一工业区后,李轩没有停下步伐,而是密集的开始了他的视察。
  不得不说,这广州的工业区太分散对于李轩的视察而言,有些麻烦,不像是上海那边,往往在一个工业区里就能完成一天的行程,这里,往往是一天要走好几个工业区。
  但是这也是让李轩领略到了广州这边发达的公共交通网络。
  去哪都能坐火车或者轨道公共马车又或者是普通公共马车……
  不管是从广州去香港,还是从贸易区到其他工业去,乃至到附近的普通小镇,都能坐上火车或者轨道马车抵达。
  普通的公共马车就更多了,出门买个菜,哪怕只是几百米的路,都能坐上公共马车去。
  而且更关键的是,这车费还便宜的很,因为客运量非常大,摊薄了成本,而且地方每年还拿出资金来补贴,所以乘坐火车或者马车的费用非常的低廉,起步价只有一分钱。
  而按照如今的大唐货币法律,一元等于十角等于一千分,而目前的平均工人工资大体上就是一点五元到两元之间。
  一分钱的起步价,大体上和后世的公交车也差不多了。
第1553章
工业时代的芬芳
  这些年广州乃至整个广东这边的交通建设,也是陈立夫主政广东这些年里的主要施政措施。
  因为当年的陈立夫定下的民生经济发展策略就是三大方针,第一个就是依托靠近南洋的地理优势,发展海外贸易。
  第二就是依托粤赣铁路、湖广铁路还有珠江等干线交通以及沿海运输等,把珠三角的工业生产、销售网络覆盖到周边省份乃至全国。
  第三则是大力发展省内的交通网络,充分调动全省的资源和人口更好的发展工商业经济。
  这几个方针影响之下,直接促使了广东地方大力发展交通,陆续推动了粤赣铁路和湖广铁路的开工,并顺利完工,同时疏通了西江。
  省内,则是在全省范围内建设铁路网、公路网,尤其是其公路网,是覆盖到乡镇的,至于在珠三角地区就更不用说了,密密麻麻的都是铁路,城区内则是密集的公共马车。
  如此才能够依托发达的内部交通网路,进而把整个珠三角的资源整合起来,发展非常特殊的扁平化产业布局,由此更好的促进经济发展。
  李轩抵达广州后围绕着珠三角转了一圈,都是被密密麻麻的轨道网路转晕头,他甚至都还看到了不少的水泥桥墩钢结构的立交桥。
  这可是十六世纪,你搞立交桥,虽然只是人行桥,但是这依旧让李轩很无语……
  然后得出一个结论:这些年广州乃至整个珠三角肯定把全部地方财政收入都花在交通上了。
  事实上还的确如此,不仅仅花光了,当地的地方财政还欠了一屁股的债务……
  在陈立夫的陪同下,李轩把珠三角差不多都跑了一圈,没办法,这要去视察的地方东一个西一个的,等看完基本也就跑遍珠三角了。
  广州,不对,更准确的说应该是珠三角,虽然各行各业也都有,不过普遍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的话虽然有,但是并不算太多。
  当然了,这个不多是和长三角、当涂等地方进行对比,如果是和国内的其他地方对比,那自然是远远超过的。
  李轩这一路上,看了不少的工厂,有普通的纺织工业,也有钢铁厂、机械厂等,顺道还去了华南大学去看了看。
  这个华南大学乃是帝国礼部早年成立综合性大学了,同时也是国内少数重点大学之一。
  帝国的高等院校其实并不算少了,不过绝大部分都是三年制的学院、师范等大专院校。
  这些大专院校在全国范围内一共有三十多所,基本确保了每一个本土省道都有一所,而人口、经济发达地区则是有两所甚至三所,比如江南道,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官办学校,不过还有少数几家是民办学校。
  而四年制的综合大学就要少很多了,目前只有十二所,清一色的官办学校,也全都是名校,而九所大学的所在地,基本都是在经济文化政治重镇。
  广州作为帝国的第二大工业城市,自然也是有着这样的综合性大学的,而且华南大学的综合实力相当强悍,属于第一梯队的大学。
  国内的十二所四年制综合性大学里,也是有强有弱的,最强的自然就是国子监大学和金陵大学,这两所大学一文一理,占据了大学的龙头地位。
  稍弱一些的则是背靠江南道的江南大学和广东省的华南大学这两所大学了。
  不过这四所大学其实实际差距并没有太大,哪怕是国子监大学和金陵大学老早就是高等学府,但是奈何江南和广东有钱,人家直接砸钱办学,硬件设施超一流,师资砸钱到处挖角,不断的缩小和国子监大学以及金陵大学的差距。
  在如今的帝国众多学子心中,这四所大学,已经是和其他的综合性大学区分了开来,成为了帝国的四大名校。
  这四大名校之下,才是承天理工大学、武昌湖广大学、天津华北大学、开封中原大学、上海大学、广州珠江大学、金陵理工、金陵高等师范!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一共十二所综合性大学,金陵城独占五家!
  上海占据了两家,广州两家,然后则是其他三个重要城市,如天津、武昌、开封各一家,至于其他城市,不好意思,暂时就没有了。
  李轩在上海的时候,也是视察了江南大学,到了广州,自然也是不会忘记去看一看华南大学,毕竟是帝国四大名校。
  而视察过华南大学后,李轩在广州这边的行程也是进入了尾声。
  紧接着他的专列就是奔赴香港。
  香港,这个地方比较特殊,和后世的香港乃是重要商贸港不一样,现在的香港,乃是帝国最为重要的造舰基地以及海军基地。
  香港不仅仅是第二舰队司令部所在地。
  更是香港鼎盛造船厂的总部和基地所在。
  在这里,帝国建造了第一艘千吨战列舰,第一艘蒸汽钢铁战舰,第一艘四千吨巨舰,嗯,还包括太平洋航运公司等一票航运公司的大吨位豪华客轮也是在这里建造的。
  不客气的说,因为香港鼎盛造船厂的存在,这里成为了帝国最为重要的造船基地也不为过,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这么个小地方,却是承担起了帝国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大吨位船只的建造工作,至于三千吨以上的船只,目前更是只有这里才能够建造。
  因为目前为止,全国范围内,其他造船厂都还没有三千吨以上的大型造船船坞,江南造船厂投入建设的五千吨乃至八千吨的造船船坞,如今都还在施工呢,其中的一号五千吨船坞,最早也要今年六月份完工投入使用,等到明年,八千吨的船坞才会投入使用。
  而香港鼎盛造船厂呢,已经是有了足足四座五千吨以上的船坞,能够建造最大吨位达到五千吨的巨舰。
  另外还有一座七千吨的船坞已经是完工,可惜的是虽然有了船坞,但是却是没有响应的七千吨巨舰的订单。
  他们的万吨船坞也已经是在施工当中,预计三年内就能够完工。
  三年后,香港鼎盛造船厂将会具备建造万吨巨舰的施工能力。
  之前海军搞的贵阳级战列舰不多不少,刚好是两千八百吨,而不是超过三千吨,也是因为目前除了香港造船厂外,国内的其他造船厂的最大船坞也就三千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50/15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