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沟皇帝(校对)第128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84/1597

  为此他行动迅速,趁着其他人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直接跑到了州衙门里说是自己想要坐顺风船去巴库贸易。
  虽然官府行事,对普通人不太感冒,但是也没有拒绝的道理,反正船只的船舱空着也是空着不是,所以直接就是租了舱位给他。
  而等敲定此事后,其他几个商人才是反应过来,这一窝蜂找过去后,除了少数几个人还能够得到舱位外,其他人只能是失败而归。
  毕竟船队一共也就两艘船而已,而且其中一艘还是海军的船只,人家海军的船只可不搭载其他人,官府的船只也不大,能够搭载的人和货物也是有限的。
  敲定了船只后,左成生直接采购货物,由于是第一次去巴库和奥斯曼人打交道,为了规避风险,他带的货物种类非常多,每一种的数量都不大。
  丝绸、瓷器、茶叶、布匹都有,他甚至还弄来了一套出口型的板甲。
  数天后,他带着花光了身家的货物坐上了盛源号,这艘船可不是什么远洋海船,而是一艘吃水比较浅的近海内河船型。
  吨位也不大,只有两百多吨而已,很多人都是能够看出来,这艘船和帝国在长江等江河跑的船只差不多。
  盛源号因为不大,除了官员和官府的物资外,随行的商人并不多,包括左成生在内也就四个人而已,他们的携带的货物总数也就百吨左右。
  盛源号边上的就是海军的甲六二七号内河炮舰。
  大唐海军的内河近海船只命名,一般都是直接以数字编号为舰名,要不然的话,一个个取地名或者其他特殊意义的名字,太麻烦了。
  大唐海军的近海内河船只规模可是庞大的很。
  甲六二七号炮舰,是属于一艘典型的内河炮舰,乃是最新型的甲六级炮舰型号,只适合在内河以及湖泊上航行,其标准排水量为两百吨,主炮为一门一百二十毫米的后装炮,部署在前甲板,副炮为两门七十五毫米的后装炮。
  小小的两百吨装备了一门一百二十毫米的后装炮,还有两门七十五毫米的后装炮,这可是相当不容易的。
  火力强大的同时,也是导致了该舰的其他方面的性能很一般,防护基本只能依靠钢铁船壳硬抗了,动力上也只能保持最高八节的航速,而且续航能力很一般,只有可怜的两千公里的续航能力。
  并且因为吃水比较浅,武备又不少,为了保证平衡,所以干舷很低,上部建筑比较高大,这抗风浪性能自然也是不咋地,不太适合出海航行。
  不过大唐帝国的甲乙丙三个系列的内河炮舰,也出海航行,都是在内河湖泊航行,所以倒也没有什么问题。
  甲六二七号作为海军服役的第二十七艘蒸汽后装炮的内河炮舰,是在金陵造船厂完成了初步建造后,又进行拆解,各大零部件通过火车运输到了库里后,在库里造船厂进行组装。
  要不然的话,靠现在库里造船厂的技术能力以及设备,可没办法直接建造军舰,哪怕只是两百吨的内河炮舰。
  甲六二七号炮舰,在库里重新组装后,就是进入了大唐海军西海舰队服役,并成为了该舰队的旗舰。
  西海舰队,也是大唐海军所设立的最新一支舰队,其任务就是掌控西海以及伏尔加河流域,为西征部队提供后勤补给,内河运输的安全,必要时候为陆军部队提供炮火支援。
  除了甲六二七号外,还有两艘库里造船厂建造的两艘只有几十吨的内河炮舰。
  虽然数量少,但是战斗力却是不俗,之前西海舰队就以甲六二七号炮舰为核心,和另外两艘炮舰跨越西海,抵达了西海西北沿岸,袭击了鞑靼人部署在伏尔加河河口的部分船只。
  如果不是鞑靼人所掌控的阿斯特拉罕距离海边还有几十公里,中间间隔着一大片河漫滩,并且河口比较小,鞑靼人还部署了炮台以火炮进行封锁的话。
  估计大唐海军的西海舰队之前就沿着伏尔加河一路上去炮轰阿斯特拉罕了。
  虽然只有炮舰几艘,但是凭借着这几艘炮舰都是钢铁蒸汽炮舰,而且装备的还是后装炮,就足以让大唐海军的西海舰队在里海无敌了。
  当然了,这种无敌之所以敌人打不过,但是并不代表着西海舰队就掌控了西海了。
  大唐人口中的西海,欧洲人口中的里海,其面积可是大的很,大唐海军初步勘测后判断这个内陆咸水海的面积恐怕有三十八万平方公里,海岸线加起来少说六七千公里呢,这么漫长的海岸线,就西海舰队的那几艘船只是不可能彻底掌控的。
  通过巡弋的方式掌控西海是不可能的,所以大唐海军西海舰队采取了更加简单的方式来掌控西海,那就是直接封锁鞑靼人的伏尔加河出口,干掉他们的船只。
  只不过人家鞑靼人也不傻,他们会逃入伏尔加河,依托岸防的火炮来抵抗。
  对此,大唐海军西海舰队也不着急,反正帝国高层一时半会的还没有发动大规模西征的打算,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西海舰队还会不断的增加船只。
  为了增加西海舰队的实力,同时考虑到库里的人口少,造船能力极差,海军那边已经是开始把中部和东部地区的小吨位内河船只,直接拆解后通过火车运输过来了。
  等西海舰队的船只多了后,鞑靼人是不可能阻挡西海舰队杀入伏尔加河的。
  只是这些,都是未来的事了,现在西海舰队就那么几艘船,总吨位不过四百多吨,官兵总数也才几百人而已。
  为了护送外交官员前往巴库,他们都是得出动半数主力!
  一艘甲六二七号,其两百吨的吨位,已经占据了西海舰队的半数吨位了!
  西海虽然广阔,而且是咸水湖,其生态和海洋非常的相似,但是作为一个内陆湖泊一般也是风平浪静的很。
  左成生他们乘坐的盛源号本来是属于浅水内河船只,这适航性自然是不咋地的,但是横行在西海的时候,却是平稳的很,虽然这和天气晴朗无风无雨有着极大的关系。
  这一路顺风顺水横跨了半个西海后,他们终于是抵达了巴库,这个西海沿岸里最为重要的城市之一。
  当这支只有两艘船的小船队抵达巴库港的时候,瞬间就是引起了当地奥斯曼人的轰动。
  好吧,实际上当地的奥斯曼人根本就没有多少,当地人其实都是原来的巴库人,真正的奥斯曼人其实也就只有几百人的军队外,再加上几十个官员以及家属而已。
  至于普通的奥斯曼人,人家没啥事跑这来干嘛啊!
  站在船头上,左成生看着前方的巴库港,不由得露出失望之色,这地方和自己预料中的不一样啊。
  他之前可是听说,巴库乃是高加索地区比较重要的城市呢,但是现在看来恐怕也就那么几千人口而已,其规模也就和帝国东部沿海的一个小渔村差不多。
  这么个破地方,能够让自己卖出去这些东西吗?
  左成生的疑惑,也是同一艘船上的胡勤元的疑惑,这破地方值得帝国拿下来?
第1694章
大唐尊严不容冒犯
  作为大唐帝国的外交官,这还是胡勤元第一次代表官方出使海外呢!
  之前的胡勤元一直都是在外务部本部工作,三年前才调往上海,然后开始和那些蛮夷打交道。
  一个月前,他接到了命令,负责带领外交团队,前往巴库和奥斯曼进行交涉,尽可能的以外交手段把巴库给拿下来。
  因为巴库有着石油!
  自从大唐打通了里海之后,自然也就得知了巴库那边有石油资源,当地中世纪的时候就开始以传统手工的方式开采石油了,而且还是当地的支柱产业呢。
  这个消息被大唐人知道后,很快就是传到了大唐石油公司那边。
  正满世界寻找石油,尤其是容易开采石油的大唐石油公司偷偷派人去巴库勘测了一下,然后就是发现此地的石油储量惊人,而且还非常容易开采。
  这种情况下,大唐石油公司那里还忍得住啊,直接就是动用了上层关系,直接催动了大唐派出外交官员,准备在巴库搞事,然后占领巴库。
  当然了,此地有石油之类的事就没必要说的太清楚了,只要让皇室资产科的大人们知道就行了,官府那边是不用知道的,直接走上层关系让帝国拿下巴库就行了。
  这倒不是说怕泄密之类的,反正整个大唐里,也就只有他们一家石油公司,根本就不怕泄密。
  之所以不说,纯粹是为了避免麻烦。
  总不能让官府那边认为,大唐石油公司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就推动官府采取某些行动不是,这样的话,那些官员们心里多少会不舒服,事后少不了给他们石油公司小鞋穿!
  得让官府那边认为,是官府自己出手拿下此地的。
  等官府拿下来后,大唐石油公司迅速跟上,直接把当地的土地买光开采石油,这样的话大家就没话说了。
  大唐石油公司躲在后面搞事,作为中层外交官员的胡勤元自然是不知道后头关系着什么石油的。
  他只是接到了指示,巴库对于帝国掌控西海有着极大的战略价值,帝国必须拿下来。
  至于是通过军事行动还是纯粹的外交谈判,又或者是其他方式拿下来,上面的大人物并不关心。
  帝国只要这个地方,并不关心具体的操作方式,也不关心奥斯曼人的想法。
  所以,抵达巴库后,以什么方式夺取这个地方,决定权都在胡勤元手中。
  胡勤元来的路上,就已经是和属下以及海军制定了好几套的方案。
  直接夺取肯定是不行的,这会恶化帝国和奥斯曼的关系,虽然帝国的大佬们都不在乎这些,但是人都是要脸的,吃相太难看的话也不好。
  所以得用迂回的方式!
  比如说制造一个事故,然后通过外交手段索要公道,必要时候开几炮什么的,让奥斯曼自己觉得理亏,良心过不去,最后把地方主动送给大唐。
  而大唐呢,也不是强夺豪取的国家,作为当代仅有的一个仁义国家,大唐做事历来公道,哪怕是你们自己非要把地方送给我,但是我还是会给予你一定的补偿。
  比如说以一唐元的价格购买。
  到最后大唐勉为其难接手巴库,奥斯曼拿了钱又收获了大唐的好感,属于你好我好皆大欢喜。
  嗯,最重要的是,这地方其实本来也不是奥斯曼人的,奥斯曼人也就是两年前才掌控这个地方。
  哪怕是一唐元卖掉,对他们来说也没什么实际损失。
  此事,难度有,不过胡勤元却是有着十足的信心。
  类似这样的事,大唐干得多了,能够派出外交官和土著谈就已经很不错了,更多时候大唐都是直接把战舰往土著的港口一堵,来一场实弹炮击港口演习后,往往就能得到自己所想要的,根本不用进行所谓的谈判。
  现在,大唐还专门派出了一个外交团队主持这事,已经算是很给奥斯曼人面子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84/15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