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沟皇帝(校对)第154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42/1597

  这些众多的专利里,有一些旧专利是四大汽车公司曾经获得过授权,但是授权期限快到期了要重新谈判的,有一些新专利是他们想要得到授权的。
  想要得到这些专利授权,那么要求四大汽车公司用他们的一些专利作为交换授权不过分吧!
  等解决了专利问题,那么剩下的也就不是问题了。
  至于生产线,那啥,四大汽车公司的生产线,都是和肇庆机械公司合作研发的,肇庆机械公司完全具备技术以及专利建设一条最先进的汽车生产线,而且成本还更低呢。
  因此在专利以及生产上,问题都不大。
  现在的问题就两个,一个是具体的技术问题。
  那啥,有了专利授权是允许你使用这项技术,但是不代表你就能用啊,自身技术不够用不了也是可以的。
  还有市场竞争问题,汽车市场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市场,有私人轿车、公共卡车、轿卡车、卡车、大型货车、各类工程车辆等等。
  一个企业实力有限的情况下,不太可能涉足所有的细分市场,甚至面对四大汽车公司的竞争,哪怕集中精力在其中一个细分市场,难度也是非常大的。
  庞岩论根据市场上的调研,他决定直接杀入竞争最为激烈的私人轿车市场!
  虽然私人轿车市场竞争最为激烈,启翔汽车公司和中原汽车公司的一场惨烈的价格战,直接把私人轿车市场的进入门槛拉高了无数倍。
  但是同样的,他们的价格战也是开拓了更为广大的市场!
  现在预估每年就有数十万辆私人轿车的市场了,再过一些年,岂不是要破百万甚至几百万?
  面对剧增的市场,现在的其他汽车厂商的产能时间上都严重不足,也许他们的汽车最受民众欢迎,订单众多,但是这么多订单他们是绝对无法满足的,总会有一些人因为买不到他们的汽车,转而流向汽车厂商的。
  而这就是给后来者的机会!
  这同样也是冯氏航运,天津友邦,东部动力等企业哪怕在这几年哪怕汽车业务不赚钱,但依旧保持大规模投入不断进行研发的原因,因为他们都深知未来以帝国的庞大汽车市场潜力,区区四大汽车公司是吃不下的!
  帝国的汽车市场到底有多大潜力?
  用很多人都喜欢的一个计算方式就是,现在帝国有四亿多人口,一个人买一辆车,那就是四亿辆车的保有量啊,按照平均每辆车的使用寿命十年来计算,每年仅仅是正常替换的汽车市场就有四千万辆。
  虽然这个算法非常的极端以及理想化,但是也是片面应征了大唐帝国的内部市场到底有多大的庞大。
  不仅仅是汽车市场,其他产品的市场都如此。
  这一点,可以从大唐帝国的纺织业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来。
  在大唐帝国里,目前纺织业依旧是属于轻工行业里的龙头行业,而这个行业在大唐帝国都发展了数十年,但依旧保持着极高的增速。
  究其原因就是帝国的人口太大,随着经济的增长,人口的自然增加就足以带来足够庞大的增量市场,更不要说衣服的使用寿命也是很有限的,每年的正常存量市场都非常的庞大。
  此外这也和帝国民众这些年来逐渐改变了衣服上的消费习惯有关系。
  在机制布流行之前,人们,尤其是农村人口一般都是自己织布,自己缝制衣服,有些甚至连棉花都是自己种的,这个是典型的属于自给自足模式。
  后来机械纺织业发展起来后,大量的机制布开始出现在市场上,慢慢的民众就不再自行纺纱织布,而是直接购买成品布缝制衣服了。
  这一模式,持续了数十年,哪怕是现在,绝大部分帝国民众穿的衣服,都是通过购买布匹自行缝制,或者是由裁缝缝制的。
  对于绝大部分帝国的普通家庭而言,妇女的缝纫技术以及是必须的。
  当然了,成衣市场也一直存在着,只不过早些年的时候,成衣市场都是小规模的,不成型的,主要是由各裁缝店采购布匹,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成衣定制。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裁缝店的成衣定制模式,因为手工缝制的效率低,其缝制成本必然是高昂的,所以只要只有中上层群体才能消费得起,普通人大多还是购买布匹后自行缝制。
  然而,很多人是没有这个时间缝制衣服,又或者是手艺不咋地,这也就给了机制成衣发展的空间。
  随着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各类缝纫机,而机械缝纫机的效率要比手工缝制高多了,在某一个时期内,这些缝纫机的效率以及用途依旧有限,主要是推向民用市场,比如说各种裁缝铺,家庭。
  这一时期里,其实已经是有了大规模生产机制成衣的工厂,但是主要是生产各类同一款式的制服,比如说军服,工厂制服等等,这些制服款式统一,订单大。
  但是并没有成为主流。
第2072章
得松江者得天下
  但是在私人服饰市场上,机制成衣的发展要延后很多年,而且最开始出现的也不是这些大型的制衣厂,反而是民间的私人裁缝行业。
  一些客源多的裁缝铺,根据最新流行的款式,雇佣更多的工人,用缝纫机缝制大量成衣库存,然后进行销售。
  这种机制成衣要比定制的衣服价格更便宜,而且有多个尺码选择,哪怕是偶尔尺码不符合,还可以当场进行小幅度修改,如此的话,顾客不用等待好几天甚至十天半个月的,当场就能够买到适合的衣服。
  随着逐步的发展,很多裁缝店都是发展为制衣加零售模式,并且开始迅速发展。
  这个时候,资本层面也是开始大规模进入了,大量的制衣厂和衣服零售店被建立起来,一些专门生产各类统一款式制服的中大型制衣厂,也是开始自行设计款式,然后生产并推向民间市场。
  最终形成了目前帝国的服饰市场,这是一个持续发展了十多年,但是在过去不温不火,直到最近几年才开始爆发性增长的行业,并成为了目前帝国纺织行业的增长引擎。
  大量的制衣厂开始出现,而且不在局限于服饰,还迅速扩张到了鞋、帽、皮带、手套、被子等几乎所有的纺织、皮具行业。
  现在很多帝国民众身上穿的衣服,都已经是直接从服饰商店购买的成衣了,而不是和以往一样购买布匹,再自行缝制的衣服。
  当然了,这只局限于一部分经济比较宽裕的普通民众。
  对于上层人士而言,他们的衣服依旧是定制为主,这样更合身,质量也更好。
  而下层民众的话,其实还是购买布匹自行缝制的居多,这样可以省钱,毕竟单纯购买布匹,可比购买成衣便宜多了。
  至于说自行缝纫衣服需要时间?效率低,那啥,对于穷人而言,时间并不值钱……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帝国的制衣行业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还有一点,帝国的制衣行业在海外土著国家市场里,遭到了可耻的失败!
  有商人尝试运输了成衣到土著国家销售,结果当地的有钱人不要,就算要也没几个有钱人,而他们当中的大部分穷人买不起,甚至,他们连机制布都买不起,更别说成衣了。
  这让帝国的制衣行业很无奈,深感改变土著的衣着消费习惯任重道远。
  从这一点同样可以看的出来,大唐帝国的绝大部分行业都是依靠内需为主,至于外需,那是很小的。
  哪怕是出口比较多的军需行业以及布匹行业,也是同样如此,三大武器公司可不是靠着国外市场活着,而是靠着帝国军方活着。
  布匹行业也如此,别看大唐的机制布涌向全世界,但是帝国本身的布匹消费才是最庞大的。
  如此也导致了大唐帝国的经济体系,是非常特殊的内需型经济。
  汽车行业也不例外,这是属于典型的自产自销的产品,根本不能指望海外土著国家市场,反正能买得起,用得起的土著没几个,更关键的是,汽车这玩意和很多工业产品一样,都是属于国防安全管制产品,禁止出口……
  别说土著国家了,就算是大唐帝国的很多海外领地都是属于管制范围之类的。
  比如嫡属于欧洲事务衙门下属的休达州,就无法从本土购入汽车类产品。因为这地方过于靠近欧洲,而且当地的暂住民太多,往来的土著也比较多,为了避免技术外泄,所以各方面的官制都是比较严厉的。
  当地甚至连中学都没有设立……
  大唐帝国在全球经济计划执行后,废除了进出口委员会的大部分权限,设立了国防管制委员会。
  同时设立了一批直属内阁管辖,位于海外的省、道、州,比如北美七省,锡兰州,马达州,南非洲。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大唐法律里,没有本土省州和海外省州的区分,所有内阁直辖的省,州都是一视同仁的,都是属于本土范围。
  但是在具体操作上,自然是有所侧重,具体以国防管制委员会,各部门行政条例进行区分。
  比如说工厂,大唐可没说北美七省不能设立工厂,但是行政部门就是不给你批准,直接在国防管制委员会那里就给你卡死了……
  真正法律意义上的海外领地,是各事务衙门的直辖领地,比如印度事务衙门,红海事务衙门,南美洲事务衙门、非洲事务衙门,欧洲事务衙门下设的直辖领地如休达州、埃及省、泊木州、戈河州等地区。
  这些海外领地都是属于本土化形势比较严峻,或者地理位置比较特殊的地区,属于本土化的候选领地,但是这些海外领地同样是没有土著,或者是有少量土著存在的。
  事务衙门直辖领地外,才是普通的殖民地,这个就简单的,虽然大唐直接统治,但是多数居民还是土著,不过这些地方其实很少,大唐很少搞这些所谓的殖民地,只在印度有几个州实行典型的殖民统治。
  至于通过傀儡间接控制的领地,这些地方虽然是大唐间接掌控,但是并不算海外领地了,依旧属于土著地区。
  不同地区能够销售的商品也是不同的,在内阁直辖的海外省、州,对民用商品基本没啥限制了,哪怕是汽车这种顶级工业产品,也是属于可销售范围之内。
  而次一级的海外领地,受到的限制就比较大了,比如说汽车这玩意现在就不能销售,而土著地区就更别说了……
  上述直辖省道州、海外事务衙门直辖领地共同形成了大唐帝国的内部市场,这是一个遍布全球,拥有四亿多帝国民众的庞大市场。
  而这个庞大无比的市场里,比重最大的当属于江南道,其中又以松江府为首。
  小小一个府数百万人口,而且能直接辐射了周边数千万人口,这一地区以及周边的人口里富豪群体、高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的比例非常的庞大,消费能力相当的强悍。
  对于很多行业而言,得松江者得天下,这句话可是一点都不夸张。
第2073章
松江汽车展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42/15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