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沟皇帝(校对)第24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5/1597

  就当城外的邱宇愁着该如何向上头请求援兵拿下铜鼓城,完成他身为前锋的责任,为后续大军开路的时候。
  铜鼓城头上一个大唐新军的军官也是皱着眉看着城外的大量明军!
  此人身穿少校军服、领章,只见把视线从外面的明军收了回来,然后朝着更南方向望去,同时嘴里喃喃道:“连续数日苦战弹药已经即将耗尽,明军再攻的话,怕是支撑不了多久了,团部的援军还要什么时候才能够抵达?”
第0372章
铜鼓卫城血战
  当天下午时分,铜鼓城外又是来了数百人的明军,这一股明军的抵达,不仅仅补充了明军之前的兵力损失,而且兵力还再一次突破了两千人。
  更关键的是,这一天下午过来的明军,还带来了好几门碗口炮。
  当明军把那些碗口炮摆在城外的时候,用事实证明了,不仅仅大唐新军玩火炮,实际上明军也是有火炮的。
  有了这些碗口炮,城外的明军彷佛军心士气大增,当天临近傍晚的时候,再一次发动了进攻,众多明军叫嚷着各种乱七八次的口号,然后奔向数百米外的铜鼓卫。
  与此同时,明军也是把碗口炮推了上来,试图靠近城墙然后朝着城头射击。
  城头的大唐新军少校看到这一幕后,那里还猜不到明军的意图啊,所以是迅速命令火枪部队集火试图靠近的明军炮兵部队。
  明军的火炮都是百斤不到的碗口炮,和大唐新军里的一百五十斤的营炮一样,都是只能发射散弹,而且有限射程比较近,一百五十米外基本就没有什么威胁了,但是如果让这些小口径的散弹炮靠近到数十米的范围内开炮,那么威力绝对是刚刚的。
  之前大唐新军能够守住铜鼓卫城,两门营炮就是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尤其是架在城头上,居高临下开炮的话,威力要比在平地上使用更胜一筹。
  此时,大唐新军自然是不会让明军的炮手把那些散弹炮轻易靠近,乃至到数十米内对着他们的城头开炮。
  于是乎,至少有一个队的火枪兵对着明军的炮兵们展开一轮又一轮的齐射了。
  一开始因为距离远,子弹的命中率比较低,但是随着明军的持续推进,命中率就是迅速提高。
  那些明军的炮手前方,虽然也会有人拿着盾牌进行掩护,但是区区盾牌如果能够挡得住子弹的话,那么刀盾手也就不会在战场上被淘汰了,别说是区区盾牌或者是普通铁甲了,哪怕是精钢打造的板甲,照样挡不住子弹。
  不过真正让这些明军炮手崩溃的并不是火枪的射击,而是来自大唐新军营炮的开火。
  因为火炮的射速缓慢,这开了一炮后往往要很久才能开第二炮,为了尽可能获得更大的战果,摧毁敌人靠近的信心,第一炮的准确命中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指挥营炮的一个中尉并没有着急开炮,而是让手下的炮手们装填完毕后就是等待了起来。
  明军的炮手们推着那些碗口炮越来越近了,从两百米再到一百米,甚至是进入了八十米的距离后,他依旧没有让人开炮。
  因为那些明军的炮手还没有停下来,还在继续前进。
  等明军的炮手进入到大约七十米的距离后,终于是停了下来,然后开始架炮装填。
  但是此时,那中尉炮兵军官却是已经下令开炮了。
  他等待的就是明军停下来的最后一刻!
  随着两门一百五十斤的营炮开火,炮口处顿时腾起了浓浓的白烟,仅仅是两门火炮发射时所腾起的浓烟,就比众多火枪射击时腾起的白烟更多。
  随着白烟腾起,城外空地里明军的炮兵阵地上,也是传来了惨叫声!
  细看,就会发现,明军的炮兵阵地上,已经是血肉横飞,众多受伤的士兵倒在地上发出惨叫声。
  看到这一幕,刚下令开炮的中尉炮兵军官嘴角却是露出了冷笑,这些明军的炮手也是真够傻的。
  他们跑进七十米的距离,固然是能够进入有效射程,一旦开炮会给城头上的己方士兵造成大量的伤亡,但是他们也不想想,这七十米内,自己的火炮打他们也是一打一个准啊。
  而且七十米也是己方火枪部队乃至弓箭手的有效射程!
  在己方密集的远程火力打击下,这些明军炮手怎么可能还有开炮的机会?
  心中如此想着的他,一边继续观察城外的明军,一边是等待着自己的炮手进行装填,准备下一次的炮击。
  视线中,城外的明军并没有因为炮手的死伤惨重就停下进攻的步伐,实际上炮手的进攻也只是明军进攻的一部分而已,更多的明军在朝着城墙的方向涌来。
  明军的弓箭手们在数十米外向城头射箭,试图压制城头上大唐新军的远程火力。
  但是他们在压制大唐新军的远程火力,大唐新军的远程火力同时也在给他们造成大量的伤亡啊。
  城头上的大唐新军可是有着城墙的保护呢,他们是通过城垛的缺口对外进行射击的,而城外的明军可是没有任何遮掩,全身上下都是暴露在大唐新军的远程火力之下。
  这打起来,明军要吃亏的很!
  不过城外的明军虽然对这种情况也是早有预料的,毕竟他们是进攻一方,而且打的还是攻城战,对于进攻过程中所会遇到的伤亡以及劣势是有所预料的。
  所以他们还在继续向前冲着!
  最前方的那些刀盾兵已经是扛着长梯快要抵达城墙了!
  他们前方的城墙并不长,只有区区四米多高而已,如果有什么垫脚的东西,他们甚至不用爬墙梯就能够突然翻进去。
  但是城墙不高,还带来了另外一个影响,那就是明军都还没有爬上城头呢,就已经是开始受到大唐新军长矛手的攻击。
  大唐新军长矛手手中的长矛,可是有着四米五长呢,在城头上刚好可以居高临下,用长矛往下捅。
  当然了,城下的明军也可以用长矛反击!
  别惊讶,和大唐新军一样,实际上明军也有很多长矛手的!
  因为冷兵器时代的步兵,基本上来来去去就是那几样,弓箭手、长矛手、刀盾手这三个兵种几乎是标配了。
  虽然不同的军队会有一些变化,比如说刀盾手会有重甲刀盾兵,也会有穿轻甲,或者干脆是没有盔甲,只拿着一把烂铁刀的刀手。长矛手也会有什么重甲长矛手,配属盾牌的长矛手,或者干脆就是孤零零的拿着一杆长枪。
  一时间,双方的长矛手就是隔着四米多高的城墙相互捅刺,惨叫声不断的在双方战斗最激烈的地方响起!
第0373章
惊掉下巴
  细看城墙上下的双方的战斗,会发现虽然双方都有人倒下并发出惨叫声,但是很明显,明军倒下的人更多!
  理由,简单!
  大唐新军是居高临下,而且还有着城墙作为保护!
  而城下的明军是半点遮拦都没有,能够作为掩体的也只能是战友的身体了,同时心中祈祷着:打我前面的战友,别来打我。
  除了地理优势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唐新军前排作战的长矛手,大多都是披甲的重甲长矛手。
  装备可以说是精良无比,而和他们作战的明军长矛手,可都是一些普通卫所兵,他们身上可没有重甲,作为一支冷兵器部队,明军的披甲率并不低,但是他们的盔甲大多都是在中低级军官以及军官们的亲兵,至于普通士兵,还是别指望能穿上价值几十两银子的盔甲了。
  但是大唐新军里的盔甲大多是集中使用的,除了少量重甲刀盾兵外,大部分的盔甲都是配属给了重甲长矛手,而且因为缴获了众多明军的盔甲,所以盔甲虽然还是紧缺,但是多少也是够用。
  普通无甲的明军长矛手,和居高临下,而且还是身披重甲的大唐新军长矛手作战,要是能够讨得了好处才见鬼了。
  不过可惜的是,大唐新军里的重甲长矛手数量也不多!
  如今大唐新军里的长矛手,实际上是分了两种,一种是位于阵列第一排的重甲长矛手,他们全身披甲,手持长矛,他们的任务很简单,防御作战的时候,拿着长矛挡住敌人的冲锋,这些重甲长矛手的数量不会很多,一个长矛队下属六个排,只有一排是重甲长矛手,剩下的都是轻甲长矛手。
  轻甲长矛手,他们穿皮甲或者干脆是纯棉甲,对于中远距离的弓箭还算是有一些防御力,但是对捅刺兵器,比如敌军的长矛,那么防御力就相当低下了。
  不过防御力低下也是没有办法,因为重甲长矛手身上的盔甲实在是太昂贵了,一身盔甲光光是造价就得二三十两银子,李轩根本无法让全军长矛手都用上盔甲,只能是给前排最危险,同时也是最精锐的长矛手配属重甲,绝大部分长矛手都是轻甲。
  同时这些长矛手还会配属一把腰刀,这腰刀是用来长矛无法使用的场合下作战的。
  因此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大唐新军的长矛手,分分钟就能化身为刀盾手,重甲长矛手放下长矛,就能够化身为重甲刀盾手。轻甲长矛手放下长矛,就能够化身为轻甲刀盾手。
  当然了,即便是临时变成刀盾手,这些长矛手的战斗力也是无法和专业的刀盾手相提并论的,因为两者的日常训练侧重点就不一样,而且刀盾手对于士兵的个人能力,尤其是格斗能力还是比较注重的。
  至于长矛手,则是更讲究集体行动,整齐划一的动作才能够维持一个密集的长矛方阵。
  只能是临时用长矛手应急,作为刀盾手使用。
  而现在,城头上的大唐新军的长矛手不少就已经是变成了刀盾手,因为有部分明军冲上了城头。
  来袭的明军自然不可能只有长矛手、炮兵,实际更多的刀盾兵才是主力,他们之中大部分都是无甲,只拿着一把铁刀,甚至连盾牌都没有的炮灰。
  但是作为一支标准的明军卫所部队,他们自然也是有着精锐的!
  那就是由中低级军官、以及将领们的亲兵、家丁所组成的部队,这些人的数量不会很多,哪怕是这支两千多人的明军部队里,也就那么百来人而已。
  而这百来人的战斗力,不客气的说是要超过其他两千人的。
  这些能够在第一时间里冲上城头的明军士兵,自然是清一色都是重甲刀盾手,而且应该是明军将领的亲兵、家丁之流,比如那些还拥挤在城墙外的普通卫所兵,可以说是截然不同。
  当他们冲过上来后,当面抵抗的长矛手们也是第一时间就扔下了长矛,然后拿起盾牌和腰刀迎了上去。
  否则让这些冲上城头的明军精锐重甲刀盾手撕破防线,建立稳固的城头阵地,那么后果是不敢设想的。
  所以尽管己方部队也有着专门的重甲刀盾兵,但是很多重甲长矛手也是第一时间就是扔下了长矛,然后用盾牌和腰刀迎敌。
  城门楼上,一直静静观察着战斗发展的第五步兵营的营长王超峰并没有因为敌军已经冲上了城头,就神情惊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5/15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