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沟皇帝(校对)第91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17/1597

  物资大多都是能够直接在救灾上用得上的,主要是粮食以及药物还有衣物,工具什么的,至于说其他用不上的东西,也没人敢傻乎乎的拿出来捐献。
  比如从事瓷器产业的许家,人家就很明智的没有捐献哪怕一件瓷器,而是直接捐献了五千两银子的现银。
  除了本地士绅大户们外,还有几个人是国内的几家大型企业派驻到开封的管理层。
  河南虽然说工业发展的不咋地,但是好歹也是中原腹地,同样也是传统的粮食产区,而开封也是省城,所以还是有不少的企业在这里开设了分公司或者是分厂。
  不过这些管理层的权限有限,自然是不可能捐献太多的,只能是一两千两银子的捐。
  这倒不是说他们所属的公司小气,实际上这些大公司不小气,哪怕是为了企业的声誉,在遇上这种大灾难的时候,也会捐献大笔资金的。
  浙北联合纺织公司,这家由浙江的众多传统从事丝绸行业的传统商人们,联合组建的民营纺织公司,从事蚕茧、生丝、丝绸等一系列生丝制品的生意。
  在前面浙北部分府县遭到洪涝的时候,一次性就捐献了二十万两的现银以及救灾物资。
  这也是大唐立国以来,众多民营企业里,所捐献出来的最大额度善款了。
  为此,大唐朝报都是破天荒的给他们做了一个重点报道,当然了,主体并不是他们,主体是当代社会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联合纺织公司只是被作为典型进行举例而已。
  而这一篇的重点报道,也是浙北联合纺织公司的名声瞬间传遍了大江南北,这一次的捐款既体现了该公司的社会责任感,又是彰显了他们公司的财力。
  你想啊,寻常公司的总资产都没二十万两银子呢,但是人家一次性就捐款二十万两银子了,这说明什么?
  说明他们不差钱!
  而商业挑选合作对象的时候,总是喜欢和不差钱的企业合作,这样才能够合作顺利,避免出现各种麻烦,生丝行业,本来就是重资产产业,利润虽然高,但是成本也高,风险也大。
  那些蚕农们自然是更喜欢和这样不差钱的生丝企业签订蚕茧收购合同,那些贸易商人也是喜欢和只有这样的公司合作,购入并代理销售他们的生丝以及丝绸成品。
  二十万两银子的捐献,给该公司带来的是翻倍的业务增长,而且还在持续高速增长中,继续这么发展下去,过几年怕是要挑战生丝产业的龙头企业,江南纺织公司的地位了。
  这二十万两银子,其实都不是捐赠,而是广告费了,面向全国,效果良好的广告。
  不过,这么的数额的捐献,肯定是需要企业总部乃至董事会的同意的,普通的经理没这么大的权限,在场的几个管理层,只是代表分公司捐献一定的数额而已。
  等众人都是先后报出了捐献数字后,萧保关露出了满意的神情!
  这些人,还是很上道的,在座十七人,代表十七个家族或者企业,一共捐献了十一万两银子的现银或者用得上的救灾物资,这已经不算少了。
  有了这么一笔款子,再加上地方财政的款子,至少短期内是不用担心抗洪所需要的费用了,至于后续救灾的费用也有了一部分,不过肯定是不够的,到时候就需要发动全省的力量乃至全国的力量了。
  不过,那已经不是萧保关现在所需要考虑的问题了。
  现在,他的重点是保障抗洪所需,努力做到黄河不决堤,不造成大规模的洪涝。
  要不然,今年还不知道有多少人受灾,有多少人饿死呢。
  萧保关努力带着官员军民抗洪的时候,从金陵城一路狂奔,路上几乎没有休息过哪怕一天的,河南防洪抗洪督导组也终于是抵达了开封!
  他们的到来,也是让萧保关松了一口气,因为这个督导组里,除了督查的御史外,还有好几个专业的人才,都是内阁挑选出来拥有丰富抗洪救灾经验的官员,这些人抗洪救灾的经验可比普通官员丰富多了。
第1253章
决堤
  河南防洪抗洪督导组的组长乃是督察院正三品左佥都御史杜书荣,其品级虽然说不如从二品的巡抚,但是他却是督察院的人,天生就是监督官员的,更何况,人家是督导组的组长,还是手持圣旨而来,这传统意义上来说,就是钦差,权限相当大。
  所以哪怕是萧保关,对这个督导组的组长杜书荣也是不敢有任何的怠慢,督导组刚到,他就是告知了相关的灾情,并请示后续工作。
  不过杜书荣却是没有仗着钦差的身份胡乱插手,他来之前就已经是很清楚自己的责任了,他就是来监督的,并不插手具体的事务。
  只要萧保关不做出什么大错误,导致出现大问题的话,他就当自己不存在,要不然的话,虽然自己算得上是钦差,手握大权,但是真搞出问题了,身家性命也别指望能够保住了。
  人家萧保关好歹是封疆大吏,这运气后了,以后是要进入内阁成为侍郎甚至尚书的,这能不得罪还是别得罪的好。
  杜书荣不插手,不过他手底下的督导组的其他成员,其实迅速进入了工作状态,开始指导当地的军民进行抗洪。
  萧保关得到了这几个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的帮忙,也算是松了一口气。
  督导组的成员们,除了几个督察院派来督查的御史外,其他的都是专业人才,内阁从各部门抽调过来的,都是拥有丰富的抗洪救灾经验,有实践经验也有理论水平。
  这些专业人才,比普通的地方官员靠谱多了。
  仅仅是两天时间,就是整理出来了完善的抗洪措施,期间黄河水位也是越来越高,并且还是出现了一个小缺口,不过刚好有一艘海军的乙等内河战舰在附近,出现险情后,不等后方的官员通报呢,其舰长就是当机立断,直接下令驾船进入缺口,然后直接坐沉。
  八十多吨的乙等战舰,虽然说也不算大,但是缺口一开始也小,好歹也是堵住了一大半,随后又是紧急抽调了两艘满载砂石的货船坐沉堵缺口,如此才算是堪堪没有让缺口进一步扩大。
  然后官府迅速抽调民众去堵住缺口,随后一整个团的预备师官兵增援而来,不过缺口很难重新彻底堵上,所以他们迅速转移了目标,开始在后方利用地形修筑堤坝,避免灾情的进一步扩大。
  这个时候,他们提前准备的那些备用堤坝也是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虽然堤坝一开始并不算高,但是黄河上决堤的缺口也不算太大,尤其是还经过了海军的一艘乙等内河战舰和两艘民船的坐沉,堵住了大半缺口。
  所以早期的洪水并不算多!
  在多达近万人的奋战之下,一天后,备用堤坝初步成型,随后,紧急增援而来的三万多青壮和一万五千名将士也是投入了修筑堤坝。
  总数达到五万人日以继夜的在加固修筑备用堤坝,最后成功的在水位上涨之前,完成了备用堤坝的修筑。
  杜绝了洪水进一步向内陆蔓延!
  但是虽然缺口重新堵上,但是这几天时间里,依旧有大量的河水通过这个缺口流向后方,大片的土地被淹没。
  而备用堤坝以内的大片土地以及村庄,更是彻底化为一片湖泊,田地消失了,村庄也彻底消失了。
  仅仅是这一次的险情,就导致了数百人的死亡、失踪。而其中参与抗洪的陆海军将士就阵亡、失踪二十多人,其他的则是参与抗洪的青壮居多。
  至于后方的普通百姓,则是已经提前转移,倒是没有遭到什么伤亡。
  然而财产的损失却是非常庞大的,不仅仅是现有财产的损失后,这紧急转移出来的五千多民众已经失去了他们家园,就算以后洪水退却了,恐怕这一片地方短时间内也没办法生活居住了,这五千多人安置起来也是个麻烦事。
  不过好说好歹,总算是没有造成大规模的洪涝,这让萧保关安心了不少。
  当萧保关初步安心的时候,在黄河下游的淮河流域,江北道的官员们却更是提心吊胆的!
  在雨一天一天的下,虽然说的只有一开始是暴雨,后面的都是中小雨,但是却依旧造成了河水暴涨!
  而更加重要的是,江北道本地降雨也就算了,偏偏河南、皖北道那边也是普降暴雨,这些可都是上游地区啊,这些上游的洪水,不管会不会给皖北道和河南造成灾害,但是最后肯定还是要流向下游的。
  而江北道就是倒霉催的下游!
  这意味着,淮河不仅仅要承担本地的大量降雨,同样还需要承担黄河中游的洪水!
  所以,虽然说目前来说,淮河流域的情况整体还算是安定,本地的降雨并没有造成什么大范围的洪灾,但是他们却是知道,这真正的考验还没有来呢。
  等淮河各支流的中上游以及黄河中游的大量洪水沿江而下的时候,才是真正考验淮河下游的时候!
  但是根据天气预报的判断,以及河南、皖北道那边五百里加急快马通报的消息,很明显,这两个地方的降雨量非常大,这也就意味着,洪水非常大。
  督导组里的工部派来的水利司的官员经过计算后,得出了非常悲观的结论,那就是以目前淮河流域的堤坝,根本无法抵抗如此大规模的洪水!
  怎么办?
  淮河的泄洪量是有限的,哪怕是加固,加高堤坝,也是没有太大的作用了。
  水太多,无法迅速排出进入大海的话,就会留在淮河流域,进而造成整个淮河流域的水位暴涨。
  到时候,恐怕整个江北都要化为一片湖泊了!
  经过多方讨论后,他们开始了制定了主要的防洪措施,那就是紧急提高洪泽湖的面积以及堤坝的高度,厚度,对洪泽湖地区进行扩容,以容纳更多的洪水。
  避免过多的洪水瞬间冲击淮河堤坝,造成决堤,进而淹没大片区域。
  洪泽湖,这个湖泊并不是天然的产物,一开始其实只有几个小湖泊而已,而黄河夺淮入海后,导致水位暴涨,经常造成洪涝,为了治理洪涝,前明永乐年间开始重铸洪泽湖大堤,最后形成了一段数十公里长大规模堤坝。
  前明各朝代的一百多年里,也是先后加固加高该堤坝,由此形成了洪泽湖这么一个大型的淡水湖。
  大唐统一全国后,也是把修筑洪泽湖堤坝作为一个重点工程,并尝试着花费巨资,把土堤坝换成石堤坝。
  不过时间比较短暂,所以成效有限。
  如今,眼看着洪水超过了淮河的容量,甚至预计会超过洪泽湖堤坝的抗洪能力,紧急加高加固洪泽湖大堤也就成为了最为紧要的任务。
  如今洪泽湖大堤上,超过十五万青壮和军人正在进行施工!
  没办法,没有和后世一样有着大型的工程机械的情况下,想要短时间内加固加高堤坝,也只能是堆人了。
  实际上,江北道这边的防洪抗洪工作,在四月底就已经是开始了,因为金陵城派出了五百里加急进行通报,江北道的官员们接到消息后,那里敢怠慢啊,立即就是开始组织人手进行防洪工作了。
  而要防洪,最主要的工程就是加固加高洪泽湖大堤了。
  官府为了抗洪,直接采用了征召模式,从江北道各州府、皖北道部分地区直接征召青壮。
  除了青壮外,军方也是大力协助,附近地区的部队,不管是主力部队还是预备师,基本上都是紧急调动前往,此外还大量组织其他地区的部队紧急增援。
  相对黄河中游,帝国更加重视淮河中下游的安全。
  因为淮河中下游更加危险!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17/15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