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国色(校对)第24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8/603

  正所谓天下王氏出太原,如东晋称‘王与马,共天下’的琅琊王氏也是出自太原王氏。
  不过现在太原王氏已不复当初,大业初年,汉王杨谅在太原起兵谋反,太原王氏站错了队,杨谅谋反被平定后,遭到杨广的清算。
  太原王氏之人不少被杀,被流放,早已是不复当初的声势了。
  在攻打太原之前,李重九就已想到了安抚太原士族之法。
  就在李世民退兵的第三日,上谷郡郡守苏素带着一百多骑,从上谷赶至了晋阳城下。
  苏素望着晋阳城的巍巍的城门感慨良多,当年李家镖局的太原分镖局就在晋阳,在此他也算渡过数年光阴,现在他是来太原郡走马上任的。
  他与李重九都是土生土长的太原人,对于太原郡的乡土人情,幽州军内没人比他们更熟知这里。
  当然苏素心知,李重九让苏素来太原郡坐镇,还因为他原先乃是河汾门下,乃大儒王通的门人。
  王通就是出身太原王氏,故而苏素与太原王氏中人交往颇多。
  苏素来到后,李重九当下向太原各士族发出邀请,请他们于晋阳宫夜宴。
  太原各士族不敢怠慢,皆是一并前来。
  太原王氏出面的,乃是王珪。王珪曾祖乃是王神念,梁成王时王神念与其子王僧辩一并投奔南朝。后王僧辩成为南梁权臣,若非败于陈霸先之手,亦是半壁江山之主。
  王珪年轻时就被族长上下期待,被其叔父王頍言及,吾家门户所寄唯在此儿耳。王頍正乃是王僧辩之子,王頍还有一兄长名为王颁,曾随韩擒虎灭陈。灭陈后,王颁掘开陈霸先之墓,将其尸首焚化成灰,再和水吞之。
  之后杨谅谋反,以王珪的叔父王頍,南朝萧摩诃为心腹。杨谅兵败之后,王頍,萧摩诃具死,王珪被连坐,随亡命四处。至隋灭之后王珪方才返家。
  来晋阳宫赴宴,王珪心底颇为忐忑,他对于统领幽州军打下晋阳的李重九还是颇为陌生,只知其虽出身寒微,但因在雁门立功而拜冠军侯,年少成名。隋末天下大乱,其南征北战,外破突厥,契丹,高句丽,内败罗艺,高开道,宋金刚。
  这一次李重九连晋阳都攻下了。
  王珪来到晋阳宫,看到一名身穿葛衫的年轻人,正与几名晋阳郡守士族,正恭敬地与他叙话。
  王珪察言观色,一望便知对方乃是李重九无疑。
  王珪当下上前作揖,言道:“太原王珪拜见上谷公。”
  对方闻言转过身来,笑着言道:“莫非是王叔玠?”
  王珪见对方居也是太原本地口音,不由奇道:“不想薄名能入上谷公之耳,我听上谷公说话口音,莫非同为桑梓。”
  李重九笑道:“正是,我乃太原石艾县,与叔玠兄也称得上是同乡。”
  王珪见李重九自承顿时露出讶然之色,一旁一名太原士族,举起酒杯,笑着对王珪言道:“王兄,上谷公正是出身吾太原郡,以后合郡皆有他照拂,此乃是乡里之幸啊。”
  王珪听连忙言道:“惭愧,惭愧,某方才知道,若真知如此,该早来拜见才是。”
  李重九微微笑了笑,一旁之人言道:“王兄,现在也是不迟啊,我等也是今日才知,嗯,我太原许久没有出上谷公这般的人杰。”
  一旁前来太原士族之人,听闻李重九,苏素都是太原人,当下都是大喜。
  但凡汉人,最重的一为门户,二乃是乡里。过去一方达者到中央为官,对于同乡都必须照拂,这不是交换,而是一种义务。
  特别是士族,为官之时,通过征辟。征辟之制,乃是自行举荐,如何举荐,把耀乡里就是一种。
  如汉末时河内名门司马氏,司马懿入曹魏时,先后举荐同郡的王象,审固入仕,在同乡杨俊有难时,司马懿,王象,荀纬皆出面极力营救。司马懿,王象,荀纬都是河内人。
  故而听闻太原士族,听闻李重九与苏素乃是太原人后顿时好感大加,大生亲近之意。
  李重九对于王珪特别重视,言道:“眼下我新克晋阳,立足未稳,不知叔玠有何教我的。”
  王珪见李重九并非自持身份,而是向他请教,当下虚荣心被满足。
  王珪言道:“教导上谷公不敢当之,只是太原之地,自古以来胡汉交杂,而眼下北有刘武周,突厥,南有李唐,此四战用兵之地,上谷公若不能稳守于此,恐怕难以令百姓士族上下归心。”
  李重九问道:“那我当如何做呢?”
  王珪言道:“正所谓名正而言顺,则百姓自附,上谷公现有六郡之地,又新得太原郡,太原郡乃是王基之地,非得天命者不可据有。上谷公眼下自称幽州刺史,让人以为不过是坐守一方,别无进取之意。”
  李重九言道:“可是操之过急,为天下群雄所忌矣,何况我还奉魏公之命。”
  王珪笑着言道:“请恕我大胆之言,魏公攻洛阳难矣,就算宇文化及不至,李唐亦肯放手让其得之。之前魏公攻打东都,李唐派太子出兵潼关,意欲图谋东都,后宇文化及大军而至,李唐却立即退兵。难道上谷公还以为魏公可以攻下洛阳吗?”
  王珪言道:“魏公败亡迟早之事,上谷公乃是一方雄主,若是一味追随其后,必为其牵累。”
  说到这里王珪笑了笑,言道:“初次相交,一时尽兴,说的不止,还望上谷公不要觉得在下孟浪才是。”
  李重九笑道:“叔玠兄一片拳拳之心,某岂怪之,还请叔玠兄能到幽州幕府助我一臂之力。”
  王珪犹豫了一阵,言道:“多谢上谷公,某必当尽犬马之劳。”
  李重九见能得王珪相助不由大喜,此人在历史上,可乃是唐初四大名相之一。
  这番挖了李唐的墙脚,真是令人舒畅。
第三百六十五章
收得人心
  王珪投效之后,他的人生轨迹亦与历史上出现变化。
  历史之上,李纲在担任李唐礼部尚书,兼太子詹事后,将王珪举荐给太子李建成,为咨议参军,二人一并成为太子党的成员。王珪出仕李唐。
  当日晋阳宫之宴,李重九,苏素与太原郡士族们相谈甚欢。晋阳宫夜宴之后,温彦博,姬川二人一并前来,恭贺李重九收得王珪。
  席间李重九与他们谈及王珪之言。
  温彦博言道:“魏公攻打洛阳,胜负未知,若胜者魏公可进取天下,若败者,我军立即弃之,恐为别人说我们见难而逃,不过此事不急可暂且搁下,不过王珪之言,有劝进之意,不知上谷公意下如何?”
  李重九皱眉言道:“我方才自称幽州刺史,此事太快了吧。”
  姬川言道:“上谷公,卑职赞同温长史之言,正所谓名副其实。如当年王须拔,高开道之流,所据之地不过一郡,手下呼啸十几万流民,也敢称王称帝,那乃是自不量力,但现在我幽州已取并州,正如王珪所言,太原乃是王基之地,非天命之主不能守之。若是仍自称幽州刺史,恐怕太原士族以为上谷公,志向不过牧守一方,而并非有志于天下。”
  李重九皱眉,看来此事也不容易办,当初自己与窦建德一并上表,劝李密称王,但李密以东都未定之由,没有答允,而眼下自己若是称王,不是跃居李密之上了。
  不过此事也有先例,如窦建德一面与李重九一般,向李密称臣,一面却自号为长乐王。难怪当初李密召见窦建德,窦建德以北方李重九尚在的理由推脱,不敢轻易南下会面。
  温彦博笑了笑,言道:“上谷公,若不急于称王,但眼下有事,却是有趣?”
  “何事?”
  温彦博言道:“我军上一次征讨上党郡,路过石艾时,不是有人自称乃是山谷公族叔,前来认亲吗?”
  李重九听了陡然记起来,笑道:“却有此事,我倒差点忘了。”
  温彦博言道:“属下已查实过了,此人确实出自中山李氏,要知道中山李氏之祖李齐,赵郡李氏之祖李牧,乃是亲兄弟,当年秦灭赵,赵主中反间计,杀良将李牧,自毁长城,赵人窃恨之。”
  “若是上谷公肯自承中山李氏之后,就可李牧之名义,复兴赵国,毕竟现今的太原,娄烦二郡,正是乃是当年中山,赵国之地,某试言之,还请上谷公斟酌。”
  听温彦博说完这一番,长篇大论,李重九忍不住要给他竖一个大拇指,这样错杂的关系,居然也被他牵出一条线来。
  温彦博也很委婉只说是建议,毕竟是否要认宗,还是要看李重九的意思。而李重九却考虑是,毕竟自己一脉出身山贼,真正出身早就不知道了,此事也需问问李虎的意思。
  不过这个时代,流行人人往自己脸上贴金,泗水亭长刘邦,乃是魏国大夫刘清之后,杨坚追溯,乃是东汉太尉杨震之后,李渊自称为西凉皇帝李暠之后,事实上,三人祖上是否真是如此,都还有待商榷。
  李重九决定将此事暂时搁下。
  姬川当下又向李重九禀告言道:“此番我军攻下晋阳,城池陷后,不少李唐臣子大将的家眷,都陷在城中,这些人应该如何处置,还请批示。”
  晋阳城破后,李重九俘虏了齐王府护军李思行,齐王府户曹武士逸二人,除了他们之外。李渊从晋阳起兵时,不少功勋之臣的家眷都留在晋阳,这些人要如何处置,倒是一个难题。
  姬川言道:“上谷公,我们可扣押这些人为质,写信往长安,逼迫他们的亲眷反唐,不知意下如何?”
  温彦博正色言道:“此乃是暴戾之举,现在我军刚攻下太原,人心未附,若是行此举,必遭到太原上下百姓一致声讨。”
  姬川言道:“成事者不拘小节,我看可以。”
  李重九言道:“据我所知,李渊自攻下长安后,已将不少重臣亲眷都迁往长安了吧。”
  温彦博言道:“正是,长安繁华,故而人人向往之,况且留重臣亲眷于长安,更可以使其不生变端。”
  李重九言道:“既是重臣亲眷都不在此,我们能够威胁的,不过只是一些无关紧要之人,与其破坏我军的名声,倒不如尽数放之。亲情人伦乃人最贵重之事,我们怎可凭此来要挟达成目的,反正这些人留在晋阳,也是对我不利,倒不如让他们返回长安,也好示我军宽仁之名。”
  温彦博闻言拱手言道:“上谷公真仁慈之人。”
  商定之后,温彦博当下在晋阳张榜,除了在押的俘虏外,其余李唐家眷皆可放任自有,愿意居住在太原的,就居住于此,从后绝不追究,愿意前往长安寻其亲眷的,就尽管前去。
  消息一出,太原士族百姓皆是松了一口气,无不拍手称快。
  比之刚入主幽州时,受到幽州士族上下的一致冷遇,这里太原士族这,无论士族百姓都将李重九视作自己人,何况还有一层乡里的关系。
  当然仍有不少士族视李重九如草根崛起的暴发户,但比初占据幽州之时,李重九现在羽翼初丰,持这样看法的士族并不多。
  毕竟现在太原士族,经过汉王杨谅谋反之事后,一直被朝廷打压了,而李渊至晋阳经营亦不过三年。
  历史上刘武周攻打晋阳时,正是由于城内士族献城,才导致晋阳城破的,由此可见李家在大本营晋阳上的经营也不如何。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8/60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