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国色(校对)第26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2/603

  “你敢?”杨暕怒喝言道,当下将右掌张开,看见杨娥皇目光定定的看向自己,满眼的求恳之色,当下不由将手掌放下。
  杨暕言道:“你将我野心告诉李重九,为兄必死而矣,你难道要帮一个外人来害你兄长吗?你要说就说去吧,这是我想到的最后出路,你不让我去做,就和杀了我没什么两样,早死晚死又有如何呢,国仇家恨不能雪。你去吧,你现在就去,帮一个外人来害死我,也好过我日日受亡国之痛。”
  “二兄,我不是这个意思。”杨娥皇已是泪如雨下,拉住杨暕的袖子。
  杨暕转过身去,气鼓鼓的负手站立。
  杨娥皇深吸一口气,言道:“二兄,那你非要去幽州也好,但你答允我,复兴大隋之事,自有定数,你万万不可强求,一切量力而行。”
  杨暕见杨娥皇回心转意,转过头去,顿时哈哈一笑,言道:“为兄晓得。你放心,为兄行事自有分寸。”
  “如此我就放心了。”杨娥皇低下头。
  之后杨暕转身而去,回到自己的屋子,看陈设破旧,不由眉头一皱。但想起若非曲嫣然在自己落难时收留,现在哪还有片瓦栖身。想到这里杨暕不由自嘲一笑,觉得自己气量真是宽广了很多,若是以往必是大发脾气了。
  “患难见真情,乱世见人心,”杨暕自言自语地言道,“汉高祖有泗水亭长之时,刘备也卖过草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苦其……罢了,就这个意思,我已不是当年那齐王了。”
  杨暕又左右踱步,自顾言道:将来若大权在握一日,有恩报恩,有仇报仇,宇文化及必诛连九族,李渊,窦建德,李密等人必要授首,至于曲嫣然落难时相救,必然报答,她毕竟出身青楼,身份是低微了点,不能立为皇后,不过没关系,我将来定要将她册为贵妃,以报答今日之恩。”
  就在杨暕细细思着将来掌权之后的事时,杨娥皇已是回到了香闺之中,坐在榻上,默坐了一会,陡然脸上露出决然之色。
  杨娥皇当下拿出方砚,和水研墨,之后取出一布帛来,提笔蘸墨挥就。
  杨娥皇写得很快,一行精致的小楷落于纸张之上,她在宫中时,曾向虞世基学过隶书,向虞世南学过小楷。虞世基在外虽被骂为奸臣,但待她却是极好,虞世基擅长草隶,其弟虞世南,极擅楷书。
  虞世基曾说公主的字,甚得古风,虽是有些恭敬之词,但杨娥皇对自己的字也甚满意。
  写就之后,杨娥皇将布帛收起,当下唤过拂衣,言道:“此物你就交给城南驿站的一名姓长孙的侍卫,就言我与兄长已是答允秦王之请了。”
  拂衣顿时讶然,言道:“公主,我们真的要去关中吗?”
  杨娥皇点了点头,言道:“我已是决定了,回来再与你解释,不过此事需瞒着二兄,从你后廊下楼,若碰到他就说给我买胭脂。”
  “是,公主。”拂衣看了一眼手中的布帛,当下纳入袖中,转身出屋。
  杨娥皇站到窗外,待见拂衣的身影没入街角,方才回到榻上。
  杨娥皇想到从此以后,自己就要身入关中,终于不能履幽州一步,泪水簌簌而下。这一度杨娥皇悲从心来,伏在塌沿悲泣不可抑制,榻上锦被湿了一片。
  黎阳城下一夜雨,大街之上尘土浥浥。
  车轮碾过土道,留下一道道浅浅的车辙。
  魏公李密于府内大宴,请名善才曲嫣然献艺,而城内瓦岗军大将,以及各官吏,皆是一并赴宴,好生热闹。
  数骑停在魏公府面前,马上之人,娴熟的翻身下马,一旁门吏见来人锦衣华冠,当下不敢怠慢,言道:“贵客光临,敝府蓬荜生辉,不知……”
  “劳烦通禀,在下秦王李世民。”
  “秦王殿下。”门吏连忙作色,当下双腿飞似得奔入府内。
  立即有人给李世民拴马,李世民看着魏公府前络绎不绝的人流,笑道:“李密果真华而不实,偏好排场。”
  长孙无忌一旁言道:“可是我看着怎么有几分鸿门宴的味道。”
  “哦?”李世民言道,“何以见得。”
  “不敢,”长孙无忌言道,“李密此人城府深沉,心思诡异,谁也猜不透,此人究竟在想什么,虽说柳府缘再三说,李密投降李唐之事,乃板上钉钉之事,但我总觉得会生变故。到时与我们不利。”
  李世民笑着言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何况李密这老虎现已是被拔了牙,他麾下的官吏已有二十多人,都秘密向我们写了效忠信,这黎阳城城内,李密还能掌控几分大局?”
  长孙无忌一笑,正待说话,这时魏公府中门大开,魏公李密一身冠袍,亲自迎接。
  一旁之人河北士族,瓦岗军官吏见李密居然出迎,亦不知到底是何人大驾,当下都翘首望这边。
  “秦王驾临黎阳,实在是荣幸!”
  李世民退后一步,作了一个大揖,言道:“世叔亲迎实在折煞小侄了。”
  李密笑道:“你是贵客,此礼不会太过,来!”
  原来是秦王众人皆是一叹,关中李唐现在如日中天,难怪李密出中门迎接。
  当下李密与李世民把臂同入,二人入府。
  府内众人见,李密与一人把臂同入,早就侧目了,但见此人一表人才,堪称是龙凤之姿,天日之表,不由纷纷相询此人是谁,待得知乃是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后,皆是露出果然是他的表情。
  而许敬宗,柳燮等有心投靠大唐的瓦岗军官吏,看了李密以此看重李世民,以厚礼迎之,皆是大喜,相顾左右,面有得色,心道大事成矣。如此李唐必厚赏,他们劝进之功。
  李密把着李世民之手,笑着对左右,言道:“秦王不过弱冠,已是勇冠三军,唐主进军长安时,秦王在霍邑又破宋老生,后于浅水原破薛举父子,实是攻必克,战必取。”
  李密不吝啬赞美之词,但李世民却老成稳重,在众人夸赞之下,丝毫也不见有半点自骄之色。
  正当这时一旁有人言道:“魏公,上谷公到了。”
  李密与李世民笑道:“好啊,今日真是蓬荜生辉啊,天下年轻一辈的俊杰,今日都同聚在此。”
  说罢,李重九入得门内,在场众人都早与李重九相熟了,当下纷纷一并作揖的作揖,抱拳的抱拳。
  李重九笑了笑,当下作了一个团揖,边直来到李密身旁。
  李密满脸喜色,与李重九言道:“上谷公,我与你介绍,这位乃是大唐秦王殿下。”
  李重九看了李世民一眼,李世民亦看向李重九,面露微笑。
  在场众人皆是看向,这李重九与李世民的会面,二人年纪相仿,又是能征惯战。
  李世民凭借父辈之力,统帅大军屡战屡胜,而李重九则是布衣出身,白手起家,至今打下幽州之地,二人皆是天下年轻一辈的翘楚。
  况且李唐与幽州敌对,数个月前,李重九率六万番汉大军,翻越太行山,攻打并州,连下李唐数州,兵锋甚锐,河东震动,听闻李渊甚至有将河东弃之,退保关中的打算。
  但李世民一力阻之,率三万大军收服了并州之地,二人本该有一场决战,但薛举父子在陇西作乱,使得李世民不得不回师长安。
  作为彼此的劲敌,众人不免揣测二人,该如何针尖对麦芒,会有一场怎么样的恶斗。
  不少人皆认为,恐怕当堂会有一场好戏看。
  但出乎意料时,堂上李重九抱拳言道:“李二郎君,别来无恙。”
  李世民亦是笑道:“当年匆匆一别,重九兄风采依旧。”
  二人你一言我一语,皆是叙旧之语,当堂众人听了不由是大生意外,原来二人乃是早就相熟的。
第三百八十二章
花开堪折直须折
  李重九看着面貌有些相似的李芷婉有几分相似李世民,不由想起在记忆里后世电视,史书里的李世民。
  电视,史书里的李世民,光芒耀眼得令人无法直视,史书上说晋阳起兵乃是他之意,败薛举李轨,破刘武周,灭王世充,窦建德,战必胜攻必取,气吞万里如虎,几乎李唐的天下乃是他一个人之功般。
  最后道德上也是无可挑剔,连玄武门之变,杀兄杀弟逼李渊退位,也令人觉得是不得已而为之。
  不过李重九来至隋末,所知的李世民,却是一个另一个李世民。
  在这时代,李重九所知的,李渊起兵乃是自己主意。在晋阳起兵前,马邑郡丞李靖即察觉到李渊的意图,自锁上变前往东都,告太原留守李渊谋反,说明李渊早有预谋。
  而在入关中攻打长安时,李渊先以谦卑之词,唆李密率瓦岗大军攻打东都,使得关中之兵东调,自己再乘虚而入,这一切都是精心布置的,而并非史书上说,李渊嫖宿晋阳宫,为李世民,裴寂所谋,不得不起兵的。
  后世史官更无脑杜撰晋阳起兵,是李世民的谋略,李渊答应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但事后反悔入长安后立李建成为太子。
  而在真正的晋阳起兵之中,李渊率三万大军起兵,其中李渊部将西河公张纶攻下离石、龙泉、文城三郡,柴绍,刘弘基入关中,各拉扯起一支万余兵马皆乃是功勋之臣,李建成刘文静,亦在潼关阻击隋朝援军。
  特别是李芷婉在关中聚众七万,如此李渊才敢在,河东尚有屈突通,尧君素数万朝廷精锐大军情况下,率万余人马渡过黄河,入关中与李芷婉会师。
  而李世民虽从破宋老生,但是不足以功居首位。
  李渊破长安后,封李芷婉为平阳公主。
  但大隋一百五十多郡中,哪有平阳郡,只有临汾郡故名平阳郡,因朝廷恶,阳与杨同音才改名为临汾郡,而李渊封李芷婉为平阳郡公主,取临汾郡旧名,正意属李唐能攻入关中,李芷婉才是平杨首功。
  至于平薛举之战,李世民先败后胜,并非是史书上所言,战败时,李世民刚好不在营内,所以李世民并非是百战百胜之将。
  不过即便褪去了眼前这光环,李世民依旧是李世民,刘文静曾与李渊言,世民豁达类汉高,神武同魏祖,当立为世子。
  在如此多人在场之下,李重九与李世民只是相对作揖,并各自坐下,令本以为有一番激烈唇枪舌战好戏看的众人大为失望。
  李密见众人表情,不由冷笑,唇枪舌战不过是妇人之举,似李重九,李世民这等人,要置人于死地,怎可能还会事先告知,口舌之争最是无益不过。
  李密看向李世民,一脸欣赏地言道:“秦王真乃是雄主,不如是,何以平定天下大乱乎。”
  李世民拱手言道:“当初若非世伯,否则我李唐焉能有今日,父皇说常思魏公,若非政务在身,此番定至黎阳而来拜会。”
  李密微微一笑,柳燮上前言道:“魏公,唐主之心一片盛意拳拳啊,听闻魏公从叔李公,亦在李唐为官,黎阳至关中,水路甚近,我们数日可至,正好一聚。”
  李密抚须微笑言道:“说的有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2/60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