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国色(校对)第39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5/603

  李重九向林当锋问:“在长安散布,有关于李世民准备在洛阳自立为帝的消息,进行得如何了?”
  林当锋道:“此事亦在进行,不过半个月前我们的长安的细作,被唐军抓获六人,其人员都被秘密押至大理寺严刑拷打。估计李唐已知我们在背后煽风点火之事。微臣觉得此事是不是要停一停?”
  李重九道:“不必停,既是做了,就继续做下来,唐军不是抓了我们六个细作,我们更可以宣扬为是李世民安排下的苦肉计,为自己开拓,而且要将谣言散步更广,不仅在官吏之间,更在民间之中,将此事传播出去。弄得长安人人皆知,给与李世民压力。”
  林当锋犹豫了一会,开口说:“李渊乃是明主,李世民在朝中也有人替他说话,我看此事要瞒过李渊,恐怕不容易啊。”
  李重九笑着道:“岂不闻三人成虎?有的事,一人说,两人说,李渊或许不信,但若是众人都在说,李渊又如何。就算李渊心知,是我们在背后推波助澜,也没关系,他真得就如此放心李世民。若是李渊真的放心李世民,就不会派李元吉,为这一次攻打洛阳的副将,作为监视之用。”
  “你看吧,如此下去,不用李渊坐不住,李建成也会坐不住的,甚至李世民自己,被人怀疑的,也会出错招。譬如这一次,他引王世充伏杀平阳公主,他虽做得天衣无缝,但李渊,李建成等人,心底就不会怀疑吗?甚至就是他不反,也要被逼反,这就是人言可畏!再退一步说,李世民难道真的就甘心为父兄打天下,而没有自立之心吗?”
  林当锋心悦诚服地道:“王上,真是高见,如果能因此离间,李渊四父子的关系,那就好了。现在他们已是貌合神离了,但凡离间之计,下策乃自己动手,中策等对方自己犯错,上策乃自己帮对方犯错。权位倾轧之下,父子,兄弟之情,有时甚不如朋友之情。”
  李重九摇了摇头,言道:“古来莫不过如此,要离间之计成功,就要因势利导,古来亲戚,朋友两人之间相恶,虽因有不同,但途径都大同小异,都是用自己的过错,来惩罚对方的过错。李世民现在已犯了过错,现在就等着李渊,李建成犯错了。”
  洛阳唐军大营之外。
  刁斗之声已是响起,雪夜之中,唐军士卒身披铁衣,仍是认真的戍卫着军营。
  大雪降临,让攻打洛阳城的战事,不得不宣告中止,事实之上,唐军上下也拿王世充这座坚城,亦没有太多的办法。
  唐军中军大营之内。
  李世民面沉如铁,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侯君集等心腹都于帐内商议。
  侯君集道:“攻打洛阳战事,现已告一段落,王世充军中之前本有十三名将领愿为我军内应,但事情不密被泄,王世充已将此十三人斩首,首级皆挂于城南。”
  长孙无忌不忿道:“王世充此人真是好运气。”
  “不是,好运气,王世充此人治军严酷,颇有手段,要如破其他城一般,用内应破洛阳城,恐怕还是有点难。”侯君集开口道。
  一直看着洛阳城图的李世民发话:“赵军动向如何,是否已决定援郑?”
  长孙无忌道:“这尚未听说,听闻李重九已决定在幽京称帝,故而可能为筹备登基大典之事,没有那么快前来。”
  李世民将马鞭掷在地图上道:“此乃是李重九故意放出的风声,迷惑我等,什么筹备登基大殿,孤看赵国上下,恐怕早已是全军动员,马上就要出兵南下了。”
  侯君集问:“秦王殿下,末将听闻李重九对公主殿下情深意重,当年为了公主甚至不惜与陛下决裂。若是我们放出风声,说王世充害死了公主。李重九是否会因此不肯全力救援洛阳呢?”
  李世民沉声道:“换了一般人,或许会有芥蒂,但李重九是何人,孤还不清楚吗?成大事的人皆六亲不认,你们都以为李重九当初与父皇决裂,乃是为了三妹,事实上,此人早有反骨了。他非寄人篱下之辈,早晚是要一飞冲天的。”
  侯君集点了点头,抱拳道:“那请恕末将失言了。”
  杜如晦笑着道:“或许此计并非无用,李重九或许不计较,但王世充却未必如秦王这般,了解李重九。眼下洛阳能够坚守,一来是城池坚固,二来是城中守军坚信,赵军会前来增援,若是因此事,两家有所芥蒂,让王世充怀疑李重九增援洛阳的决心,说不定可用此迫郑军投降。”
  杜如晦虽这么说,但还是叹了口气。怎么说李芷婉也是李唐的公主,用李芷婉之事,来离间郑赵两国的关系,怎么说也是难以启齿的。
  李世民闻言点了点头,道:“杜克明说的有理,只要能攻下洛阳的,区区名誉损失又如何,此事就交给子明来办了。”
  李世民深吸口气,与众人道:“事实上孤最担心的,并非是如何攻下洛阳,也并非是赵国援军,最担忧而是在长安。”
  帐内之人闻言都是沉默。
  房玄龄道:“自古以来大将出征在外,莫过于天子的信任,否则何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之说,但眼下若是因为公主之事,而令陛下对秦王殿下有所怀疑,失了父子之间的信任,那我军攻打洛阳之事就不能长久了,一旦调兵令下,几个月来的辛苦就白费了。”
  长孙无忌咬牙道:“还不是李重九在长安故意散布谣言所至,此人胆小如鼠,不敢堂堂正正如秦王殿下正面决一死战,而用如此浅显的离间之际,妄图令我军等退兵。”
  杜如晦开口道:“离间之计,虽十分浅显,但却十分有用,纵观李重九起兵以来,用兵谋略不过中人之资,但其阴险诡计倒是层出不穷,罗艺,窦建德,刘黑闼都是败此之下,而且此人谋定而动,计谋一环接着一环,偏偏秦王在明,他又在暗,着实难以防备,眼下无论如何,要坚固天子对秦王殿下的信任,才是关键。”
  房玄龄与杜如晦道:“刘公因涉李密谋反之事,被陛下处死后,我们在朝中可以为奥援的大臣,已是少了一位,能在天子面前说得上话的大臣,更是不多了。”
  李世民摇了摇头道:“不,与我们交好的大臣,倒是还有一位,能在天子面前说得上话。”
第五百四十八章
李世民之过
  长安城。
  李渊的书房之内。
  一身龙袍的李渊,坐在书房之内看着一封来自幽京的信件,看毕之后,将信纸揉在手心,并捏须冷笑。
  “市井儿屠狗辈,也想称帝,你也配,”李渊站起身来不屑地道,“王世充前车之鉴尚在,众叛亲离的一日,离汝不远了。”
  书房内尚书右仆射裴寂,内史侍郎封德彝一并在侧,心知李渊是在不忿李重九称帝之事。昔日蛰伏于李渊之下的人物,今日与李渊平起平坐。李渊没有口恶气,才是不正常的。
  李渊开口问:“裴卿,这几日河北可有消息传来?”
  裴寂道:“据秘谍传来的消息,赵军连经两场大战,又刚刚击退突厥入侵一月余,元气未恢,何况河北之地刚下,李重九根基未稳,现似乎在养精蓄锐,厉兵秣马,暂时未有南下的迹象。”
  李渊点了点头道:“对于河北的监视,绝对不可以轻忽,令并州总管李仲文;绛州总管襄武王李琛;山东道安抚大使淮安王李神通,严密监视河北,一旦有赵军的动向,立即来报我!”
  封德彝拱手道:“陛下,李仲文乃是李密堂叔,李密胆敢谋反,李仲文是否有关系,实在难说,现在再委其镇守一方,恐怕不妥。还有朝中的赵郡子弟,也要监视才是。”
  李渊道:“有道理,不过李仲文乃是三娘的部下,由他节制,可以放心。”
  李渊当下又道:“眼下我军首要是攻下洛阳,朕已下诏,令河间郡王李孝恭,为荆襄道行军总管,李靖为行军长史,大造战舰摆出沿长江,顺流攻打萧铣之势,令其不敢用兵北上从襄阳增援洛阳。”
  裴寂听此后当下道:“陛下英明。北有李仲文,襄武王,淮安王,还有公主监视李重九,而南有河间郡王,李靖监视萧铣,杜伏威又为我所用,数路齐攻之下,王世充已如瓮中之鳖。”
  说到这里,李渊裴寂二人皆是抚掌大笑。
  李渊确实有这个自信,以李唐现在的势力,足以与郑,赵,梁三国三面同时开战的能力,只要洛阳一破,王世充束手就擒,那时天下鼎足之势已破。李唐就可以顺势席卷天下了。
  两人说话之间,忽外面宦官禀告道:“陛下,中书侍郎宇文士及求见!”
  李渊听了道:“快宣!”
  不久后宇文士及入内,但他一见李渊即拜下哭道:“陛下,微臣有罪!”
  李渊听了不由讶然问:“宇文爱卿,不是出使洛阳吗?为何有罪,莫非是洛阳出了什么变故?秦王吃了败战吗?”
  宇文士及垂泪道:“陛下,秦王并没有吃败战,而是公主殿下她,公主殿下她……”
  李渊听了身子一晃,坐在了榻上,裴寂等人一并上前道:“陛下!陛下!”
  “让开,朕还撑得住!”李渊挥手,让左右推开,“尽管说来,不要支支吾吾的,实话与朕讲来!”
  “诺,”宇文化及也是挤出了几滴眼泪,从袖中掏出一份书帛道:“陛下,这是秦王殿下的请罪奏折,还请您过目。”
  宇文化及当下放在了李渊的案上,李渊抬起右手拿着奏折,一边看一边袖子有所轻抖。
  待看毕后,李渊合上奏折时,已是老泪纵横颤声道:“朕今年已五十六岁,竟白发人送黑发人,苍天对朕何其薄也!”
  众臣一并跪下,齐声道:“陛下,人死不能复生,还请节哀顺变才是。”
  李渊依在榻上,双目有些红肿,待闭目凝思一阵后,陡然看向宇文士及。
  李渊双目如刀,手拿着奏折指着宇文士及,厉声道:“平阳时在河阳,为何秦王突召她往洛阳?”
  宇文士及言道:“听闻是交割军务。”
  “依朕看倒是借刀杀人!”
  李渊此言一出,满屋寒彻,左右大臣尽是低下头。宇文士及言道:“陛下,借刀杀人此没有证据的事啊。”
  连一向偏袒李建成的裴寂亦是道:“陛下,此大战在即,不可轻易怀疑大将。或许王世充故意得到消息,伏击平阳公主,以让秦王受窘,也是有所可能。”
  李渊看向众臣,陡然砰地一声拍下了桌案道:“你们都当朕是老糊涂了吗?坊间纷传秦王意欲攻下洛阳,据此自立,朕令平阳公主前去调兵,他推三阻四,并在这时让朕的爱女身死,岂非巧合,秦王拥兵自重之心已是昭然若揭,竟然兄妹之情都不顾了。”
  “朕决计要罢了他的兵权,召回长安,否则就是养虎遗患!”
  李渊如此,连裴寂当下不复再劝,为了李世民犯不着自己多费气力言,反正自己已是劝谏过了,将来怪罪不到他的头上。
  “陛下,微臣有一言!”
  李渊看去原来是宇文士及,微微不快道:“你有何话要说?”
  宇文士及道:“陛下眼下正在盛怒之中,可否想到临阵换帅之弊呢?”
  “说!”
  宇文士及道:“秦王殿下是否借刀杀人,尚未有证据,倘若秦王与此事无关,公主殿下之死,已令秦王十分自责,那么陛下贸然断定秦王与此事有关,岂非更是冤枉了秦王,令秦王心生怨怼,而伤了父子之情。”
  “公主出事,大家都不愿意看到,但人死不能复生,再训斥秦王不仅于事无补。陛下此刻不仅不能责怪秦王,反而要下诏安抚秦王,以彰显天子的宽容。秦王愧疚之下,又感念天子恩德,除了以死报效攻下洛阳外岂有别途,此乃使功不如使过。而若陛下临阵换帅,猜疑秦王,终则只能寒了秦王,以及十万东征将士之心。在此激变下,秦王万一铤而走险,大唐失去的可不只是洛阳而已。”
  说到这里,宇文士及顿了顿道:“陛下要秦王归心,还是离心,是否以为我大唐之痛,成李重九,王世充之快,皆在陛下一念之间,恳请陛下慎重。”
  李渊听宇文士及之言,猝然一惊,当下上前将宇文士及扶起道:“还是宇文仁人见事明白,朕差一点就铸就大错了。”
  李渊当下道:“宇文爱卿,您立即回洛阳,告诉秦王,平阳之事谁也是不愿的,让他安心用兵,早日攻下洛阳班师返回长安。”
  听李渊这么说,裴寂,宇文士及当下松了口气。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5/60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