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国色(校对)第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603

  按照李重九这几日来的打听,以及与王君廓闲聊,明白这个时代确实有古武术的存在。不过修炼古武术,正如李重九推断的那样,对练习者的身体,资质,悟性要求极为苛刻,并且都是秘藏家传的形式传授,绝对不会对外公布。
  这些古武术的精通者,太平盛世时,不显山不露水,如儒士一般以耕读传家。但是一旦天下大乱,烽火四起,他们就挺身而出,以一身武艺为资,报效各路诸侯,马上觅军功,武夫得万户侯。
  这就是为什么乱世时,英雄辈出的缘故,而太平年代,一句侠以武犯禁的定性,这些人通通都是政府看管的对象。
  比如王君廓作为七千寨武技最强者,负责教督众山贼们之武艺。但是李重九明白,王君廓传授的不过是一些粗浅的功夫,而真正能够那种货于帝王家的武功。除非是父子相传,否则即便救命这样天大的恩情,也不足以让王君廓传授。
  想到这里,李重九不由对古武术,心底有几分热切。上辈子于商场打拼,平日坐办公室,乘飞机天南地北地跑。几乎没有清闲时间。这令他大学时候那一副好身体,到了三十多岁时,早早的就是肌肉松塌。
  若是他勤快一点,报个跆拳道,泰拳什么速成班的,也不会被几个毛贼送到这个时代来。不过现在……
  看着小麦色肌肉沐浴在阳光下,李重九不得不庆幸,这辈子自己拥有了一个不错的身体。尽管只有十五岁,身体还未完全长成,但是已有了近一米七的个头。
  四肢肌肉虽没有如王马汉那般,夸张地坟起,但是也是蕴含着不小的力量。远远胜过上辈子,坐办公室的身体。这山寨里男孩,都是从六岁起开始锻炼。李重九也得李虎指点,瞎练来了点粗浅功夫,至少每天都打熬气力。
  加上平日里,王君廓也是稍稍点拨过他,李重九也算有点根基。在七千寨中,李重九勉强算是上好手。
  尽管如此,李重九也知道自己远远不是,王君廓,王马汉的对手,甚至那年纪与自己差不多的李三娘,也可以一掌将自己打翻。这些人已这么厉害了,那秦琼,程咬金,尉迟敬德,这些尚在草莽中的好汉,不知道他们的武技又是如何?
  这样按照演义里,两人放对,不要一个会合,就被斩落马下吧。
  那么因为自己资质低劣,而王君廓不传授武功,那么让重活一次的李重九,就此与武功绝缘,那是不可能的。如果上辈子,李重九会些拳脚,那么他很可能会保住性命,不会轻易枉死,如果这辈子,李重九武功好一点,那么碰上李三娘时,也不会一个照面给她打得吐血倒地,险些身死。
  这个时代,凭着一身好武艺,封王晋爵,出入庙堂的人,不知凡几。一身好武艺货于帝王的武将,在乱世之中,更胜于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儒生。这燕赵好汉,血性好武。因自古处于对抗北方游牧民族第一线,常有燕赵之兵为天下雄的说法。燕赵之地胡汉混杂,民风彪悍。大隋朝开国以来,东征西讨,几乎每一年都在打战。
  今年又为了平高句丽,天子调集了各地的府兵。
  边塞的男儿,大多从小学习弓马,刀剑,一身好武艺。若应召从征,可以博一个功名,在家里,如果山贼来打劫,这些子弟也可以聚集一处,进行防卫。所以北地男儿,打小习武,当时都是习以为常的事。
  李重九仔细想了想,上辈子武艺不用说了。这辈子里,他可不能再窝窝囊囊地死于宵小之手,无论如何,也不能辜负这幅好身板。
  当下李重九想到了那挂在家里墙壁上,开皇八年所制的角弓。
  从李二叔口里得知。这把弓乃是隋军中将领所用之弓,力三石,乃是隋军之中的难得的利器,是旅率(注一)一流的将尉使用的。当年是四当家苏素,跑辽东时,从牙行的手里,辗转从靺鞨人那,花了三匹绢,加五吊自钱买下的。据说是开皇年间,隋军征伐辽东时,不知哪个将领没在异乡的遗物。
  如此的强弓,也只有大隋工部的工匠才制得出,民间就是不要想了,靺鞨人制弓之道拍马不及,就连以弓箭为国技的高句丽人,也是造不出。要知道隋军步卒所用之弓,是一石半,健卒可开两石,而南方步卒则较弱,一般只能开一石弓。
  拉得动三石弓的都是可当一方的壮士,要么精通古武术,要么就是天生大力,必能在隋军中获得重用。当然再往上,还有六石弓,九石弓。
  能拉得动六石弓的,据说只有杨爽,韩擒虎,贺若弼,鱼俱罗,史万岁这样的开国大将。当然还有一箭双雕,威震突厥的长孙晟。
  说起这些人的时候,一贯武艺甚高的王君廓,都是一脸的敬畏之色,他说这样的大将,都是一时之选,乃是高祖开国时,龙运汇聚,有一帮不世出的良臣猛将相助。承平年间,要想碰到真是千难万难。高祖当时就是凭着这一帮猛将,平南陈,北击突厥,吐谷浑,这才鼎定了天下。
  当然对于王君廓这样的说法,穿越后的李重九,自然是另一种看法的。所谓开国之时,必有龙运汇聚。不过是天下更替时,革旧布新,各国人才机制竞争,选拔激烈,自然是有能者脱颖而出。若换在太平盛世,机制僵化,沦落到一个拼爹的时代,这样的猛将可能不过是一介马夫罢了。
  论及当今英雄人物,王君廓说除了以上那些名将,此时多已是早亡,健在在世,亦早已是年老,气力不在。说起六石弓,当世可能只有齐郡丞张须陀能开得动。此外唐国公李渊,亦是难得的神射手,但能不能开六石弓,却不知道。
  最后王君廓讲到是九石弓。
  李重九心想,天下能开六石弓的已是一代猛将了,难道还有九石的不成,那可是千斤神力,对于正常人而言,就算是想一想也觉得是天荒夜谈。可是王君廓当时郑重其色地告诉自己。世上之事自己想象不到,不等于没有,只是运道不够,没有遇见。能开九石弓这样的好汉,历朝历代只不过一二人罢了。
  李重九将这些听了一遍后,决定还是放眼当下。
  他回到房间内后,从皮囊子里,将这三石弓取下,搁在手里掂量了一下。之后,李重九双臂贯力,左右手一紧,用尽气力推弓。
  “呼!”
  李重九放下这三石弓,果真还是力道不济,只能开得一小半。这三石弓,能将弓拉得满人,在整个七千寨之中,也只有王君廓一人拉得动。可惜王君廓不爱用弓,所以三石弓成了摆设。
  所以李虎将此弓就给李重九,当然也不是李重九能开这三石弓的意思,只是作为激励的作用更大,一番望子成龙的心意。反正山寨之中,也无人能用此弓,所以就暂时搁在李重九那了。
  这数年来,事实上有着这把三石弓,以及王君廓讲的弓马封王拜将的激励,对于李重九而言还是大收成效的。谁说山贼没有野望的。穿越前的少当家李重九,整日是一根筋的打熬气力,并且苦练射术。
  到了现在,李重九继承了这个身体,开得是二石弓,至于射术,虽只算上山寨之中一般水平,也可达到十不离六七的程度。这对于李重九而言,是相当惊喜的。要知道穿越前,他能够挽起一石弓,就差不多了,而弓箭之术却更是不知从何谈起。总算是一个大收获。
  而最难能的,据说李重九居然能够左右手都能射箭,这可是左右开弓的天赋。
  注一:隋兵制,校尉辖三百人。旅帅,辖一百人。队正辖五十人,火长辖五人。
第七章
游猎
  左右开弓之技,是骑射之道。即便最擅长马上作战的突厥人,也很少有人可以左右开弓的。这绝对是难能的本事。
  到了这一步,李重九才暗暗叫屈。如此想来,当初败给李三娘实在是不冤枉了,这李重九原本主要练的就是弓术。要一个弓箭手与人肉搏,这不是以己之短,攻人之长吗?
  不过想可以这么想,话却不能这么说。因为当时北地的燕赵男儿,是弓术与近身肉搏双修。
  怎么说,看看古代唐军。背负箭囊,腰挎长弓,手捉横刀,远战能张弓,近身敢争先,这才是横扫天下的精锐。所以府军里,唐军士卒每人都必须自备一弓,《兵车行》开头就是,车磷磷,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人手一弓,这就是唐军出战的阵势。
  李重九即便有一手好射术,但是败给李三娘,就是败了。不过眼下三石弓,李重九也只能开个一小半,勉强可以射下,但是却不能发挥起最大威力。
  李重九惋惜地将这三石弓收入皮囊之内,转而去取了自己日常惯用的二石弓。这张弓自己用老了,平日都是用这弓来练习,上面的丝麻绞线也有几分失去弹性。
  不过无论如何,这也是穿越前李重九,最适合的兵器。于是李重九将这弓在手中掂量,心想穿越之后,只是继承了这身体,不知那先前练下的箭术,还有几分。
  于是李重九不由动了一试自己弓术的念头。李重九想到就做,背上半壶箭,并取了一柄短刀防身,就一个人下山去了。
  七千寨的大山之中,参天大树,比目皆是。往西南望去,那犹如苍龙一般的太行山山脉,延袤千里,百岭互连,隔断了东西交通。
  莽莽大山之中,天穹笼罩,这才刚刚是清晨。此时正值盛夏,鸟鸣虫叫。
  地上青草刚刚没过脚腕,晨间的露珠顺着压低的草叶,渗入裤管,浸得满脚都湿漉漉的。拨草上山,负着长弓的李重九眼前已是一片原始的景色。山间隐然有樵夫,猎户出没,放歌的山号子,不时飘荡在山间。
  李重九一路走来,开始还有一条附近樵夫踩踏而成的草径,但随着入山渐深,草径早已是不见。山间多有山兔跳脱,期间还有一二野猪穿梭。马上进入秋季,山间的活物,都在积攒肥膘,准备过冬,若是能打一只回去,肯定能够大饱口福。
  待见到眼前一只脱兔,从面前跳纵。李重九看准了目标,当下解开弓囊。他并未直接将二石弓取出,而是先取出一个铜扳指戴上。
  这铜扳指是坡形,后露出指盖。不同于甄嬛传里看到的扳指筒,坡形扳指才是汉人一直沿用的。
  这坡形扳指为了射箭时保护拇指所用,当时的控弦之法分中国法及胡法(注二)。中国法,用拇指勾弓弦的控弦之术。用大拇指勾住弓弦,徒手施射容易受伤,所以必须戴上扳指。
  李重九从背后的箭壶里取出一支箭来挂弦。恍然之间,以往从未操过弓箭的李重九,在这一刻却对弓箭,感觉分外熟悉。这一刻的感觉,就犹如久别重逢的初恋情人一般,熟悉又陌生。
  只见李重九三指捻箭,加于弓,左手指受之。而李重九整个人,正是端身如干,直臂如枝,肘部平举就算放杯水在上面,也是稳稳当当。李重九看准脱兔之后,弓弦在他手中徐徐推出,一时拉得满弦,却并不十分吃力。
  用扳指扣弦,不用担心为弓弦所伤,所以弓弦可以拉得老长。按照射经的说法,射箭时要拉得如同满月,箭尾要扯到耳后。这道理同枪械是一样的,枪管越长,弹道的稳定性越好,而弓拉得越满,箭射得越远越准。
  嗦地一声,箭羽脱弦而出。却射在了那头脱兔的一步之外,而脱兔受此惊吓,跑得更快,一溜烟没进草丛不见了。
  李重九摇了摇头,意识是千年后的意识,箭术是这个时代的身体,两者的融合要一段时间才行。当下李重九将箭头从草泥之中拔出之后,将箭收入箭壶继续上山。
  一路跋涉,又翻过一个山头。李重九路遇了数只山羊,他决定追猎。追猎起来,就是慌不择路在山头上乱窜。李重九取了一根枯木代作为长杖,一边走一边用长杖抽打两旁的野草。因为深入山林,身上脚上不免被草割到,刺刺生疼,山石羁绊,路遇山溪,还需跋涉而过。
  不过李重九却觉得乐在其中,这其中乐趣比那种在电脑前,手指动动,赚个几百万还来得高兴。
  穿行至正午,日头正好升到最高处。不知不觉一路不断穿山爬山,渐渐已远离了山寨。李重九一路跋涉,额头身上都是汗如泥浆,紧紧地贴着身上的衣服上。深入山林之中,山风袭来,李重九湿衣却是感觉一片凉快。
  这时哗哗的流水声传来,一道山泉直挂于眼前,尽头却是一面高耸入云的峭壁,只见山泉水清澈依旧,流淌而过。李重九显然已将猎物追丢,不过他本意不在于捕猎,而是用过游猎这样的手段,尽快锻炼自己的身体,早日熟悉箭术。
  眼见泉水甚浅,李重九当下脱去衣服裤子,一头钻进了山泉里面,大搓身上老泥。这一番沐浴,顿觉得痛快淋漓,有种不负此行的感觉,兴致高时,还如小孩般,拍打水面,十分不利索地束扎上发髻后,李重九穿上衣服,突听到一阵轻歌笑语。
  只见三名二八年华的少女,手端着一盆子衣物,来到山泉边上。这三名少女,上穿短襦,下着长裙,虽没有什么艳丽的美色,却都有一股朴素的意味,如在山林清新的空气般扑面而来。她们显然是本地乡里的女子,来这里浆洗衣服,陡然见到自己时,脸上皆抹过一丝羞色,低垂下头,一时难以进退。
  李重九认真地打量过她们三人,当下哈哈一笑,向几名少女一抱拳。而这三名少女见李重九笑得坦荡,身材挺拔,也有好感纷纷腼腆的还礼。
  有一名少女脸颊晕红,大胆相询,言道:“这位大哥哪里人,为何从未见过?”
  李重九回答言道:“附近之人,进山射猎。”
  对方轻轻哦地一声。当下李重九向她们告辞,背上长弓箭袋,开始返程。身后那几名少女看着李重九的背影,耳语了一番,发出了银铃一般的笑声。那名向李重九相询的少女,显然被两名女伴狭促了一番。
  来时匆匆,返程却是轻松多了。李重九辨路的本领,还是不错,沿途别草刻树做了记号,并且通过以往学来一些野外求生的知识辨识方向。而返回的沿途之上,更是继续锻炼箭术。
  李重九向野兔,狍子,山鸡,飞鸟,接连放空了十余箭,全部未中。眼见射术如此,至于半路碰上的野山猪,李重九还是暂时不去招惹,躲避为上。
  穿梭在大山之中,李重九突然想起,书上说过所有人的祖先都是猎人,猎人是人类在这世界上扮演的第一个角色,也是扮演时间最长的一个角色。游猎,既是远古人探寻自己生存空间的过程,又是搏杀求生存的一个本能,人类千古传承下来的。
  李重九手持一张弓箭,于山中飞奔行猎。行到半途,李重九突然发现了目标,正是方才他追丢的那群山羊。
  现在这五六只山羊,将李重九兜了一圈戏耍了一番后,正在一个山谷里,伏下头快速地吃着草。
  山羊是一种警惕多疑的动物,方才李重九早有领教。现在他所处的距离山羊有八十步远的距离,高半个山坡,山羊贪恋这一片的嫩草没有抬头,所以李重九挨近了也没有察觉。
  八十步正是二石弓的杀伤射程之内。
  此刻正好无风,李重九调匀了呼吸,将手中的二石弓置于头顶,之后缓缓平落,渐渐与肩平行。持弓之前手以指托箭,以定猎物之位,而箭矢在于弓右,目光在于弓左。这正是射术中所云,簇不上指,必无中矢。指不知簇,同于无目。
  这一次李重九卯足了气力,弓崩得如同满月。箭离弦而出,咻地一声破空而去。
  伏地吃草的山羊似有所察觉,竖长了耳朵,口衔着嫩草,瞪大了眼睛,警觉地抬起头来。箭矢疾如闪电,倏地贯入。
  呲!
  无比血腥的声音,箭矢贯通羊皮,几乎皆没,只余下一个雪白色的箭羽。待鲜血喷溅出的一刻,其余的山羊轰然炸开,各自没有义气地逃命了。而那只背上中箭的山羊,低鸣了一声,后腿一蹬,盲不择路的乱窜。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60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