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世界诸天大佬(校对)第34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2/752

  “这如何改变?”一群人直接懵逼,儒学就是玩意啊!
  看一群人的样子,王轩只能说的更细致一点,“这儒学可不单单是现在这种解释,何为儒?咱们就说说儒学的来历。”
  ‘亻需’为儒,意思便是人们需要的就是‘儒’,孔圣人那时候走遍六国却没能推广开儒学,为什么?便是儒学并不能让当时战国时期的六国强大,所以推广不开。
  到了汉朝的时候,经过前期的修养生息,汉朝实力逐渐强大起来,汉武帝想灭与匈奴开战,可但是的社会主流思想是黄老之术,所以,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
  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
  至此,使儒学成为华夏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
  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
  这才是儒学真正第一次走上历史舞台,其原因便是,符合了当时统治者的需求,也就是‘亻需’,而那时候的儒学,可没有善待外族,这不争,那不抢的规矩。
  这些规矩还是从宋朝开始,便是因为当时‘大宋得国不正’而引起的,‘重文轻武’的思想之下,才有了后面的一系列举措,宁可赔钱给辽国也不愿意打仗。
  但是,现在,我们需要的是开拓海外土地,这才有利可图,不然单单憋在我大明范围之地,靠这九分山水一分田,福建永远没有出头之日。
  而江南人不同,若是大明保持现在这种状态,那么,未来几百年都会是江南人说的算,因为湖广熟天下足,因为赋税七成出自江南,因为即便是皇帝,也不敢那江南怎么样,江南乱责天下乱。
  要想打破这种垄断,唯一的办法就是开拓海外,然则,我们需要人才,需要哪种上马为将下马为相的人。
  也同样需要这种学说支持我们的行动!
  这么一说,大家便都明白是什么意思了,而要说对读书人的影响力,这些大家族确实最大的,说白了,大部分读书人都出自这些家族,即便是那些差一些的家族,也要受到这些顶层家族的影响。
  就算是真的贫民出身,真有才学的也会收到各个家族的支持,既然是利益相关,那黑的白的还不是任大家分说。
  读书人这张嘴,怎么说都特么有道理,开疆拓土是他,好大喜功是他,无非还是看利益罢了。
第0417章
瞎胡诌,金币上的头像
  这个事情也是简单,只要这些福建真正的上层人物统一了意见变好,具体的事情自然有哪些高贵的‘读书人’去做。
  这就跟当年汉武帝求治国策略一样,董仲舒‘唰’一下跳出来,“武哥,你说吧,你想咋地,兄弟我都给办了!”
  汉武帝就直接告诉董仲舒,“俺爷和俺爹,他们搞‘黄老学说’,‘苟’了这么久,再也不是建国初期那么穷困潦倒了,现在家底老特么足了,我这么有钱,现在就想彻底收拢地方权利,搞中央集权,知道吧。”
  “另外,当年‘匈奴人’老特么欺负俺爷爷和俺爹,现在,俺就想干他们,一直干到丫老家去,灭了这帮王八犊子,但是那,‘黄老’那套,不咋合适,所以,小董,就看你的了。”
  董仲舒一拍胸脯,“没毛病,看我的吧!”
  回过头来,董仲舒便从法家,兵家,纵横家等等学说之中找合适的理论,“天人感应”、“大一统”、“君权神授”、“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咔咔咔’这么一组合,一套合适的治国思想就整出来了。
  最后统一都给这些东西塞进了‘儒学’里面!
  至于为什么要叫‘儒’,一来,这就是‘亻之需’,二来,无论是‘法家’‘兵家’‘纵横家’各种学说都有自己‘领袖人物’的书写的宝典,比如法家,韩非写的《韩非子》、商鞅写《商君书》,比如兵家,孙武写《孙子兵法》,孙膑写《孙膑兵法》、姜子牙写《六韬》等。
  唯独‘儒’学有操作空间。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也就是说,这‘儒家’,孔圣人除了重新修订六经之外,并没有什么著作,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孔子当年周游列国的时候,除了在家乡鲁国做了一段时间的代理国相之外……就没有然后了。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相事事,有喜色。)
  而在董仲舒之前,所谓‘儒学’也根本就是‘隐学’,就是隐世学问,而‘焚书坑儒’又称“焚诗书,坑术士(一说述士,即儒生)”,西汉之后称“焚书坑儒”。
  就是说‘儒学’的兴起,完全是汉武帝的需要,然后董仲舒总结,为了让这门学问显得高大上一些,然后往上追述了这么两百你那,最后一看,哎,其他的各种‘子’都有自己的著作,就‘孔子’没有,这就很合适啊……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春秋》,就是孔子修订的鲁国历史,有‘春秋笔法’一说,这很符合统治者的意思,直白点说就是——拍马屁+弄虚作假。
  话说,这才是‘儒学’一脉的根本大法……
  春秋笔法指在宣传材料的选择上注意褒贬。
  孔子修《春秋》所采用的方法是“笔”和“削”。
  “笔”是在原来《春秋》的记录上加添,“削”是对原来的《春秋》的记录删减。
  公羊家说:孔子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史记·孔子世家》)其笔法有三。第一,“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庄子·天下》)这就是说,在编书时,涉及到尊者,隐也。《春秋》中所记的八百多起事件,除了记载日食、地震、天灾、风霜等一百零二条外,其余七百多条无一不是记录周天子、诸侯、卿大夫的重大活动。
  当时,奴隶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到处是“寇盗充斥”,“盗贼公行”。这些直接危害奴隶主统治的重大事件,概不记入《春秋》。
  好吧,说的更直白一点就是,上位者都是完美圣人,缺点是不可能有缺点的,只要理由找的好,缺点也能吹成优点,若是实在找不到优点……那就编,反正死也是不能有缺点的。
  (好吧,以上,都是作者胡诌八咧,实际上,<韩非子·显学>: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
  (不过,确实,在汉武帝之前,没有一个朝代和统治者凭借‘儒学’做到国富民强的,反而商、兵、法强国者比比皆是。)
  ……
  现在,福建事实上的统治者就是王轩,而在座的这些家族就是王轩的支持者,所以,这些人定下的论调,后面自然有读书人去总结,再有福建上层力量在推波助澜,可以想象,未来,福建会刮起一股‘新儒学’之风。
  对于,拉大旗作虎皮,这一套,王轩玩的很六,反正‘儒学’也不是第一次被人拉出来当挡箭牌了,你们用得,我王轩自然也用得。
  “好了,这个事就这么定下来,回头大家把意思都传达下去,咱们来说下一件事,你们也别觉得这些事都跟开发小琉球无关,正所谓,攘外必先安内,福建才是我们目前的根基,不把福建打造好了,怎么外扩发展!”
  “我等明白,五洲先生说吧。”
  下面一群人也纷纷表示理解和赞成,其实,很多事情就是这样,不是不知道这样好,而是没有领头人物,很多事情,即便再如何好,也做不下去,这就叫蛇无头不行。
  “咱们再说说这钱的问题,大家也都知道,我大明缺‘钱’,无论是‘铜’还是‘银’,我大明产量都地下,而且民间流通的钱也中是不够,便是这银子的成色问题也总能引起一些乱七八糟的问题,单单是火耗一项就有太多的空子可钻,这也导致行商过程中出现很多不可避免的误差。”
  这一点,在座的很有体会,先是铜钱很多怕破烂不堪,再是碎银子不好统计重量,三是成色不足最后导致亏损,反正麻烦事太多太多,可这一点,上千年也没解决。
  这会听王轩这么一说,大家倒是来了兴致,往日里王轩的神奇大家也见多了,若是能解决这个事,他们是从心底里高兴的。
  王轩说完,便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哗啦啦倒出来一堆‘钱币’准确的说是‘硬币’!
  铸币,特别是压制现代版硬币,其实挺麻烦的,先是要调整银比例,掺和其他金属进去,确定重量,最后还要制作模具,还有压制的机器,工艺其实挺复杂的。
  这也是前段时间才彻底成熟的技术,正好借这次机会推广开来。
  本质上就是金币,银币,金币就一种,一两重,含金量95%,银币三种,分别是一两重,五钱,二钱,含银量90%其他为铁锌铅。
  这几种硬币光泽明亮,不易腐蚀,硬度高,而且花纹极端复杂细腻,完全是一次性压制产品,如果没有整套设备几乎难以仿制。
  如金币,背面外圈是稻谷,下面是生产日期,中间则是精雕的新城缩略图,正面还有王轩的头像,连衣服的纹理都清晰可见,人工仿制雕刻根本不可能。
  王轩拿着这些钱朝着众人走过去,每人每种分发了一个,引得没一个第一次看到这种钱币的人都惊叹不已。
  这种雕刻技术简直是耸人听闻,太细腻了,看着让人心醉,而且两个相同的硬币对比,绝对一模一样,根本看不出丝毫的区别。
  而且,纯度极高!
  这与现在大明流通的铜钱一比,简直就是珍宝与垃圾的区别,那些铜币简直是太粗糙了。
  “这金银币简直太完美了,这确是如何铸造的。”
  “完美,根本不可能仿冒的出来。”
  “做工太精湛了,舍不得花出去啊。”
  看着一群世家家主跟土老帽一般惊叹连连,王轩忍不住嘴角微微翘起。
  眼看这些家伙摆弄起来没完没了,王轩终于忍不住咳嗽了两人唤醒众人,“好了,我说一下价值比例,金币一枚标准的一两二钱五重,银币分别是一两,五钱,二钱,其兑换比例是,一枚金币,兑换一两重银币十枚。”
  “我大明计量单位太过混杂而且精确度不高,所以,我也进过重新调整,回头会送给各位新的计量工具,精确程度极高,一斤分成十两,每两分五十克,以后大家都改成新的计量工具,这样在数据统计上也更加精确,省的下面的人在这里面做手脚。”
  “我知道,计量单位混乱,对各位在应付官府收税的时候有好处,可同时,下面的人也会从中做手脚,真说起来,不定吃亏是谁那,所以,以后必须全部更改,就先从我福建开始,时间一长,大家就明白其中好处了。”
  王轩的这道命令倒是没引起什么反对,之前不统一,很大程度上也是没有强力人物推动的关系。
  毕竟,上一个能统一度量衡的还是秦始皇,到了现在,即便是皇帝都没这个能力重新统一了,毕竟,这里面涉及到利益太大了,从收粮食时候的‘大小斗’,到卖粮食时候的大小斗,稍稍差额一点便是不小的收益。
  趴在在计量不清这一条线上吸血的,上到世家大族,中到收税的小吏,下到贩卖的贩夫走卒,没有绝对强力人物的干预,绝对不可能统一精确的。
第0418章
终于能说点正事了
  不得不说,在钻空子这一点上,我华夏人还是很特么有天赋的……
  不过,这对社会发展进步只有坏处,没一点点好处,所以,王·圣人·轩当然要破除万难,重新统一精确度量衡了。
  “以后,收税,交易,统一使用这种货币,大家可以用银子或者黄金到我这里兑换,我会在福建九府开设‘五洲钱庄’,除了正常的存取业务外,这兑换业务也会增加进去,未来,还会有铜钱兑换,慢慢要彻底取代散碎金银的流通,那些金银太不精确了,实在是让市场混乱,一年下来,无形中亏损几千上万两银子都是正常。”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2/75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