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一条小渔船(校对)第32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21/380

  而且帝王蟹也不算多极品美味,热带富豪们也就懒得非要折腾吃帝王蟹了,一般都用别的替代——兰方本土密密麻麻的杉龙虾不好吃么?
  离开海参崴去南棒的最后一天,朱悠然还让顾鲲在船底的低温海水舱里贮藏了几百斤的鲜活帝王蟹和北海道海参,以及其他诸如北极鳕一类的寒带海鲜特产。
  顾鲲忍不住敲打她:“突然吃那么多寒带海鲜,小心肠胃不适应!拉肚子拉死你!”
  朱悠然:“年轻嘛,偶尔放纵一下没事的,船上那么多医生呢,医疗设备真是先进。”
  顾鲲:“你再这么浪下去,要是生病了回校又得再请一次假,我看你还是放弃吧,等我们兰方开了交大分校你再继续念书好了,你这种人根本吃不了苦过不了与庶民同乐的生活。”
  “谁说我要再请假的?谁说我吃不了苦的!把后面行程压缩一下,我提前两天回沪江!适应一下免得水土不服。我蜜月请假归请假,但说了的话肯定做到的!怎么能一而再再而三。”朱悠然立刻中了顾鲲的激将法,显得很有信用的样子。
  顾鲲也乐得如此,他也是知道妻子容易被他激才故意这么说的。
  ……
  五天之后,3月15日。
  “朱森号”在经历了最后两站旅州和青州之后终于抵达了最终目的地沪江。
  220米长的世界第一豪华大游艇出现在码头上时,引来的围观和羡慕,绝对盛况空前——之前在旅州和青州,顾鲲和朱悠然也上岸玩了,但船并没有靠岸进港,都是靠停在海上用直升机接送的。
  所以,沪江港这次靠岸,实打实是“朱森号”自去年年中建成以来,在内地港口的首次靠港(之前在香港靠港过,还举办过派对,但香港不算“内地”)
  在沪江的COSCO和华海油的员工,交大、同济的校友们,大多数之前也没机会出国去兰方旅游,更没机会去悉尼看奥运会。此刻这种豪华游艇来到了沪江,就在家门口,当然是不看白不看了。
  至于普通爱慕虚荣的市民就更不用说了,沪江港码头上的吃瓜群众人数,比顾鲲大婚时在兰方围观的人数还多了数倍。
  这也不奇怪,兰方才二十几万常住人口。沪江可是1200万户籍人口、还有N多暂时没法统计的外来打工人员,沪江这座城市的规模,就接近兰方全国的100倍了。
  码头上不得不临时把全市大多数的秩序维持力量都调度过来待命。
  顾鲲对于内地人还是比较善意的,所以他还提前提醒了维持秩序的负责人,告诉他们自己这条船有智能防偷拍的自卫系统,在香港港停靠的时候已经烧坏过三万多台狗仔和普通市民的数码相机等设备,在悉尼的时候又烧毁了好几千记者的。
  因此希望维持秩序人员一定要让围观群众离远一点,别放人到一公里以内拍照。2001年大陆还不怎么富,普通市民买个数码相机也不容易,沪江这种大都市,有数码相机的人家估计也就1%~2%,烧坏了多可惜。
  维持秩序的负责人听了之后肃然起敬,出于保护市民财产的责任心,非常到位地把人隔得远远的,还不忘时刻用大喇叭宣传这条游艇的防偷拍大杀器,让市民自重。
  围观市民自然也得到了更多的吃瓜谈资,啧啧称奇:
  “这就是世界第一豪华第一贵的游艇么?居然这么先进,跟天方夜谭似的,激光致盲武器原来是这么用的啊,我还以为跟奥特曼动画片里那样呢。唉,真没想到会有这么一天,在国内都能看到这么牌面的好东西了。听说造价要10亿欧元。”
  “可惜是外国人才买得起,只是过来旅游访问。”
  “话不能这么说,兰方人的东西,能当成是普通的‘外国’么,毕竟人家也是汉人,比新加坡可正统多了,大家同文同种也不算外人了。”
  无数沪江市民心中,就这样更进一步地坚实固化了“世上最高档最牌面的东西,都在兰方”的心理印象,还为自己和兰方人从民族血统上来说都是华夏人而骄傲不已。
  以后买高档货一定要去兰方!
  香港和新加坡乃至日韩算个毛啊,日韩最多也就科技发达,但论高档,能跟兰方比吗?
  消费者又不是直接认科技的。
  围观了一会儿游艇后,就轮到了双拼金土豪迈巴赫,在华夏内地的首秀了。考虑到内地比国外安全,顾鲲也非常给面子地把负责挡刀拉仇恨的罗尔斯罗伊斯工具车数量减少到了两辆,一前一后护着迈巴赫,已经是尽量低调。
  车队从游艇上直接开下码头栈桥,然后就直奔着徐汇的交大校区而去。这也算是顾鲲宠妻的最细操作了,直接开到学校。
  为了朱悠然念书期间的安全,兰方王室去年就在交大校门口、朝着静安广场的方向,买下了一栋近年来新盖的住宅楼——
  六年前顾鲲来沪江念书的时候,沪江市区的城建水平还很烂,房子户型都破旧,所以当时顾鲲在静安广场上买的房子连电梯都么有。六年过去了,市容变化还是挺大的,进入21世纪初,沪江已经有一些洋气清爽的高层电梯楼盘了。王室反正不差钱,哪怕郡主可能只在这儿读一年,也不在乎直接买一栋楼,而且要买就挑最新的买,大不了讲来没人住再卖掉好了。
  朱悠然这两个学期的日子,基本上就是除了上课和参加必要的同学活动以外,下课就回到校门口自己的楼里住,连上课都有女保镖站在教室门口。
  “你这排场,比我六年前大多了。”顾鲲看了,也是啧啧叹息。
  “谁让你没个有钱的爹,我却有个有本事的老公呢。”朱悠然丝毫不觉得靠老公有什么丢人的,轻松自然地说出了这句话。
  顾鲲:“好了,安顿一下,我一会儿约校长谈个事儿。趁这个机会,把兰方分校的事情敲定了吧。”
  
第263章
盗亦有道
  半小时后,交大的徐校长,就带了几个心腹助理,来到校门口朱悠然新买的公寓里,跟顾鲲叙旧,顺便谈点跨国办学的合作。
  来之前,他们已经大致了解过,知道兰方人的意向。
  因为离学校很近,徐校长非常亲民地没有选择坐车,而是健步走来的。进入小区大门的时候,因为带的人比较多,还被盘问了一下,出示了证件才让进。
  毕竟眼前这个公寓是去年才投入居住的,算沪江最新的一批楼盘了,安保措施和配套自然不错,管得也紧。如果徐校长是坐公车来的,保安觉得他不会是坏人,说不定也就不阻拦盘问了,但走路来的多半是穷人,怎么能不问呢。
  21世纪初,沪江最好的一批小区,服务水平已经充分与国际接轨,跟顾鲲重生初年完全是大变样了——可以设想一下,电影《大腕》在这时候都已经拍出来上映了。可见里面那些精神病人调侃的东西,虽然没有全部实现,却也不远了。否则以编剧那种没有什么预见能力的职业,是捏造不出来的。
  徐校长还算有涵养,被盘问了也不恼,只是在最后上楼之前,仰望了一眼,自嘲地调侃:“就是这幢楼了?啧啧,兰方人真是不拿钱当钱,最新电梯楼盘,就为了读个书,把整栋楼都买了?
  这两年房价涨得可快,我记得六年前顾鲲读书的时候,才四五千一平吧,现在静安广场都涨到七千了。12层的新户型,两个单元每单元一梯两套,一共48套每套120方,一幢楼就要四千万了吧。”
  校长助理在旁边尴尬地低声解释:“那也还不到顾鲲一辆车的十分之一呢,这点钱他还会当钱么。”
  徐校长哑然失笑:“是我不够关注时事了,听说顾鲲那辆车才买了半年吧?他那车换成房子,这种楼应该能买20几幢——这整个小区都没20幢吧,够他买两个半小区了。”
  一行人谈笑着通过了楼底女保镖的观察,由女保镖摁电梯送他们上楼——女保镖倒是比小区保安客气不少,因为她们是知道雇主也有约客人来的,自然不敢得罪客人。
  “徐院长——哦不,徐校长,我还没机会恭喜您高升了呢。”双方一见面,顾鲲就不卑不亢地一边问好,一边暗示。
  原来,这位徐校长,在顾鲲当年刚进交大念书的时候,正是海院的院长。
  大学里的人事一般也是十年一大级五年半级的调动频率,顾鲲进校的时候,徐院长在当时的位置上已经呆了好久了,所以也不算破格升很快。他是在顾鲲毕业后,从院长补缺到副校长的,又过了三年如今刚刚到校长。
  他之所以政绩斐然,也跟交大海院这几年“人才辈出”,各种成绩指标优异大有关联。一来是海院的学生就业率贼高,连续五年冠绝全校,在96年取消100%包分配以来,依然保持了100%的就业率——
  虽然以沪江交大这样的名校招牌,即使取消了包分配,绝大多数学生依然可以轻松找到工作,但别的院毕竟也做不到100%,很多都是97%、98%那种。
  海院能够始终保持百分百必就业的不败金身,跟顾鲲这个大金主校友这些年的扩张是分不开的——兰方那边那么多海洋工程船舶工程的就业机会。
  从海洋石油、地址各种勘探,到建造跨海大桥、跨海大堤铁路,再到兰方帆船酒店这种前所未有的建筑形式,甚至还要填海造地搞“奔马环礁棕榈岛”,所以海洋工程系的学生几乎供不应求,稍微成绩排在最后的个别老大难,顾鲲都帮院长解决了。
  而且只要对口业绩好,就不光是人员的问题好解决,资金的问题同样好解决——海院下属的设计院,在那么多顾鲲砸钱的“抢奇观”工程里接到了设计的大单,动辄每笔几千万美金级别的设计费,跟隔壁的同济建院差不多赚了。
  这在90年代末,也算是大学的超重大成绩了。大学毕竟不是大型创汇型企业,能几千万几千万为国家赚外汇,绝对是凤毛麟角。
  国家的教育主管部门天天在喊“产学研一体结合、要变输血为造血、形成正反馈循环”,怎么形成?不就是跟顾鲲这样的大金主合作,“把科学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么。
  这一切的利好,让海院这几年在交大内部,就是妥妥毫无争议的最明星院系。
  也可以说,徐院长的最终荣升徐校长,相当一部分是顾鲲这个助力推上去的,大家也就格外亲切,合作起来非常好说话。
  ……
  双方分宾主坐定,顾鲲吩咐女秘书上茶,便开门见山:
  “徐校长,今天请你来的来意,应该已经了解了吧。我想在兰方建立我国第一所大学,钱当然是我来出,校园所需的土地和基建也全部我来解决,硬件你们不用担心,你们只要提供软件,也就主要是师资力量。
  您看这事儿您需要什么条件,该走什么流程。如果有需要我捐款给兄弟单位造势、谋取调度的,也可以直说。大家都是这么多年合作下来了,自己人。”
  徐校长接过茶水抿了一口,缓缓地说:“原则上都可以谈,我先了解一下你的具体需求吧,比如需要设置哪些院系专业、办学规模多大、科研型需求多大。
  不同的需求,有不同的办学难度,需要协调资源的级别也不一样。如果就是一两个院系,我跟市里帮你跑跑说不定也能决定,再大可能就要跑到部里。”
  顾鲲直来直去地回答:“那我就直说了,也不怕你见笑,我们兰方需要的办学力量其实很少。年初的时候我刚规划视察了一下,三年内,我们的高中教育规模,也才扩充到1200~1500人的规模,这里面还包括职高中专这类职业教育了。
  所以,三年后这批人高中毕业读大学,我觉得兰方本国国籍的名额,留500人可以上大学,已经绝对够用,再多的话肯定会导致生源质量下降泛滥的问题。而且,我还会考虑允许外籍劳工的子女,在一些限定条件下也能入学。”
  徐校长轻松笑道:“才五百个一届?那倒是太好办了,不过这算什么大学,最多是个专科学校或者学院的规模。国内大型的综合科研型大学,一年招三四千人是常见的,五六千的也有。如果不够综合,偏文偏理瘸腿,算你招两千。
  外国的常青藤级别,走最精英路线,普遍也是一年两三千。哈佛和MIT算是特例,这俩学校挨在一起,基本上一年每个学校1500人以上,基本上哈佛算是MIT的文科和生物院系、MIT算是‘哈佛理工科’了。
  顾同学,听我一句劝,你们兰方既然什么都走高端路线,要么就不办,办了也别弄个半吊子被人视为专科学院的掉份儿。”
  顾鲲抬了抬手,示意对方听他说完:“徐校长,稍安勿躁,我还没说完呢。刚才不过是根据兰方本国升学人口作的估算,不是没有提升的余地。
  你也说了,国际一流的综合科研型大学怎么也得一届招一千多人,我觉得这就不错,我们刚开始就搞本国学生每年招五百、外国留学生七八百,这样也能文理工科专业稍微配全一些。
  专业方面,理科还是要以物理大类为基干,辅之部分化工类的,具体应用就以海洋工程和石油化工、计算机、土木建筑水利为主。兰方的海洋工程和船舶航运肯定很好找工作,未来油田开发需要的石化人才缺口也大。
  天文、生物、药学、机械、电子、矿冶、纺织这些一级学科就完全不设了,极个别需要的人才未来继续从华夏引进。文科方面,所有务虚的哲学类社会学类经济学类统统不要,其他可以保留,搞点儿实用的就行。”
  徐校长听着,玩味地点点头,似乎在暗暗感慨顾鲲这厮目标感真是明确,有钱也不花冤枉钱。
  他不得不以调侃的口气提醒:“听你这口气,外国人招七八百人,那摆明了是瞄准了我们大陆这边的有钱生源了?如果是这样,哲学社会和经济学还是可以开的,反正骗骗有钱人嘛,那些富二代不管学啥回去都是进家族企业,不存在某些专业不好找工作没用的问题。”
  顾鲲摇摇头:“我是瞄准了大陆的生源,但我没打算做恰烂钱的卖文凭生意——不然,我跟加澳纽三狗还有什么区别?人生天地间有所为有所不为,君子好财取之有道。那么多贵族土豪路线奢侈小国的赚钱门路,唯独这条我是不会走的,这涉及到我的三观和人格。”
  顾鲲从骨子里看不起布系五狗,除了父母血海深仇不共戴天之外,另一重原因就在于他骨子里文化基因是个传统华人。
  华人从策问察举有几百年,科举有一千三百年,所以正义之士骨子里对于卖文凭这种烂事是非常鄙夷的。布系五狗正是来华恰这个烂钱的始作俑国家。尤其是早期,也就是90年代和21世纪初,美国和德日的留学还是比较有节操的,要看你成绩,不是花钱买的,而某些英语国家已经开始这么干了,后来美国那些野鸡大学看生意好也涌过来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21/38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