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姬三国(校对)第20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4/459

  像是陆康家里……陆氏的私奴有很多,但是陆康一脉,包括他没分家的儿子,家中仆役都改成了十年契。
  “主公仁德。”陆康恭维了一句,不过语气不算是赞许,也不算是反对,可以看出陆康对此一如既往的……只是主观支持而已。
  毕竟皇帝的礼仪尊荣,不仅仅是为了享受,更重要的是为了体现威严!
  如果真能数据化的话,可以看到此时统治者的“威严”,是直接与民众的服从度正相关的。
  陆康明白这一点,不过和之前一样,他选择相信白图,能够抹除这一层弊端,所以他即使并不支持,但也会尽可能帮白图减少些阻力,以观后效。
  对于礼部和吏部拟定的职位,除了少府局被打回重订、需要大幅削减之外,其他职位白图大多都同意下来,至于具体推荐的人选,暂时还没有太多的纠正。
  如今白图已经不是春秋鼎盛可以形容,甚至都还是处男不破之身的时候,吏部也好、礼部也好,在这方面纵有些基于亲疏远近的徇私,也不会唬弄白图。
  现在六部之中,哪怕是最初为了安抚世家,留给他们的户部,现在也能见到不少寒门和外来士族的身影。
  像是负责监察、检举属官的御使局,就特地留了大量位置给寒门子弟,因为想也知道,御使局敢都放世家子弟的话,白图肯定要直接问责。
  而且即便如此,对于主要官员,尤其是一些之前不熟悉的,白图暂时没什么意见,但之后肯定也要先见一见,同时也要捕风卫大概提供他们的风评。
  白图也在第二天知道,这位徐蓉不仅仅是女子,而且……才刚刚十六岁!
  原本听陆康说,这位徐蓉擅长观星,白图都已经脑补出“老巫婆”的形象了……
  毕竟东汉时候的天文观测手段有限,基本原理缺失,同时……还与些神神叨叨的理论结合了起来,怎一个“晦涩难懂”能形容?
  能称得上善于观星,至少也得浸淫此道二三十年吧?
  “十六岁……民间也有她善于观星的传闻吗?”白图问道。
  “没错,此事在富春县,乃至于吴郡,都有不少人听说过,另外其性情在风评中,也颇为刚毅且机敏。”太史慈汇报道。
  风评未必可信,尤其是对于未出仕的士族来说,做风评就和后世艺人做人设一样。
  不过……
  女子很少有用“刚毅”、“机敏”来做人设的,因此太史慈觉得可信度不低,相反如果是什么淑惠温婉之类的评价,太史慈多半不会专门拿出来一说。
  “恩,既然是陆老举荐之人,想来在各方各面,都是对她有些信心的。”白图点头道。
  因为在历史上没有留下过全名,所以白图还没有第一时间想到,这位徐蓉正是孙翊的正妻“徐夫人”。
  在没有白兔效应的历史上,“徐夫人”也做出过一件大事。
  孙翊接替舅舅吴景,做了丹阳太守不久,孙权正带兵讨伐黄祖的时候,丹阳的妫览和戴员两名将领,因为不满孙翊要撤换丹阳的旧官僚,指使刺客在酒宴中杀死了孙翊。
  徐夫人不仅亲自带人,追捕到了刺客,而且在妫览控制了丹阳,强占了孙翊的其他妾室,准备图谋徐夫人的时候,徐夫人一面虚与委蛇、借口要为孙翊服丧数日,另一面联系孙翊生前的心腹……
  之后在服丧期满后,徐夫人故意换掉丧服、做笑颜状,令妫览放松警惕,最终在妫览来见她时,直接刀斧手齐出,将其剁成肉泥,只留首级祭拜孙翊。
  演义中罗贯中诗赞:才节双全世所无,奸回一旦受摧锄。庸臣从贼忠臣死,不及东吴女丈夫!
  可以说其中也带了些罗贯中主观上,对于“汉臣”们的怨念。
  从董卓、李郭,到曹操、曹丕……
  面对威逼汉帝的权臣,朝中不缺从贼的庸臣,甚至也不缺敢一死以报的忠臣,但是相比之下,都不如徐夫人一介女流。
  如果面对妫览的威逼,徐夫人“从贼”的话,虽然能够理解其无助,此事怪不到她身上,但是痕迹都不会在史书中留下,而如果守节而死的话,虽然也将成为贞洁烈女的象征,尤其在明清时会很受欢迎,但这种烈女也只是历史长河中的鹅卵石,不缺。
  不过徐夫人的有勇有谋,令她的身姿被无限拔高……
  “造我谣的查到是谁了吗?”白图特地问道。
  虽然没细说,但太史慈知道,是说关于女官的“绯闻”。
  只见太史慈面有难色地说道:“从哪里传出来的,已经查不到,只是……最初的版本,是说这是陆老的推测……”
  白图闻言怒道:“这些人真不要脸,不仅质疑我的人品,居然还陷害陆老,真是人心不古!”
  “主公,要详查吗?”太史慈问道。
  “算了……没必要因为这点事儿大动干戈。”白图克制地说道。
  他知道太史慈所谓的“详查”,并不是太史慈自己多努力,而是借助些其他手段,比如刑部提审之类的。
  终归只是没什么影响太大的谣言,中原、荆州传的,比这夸张多了,白图也没少根汗毛……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之前白图可是以为徐蓉是“容嬷嬷”,都照样要任用的,现在突然得知对方是十六岁少女,白图也很惊讶,但也不能怪白图什么嘛!
第二百七十五章
冬天来了
  建安四年秋,眼看快要到冬季。
  太史局成立后,第一个测定的节气就是“立冬”。
  对于出征的军队来说,也快要到了可以停兵息战的时候……
  整个建安四年,汉土之上烽烟处处。
  北方曹刘大战袁绍,南方大将军府伐荆,西边汉中与益州日常交锋……
  不过随着天气的转冷,各个战场也都冷却了下来。
  寒冷意味着行军困难,要么增发衣物、要么结营或者回城取暖,而整个大汉,哪怕是大将军府的军队,也只有精锐能配齐薄棉衣。
  不仅行军效率降低,运送粮食的消耗也将更大,战争成本剧增。
  而所有战场中,哪怕是最南端的荆南地区,在东汉末年这历史性寒流渐强的时段,在隆冬时也能见到一层薄薄的浮冰,也就是能到零下,甚至不时能看到雪。
  至于北方曹刘与袁绍的激战,更是现在就已经有偃旗息鼓的意思。
  北方的事情且不说,南阳张绣与赵云南北会师于复阳,不过一个多月以来,袁耀与麯义借助桐柏大复山天险,在大复山沿线结营死守,眼看今年很难再取得什么突破性的战果。
  夏口沔口一带,在孙策祭拜父亲返回之后,领军北上西陵,与蔡瑁试探性交战。
  因为想等复阳袁术遗部被歼灭之后,再两面夹击,故而并没有死战,只是从试探之中,孙策判断出对方的水军,从兵到将,还是可称一声“精锐”的。
  对于一向眼高于顶的孙策来说,这就已经是很高的评价。
  看来刘表在荆州,虽然没什么进取之心,但着实训练出了一批不错的军队,至于那蔡瑁……武艺在孙策看来,固然只是稀松平常、难入其眼,不过对于水军的指挥与操练,却已经有些火候,并不是普通的世家子。
  另外孙策在蔡瑁麾下,还发现了一个不错的苗子——很年轻,尚未及冠、十八九岁年纪,但实力能及十五六岁时的孙策……当然,孙策十五六岁时,主要是战甲拖累了实力,那时晋升战甲比现在要难不少。
  即便如此,能勉强以年少时的孙策作为比较目标,也已经是了不起的事情,而且那小将虽然还只是偏将,但在指挥作战时,却谨慎有度、进退有据,颇有大将之风!
  可惜,这位叫文聘的小将,明明不是世家出身,不过对荆州府却颇为忠心,拒绝了孙策的拉拢。
  一来二去,江夏在相互试探性的用兵中,来到了冬天。
  至于南路荆南一带,张辽和高顺也只是在摩忽肯让路的情况下,跨过骑田岭,在荆南守军没有御敌准备的情况下,仗着陷阵营的静默行军,半夜以蚁附战,偷袭临武县城成功,天明时便已经占据了这座不算重要的县城,算是有了落脚之地。
  不过这已经是初冬的事情,之后荆南的天气也逐渐转凉,对于黄忠镇守的郴城、也就是桂林郡的郡治所在,也可以称桂林城,张辽和高顺也无法在短时间内拿下,至于用恐吓、利诱等手段劝降,更是被黄忠无视。
  ……
  立冬,扬州百姓第一次,收到了来自大将军府的节气提示。
  甚至还附赠神医张仲景的神方——饺子。
  没错,后世的饺子,正是张仲景在“前几年”发明的,灵感来自于馄饨,直到唐代还被称为“偃月馄饨”,宋代称“角子”,清代后开始用“饺子”的名字。
  张神医发明饺子,自然不仅仅是为了吃,更重要的是御寒……
  早期的饺子,是用面皮专门包括那些有助于驱寒的食药,在冬天食用,可以避免因寒冷带来冻疮等内外疾病。
  所以说冬至时候吃饺子、吃馄饨、吃羊肉、吃狗肉……本质上是同一种习俗的演变,都是从驱寒来的。
  当然,在白图的指引与指示下,大将军府的厨师们不辞辛劳的忙碌在攻关第一线,终于……将张神医的“饺子”发扬光大。
  令“饺子”这名字,也提前一千多年出现。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饺子比红烧肉、白公肉更成功,因为……汉代时的醋,比同时期的“迷之酱油”的味道要正太多,更接近于后世,而且已经开始种植“蒜”。
  因此饺子比红烧肉更有灵魂……
  而且从食性上来说,蒜和醋也都有驱寒的效果,张神医吃了都说好!
  白图和张仲景各占了一半“原作者”的饺子,迅速在扬州,甚至中原、荆州等地推广开来。
  本来家家户户,吃着美味的饺子,就能够想到白图,也是不错的事情,可就是有些“畜生”,一天天变着法儿的黑白图。
  比如据捕风卫汇报,因为有人私下称呼饺子为“白公饺”,导致“饺子”传入中原后,就变成了“角子”,因此有人信誓旦旦的说,白公头上是长角的……
  恩,倒是和之前的“神农再世”对上了,毕竟很多神农神像,头顶就有一双牛角。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4/45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