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楚怀王(校对)第3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0/959

  但是,此时的昭阳,那双眼睛依然散发着神采。
  熊槐知道,这大概就是昭阳最后的回光返照,不由心中哀痛道:“令尹,寡人来了。”
  “大王,老臣已经不行了,但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老臣临走之前,心中有三件事一直放心不下,要向大王进谏。”昭阳用力的喘着气道。
  “令尹请说。”熊槐原本通红的眼睛,再次感到阵阵刺痛,好像随时有泪珠流出的样子。
  “大王,这第一件事,就是老臣之后,楚国令尹继承人的选择。”
  熊槐心中一动,难道除了景鲤,还有其他人选?
  “令尹,爱卿之后,谁可为继。”
  “大王,短时间内,司马景鲤可以,微臣要说的是景鲤之后。”
  “景鲤之后?”
  “不错,我楚国青年人才虽多,但是可以有令尹之才的人,只有三人,分别是昭雎,昭滑,以及屈原。”
  “这三个人,论才华,以昭雎为首,内政用兵外交,都是上上之选,是令尹的不二人选。但是昭雎目前有一个缺陷,那就是亲近秦国和张仪,意图秦楚联合争霸天下,这是老臣所忧虑的,也是这几年来打压昭雎的原因。”
  “而昭滑和屈原,一个精通外交军事,一个擅长内政外交,都可以作为令尹的人选。但是人总是复杂的,宗室会变的,所以景鲤之后,令尹的人选,可以根据大王的需要,从这三人中可任选其一”
  熊槐闻言点了点头,昭雎和屈原他都已经直接接触过,都是才华过人。至于昭阳说的昭雎亲近秦国,前任的记忆中也有一些印象。
  “大王,我楚国的危害,不在于三晋和齐国,只在秦国,对于秦国不可不防,这就是老臣所说的第二件事。”
  “老臣死后,请大王务必小心防备秦国,张仪极有可能食言而肥,伺机攻打楚国。”
  “令尹,这是为何?”
  熊槐感到奇怪,先前昭阳可是对秦国割出巴国,抱有极大的信心的,怎么临死之前改变改变看法了呢。
  “大王可曾记得老臣昔日曾经向先王举荐张仪一事?”
  “举荐张仪???”
  熊槐微微一怔,好一会儿才从前任的记忆深处回想起来。
  没错,曾经很久以前,昭阳曾经向前任的父亲楚威王举荐过张仪,但是被楚威王拒绝了。原因就是张仪道德败坏。
  至于张仪道德败坏的原因,也和昭阳有关。
  昔日昭阳曾经在跟随楚威王攻打齐威王时,立下赫赫战功,事后,楚威王为了奖励昭阳的战功,将楚国的瑰宝和氏璧赐给昭阳,昭阳为此大宴宾客,邀请亲朋好友前来观赏。
  万万没想到的是和氏璧在宴会中被人偷了。
  当时和昭阳接触过的人,只有张仪是外国人,而且身无官职,于是宾客们纷纷指责是张仪偷得和氏璧,为此还殴打了他一顿。
  对于昭阳盗璧的事情,昭阳是不信的,否则仅凭大家的一个怀疑,当时还是一个白身的张仪,就可以被楚国的那些贵族炮制上百次,更别说能立即释放回到家中了。
  虽然众人殴打张仪的行动,很快就被昭阳阻止了,但是张仪道德有亏的名声,还是被宴会中的其他热传来出去。
  很快,张仪的盗璧的消息就传到了楚威王耳中,被楚威王所得知。
  其后,昭阳数次向楚王举荐张仪,但是张仪都没有获得楚王的任用。
  如此过了一段时间,苏秦在赵国拜相的消息传来,不久张仪就得到苏秦的邀请,请他共同辅佐赵王,张仪知道后,眼看自己在楚国毫无出头之日,就前往赵国投奔苏秦。
  张仪经苏秦支持,很快就在秦国获得重用,而张仪在秦国的一贯策略,那就是亲魏善楚,如果说亲魏氏和张仪本人是魏国人有关系,那么善楚,一方面是因为楚国本身的强大,另一方面就和昭阳有关,昭阳是第一个对张仪赏识的人。
  “大王,老臣因为和张仪有些交情,相识也有数十年了,了解张仪,张仪或许为了秦国而对其他国家多有欺骗,但是,就他本人而言,还是知恩图报的。”
  “无论是老臣,亦或者是昔日对他有恩的苏秦,他都信守了自己的诺言,苏秦在赵,张仪就从来没有怂恿秦国攻打赵国,老臣在楚,张仪也没有怂恿秦国进攻楚国。”
  “如果一旦老臣死去的消息传到秦国,那么张仪的态度就很有可能会出现大的变化,所以对秦国和张仪,大王一定要小心。”
  “还有,大将军屈匄入巴一事,需要大王立即停止,秦国不出兵攻打齐国,那么我们楚国就一定不可以先攻打巴国,以免分兵后,秦军突然偷袭我楚国的汉中。”
  “好,令尹放心,寡人记下了。”熊槐点了点头,即便昭阳不说,他也知道最后是秦国一统天下,秦国始终是他心中的一根刺。
  
第四十八章
昭阳之后
  “还有,大将军屈匄入巴一事,需要大王立即停止,秦国不出兵攻打齐国,那么我们楚国就一定不可以先攻打巴国,以免分兵后,秦军突然偷袭我楚国的汉中。”
  “好,令尹放心,寡人记下了。”熊槐点了点头,即便昭阳不说,他也知道最后是秦国一统天下,秦国始终是他心中的一根刺。
  见楚王应诺,昭阳勉强笑了笑,有气无力道:“大王,这第三件事,是老臣要向大王进谏,还请大王最后听老臣一言。”
  “这件事老臣原本是想散朝后单独向大王进谏的,却没有想到老臣没有坚持住,却没想到会在这种情况下想大王进谏。”
  “令尹请说,寡人听着。”熊槐哀伤道。
  正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死,其鸣也哀。
  熊槐觉得昭阳现在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也哀也善。
  “大王,老臣最后要向大王进谏的事情,是昔日先王庄王面有忧色的故事,请大王以庄王为榜样,时刻提醒自己。”
  “庄王面有忧色?”
  熊槐听完一怔,而后反应过来,昭阳说的是什么事。
  楚庄王面带忧色的典故,说的是楚国大臣巫臣和楚庄王之间发生的一件事情。
  楚庄王,是春秋五霸之一,是楚国即楚文王楚武王之后,又一个十分杰出的楚王。
  每当他谋划军国大事,群臣没有谁能赶得上他的时候,他就心情不安,在朝堂上面带忧色。
  有个大臣姓巫,名臣,封为申公。他看到楚庄王面带忧色,就上前去问:“大王每日在朝中议事,众臣之中无人能够比得上,大王应该高兴才是,为何却在朝堂上面带忧色?”
  楚庄王解释说:“寡人听说过这样的话:‘诸侯能够自己选择老师的就可以统一天下,能够自己选择朋友的就可以成就霸业,自我满足认为群臣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就要灭亡。’如今像寡人这样才能低下的人在朝堂议事,群臣尚且还赶不上寡人,我国难道不是快要灭亡了吗?寡人因此面带忧色啊!”
  这一个典故,昔日曾经同样被吴起引用过,用来劝诫战国第一哥霸主国,魏国的魏武侯。
  魏武侯接受自己父亲魏文侯遗留的魏国,继续发展魏国的霸业。
  魏武侯深受魏文侯熏陶,聪明能干,每当他谋划军国大事,群臣没有一个人能够赶得上他,所以他就暗自觉得很骄傲,在朝堂上面带喜色。
  可是这极微妙的面部表情变化却让吴起观察到了。
  有一次,魏武侯和群臣议论完朝廷大事之后,又露出那种骄傲的喜悦。等到退朝,群臣都走了以后,大殿之内只剩下武侯和吴起两个人。
  吴起就用楚庄王面带忧色的事情向魏武侯进谏,使得魏武侯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如今昭阳同样用楚庄王的事迹来劝谏楚王,就是因为今天在朝会上所发生的事情,昭阳不仅看见了楚王通过暗藏削爵之意政策后的得意,也看出了楚王在这一件事情上,没有和其他大臣沟通过,想要凭借自己的智慧,获得群臣的认可。
  楚王智谋深远,对楚国来说是一件大好事,但是如果楚王总是想要卖弄自己的智慧,和臣子争功,这对楚国来说就不是一件好事。
  刚愎自用,自鸣得意,这都是国君的大忌。
  昭阳在朝议中就想到了昔日晋国,三家分晋之前的智伯,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刚愎自用,自以为是,最后的结果却是身死族灭,连自己的头盖骨都被赵襄子漆好,用来做酒器。
  一国之君的个人才华和国君的治国之才,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两码事。
  许多国君本身极有才华,但是作为国君来说,恰恰就是一个大昏君。
  这二者之间往往普通人分不清楚,而且不仅普通人是这样,即便是一些很有才华的人,在接触不深的情况下,都难以分辨出来。
  表面上看,一个有才华的昏君和那些智能低下的白痴君主相比,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
  但是细细比较,其他他们都没有什么区别。
  一种是智力低下,想不通看不明,然后人云亦云,一条道走到黑。
  另一种是自持有才,认为其他人全都比不上自己,刚愎自用,然后不愿意回头,一条道走到黑。
  一种是能力低下,面对林林总总的进言,分辨不出好坏高下,只能随机选择,外表上看,好像是非不分,听不进良言。
  另一种是聪明机智,面对良药苦口忠言逆耳,他会用自己的口才驳倒你,让你哑口无言。
  如此种种,最后弄得众叛亲离,和昏君也没有什么两样。
  对于这种极有才华的君主,要是汉武帝那种能用人还能自己回头的,那就是天大的幸运,就是千古一帝,要是杨广那种,往往还没有一个寻常君主来的保险。
  智伯只是败掉了一个家族,而后面的杨广,更是用自己的才华,上演了一场花样作死,短时间内败掉了一个盛世王朝,将英才昏君诠释的淋漓尽致。
  当然,听到昭阳的劝谏,熊槐同样立即引以为戒,但是和昭阳所想的不同,他想到的是未来的汉高祖。
  汉高祖建立汉朝后,曾经感慨,汉初三杰,他自己一个人也比不上,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为能用人。
  身为国君不必了解所有的事情,也不比必比自己手下的大臣厉害,只需要用好人才就够了。
  想到此处,熊槐流了一身冷汗,郑重的向昭阳点点头,道:“若无令尹,寡人何其过矣,今日之谏,寡人必定铭记于心,时时警惕。”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0/95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