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楚怀王(校对)第56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67/959

  是以,为了避免百姓偷机取巧,臣请大王下诏,在江东每五年清查一次人口,每十年清查一次土地,以防止百姓恶意欺骗国家。
  同时,臣请大王效仿秦国什伍制度,在江东设立什伍,五户一伍,十户为什,相互监督连坐,一家土地超过限制,全伍受罚发配洞庭垦荒,当然,告发者可以免罪。
  如此,多管齐下,必能在江东杜绝百姓偷税漏税,隐匿人口。”
  熊槐闻言,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
  秦国的什伍制度,早就令熊槐眼馋了,但即便是楚国直接掌控的郡县,也难以实行。原因不是因为楚国不想施行,而是没有施行的实力,因为楚国国家的力量只能伸到各县,无法伸到基层。
  所以,这才给楚国带来了种种弊端。
  就比如说私田的问题,私田不是不用交税,其实在楚国私田也是要交税的。
  不仅要交税,而且要交的税赋还不轻,只比公田轻一点。
  楚国的税收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为军赋,田税,地租,关市税,小国纳贡,户口税等等。
  其中军赋田税地租户口税等,就直接与农户相关,而这其中的军赋田税地租又都跟私田有关。
  其中军赋是为了满足军事所需,向全国范围内的土地征收税赋,这种税赋的征收对象是全国的所有土地,只要是楚国的土地,都要交税,别管你是王田私田,是县地还是封地,是荒地还是沼泽,只要是楚国的地,只要是有主的,无论有没有开发,都需要按照约定份额交税。
  而田税才是楚国最重要的税收,楚国大部分的财政来源,都是从田税中来。对于田税来说,各县承担极重的税赋,而封君哪里的税赋较轻。当年楚国开始实行给封君封地之时,朝中群臣曾因为国家税收流失发生激烈的争吵,最后封君迫于压力,这才交了一定的田税,每年向楚王缴纳一定的贡奉。
  所以说私田按道理来讲,也是要交税的。
  可是,如果有人开辟了私田,结果却没有在国家那里登记,国家不知道在那块地方已经有私田了,那么自然也就不用交税。
  这才是私田不用交税的症结所在。
  就好比熊槐知道的网购,最初的时候也是不交税,不是不用交税,实则是太小太多太杂,有的时候有交易,有的时候没有,这种事查起来太麻烦,所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作不知道,也就过去了。
  当初熊槐自然喜欢在网上买那些便宜的无税商品,可以为自己节省不少钱。
  但是,现在轮到百姓给自己交税了,想偷税漏税,那就不行。
  想到这,熊槐不由轻轻“哼哼”两声。
  此时,唐昧听到楚王的轻哼声,不由深深的低下头,他知道楚王心中的不满所在。
  楚国上一次全面彻查楚国的土地,还是两百多年前的事。所以现在楚国有多少私田,因为楚王无法派人去封君封地清查,也无法深入各县检查,以至于楚王自己也搞不清楚国究竟有多少家底。
  同样的问题还有人口,因为年代久远的缘故,楚王自己也搞不清楚国究竟有多少人。
  但,无论如何,毫无疑问的是,肯定比楚国典籍上的多得多。
  若不是不久前楚王给各县安排了县丞县尉,并且经过一场大战后,县丞县尉迅速获得了实权,他唐昧根本就不会在这个时候提出隔几年在江东清查一次人口田亩。
  当年功勋赫赫的令尹昭阳清查人口失败了,后才华过人的屈原,以及他自己也失败了,以致不得不主动离开郢都避难。所以就凭他唐昧自己,单独完成此事,分量还不够。
  当然,县丞县尉只是他敢提的一个原因,若不是此处是江东,是楚国刚刚打下的地盘,而楚王也没有将封君封在这里,他也不敢提这事。
  这事牵扯太广。
  此刻,君臣二人各有所思,但是隔一段时间清查人口与土地的事情,却在唐昧开口的一瞬间达成了一致。
  接着,殿中平静了一段时间后,熊槐将唐昧的建议再三思考之后,开口道:“贤卿的计划的确可行,但是,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
  “很大的问题?”唐昧一怔,然后拜道:“臣愚钝,请大王明示。”
  熊槐笑了笑道:“贤卿的问题在其他方面并没有问题,唯一的问题就是,百姓如何扩大自己田地。财富是人所向往的,寡人虽然希望所有的百姓都能安贫乐道,但是,这却难以实现。一个人有了一金,就会想要两金,这是人的常情。
  同样,当百姓有一百亩土地,并且娶妻生子,家境富裕以后,就会想要两百亩土地,娶一个妾,生更多的孩子,这也是人之常情。
  可是,但如果寡人规定一户人家最多就只能拥有一百亩土地,那么,寡人不就是在阻拦治下百姓获取更多的财富了吗?
  这是寡人所不愿的。”
  唐昧闻言顿时松了一口气,因为楚王所说的问题,正是他接下来要说的事情。
  想着,唐昧立即拱手拜伏道:“大王仁义,智谋深远,臣万万不及其一也。至于大王所说的问题……”
  唐昧胸有成竹的道:“大王,这事也很好办,要驱使百姓,就要让百姓有利可图,而治国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利出于一。
  所以,臣以为可以效仿秦国,设置低等爵位,普通百姓想要获得更多的土地,那就只能获得爵位,只要爵位获得提升,那么就能拥有更多的土地。
  而爵位的提升那就是获取战功,利出一孔,这就是臣的解决办法。”
  “利出一孔?”熊槐闻言摇了摇头,然后毫不犹豫的拒绝道:“不妥不妥,这个政策很不妥。”
  
第八百三十九章
明意

  “不妥?”唐昧顿时一怔。
  他本以为楚王就算不会全力支持他的提议,也会对他的建议详加考虑的。但却从未想到,他才刚刚将计划说出来,楚王就直接拒绝了。
  “大王,这是何故,臣愚钝,愿闻其详。”唐昧说着,直接长长一拜,说完之后,却并没有起身。
  熊槐见状,再次摇了摇头。
  各国变法本来就是相互学习,然后进行改进的过程。
  当年李悝变法对赵简子变革的改进,吴起变法则是楚国在李悝的基础上进行的楚国化演变,而商鞅变法很大程度上吸取了李悝吴起变法的经验与教训。
  而商鞅在秦国确立的耕战制度,的确是极大的增强了秦国的战斗力,并让秦国耸立于关中。
  所以熊槐并不意外唐昧吸取商鞅成功的经验。
  说实话,熊槐自己也时常查看商鞅变法的过程,推敲其中强国的奥秘。
  为此,商鞅变法的竹简,熊槐都已经翻烂了五六次,算是切切实实体验了一把孔子当年读《周易》时韦编三绝的状态。
  同样,熊槐也曾认真思秦国利出于一的方式是否也适用于楚国。但最后,熊槐放弃了这个打算。
  原因不是别的,而是现在的楚国太大了,而且楚国的情况也比当初的秦国好太多。
  想着,熊槐看着在面前长拜的唐昧,沉吟许久,然后开口道:“贤卿,可知道当年大禹治水何以成功?”
  唐昧闻言,直起身体,然后迟疑的看着楚王应道:“大王,臣知之,在于疏通入海。”
  “是啊,在于疏通入海!”熊槐长叹了一声,然后开口道:“当年召公曾对周厉王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阻碍国人说话,其凶险比堵住水流危险十倍。然而,今天寡人却要说,堵住百姓获利的道路,比堵住国人的嘴,还要危险百倍。”
  “这……”唐昧一怔。
  熊槐笑了笑,继续道:“贤卿,当年商鞅变法之时,秦国屡败于魏,地不过两百里,人不足两百万。所以,正如当年大禹的父亲鲧能在洪水之初能堵住水流一样,商鞅也能在当时的秦国堵住所有的利益渠道,然后只留下一个小孔,让百姓拼命的往里面钻。
  但是,现在的楚国……”
  说着,熊槐摇了摇头:“不仅贤卿你堵不住其他的道路,连寡人也堵不住,一旦强行堵住,勉励维持,但当真正堵不住要决堤的时候,寡人当心这一股滔天巨浪,会在一瞬间摧毁整个楚国。”
  唐昧一怔,随着楚王的述说,他仿佛看到了一股数百丈高的巨浪,一瞬间淹没整个楚国的场景。
  想着,唐昧顿时打了一个冷颤,头上冷汗直冒,然后连连拜道:“大王,臣死罪……死罪。”
  熊槐闻言,右手微抬道:“贤卿快快请起,君臣奏对,只有可与不可,哪有什么有罪没罪。既然刚刚的办法不妥,我们君臣继续再议便是,贤卿何必请罪。”
  “谢大王!”唐昧闻言,再次行了一礼,然后才直起身体。
  此时,熊槐见唐昧起身后,见他头上汗水直冒,脸上也残留许多惊恐之色,不由摇了摇头。
  从刚刚唐昧的言语中,唐昧已经有意在江东进行变革,并且已经是准备许久的了。
  对此,熊槐身为楚王,自然是希望变革的重臣越多越好,变革的力量越大越好,变革的地方越广越好,如此,才能在将来变法之色,遇到的阻力越小,推动变法的力量越大。
  所以,他这个楚王自然要予以唐昧支持并鼓励,尤其是江东现在这个状况,更是变法的良机。
  想着,熊槐笑了笑道:“贤卿,虽然秦国哪套在楚国行不通,但是寡人认为贤卿关于给普通百姓设置爵位的想法,还是可行的,只是不能只依靠军功才能提升爵位。
  毕竟,我楚国地七千余里,人口超过千万,制定政策不能只考虑江东这两千里地,以及这里的区区的两百余万百姓,还需考虑其他五千里地上数百万百姓。”
  唐昧闻言,心中顿时一喜,楚王对他的期许,已经溢于言表。
  当年他参与屈原的变法,遭遇挫折后,不得不外出避难,没多久屈原也被贬到了襄阳。
  十年过去,他已经因功升任司马一职,而屈原也随后因功重任左徒。
  就在他镇守越地的期间,郢都惊变,在屈原的推动下,楚国先是进行了一场浩大的推举考核,随后汉北设立三郡。而这新设的三个郡,明显就是以屈原马首是瞻的。
  这让唐昧仿佛看到,屈原时隔十几年后,再一次在楚国掀起了一股变革浪潮,这也让唐昧再次看到了希望。
  唐昧的希望,从来都不是成为昭阳那种名显一时,以战功荣升令尹,却最终碌碌无为,在治理国家上没有半点做为。他的目标,是成为管仲那种,兴利除弊,改良政治,名传千古的名相。
  只是因为之前的失败,举国沸腾,为了保全家族,让他收起了抱负,安安稳稳的走军功升职之路。但这条路,司马或者柱国已经他的终点了。如今的楚国,自吴起之后,已经快两百年没有出现非公族令尹了。
  可是,刚刚楚王的话,却让他再次看到了希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67/95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