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楚怀王(校对)第69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93/959

  楚国国中是什么状况,他这个楚王心知肚明。
  楚国税赋本来就重,税赋加在一起已经接近一户百姓全家收入的一半了,现在每户百姓还要供应一个壮丁打战,再加上之前几年楚国连年面对征伐,大战不断,这无疑已经让许多家庭处在破产逃亡的边缘了。
  每户抽调一个男丁,已经让国中大部分的百姓难以为继,须得战后进行免税修养,这才能让国中百姓渡过破产危机。
  这种情况下,再次征发一人,这不是在征发百姓,而是在逼迫百姓逃亡为盗。
  无论这一战是否得胜,一旦大量百姓逃亡为盗,这无疑会极大的动摇楚国的根基,甚至会让楚国数十年内难以恢复元气。
  这种自掘根基的事,他岂能做。
  想到这,熊槐立即用不容质疑的语气道:“不可,再次征发百姓的事情,万万不可行。寡人无德,屡屡遭到各国征伐,万幸国中百姓并没有因此而抛弃寡人,每次都听从寡人的征召,上阵为寡人杀敌。
  百姓如此大恩,寡人还没有回报,现在却又向已经出过兵的百姓家中再次征兵一人,致使国中百姓丁壮全都征战于外,妇孺耕种于内。以致国中妇人不仅要思念前线的丈夫,还要挂念远方的儿子,致使前线的战士不仅要挂怀家中妻女,还要担忧同一个军营的儿子。
  如此不德之举,岂能让国中百姓信服,即便这一次寡人借百姓之力渡过了这一次的劫难,但下一次呢,若是五国下一次来袭,还有谁会愿意为寡人而战呢?”
  群臣一听楚王言辞切切,态度坚定,顿时不再开口再次征兵的事情。
  毕竟,身为楚国重臣,楚国现在是什么状况,他们同样一清二楚。
  只是,既不能调兵,又不能再次征发百姓,那还怎么应对魏国的援军?
  难道真的要让他们率领族人去填那个无底深渊吗?
  想着,群臣心中不由有些急躁起来。
  若是让他们率族人去填,那得死多少人才能挡住魏国的大军?
  附庸仆役大量伤亡,他们家中必然元气大伤,若是族中子弟出现一些伤亡,这才是真的心伤肉痛。
  想着,殿中群臣一想起各地占据大量土地百姓的贵族封君,一想起他们听到自己等人向楚王宣誓毁家纾难后,却依旧无动于衷,一想起他们的种种,群臣不由在心中生出对那些人的阵阵不满与愤恨。
  平时享受着国家的优厚待遇,现在国家面临危难,那些人却自顾自己保存实力,不愿为国死战。
  这……这真是国家的蛀虫。
  此时,王位的上的熊槐见群臣有的上很难看,有的脸上满是担忧之色,有的脸上带着屡屡怨恨,有的脸上已经露出坚定之色。
  见此,熊槐深深的吸了一口气,然后满脸担忧的问道:“诸卿,事已至此,寡人心中已乱,已经束手无策,诸卿贤能,不知何以教寡人。”
  群臣一听楚王询问,大都羞愧的低下头颅,不愿看到楚王慌乱与期待的面庞。
  此刻不仅楚王没办法,他们同样也没办法。
  顿了顿,熊槐见群臣无人应答,轻轻发出一声饱含担忧的轻叹,然后看向左司马司马翦,点名道:“左司马,卿可还有其他策略。”
  司马翦闻言,看着楚王张了张口,沉默了一下,然后羞愧的长拜道:“臣无能,为报大王厚恩,臣愿率全族上前线杀敌,以报君恩。”
  熊槐闻言,沉默了一下,然后接连点了几个重臣的名,却只得到与司马翦一样的答复。
  见此,熊槐满是失望的问道:“诸卿,难道事情真的已经到这个地步,真的到了逼得诸卿要率族人上阵了吗?”
  群臣一听楚王的满是失望,甚至还带着屡屡绝望,不禁再拜道:“臣等无能……”
  就在此时,就在群臣的声音落下后,一个与众不同的声音突然在殿中响起。
  “大王,臣有一策,可缓解眼下我楚国兵力不足,物资短缺的问题。”
  群臣一听有人有办法,立即带着诧异惊喜的目光向声音传来的方向看去,却见开口的人是屈原。
  见到屈原,群臣顿时露出期待的目光。
  虽然许多人之前都对屈原不满,甚至是即位不满,但此时此刻,国难当头,屈原能拿出一个渡过危机的办法,这……
  这一瞬间,群臣看屈原的目光都变得和缓起来,不复之前冷漠。
  此时,熊槐见的群臣模样,立即惊喜的问道:“贤卿有何办法,快快道来。”
  “大王,常言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屈原一拱手,然后笑道:“故,臣的办法就是,请大王立下重赏,以招募国人抗击五国。”
  “重赏?”太府尹金君同一听,立即摇头道:“左徒的计划好是好,可是连年征战,太府多有空虚,恐怕已经拿不出足够的钱粮来招募足够多的勇士了。”
  屈原笑道:“太府尹不急,平自然也知道太府的实情,所以,在下用于招募勇士的重赏,不是钱粮,而是爵位。”
  “爵位?”
  群臣听着屈原的话,全都大为震惊。
  这……这屈原竟然在趁国家危难,趁机推行变法。
  若是变法的消息传出,这让前线的贵族封君怎么想?
  
第一千零一十四章
暗藏杀机
  “大王,左徒的计划十分不妥。”
  “大王,慎重啊!”
  “大王,还望三思。”
  熊槐见群臣在屈原说出用爵位行赏后纷纷变了脸色,许多开口劝阻。
  对此,熊槐并没有意外之色,他知道群臣在担心什么,无非是担心屈原趁机在国中掀起全面变法的浪潮罢了。
  同样,熊槐也知道现在并不是变法的合适时机,外敌在前,不能再内乱了。
  想着,熊槐抬手制止了群臣后,看向屈原道:“贤卿关于用爵位行赏的办法,的确很吸引人,但是,此时用爵位来吸引国中百姓,寡人不仅担心百姓不信,更担心前线的士卒会因为之前的拼死杀敌而没有任何爵位赏赐,而对寡人心生不满。”
  群臣一听楚王没有听信屈原的鼓动,冒然开展变法,不由暗暗松了一口气。
  另一边,屈原听到楚王的话,并没有直接退缩,反而进一步解说道:“大王,臣也知道此时用爵位吸引百姓,乃是一件事倍功半的事情,现在情况危急,我们也不能慢慢来,以获取所有百姓的支持。
  所以,臣的意思是,准许国中商人豪强捐献钱粮,凡是捐献一千石粮食者,可赐予同国大夫爵。而这同国大夫爵地位比同国大夫,可享有国大夫的大多数权力,比家宅大小,奴仆多寡,出行规制,陵墓规格,甚至是准备他们上书议事等等。
  但同时,为了与正常因军功而获得的国大夫爵位相区分,我们还可以对同国大夫爵做出限制,如爵位不能世袭,没有相应的食邑封地等。”
  熊槐等屈原说完,故作思索了一番,然后向群臣问道:“不知诸卿以为如何。”
  群臣听到楚王询问,并没有立即回答,而是陷入快速的思索之中。
  屈原说的国大夫,这是楚国最低的爵位(不算江东已经实施的士爵),国大夫做为楚国最低的爵位,权益是很少的,基本上都只能在乡里混得开,在县里就没有说话的份。
  毕竟,楚国的县尹的权力是很重的,即便是最小的县的县尹,最起码也要有七大夫爵位或者五大夫爵位才能上任,其中大县如寿县公,已经相当于朝中重臣了。
  所以说,仅仅只是赏赐一个国大夫爵,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但这其中的关键,是开了用粮买爵的口子,这是对军功爵的极大的破坏。
  还有,用一千石粮食买一个国大夫爵位,对于国中的顶级商人豪强而言,区区一个国大夫他们根本看不上。同时,对于楚国而言,区区一千石粮食,他们这些朝中诸公同样也看不上。
  相通了关键点后,接着,群臣又相互小声议论了一阵,然后,上大夫景邵起身道:“大王,左徒所言只需捐献一千石粮食就可以获赐一个同国大夫爵。
  臣仔细算了算,就算国中有一百个人进行捐献,这也不过才区区十万石粮食,两百人也才二十万石粮食,这些粮食对我楚国的战事而言,依然只是杯水车薪。
  而且,最重要的是,现在我楚国最急迫的问题,不是缺粮,而是没有足够的兵力抵挡各国。
  所以,左徒赐爵的方案是不是搞错了方向。
  当然,如果左徒还有后续计划,还请左徒全部说出来,臣等也好一并探讨,看看左徒的计划是否可行。”
  熊槐闻言立即看向屈原,问道:“贤卿,你的计划是否全部说完?”
  “大王明鉴,臣的计划的确还没有说完。”屈原拱手应了一句,然后看向群臣道:“诸位,区区一千石粮食实在是太少,在下也没有这么小家子气。所以,在下的计划是,开放所有的大夫爵。”
  “所有的大夫爵……”
  群臣闻言猛然一惊,接着心中又猛然一松。
  还好这个张狂的屈原并没有丧心病狂的开放卿爵,甚至君侯之爵。
  此时,屈原侃侃而谈道:“在下的计划,只需一千石就可以获得同国大夫爵,同时,若是国中有人愿意捐献两千石粮食,就可以获得同列大夫爵,而同上间爵、同七大夫爵、同五大夫爵则分别需要捐献五千石、一万石、两万石粮食。
  同时,这些比同的爵位,也如同国大夫一般,需要做出最关键的限制,那就是爵位不能被继承,同时大王并不会赐予他们食邑封地。”
  说着,屈原笑了笑,看着群臣继续道:“不过,做为回报,他们将享有爵位所附赠的所有权利,甚至包括七大夫五大夫所享有举荐贤能来郢都参加考核为官的权利。”
  说到这,屈原见殿中许多人都皱起眉头,便知道他们这是对自己向国中豪强富商开放官职,进一步打破由权贵垄断国家官职的局面很不满。
  但,此时他们却没有立即开口反对,便知这还没有触及他们的底线,或者说跟让自己的族人子弟去前线送死相比,拿出一些职位给国中的大商人大豪强,这个还是可以忍受的。
  毕竟这些人的爵位没有继承权,只能举荐几个人,而且还不能确保他们考核通过。就算他们考核通过了,安排他们去哪里任职的还不是在场的众人么。
  屈原停顿了一下,见群臣都没有开口反对,便继续道:“赐予他们同大夫爵,这只是在下计划的开始,同时为了给前线凑足大军,在下还打算准许他们自行招募相应爵位所拥有的军队上前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93/95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