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六册)(精注全译)第6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5/133

八年,申不害【申不害:当时法家著名的代表人物。】相韩,修术行道,国内以治,诸侯不来侵伐。
十年,韩姬弑其君悼公。十一年,昭侯如秦。二十二年,申不害死。二十四年,秦来拔我宜阳。
二十五年,旱,作高门。屈宜臼曰:“昭侯不出此门。何也?不时。吾所谓时者,非时日也,人固有利不利时。昭侯尝利矣,不作高门。往年秦拔宜阳,今年旱,昭侯不以此时恤民之急,而顾益奢,此谓‘时绌举赢’。”二十六年,高门成,昭侯卒,果不出此门。子宣惠王立。
宣惠王五年,张仪相秦。八年,魏败我将韩举。十一年,君号为王。与赵会区鼠。十四年,秦伐败我鄢。
景侯九年(前400年),郑国包围了韩国的阳翟。同年,韩景侯去世,他的儿子列侯韩取即位。
列侯三年(前397年),聂政杀掉韩国的相国侠累。九年(前391年),秦国攻打韩国的宜阳,夺取六个邑。十三年(前387年),列侯去世,他的儿子文侯继立。同年,魏文侯去世。
文侯二年(前385年),韩国攻打郑国,攻取了阳城。同年,攻打宋国,一直打到彭城,俘虏了宋国的国君。七年(前380年),攻打齐国,一直打到桑丘。郑国背叛了韩国。九年(前378年),韩国攻打齐国,一直打到灵丘。十年(前377年),朝鲜文侯去世,他的儿子哀侯继立。
哀侯元年(前376年),韩国和赵、魏一起瓜分了晋国。二年(前375年),韩国灭掉郑国,并趁机将都城迁到郑。
哀侯六年(前371年),韩严杀了他的国君韩哀侯。哀侯的儿子懿侯继立。
懿侯二年(前369年),魏军在马陵打败韩军。五年(前367年),韩侯和魏惠王在宅阳举行会盟。九年(前363年),魏军在浍水打败韩军。十二年(前360年),懿侯去世,他的儿子昭侯继立。
昭侯元年(前358年),秦军在西山打败韩军。二年(前357年),宋国攻取韩国的黄池。魏国攻取朱邑。六年(前353年),韩国攻打东周,夺取陵观、邢丘。
昭侯八年(前351年),申不害担任韩国相国,他修整法家学说,实行法家的治国之道,国内大治,各个诸侯国都不敢前来侵犯。
昭侯十年(前349年),韩姬杀害他的国君晋悼公。十一年(前348年),昭侯前往秦国。二十二年(前337年),申不害去世。二十四年(前335年),秦军前来拔取了韩国的宜阳。
昭侯二十五年(前334年),发生旱灾,修筑了高大的城门。屈宜臼说:“昭侯不会走出这座城门。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不合时宜。我所说的时宜,不是指吉日良辰,人本来有得利和不得利的时候。昭侯曾经得利过,但是他没有修筑高门。前一年秦国攻占了宜阳,今年又发生旱灾,昭侯在这个时候没有体恤百姓的危难,反而更加奢侈,这就是所谓的‘在艰难的时候做奢侈的事情’。”二十六年(前333年),高门修建完成,昭侯也去世了,果然没能走出这座城门。他的儿子宣惠王继立。
宣惠王五年(前328年),张仪担任秦国宰相。八年(前325年),魏军打败了韩国的将领韩举。十一年(前322年),韩国国君改称王。韩王和赵王在区鼠举行会盟。十四年(前319年),秦军攻打并在鄢陵大败韩军。
十六年,秦败我修鱼,虏得韩将、申差于浊泽。韩氏急,公仲【公仲:名侈,韩国相国。】谓韩王曰:“与国非可恃也。今秦之欲伐楚久矣,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以一名都,具甲,与之南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计也。”韩王曰:“善。”乃警公仲之行,将西购于秦。楚王闻之大恐,召陈轸【陈轸:当时著名的纵横家。】告之。陈轸曰:“秦之欲伐楚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而伐楚,此秦所祷祀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王听臣为之警四境之内,起师言救韩,命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使信王之救己也。纵韩不能听我,韩必德王也,必不为雁行以来,是秦韩不和也,兵虽至,楚不大病也。为能听我绝和于秦,秦必大怒,以厚怨韩。韩之南交楚,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因【因:《战国纵横家书》作“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楚王曰:“善。”乃警四境之内,兴师言救韩。命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谓韩王曰:“不谷国虽小,已悉发之矣。愿大国遂肆志于秦,不谷将以楚殉韩。”韩王闻之大说,乃止公仲之行。公仲曰:“不可。夫以实伐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王恃楚之虚名,而轻绝强秦之敌,王必为天下大笑。且楚韩非兄弟之国也,又非素约而谋伐秦也。已有伐形,因发兵言救韩,此必陈轸之谋也。且王已使人报于秦矣,今不行,是欺秦也。夫轻欺强秦而信楚之谋臣,恐王必悔之。”韩王不听,遂绝于秦。秦因大怒,益甲伐韩,大战,楚救不至韩。十九年,大破我岸门。太子仓质于秦以和。
二十一年,与秦共攻楚,败楚将屈丐,斩首八万于丹阳。是岁,宣惠王卒,太子仓立,是为襄王。
宣惠王十六年(前317年),秦军在修鱼打败韩军,在浊泽俘虏了韩国的将领、申差。韩王为此焦急,相国公仲对韩王说:“盟国并不是可以依靠的。如今秦国想要讨伐楚国已经很久了,大王不如通过张仪向秦王求和,并用一座名城贿赂他,同时武装军队,和秦军共同向南征伐楚国,这是以一换二的妙计。”韩王说:“好。”于是为公仲的出行做好了警戒,将要西去秦国讲和。楚王听说以后非常恐惧,便召见陈轸把这件事告诉了他。陈轸说:“秦国想要攻打楚国已经很久了,如今又得到韩国的一座名城,而且韩国还武装好了军队,秦韩联合前来攻打楚国,这是秦国祈祷并梦寐以求的。如今秦国已经得到了,就一定会来讨伐楚国。大王请听我的意见,在境内加强警戒,发兵声称救援韩国,命令战车排满道路,然后派可令其信任的大臣出使韩国,多给他配备车辆,带上很多礼物,让韩国相信大王确实来救援他们了。即使韩王不听从我们的意见,韩国也会感激大王的恩德,一定不会列队跟从秦国来攻打我国,这样秦韩就会不和,军队虽然来了,也不会成为楚国大的祸患。假如韩国听从我们的建议,断绝和秦国的和睦关系,秦国一定会非常愤怒,并对韩国产生很深的怨恨。韩国就会到南方和楚国结交,一定会轻视秦国;轻视秦国,他们在应对秦国时就一定会不尊重:这就使秦韩军队困顿从而免除楚国的祸患了。”楚王说:“好。”于是在境内加强警戒,起兵声称要去救援韩国。并让战车布满了道路,派遣能让韩国信任的使臣,给他配备了很多车辆,还让他带上丰厚的礼品。楚国的使臣对韩王说:“我们国家虽然小,但是已经派出了全部军队。希望你们国家可以随心所欲地和秦国交战,我们的国君将让楚国与韩国同生死。”韩王听后十分高兴,于是停止了派公仲到秦国请和的行动。公仲说:“不可以。实际来讨伐我国的是秦国,靠虚名来救援我国的是楚国。大王想依靠楚国的虚名,而轻易就和强敌秦国断绝关系,大王就一定会被天下人耻笑。况且楚国和韩国并非兄弟之国,也不是平素就有盟约要共同谋划讨伐秦国的。楚国已经看到自己即将被秦国和韩国联合攻打的形势,才趁机声称要发兵救援韩国,这一定是陈轸的计谋。况且大王已经命人把我们的计划告诉给秦国了,如今又不行动,这是欺骗秦国。轻易欺骗强大的秦国,而听信楚国谋臣的话,恐怕大王一定会后悔。”韩王不听从劝谏,便和秦国断绝了交情。秦国因此大怒,增加兵力攻打韩国,两国交战,楚国的救兵并没有到。十九年(前314年),秦军在岸门大破韩军。韩国的太子仓到秦国作人质,以此求和。
宣惠王二十一年(前312年),韩国和秦国共同攻打楚国,打败楚国将领屈丐,在丹阳斩杀八万楚军。同年,宣惠王去世,太子仓继立,就是韩襄王。
襄王四年,与秦武王会临晋。其秋,秦使甘茂【甘茂:楚人,后来担任秦相,为秦国的发展作出许多贡献。】攻我宜阳。五年,秦拔我宜阳,斩首六万。秦武王卒。六年,秦复与我武遂。九年,秦复取我武遂。十年,太子婴朝秦而归。十一年,秦伐我,取穰。与秦伐楚,败楚将唐眛。
十二年,太子婴死。公子咎、公子虮虱争为太子。时虮虱质于楚。苏代谓韩咎曰:“虮虱亡在楚,楚王欲内之甚。今楚兵十余万在方城之外,公何不令楚王筑万室之都雍氏之旁,韩必起兵以救之,公必将矣。公因以韩楚之兵奉虮虱而内之,其听公必矣,必以楚韩封公也。”韩咎从其计。
楚围雍氏,韩求救于秦。秦未为发,使公孙昧入韩。公仲曰:“子以秦为且救韩乎?”对曰:“秦王之言曰‘请道南郑、蓝田,出兵于楚以待公’。殆不合矣。”公仲曰:“子以为果乎?”对曰:“秦王必祖【祖:沿用。】张仪之故智。楚威王攻梁也,张仪谓秦王曰:‘与楚攻魏,魏折而入于楚,韩固其与国也,是秦孤也。不如出兵以到之,魏楚大战,秦取西河之外以归。’今其状阳言与韩,其实阴善楚。公待秦而到,必轻与楚战。楚阴得秦之不用也,必易与公相支【支:对抗。】也。公战而胜楚,遂与公乘楚,施三川而归。公战不胜楚,楚塞三川守之,公不能救也。窃为公患之。司马庚三反于郢,甘茂与昭鱼遇于商于,其言收玺,实类有约也。”公仲恐,曰:“然则奈何?”曰:“公必先韩而后秦,先身而后张仪。公不如亟以国合于齐楚,齐楚必委国于公。公之所恶者张仪也,其实犹不无秦也。”于是楚解雍氏围。
襄王四年(前308年),韩襄王和秦武王在临晋举行会盟。这年秋天,秦国派甘茂率军攻打韩国的宜阳。五年(前307年),秦国夺取宜阳,斩杀了六万韩军。同年,秦武王去世。六年(前306年),秦国把武遂归还韩国。九年(前303年),秦国再次夺取韩国的武遂。十年(前302年),韩国太子婴前往秦国朝见后返回。十一年(前301年),秦军攻打韩国,夺取了穰地。韩国和秦国共同讨伐楚国,打败了楚国将领唐眛。
襄王十二年(前300年),太子婴去世。公子咎与公子虮虱争太子之位。当时虮虱在楚国充当人质。苏代对韩咎说:“虮虱在楚国流亡,楚王非常想把他送回韩国。如今楚国有十几万士兵驻扎在方城山的北边,您何不让楚国在雍氏城的旁边修建一座万户的城邑,韩王就一定会派兵去救援雍氏,这样,您就一定会担任将领。您就能够趁机利用韩楚两国的军队来拥戴虮虱,将他接回韩国,将来他就一定会完全听从您的,他一定会因为楚韩联合的结果封赏您。”韩咎采纳了苏代的计策。
楚军包围了雍氏,韩国向秦国请求救援。秦国没有为此发兵,只是派公孙昧来到韩国。公仲对公孙昧说:“您觉得秦国会援救韩国吗?”公孙昧回答说:“秦王这样说过‘我们将要取道南郑、蓝田,出兵到楚国来等待您的军队’。看来不是直接出兵雍氏与楚军会合了。”公仲说:“您认为真的会这样吗?”公孙昧回答说:“秦王一定会沿袭张仪曾经的计策。当初楚威王攻打魏国大梁,张仪对秦王说:‘和楚国一起攻打魏国,魏国失败就会投靠楚国,韩国本来就是魏国的盟国,这样,秦国就被孤立了。不如出兵迷惑他们,让魏国与楚国大战,秦军就可以取得西河以外的土地后返回。’如今看秦国的情形,表面上是与韩国结盟,其实暗中和楚国交好。您等待秦军到来,一定会轻率地和楚军交战。楚国已经暗中知道秦军不会援助韩国,一定轻易地和您对抗。您如果战胜了楚国,秦国就会和您一起乘楚国战败而攻之,到三川一带炫耀威武再返回。如果您没有战胜楚国,楚国阻塞三川固守,您就不会得到援救。我私下为您担忧。司马庚三次往返于郢都,秦相甘茂与楚相昭鱼在商于会面,表面上声称要收回攻打韩国的楚军的兵符,实际上双方好像缔结了密约。”公仲很惊恐,说:“如果是这样,该怎么办好呢?”公孙昧说:“您一定要先从韩国的角度考虑,然后再考虑秦国的援军是否会到,先考虑自救的办法,然后再考虑如何应对张仪的那种计策。您不如尽快争取用韩国联合齐楚两国,齐楚两国就一定会把国家的事情托付给您。您所厌恶的是张仪的那种计策,其实还是不敢疏远秦国的。”于是楚国解除了对雍氏的包围。
苏代又谓秦太后弟芈戎曰:“公叔、伯婴恐秦楚之内虮虱也,公何不为韩求质子于楚?楚王听入质子于韩,则公叔、伯婴知秦楚之不以虮虱为事,必以韩合于秦楚。秦楚挟韩以窘魏,魏氏不敢合于齐,是齐孤也。公又为秦求质子于楚,楚不听,怨结于韩。韩挟齐魏以围楚,楚必重公。公挟秦楚之重以积德于韩,公叔、伯婴必以国待公。”于是虮虱竟不得归韩。韩立咎为太子。齐、魏王来。
十四年,与齐、魏王共击秦,至函谷而军焉。十六年,秦与我河外及武遂。襄王卒,太子咎立,是为厘王。
厘王三年,使公孙喜率周、魏攻秦。秦败我二十四万,虏喜伊阙。五年,秦拔我宛。六年,与秦武遂地二百里。十年,秦败我师于夏山。十二年,与秦昭王会西周而佐秦攻齐。齐败,愍王出亡。十四年,与秦会两周间。二十一年,使暴䳒救魏,为秦所败,䳒走开封。
苏代又对秦宣太后的弟弟芈戎说:“公叔、伯婴担心秦国把虮虱送回韩国,您为什么不替韩国前往楚国请求放回质子虮虱呢?楚王听凭虮虱回韩国,那么公叔、伯婴会知道秦国和楚国并不把虮虱的事看成重要的事,就一定会让韩国听命于秦国和楚国。秦楚两国就可以依靠韩国让魏国陷入窘境,魏国不敢和齐国联合,这样,齐国就被孤立了。然后您再替秦国到楚国请求把质子虮虱送到秦国,楚国不同意,就会与韩国结怨。韩国就会依靠齐国和魏国去围攻楚国,楚国就一定会重视您。您可以依靠秦国和楚国两国的重视对韩国施加恩德,公叔、伯婴就必然会用整个国家来侍奉您。”于是虮虱最终也没能回到韩国。韩国立公子咎为太子。齐王、魏王都前来韩国祝贺。
襄王十四年(前298年),韩国与齐、魏两国一起攻打秦国,行进到函谷关时就驻扎下来。十六年(前296年),秦国把河外的土地和武遂还给了韩国。同年,襄王去世,太子咎即位,就是厘王。
厘王三年(前293年),派公孙喜率领周和魏的军队攻打秦国。秦国打败了二十四万韩军,并在伊阙俘虏了公孙喜。五年(前291年),秦国攻取韩国的宛城。六年(前290年),韩国割让给秦国武遂一带二百里的土地。十年(前286年),秦军在夏山打败韩军。十二年(前284年),韩厘王和秦昭王在西周的都城举行会盟并协助秦国攻打齐国。齐国战败,齐愍王出逃。十四年(前282年),韩王和秦王在两周之间会盟。二十一年(前275年),韩王派暴䳒前去救援魏国,被秦军打败,暴䳒逃到开封。
郝敬:“韩小而据天下之冲首尾腹背受敌延祀垂二百年二人之力也。子长归功于韩厥存赵孤,阴德之报,苟存一大夫孤,而食报千里之国二百年天眷赵盾,不多于尧舜乎?《春秋》且谓赵盾弑君也,愚信经而已。”
二十三年,赵、魏攻我华阳。韩告急于秦,秦不救。韩相国谓陈筮【陈筮:亦写作“陈筌”,齐人,仕于韩。】曰:“事急,愿公虽病,为一宿之行。”陈筮见穰侯【穰侯:魏冉,秦昭王舅,时任秦相。】。穰侯曰:“事急乎?故使公来。”陈筮曰:“未急也。”穰侯怒曰:“是可以为公之主使乎?夫冠盖相望,告敝邑甚急,公来言未急,何也?”陈筮曰:“彼韩急则将变而佗从;以未急,故复来耳。”穰侯曰:“公无见王,请今发兵救韩。”八日而至,败赵、魏于华阳之下。是岁,厘王卒,子桓惠王立。
桓惠王元年,伐燕。九年,秦拔我陉,城汾旁。十年,秦击我于太行,我上党郡守以上党郡降赵。十四年,秦拔赵上党,杀马服子【马服子:赵将赵括,马服君赵奢之子。】卒四十余万于长平。十七年,秦拔我阳城、负黍。二十二年,秦昭王卒。二十四年,秦拔我城皋、荥阳。二十六年,秦悉拔我上党。二十九年,秦拔我十三城。
三十四年,桓惠王卒,子王安立。
王安五年,秦攻韩,韩急,使韩非使秦,秦留非,因杀之。
九年,秦虏王安,尽入其地,为颍川郡。韩遂亡。
厘王二十三年(前273年),赵、魏两国攻打韩国的华阳。韩国向秦国告急,秦国没来援救。韩国的相国对陈筮说:“事态非常紧急,希望您尽管生病了,也能连夜赶到秦国。”陈筮来到秦国拜见穰侯魏冉。穰侯说:“事情非常紧急了吧?因此才派您来。”陈筮说:“还不紧急。”穰侯生气地说:“像你这样怎么还能为你的主子做使臣呢?你们的使臣相继前来,都是来告诉我们情况十分危急,你来了却说不着急,这是为什么呢?”陈筮说:“韩国如果真的形势紧急了,就会改变政策追随其他的国家;正因为并不危急,所以才来求救。”穰侯说:“您不必去拜见秦王了,我立即发兵救援韩国。”秦国援军八天就赶到了,在华阳山下打败了赵军和魏军。同年,厘王去世,他的儿子桓惠王继立。
桓惠王元年(前272年),韩军攻打燕国。九年(前264年),秦军攻取了韩国的陉城,在汾水的旁边修筑城池。十年(前263年),秦军在太行山攻击韩军,韩国的上党郡守向赵国献出上党郡投降。十四年(前259年),秦国攻取赵国的上党,在长平杀死了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率领的四十万大军。十七年(前256年),秦军攻取韩国的阳城、负黍。二十二年(前251年),秦昭王去世。二十四年(前249年),秦军攻取韩国的城皋、荥阳。二十六年(前247年),秦军完全攻取了韩国的上党地区。二十九年(前244年),秦军攻取了韩国的十三座城。
三十四年(前239年),桓惠王去世,他的儿子韩王安继立。
韩王安五年(前234年),秦国攻打韩国,韩国形势危急,韩王派韩非出使秦国,秦国扣留了韩非,并借故杀掉了他。
九年(前230年),秦军俘虏韩王安,占领了韩国全部领土,并设置颍川郡。韩国于是灭亡。
太史公曰:韩厥之感晋景公,绍赵孤之子武,以成程婴、公孙杵臼之义,此天下之阴德也。韩氏之功,于晋未睹其大者也。然与赵、魏终为诸侯十余世,宜乎哉!
太史公说:韩厥打动晋景公,让赵氏孤儿赵武承袭了赵氏的爵位,从而成全了程婴和公孙杵臼的义名,这是天下的阴德。韩氏的功劳,在晋国并不能看出有多么大。然而,韩氏与赵氏、魏氏最终都做了十几代的诸侯,这是应该的呀!
卷四十六 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陈完者,陈厉公他tuō【陈厉公他:据《左传》,陈厉公名跃。】之子也。完生,周太史过陈,陈厉公使卜完【卜完:为陈完占卜未来的吉凶。】,卦得《观》之《否pǐ》:“是为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此其代陈有国乎?不在此而在异国乎?非此其身也,在其子孙。若在异国,必姜姓。姜姓,四岳之后。物莫能两大,陈衰,此其昌乎?”
厉公者,陈文公少子也,其母蔡女。文公卒,厉公兄鲍立,是为桓公。桓公与他异母。及桓公病,蔡人为他杀桓公鲍及太子免而立他,为厉公。厉公既立,娶蔡女。蔡女淫于蔡人,数归,厉公亦数如蔡。桓公之少子林怨厉公杀其父与兄,乃令蔡人诱厉公而杀之。林自立,是为庄公。故陈完不得立,为陈大夫。厉公之杀,以淫出国,故《春秋》曰“蔡人杀陈他”,罪之也。
庄公卒,立弟杵臼,是为宣公。宣公二十一年,杀其太子御寇。御寇与完相爱,恐祸及己,完故奔齐。齐桓公欲使为卿,辞曰:“羁旅之臣幸得免负檐【檐:通“担”。】,君之惠也,不敢当高位。”桓公使为工正【工正:周代官名,掌管官府经营的手工业。】。齐懿仲【齐懿仲:懿仲是陈国大夫,太史公误记其为齐人,后文以女妻陈完,亦为陈完尚未逃离陈国时事。】欲妻完,卜之。占曰:“是谓凤皇于蜚,和鸣锵锵。有妫guī之后,将育于姜。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与京【京:强大。】。”卒妻完。完之奔齐,齐桓公立十四年矣。
完卒,谥为敬仲。仲生稚zhì孟夷。敬仲之如齐,以陈字为田氏。
陈完,是陈厉公他的儿子。陈完出生时,恰好周太史经过陈国,陈厉公就请他为陈完占卜未来的吉凶,占卜的结果是从《观》卦变成《否》卦,周太史说:“意思是察看国家的光华,能够作为君王的上宾发挥效用。这就是说他会代替陈君拥有国家吧?也可能不在这里而是在别的国家吧?也可能不在于他本身,而会应验在他的子孙身上。倘若是在别的国家,就一定会是姜姓之国。姜姓,就是帝尧时期四岳的后人。事物都没有能两方一起强大的,陈国衰落后,这个人的子孙才能昌盛吧?”
厉公,是陈文公的小儿子,他的母亲是蔡国的女子。文公去世,厉公的哥哥陈鲍继位,就是桓公。桓公与陈他并非一母所生。到了桓公生病时,蔡国人就为陈他杀掉了桓公陈鲍和当时的太子陈免,并拥立陈他成为国君,就是厉公。厉公即位后,就娶了蔡国的女子为妻。这位蔡国的女子和蔡国人通奸,多次回到蔡国,厉公也多次前往蔡国。桓公的小儿子陈林怨恨厉公杀了他的父亲和哥哥,就命令蔡国人诱骗厉公并将他杀死。陈林自立为君,就是庄公。因此陈完没能继承君位,而是担任陈国的大夫。厉公最后被杀掉,是因为淫乱而离开本国,因此《春秋》中说“蔡国人杀了陈他”,是指出他的罪过。
庄公去世,他的弟弟杵臼继位,就是宣公。宣公二十一年(前672年),杵臼杀了太子御寇。御寇和陈完关系亲密,担心祸及自身,因此陈完逃往齐国。齐桓公打算将他任命为卿,陈完推辞说:“做客在外的臣子,能够幸免于种种负担,这是君王的恩惠,我不敢再担任如此高的职位。”桓公就任命他为工正。齐懿仲打算把女儿嫁给陈完,就占卜这件事。卦辞中说:“夫妻将会如凤凰一般双双飞翔,鸣叫和谐悦耳。有妫氏的后人,将会成长在姜氏的国家中。五代之后就会昌盛,地位与正卿并列。八代之后,没有人能比他地位更高。”最终将女儿嫁给了陈完。陈完奔赴齐国时,齐桓公即位已经十四年了。
陈完去世,谥号为敬仲。敬仲生下儿子稚孟夷。敬仲来到齐国,便将陈姓改为田姓。
田稚孟夷生愍孟庄,田愍孟庄生文子须无。田文子事齐庄公。
晋之大夫栾逞作乱于晋,来奔齐,齐庄公厚客之。晏婴与田文子谏,庄公弗听。
文子卒,生桓子无宇。田桓子无宇有力,事齐庄公,甚有宠。
无宇卒,生武子开与厘xī子乞。田厘子乞事齐景公为大夫,其收赋税于民以小斗受之,其禀予【禀予:给予。】民以大斗,行阴德于民,而景公弗禁。由此田氏得齐众心,宗族益强,民思田氏。晏子数谏景公,景公弗听。已而使于晋,与叔向私语曰:“齐国之政其卒归于田氏矣。”
晏婴卒后,范、中行氏反晋。晋攻之急,范、中行请粟于齐。田乞欲为乱,树党于诸侯,乃说景公曰:“范、中行数有德于齐,齐不可不救。”齐使田乞救之而输之粟。
景公太子死,后有宠姬曰芮子,生子荼。景公病,命其相国惠子与高昭子以子荼为太子。景公卒,两相高、国立荼,是为晏孺子。而田乞不说,欲立景公他子阳生。阳生素与乞欢。晏孺子之立也,阳生奔鲁。田乞伪事高昭子、国惠子者,每朝代参乘,言曰:“始诸大夫不欲立孺子。孺子既立,君相之,大夫皆自危,谋作乱。”又绐大夫曰:“高昭子可畏也,及未发先之。”诸大夫从之。田乞、鲍牧【鲍牧:齐国贵族,鲍叔牙后代。】与大夫以兵入公室,攻高昭子。昭子闻之,与国惠子救公。公师败。田乞之众追国惠子,惠子奔莒jǔ,遂返杀高昭子。晏圉【晏圉:晏婴之子。】奔鲁。
田稚孟夷生下儿子愍孟庄,田愍孟庄生下儿子文子须无。田文子侍奉齐庄公。
晋国大夫栾逞在晋国作乱,前来投奔齐国,齐庄公给他优厚待遇。晏婴和田文子都出言劝谏,庄公并不听取他们的意见。
文子去世,他生下了桓子无宇。田桓子无宇很有力气,侍奉齐庄公,十分受宠。
无宇去世,他生下了武子开和厘子乞。田厘子乞侍奉齐景公,担任大夫,他从百姓那里征收赋税时以小斗收上来,给予百姓粮食时以大斗给出,暗中给百姓施加恩德,而景公并没有禁止。因此田氏很得齐国的民心,田氏的宗族一天天强盛起来,百姓都心慕田氏。晏子多次劝谏景公,景公并不听从。不久后,晏子出使到了晋国,暗中对叔向说:“齐国的政权最终要属于田氏。”
晏婴死后,范氏、中行氏反叛晋国。晋国攻打他们很急,范氏和中行氏向齐国借粮。田乞打算作乱,在诸侯国中树立党羽,就劝景公说:“范氏和中行氏数次对齐国施加恩德,齐国不能不救他们。”齐君派田乞前去援救,并带去了粮食。
景公的太子去世,景公后来有一个宠姬叫芮子,生了儿子起名为荼。景公生病了,命令他的丞相国惠子与高昭子立荼为太子。景公死后,高、国两位丞相拥立荼为国君,就是晏孺子。但田乞很不高兴,想要立景公的另一个儿子阳生。阳生一向和田乞关系非常好。晏孺子即位后,阳生就投奔了鲁国。田乞假装服侍高昭子、国惠子,每次上朝都为他们担任参乘,说:“最开始各位大夫都不愿意拥立孺子。等孺子成为国君后,你们两位做了丞相,大夫们人人自危,谋划作乱。”他又哄骗大夫们说:“高昭子十分可怕,赶在他并未下手时我们先出手杀掉他吧。”大夫们都听从了他的话。田乞、鲍牧和大夫们带兵闯入宫中,攻打高昭子。高昭子听说了,和国惠子一起去救孺子。孺子的部队被打败。田乞的属下追杀国惠子,国惠子逃奔莒国,他们就返回来杀了高昭子。晏圉逃往鲁国。
田乞使人之鲁,迎阳生。阳生至齐,匿田乞家。请诸大夫曰:“常之母有鱼菽shū之祭,幸而来会饮。”会饮田氏。田乞盛阳生橐中,置坐中央。发橐,出阳生,曰:“此乃齐君矣。”大夫皆伏谒。将盟立之,田乞诬曰:“吾与鲍牧谋共立阳生也。”鲍牧怒曰:“大夫忘景公之命乎?”诸大夫欲悔,阳生乃顿首曰:“可则立之,不可则已。”鲍牧恐祸及己,乃复曰:“皆景公之子,何为不可!”遂立阳生于田乞之家,是为悼公。乃使人迁晏孺子于骀,而杀孺子荼。悼公既立,田乞为相,专齐政。
四年,田乞卒,子常代立,是为田成子。
鲍牧与齐悼公有郄,杀悼公。齐人共立其子壬,是为简公。田常成子与监止俱为左右相,相简公。田常心害监止【监止:亦作“阚止”,齐国贵族。】,监止幸于简公,权弗能去。于是田常复修厘子之政,以大斗出贷,以小斗收。齐人歌之曰:“妪乎采芑,归乎田成子!”齐大夫朝,御鞅谏简公曰:“田、监不可并也,君其择焉。”君弗听。
子我者,监止之宗人也,常与田氏有郄。田氏疏族田豹事子我有宠。子我曰:“吾欲尽灭田氏适,以豹代田氏宗。”豹曰:“臣于田氏疏矣。”不听。已而豹谓田氏曰:“子我将诛田氏,田氏弗先,祸及矣。”子我舍公宫,田常兄弟四人乘如公宫,欲杀子我。子我闭门。简公与妇人饮檀台,将欲击田常。太史子余曰:“田常非敢为乱,将除害。”简公乃止。田常出,闻简公怒,恐诛,将出亡。田子行曰:“需,事之贼也。”田常于是击子我。子我率其徒攻田氏,不胜,出亡。田氏之徒追杀子我及监止。
田乞派人前往鲁国,迎回了阳生。阳生到了齐国,藏在田乞家中。田乞遍请大夫们说:“田常的母亲准备了粗疏的酒食,希望大家不嫌弃能来一起喝酒。”大夫们来到田乞的家中喝酒。田乞将阳生装进一个口袋中,放在中间的座位上。解开口袋,放阳生出来,说:“这就是齐国的君王。”大夫们全都俯下身子来拜见。准备订立盟约共同拥立阳生,田乞撒谎说:“我和鲍牧一起谋划立阳生为君的。”鲍牧愤怒地说:“大夫们都忘记景公死前的遗命了吗?”大夫们想要反悔,阳生就叩头说:“看我可以就拥立我做君王,不行就罢黜我吧。”鲍牧担心大祸殃及自己,就又说道:“全都是景公的儿子,为什么不可以呢!”于是就在田乞的家中拥立阳生为君王,就是齐悼公。田乞派人将晏孺子迁到了骀,并杀掉了晏孺子荼。悼公已经即位,田乞担任相国,独自掌控了齐国的政权。
悼公四年(前485年),田乞去世,他的儿子田常接替他的职位,就是田成子。
鲍牧和齐悼公有嫌隙,杀死了悼公。齐国人共同拥立悼公之子壬,就是齐简公。田常成子与监止一起担任左右相,辅佐简公。田常心里忌恨监止,因为监止很受齐简公的宠信,他的权力不能被剥夺。于是田常再次实行他父亲厘子的政策,以大斗将粮食贷给百姓,以小斗收回。齐国人歌颂这件事说:“老太太采来的芑莱,全都给田成子!”齐国的大夫们上朝,御鞅向齐简公进谏说:“田成子和监止不可以同时任用,君王做出选择吧!”简公不听。
子我,是监止同族的人,一直与田氏有矛盾。田氏的远房族人田豹服侍子我,很受宠。子我说:“我打算灭掉田氏宗族的嫡系子弟,让田豹你接替田氏的宗族。”田豹说:“我只是田氏的远族罢了。”子我没有听。不久,田豹对田氏说:“子我将会杀光田氏之人,田氏不先动手的话,大祸就会临头了。”子我常在简公的宫中居住,田常兄弟四人坐车进入宫中,要杀掉子我。子我关闭了大门。简公和宫妃正在檀台喝酒,将要攻打田常。太史子余说:“田常并不敢叛乱,而是将要除掉国家的祸害。”简公就没派人攻打田常。田常出了宫,听说简公发怒的事,害怕被诛杀,想要外出逃亡。田子行说:“犹疑未决,是办事的大敌。”于是田常攻击子我。子我统领他的属下攻打田氏,没能取得胜利,出宫逃亡。田氏的属下追杀子我与监止。
简公出奔,田氏之徒追执简公于徐州。简公曰:“蚤从御鞅之言,不及此难。”田氏之徒恐简公复立而诛己,遂杀简公。简公立四年而杀。于是田常立简公弟骜,是为平公。平公即位,田常为相。
田常既杀简公,惧诸侯共诛己,乃尽归鲁、卫侵地,西约晋韩、魏、赵氏,南通吴、越之使,修功行赏,亲于百姓,以故齐复定。
田常言于齐平公曰:“德施人之所欲,君其行之;刑罚人之所恶,臣请行之。”行之五年,齐国之政皆归田常。田常于是尽诛鲍、晏、监止及公族之强者,而割齐自安平以东至琅邪,自为封邑。封邑大于平公之所食。
田常乃选齐国中女子长七尺以上为后宫,后宫以百数,而使宾客舍人出入后宫者不禁。及田常卒,有七十余男。
田常卒,子襄子盘代立,相齐。常谥为成子。
田襄子既相齐宣公,三晋杀知伯,分其地。襄子使其兄弟宗人尽为齐都邑大夫,与三晋通使,且【且:将。】以有齐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5/13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