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英雄(校对)第13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1/419

  只不过,擅长坚守待援的美军并不知道,在快速进攻中,手榴弹往往只是个幌子。
  部署进攻的时候,叶振邦与诸葛宏彦就明确告诉排里的兄弟、以及其他两个排的排长与班长,进攻一定要迅速果断,绝对不能停下来。
  虽然清晨的时候由海风转向陆风,风力不会太大,但是山头上肯定比山脚下大得多,烟雾最多持续几分钟,即便再投一次,也只能争取到十分钟的反击时间。不能在这十分钟内把美军赶下去,随着美军的火力支援到达,谁也守不住二零九高地!
  速度决定一切!
  叶振邦与诸葛宏彦没有呆在一起,而是各带几名新兵,一左一右的发起进攻,就是为了抢时间。
  两人的配合已经到了心领神会的地步,一边用手榴弹吸引美军注意力,另外一边就趁机冲上去。几个冲击下来,两人已经到了阵地南面。
  打到这一步,战斗也进入了关键阶段。
  烟雾挡住了美军的视线,让美军投鼠忌器,即不敢呼叫火力支援,又不敢用机枪压制烟雾区里的敌人。
  同样的道理,烟雾也挡住了空降兵的视线。
  虽然空降兵战士对自己修建的防御阵地了如指掌,叶振邦也提前做了部署,三个排从左中右三个方向发起冲击,但是冲上去之后,谁还管得了那么多,都是看看到哪有战斗就往哪里去。
  不说别人,叶振邦与诸葛宏彦也没有管那么多。
  冲到阵地南边的时候,他们才发现往左边偏了几十米。
  万幸的是,这个影响并不大,因为美军正好将防御重点设在了高地的西南方向上,也就是叶振邦他们偏的方向上。
  可以说,二零九高地上的情况非常混乱。
  随着烟雾逐渐淡下去,局面变得对空降兵非常不利。
  “准备烟雾弹,等下跟着我。”叶振邦朝身后的四名新兵比划了一下。
  打到这个时候,只有两名新兵挨了子弹,一个是轻伤,另外一个严重点,两人没有要求救助,轻伤员搀着重伤员自行撤退。
  “老叶,左边。”诸葛宏彦率领的突击小队在十多米外,也在准备烟雾弹。
  “看到了,应该是卜小勇他们。”叶振邦迅速向枪声响起的方向看了一眼,“诸葛,你们先投,掩护我们。”
  “明白,准备烟雾弹!”
  随着诸葛宏彦一声招呼,跟在他身后的五名战士同时拔下了两枚烟雾弹。按照副排长教的方法,先找准下一个藏身点,投出一枚之后等半分钟冲出去,到藏身点再投下一枚,就能将第二枚烟雾弹投到五十米外。
  诸葛宏彦带着几个空降兵冲出去的时候,叶振邦也带着几个战士冲了出去。
  等到诸葛宏彦他们第二次投出烟雾弹,叶振邦没有停下来,继续沿着战壕往前跑,等他跑上去的时候,第二批烟雾弹产生的烟雾正好散开,因此他能够立即投出第一枚烟雾弹,借着掩护继续往前冲击。
  这不是在战斗,而是在赌命!
  就算美军不敢乱开火,也会朝着烟雾里面晃动的人影开枪。叶振邦带的那两名战士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子弹打中的,而且两人运气都不错,如果倒霉一点,被子弹打中要害,连呻吟的机会都没有!
  可是,叶振邦没有别的选择。
  他只能相信,作为第一批登台战士,能够活到这个时候,足以证明他们运气惊人,不会轻易挂掉。
  战斗中,叶振邦也没有时间考虑那么多。
  谁要是在战场上胡思乱想,恐怕连半分钟都活不了。
  等到叶振邦从烟雾中冲出来的时候,美军的机枪堡垒就在他前面三十米外!堡垒里有四名机枪手,一人负责开火、一人负责装弹、一人负责指引目标、最后一个专门负责将扔到堡垒里面的手榴弹往外面丢。
  叶振邦想都没想,也没有时间想,下意识的端起步枪,扣下了扳机。
  美军发现从烟雾里直接冲出来的空降兵的时候,叶振邦已经投出了手榴弹,而且是他早已握在手上,解除了保险的手榴弹。
  那不是一枚进攻手榴弹,而是一枚防御手榴弹!
  这意味着,只要落到硬物上,手榴弹就会爆炸,不会等上几秒。
  问题是,只有最强壮的空降兵才能将重量是进攻手榴弹三倍以上的防御手榴弹投到三十米之外。一般情况下,能将防御手榴弹扔出二十米就很了不起了。
  非常可惜,叶振邦不是最强壮的空降兵,他的体格甚至与强壮沾不上边。
  明知道无法将手榴弹投进美军机枪堡垒,叶振邦就不会冲上去送死,所以投出手榴弹的一瞬间他已经侧身卧倒,顺势滚到战壕脚下,稳住身体后同时拔下了两枚进攻手榴弹,凭着感觉投了出去。
  爆炸声连续响起,非常可惜的是,三枚手榴弹都没能投准。
  空降兵排长这次冲击的最大作用就是引开了美军机枪手的注意力,让二排那几名被机枪压得抬不起头来的兄弟能够及时转移,逃过了一劫。
  美军绝对不是胆小鬼。
  此时的美军与六十多年前,朝鲜半岛上的美军非常相似。当年美军在欧洲与太平洋战场上鏖战数年,现在美军则在伊拉克与阿富汗战斗了十年。丰富的实战经验,让美军官兵能够在最险要的时刻采取最正确的行动。
  龟缩在战壕里的叶振邦对此有非常直接的体会。
  用对付台军、甚至是打鬼子的方法去对付美军,肯定会吃不了兜着走。
  顶住空降兵的突然袭击后,美军指挥官没有忘记最重要的事情:呼叫火力支援。
  因为掩护第二批攻击部队的武装直升机即将到达,提供近距离支援任务的攻击机不能进入机降空域,以免误伤自己人,所以最先到达的火力支援不属于美军,而是部署在台北市方向上的日军炮兵。
  炮弹落下,空降兵的反击行动宣告结束。
  二零九高地争夺战迅速进入白热化状态!
第一卷
时势英雄
第一百三十一章
必争之地
  二零九高地到十五军军部所在地桃园县火车站的直线距离不到三公里,加上台岛北部地区平均海拔不到五十米,所以罗耀武不用望远镜都能看到高地上升起的硝烟,甚至能听到密集的枪炮声。
  见到MV-22出现在高地上空,罗耀武就知道,美军登场了。
  拖了三天才来,肯定不是美军的问题。
  早在八月十四日,也就是日军迂回部队攻打莺歌镇的时候,罗耀武就意识到,只要在地面进攻的同时进行低空突击,利用火力压制把突击部队送上去,里外开花,一次进攻就能打下二零九高地。
  让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日军没有进行低空突击。
  两天前,罗耀武才搞清楚,隶属于第七师的第7航空队没有到达台岛,最快也只能随同日军的第二个师团赴台作战。原因无二,日本陆自航空装备针对日本的气候优化设计,而日本永远不会有台湾夏季这样的气候。与地面装备相比,航空装备更加娇气,特别是那些价值巨亿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
  航空队过不来,美军又不可能提前参战,第七师只能在地面爬行。
  结果可想而知,第七师的三支部队全部遇到了麻烦。上原俊次郎指挥的迂回部队在莺歌镇被五十四军与十五军两个步兵连迎头痛击,上野龙一的突击部队在桃园县复兴乡的山地里寸步难移,小林秀赖的主力部队打下基隆之后也没能按照计划进军阳明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五十四军主力部队撤到淡水河左岸。
  战争就是如此,一个微小的错误就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必须承认,美军有承认错误的勇气,也有纠正错误的决心,不然不可能在短短三天之内调整战役部署,将地面部队送上战场。
  高强度炮击与轰炸之后,估摸着二零九高地的海拔高度又要降低几米,罗耀武没有对英雄连抱太大指望。美军突击部队踏上高地之前,他就让作战参谋叶仁伟从军部警卫营抽出一个排的兵力,加上四十五师预备队的两个排,一同赶往二零九高地,听从九连连长庄仕佑指挥。
  论军事才华,罗耀武确实远远超过其他军长。
  虽然当时美军的动作还不大,突击行动还没有全面铺开,登陆部队也没有上岸,但是罗耀武已经敏感的意识到,二零九高地很有可能成为这场战役的重要转折点,成为决定台岛北部地区数万大军命运的关键所在。
  如果不是,美军为啥要拼了命的攻打这座小山包?
  当然,关键不是二零九高地本身,而是其南面三公里处的莺歌镇,以及从其西南方面通过的纵贯铁路与桃园环线高速公路。美日台联军要想快速攻占桃园县、进军新竹县、扫荡大台北地区,就得沿着这两条线路进军,前者是运送作战物资的主要通道,后者则是进攻部队的主要推进线路。
  如果不能从莺歌镇向西推进,只能在大汉溪右岸推进,进入桃园县南部山区。暂且不说在山区内作战对谁更有利,那边有严阵以待的一个空降师,而且是十五军最厉害的师,美日台联军就别想占便宜。
  这场仗没有转圜的余地,二零九高地就是桃园县的大门,是整个大台北地区的大门。
  非常可惜的是,罗耀武派出的第一批增援部队没能到达二零九高地,在经过龟山镇的时候遭到美军轰炸,一个连的官兵伤亡大半!
  这一失败没能让罗耀武放弃增援二零九高地的想法。
  美军炸得越狠,越能证明二零九高地的重要性!
  不可否认,制空权给美军带来了莫大的好处。
  此时在台岛东面大约一百五十公里的太平洋上空,一架E-8正在万米高空沿着大椭圆线路、以每小时大约七百五十公里的速度进行往返巡逻飞行,用携带的合成孔径雷达观察数百公里外的地面战场,对空降兵的一举一动了若指掌。依靠极其发达的通信指挥系统,美军战斗机能在发现目标后五分钟内投下炸弹或者导弹。
  同样不可否认,世界上没有完美的武器装备,也就不可能有完美的战争机器。
  美军确实强大,但是也有缺陷。收到增援部队在龟山镇遭到轰炸的消息后,罗耀武首先让叶仁伟去准备第二支增援部队,然后就给钉在复兴乡的薛华毅打了电话,要四十三师加强对日军突击部队的攻击力度,拿出一口气吃掉日军突击部队的魄力来,让鬼子知道空降兵的厉害。
  毫无疑问,罗耀武的目的肯定不是吃掉鬼子的突击部队。
  上野龙一手里有大约四个营的兵力,虽然只有两个营有作战能力,另外两个是辎重运输营,但是日军拥有不少重装备,特别是装有两门三十五毫米机关炮的87式高射炮,对空降兵构成了巨大威胁。
  不是说三十五毫米机关炮的威力比89式步战上的同口径机关炮更大,更不可能超过坦克的一二零滑,主要是87式高射炮的射击仰角高达八十五度,炮塔还能做全方位旋转,能够以每分钟数百发的速度,将高爆弹洒向数千米范围内的任何一座山头,用弹雨压制凭上据守的空降兵。
  在山区里,坦克跑根本对付不了山上的步兵,步战的机关炮也时时派不上用场。
  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阿富汗战争中,苏军就已证明,自行式小口径高射炮是山区作战的一大利器,效能远在坦克与步战之上。
  与日军相比,空降兵最缺的就是重武器,所以只能放弃河谷里的村庄,凭山据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1/4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