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英雄(校对)第15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9/419

  可以说,如果不是帕特里奇及时调整部署,美军提前登陆,第七师的命运将更加悲惨。
  服部留名并不感激帕特里奇,在他看来,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就是美军不愿意承担战争伤亡,想让日军替他们卖命。
  这一观点,对服部留名接下来的表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进军大溪镇之后,服部留名的态度一下强硬了许多,不但要求帕特里奇兑现承诺,还在进攻部署上坚持己见。
  这位日军将领已经认识到,如果一切都让美军做主,后果将难以设想。
  不管帕特里奇怎么想,服部留名的努力得到了回报。跟美军打了几十年的交道,服部留名也非常清楚,在美国人面前,只有表现强硬才能获得尊重、也才能获得好处,如果一味的退让,反而会被美国人不齿,也就别想得到好处。
  正是如此,美军第三步兵师提前上台,进攻时间也延迟到了九月十日。
  问题是,这一切仍然不能改变第七师的处境。
  在第十师挑起大梁之前,第七师仍然得顶在前面,仍然得流血牺牲,也仍然得承受战火的摧残。
  更重要的是,服部留名不能决定对手的行动。
  二十军的疯狂进攻,加上十五军的积极协作,把第七师逼入绝境。虽然服部留名做出了最大努力,甚至让帕特里奇全面让步,但是战场局势迅速恶化,第七师伤亡居高不下,很快就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
  服部留名到大溪镇视察战地情况的时候,第七师剩下的官兵不到一千人!
  视察之后,服部留名下的第一道命令就是让第七师撤下去。算上在后方休养的伤员,第七师还有大约四千名官兵。这是重建一个师团的最低人数了,再拼下去,第七师就将名存实亡,日军将永远失去这支精锐部队。
  算上第十师在攻打葫芦坑的战斗中伤亡的官兵,日军差不多拼光一个师团了。
  虽然服部留名嘴上不会承认,但是他非常清楚,照这个速度拼下去,月底之前,日本内阁就得决定要不要派遣第三个师团。
  问题还没有这么简单,因为日本陆上自卫队的兵力非常有限,所以派遣第三个师团肯定会对本土防御构成威胁。不管怎么说,日本不是美国,与中国大陆就隔着只有几百公里宽的黄海,很容易遭到攻击。
  更要命的是,因为没有国防权,所以日本当局不能进行战争动员。
  这些都在警告服部留名,必须合理、谨慎、小心的使用手里的兵力,不能再跟大陆军队拼消耗了。
  返回宜兰的路上,服部留名做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
  日军已经流了不少鲜血,该让美军多出点力起了。虽然帕特里奇是联军总司令,但是在北方地面战场上,服部留名多少有点发言权。
  正是如此,美军第三步兵师正要再次攻打平镇工业区的时候,服部留名下达了一条新的战斗命令,让滞留在中坜市的第2步兵旅向西机动,占领位于社子溪北岸的新屋乡之后,继续向西推进,攻占永安渔港之后渡过社子溪,沿十五号公路南下。
  也就是说,美军第三步兵师第2步兵旅将绕过十五军的防线,直奔新竹市。
  这个圈子绕得很大,肯定需要战术支撑,不然第2步兵旅将孤军深入,遭到十五军、四十一军与五十四军围剿,后果不堪设想。
  对此,服部留名也做了部署。
  战术很简单,让第3步兵旅主动攻击盘踞在杨梅镇的四十一军,迫使十五军向该方向增派部队,或者收缩防线。正在平镇工业区北面的第1步兵旅继续进攻,吸引十五军注意,掩护第3步兵旅。
  显然,服部留名把重担都丢给了美军。
  问题是,这么安排的话,美军指挥官肯定有怨言,甚至会抗命。
  真闹到那个份上,帕特里奇肯定不会出发美军的前线指挥官,美国当局也不会拿自己的军人开刀,而会向日本当局施加压力。结果可想而知,不是服部留名主动让步,就是日本当局临阵换帅。
  为此,服部留名也有所安排。
  让第七师撤下来之后,他没有让第十师继续攻打葫芦坑,而是让协助作战的台军包围葫芦坑,第十师的主力部队则向龙潭乡南面的深窝子进发。
  用服部留名的话来说,只要美军能在北面缠住十五军、四十一军与五十四军,日军就能绕过龙潭乡,攻入新竹县,从东面向新竹市进军,实现左翼大迂回,将正面抵抗的几个军全都包围起来。
  成功的话,这确实是一招狠棋。
  十五军、四十一军、五十四军,以及滞留在龙潭乡的二十军都在包围圈内,而且都被美日联军缠住脱不了身。当正面防御作战变成突围作战的时候,美日联军就能充分发挥制空权的好处,用大规模轰炸击溃这几支部队。
  问题是,日军第十师有能力打到新竹市吗?
  别说美军指挥官不相信,连第十师的师长渡边康弘都不相信。原因很简单,只要葫芦坑的空降兵还在战斗,日军就无法把物资送上前线。虽然依靠空运能够为前线部队提供部分作战物资,但是受基础设施限制,美日联军能够提供的战术空运力量非常有限,最多支持一个旅级部队的进攻行动。显然,一个旅的兵力就算能够突破大陆军队的防线,也无法在到达新竹市之后击溃五十四军。
  说得简单一点,这套战术真能奏效,日军也不会拼了命的围攻葫芦坑。
  一个连自己人都说服不了的战术计划,自然说服不了几十年来都高高在上的美军将领。
  服部留名下达新的命令后,美军将领立即认识到,“鬼子”(Japs)把他们顶到前面,是要让美国大兵做垫脚石。
  事情很快就闹到了联合司令部,帕特里奇不得不亲自出面。
  帕特里奇也不是笨蛋,非常清楚服部留名的意图。问题是,打了这么久,日军已经不再是那支可以由美军随意摆布的军队了。
  服部留名真把“地面作战司令官”的身份当回视,也表明他不会轻易让步。
  问题是,真要闹起来,得到好处的只能是战线对面的敌人。
  秉着解决问题的原则,帕特里奇在当天上午提出了一套解决方案,即日军仍然集中兵力攻打葫芦坑,美军则提前投入两个步兵旅,力争在二十四小时之内打下龙潭乡,迫使空降兵收缩防线,降低日军的作战压力。
  虽然这套战术要保守得多,甚至可以说有点拘谨,但是从实际情况出发,特别是空降兵在阵地防御战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战斗力,这才是最稳妥、也最现实的战术。美日联军要想取得胜利,就得在正面取得突破。
  以服部留名的能力,他不可能不知道这才是有效战术。问题是,如果由他提,美军指挥官肯定不会接受。可以说,服部留名在与参谋商量之前就下达新的命令,让美军将领把问题闹到联合司令部,就是想借机让帕特里奇出面。
  由帕特里奇提出来,结果就不一样了。
  达成协议之后,美日联军再次展开行动。
  这个时候,已经是十日中午了。
  正如帕特里奇担心的那样,美日联军耽搁的时间,实际上都是在帮助对手。利用敌人调整部署的机会,九连的官兵加强了平镇工业区的防御部署。叶振邦并不知道,接下来的战斗与他预料的完全不一样。
第一卷
时势英雄
第一百六十三章
环形工事
  轰炸过后,刚刚吃过午饭,还小酣一会的空降兵像往常那样,拿起武器装备,在狭窄的洞窟内站成一列,等着班长开启那扇重达几百公斤的耐压密封门。
  在平镇工业区地面以下三十五米处,总共有十五个这样的洞窟。
  所有的耐压密封门都用工字钢加固,并且向外开启,洞窟的顶棚与墙壁也用由三角钢加固的钢板做了强化处理,所以除非被重磅钻地炸弹直接击中,不然任何程度的轰炸都无法使其损坏。
  这种只能容纳一个班十名空降兵战士的洞窟非常小,面积不到十平方米,与大约三百万平方米的工业区比起来,被炸弹直接命中的可能性只有三十万分之一,即便乘以洞窟的数量也只有二万分之一。
  因为十五座洞窟都修在建筑物、特别是少有的高层建筑物下面,头顶上方出了有三十五米厚的泥土之外,还有好几层水泥板与混凝土地基。即便被重磅炸弹直接命中,被彻底摧毁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
  每个洞窟中都有几只氧气瓶与一像制氧药板、两像矿泉水与一大箱袋装口粮。即便耐压门受到损坏,里面的官兵也能坚持一天以上。通过闭路电话线,每个洞窟里的官兵都能与外界联系,从而获得救援。
  只不过,不幸仍然发生了。
  在天亮前的那次轰炸中,由F-15E战斗机投下的一枚两千磅级钻地炸弹击中了二排一班的洞窟,虽然因为三排的兵力损失重大,该班有两名战士被抽调了过去,但是剩下的八名战士仍然无一幸免。
  炸弹爆炸后,在地面形成了一个直径接近三十米,深数米的巨大弹坑。
  更重要的是,这不是直接炸出来的弹坑,而是地面塌陷后形成的弹坑,而之前在弹坑处的建筑物废墟全被炸飞了。
  救援行动在天亮后停止,谁都知道,那八名战士肯定牺牲了。
  一定要说什么的话,美军的运气也因此用光,其他十四个洞窟都没被击中。
  到十日中午,九连仍然守在平镇工业区,甚至在上午用八二迫问候了几公里外的美军第三步兵师。
  这种打冷枪式的炮击有没有效果,叶振邦并不清楚,他只知道,九连的官兵需要鼓舞。
  被美军压着打了这么久,空降兵最需要的就是士气,坚持下去的士气。
  可惜的是,美军并不打算当空降兵的靶子。
  上午的炮战中,美军还击的炮弹是空降兵打出去的一千倍,而且是按照数量、而不是重量计算。
  除此之外,美军还会时不时的投下几枚重磅炸弹,提醒空降兵,这里是战场。
  最猛烈的轰炸在午饭后到来,足足持续了半个小时,仅从爆炸声判断,美军投下的炸弹就不会少于五百枚,相当于出动了一个大队的战斗机。
  更重要的是,轰炸并没有就此结束。
  随着“轰炸报警器”再次发出警报,刚刚站去来的空降兵又按照秩序坐了下来。
  第二轮轰炸更加猛烈,只是持续的时间短得多。
  经过前面的战斗,就连不久前派来的新兵都知道,这是美军的B-1B、或者B-52G、或者B-2A在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外投下的JADM,而且一次性投光了全部炸弹,所以爆炸才会如此密集。
  如果是战斗机投下的炸弹,爆炸的频率就会低得多,而且更有节奏。
  大概没想到第二轮轰炸会这么快结束,“轰炸报警器”上的绿色LED灯泡发出亮光,表示轰炸结束的时候,洞窟内的空降兵没有起身,又坐了一阵,直到确定爆炸声已经消散,才陆续站了起来。
  与往常一样,在陶安康推开密封门之后,叶振邦第一个摸了出去。
  坑道里很黑,只有飞扬的尘土,没有呛人的硝烟,表明附近的坑道没有被炸毁。因为叶振邦是战地指挥官,所以他所在的这个坑道的安全性仅次于连部。在他们头顶上方是一栋五层高的大楼,战争爆发前,那里是科技园,有上百家小企业。大楼的结构非常复杂,也非常坚固,挨了几枚炸弹与几百枚炮弹都没倒塌。
  来到出口处,叶振邦停下脚步,接住了诸葛宏彦递来的伪装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9/4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