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英雄(校对)第18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7/419

  打下云林县之后,这位台军上将就拍着胸脯向总统张秀英做了保证,将在二十日之前渡过浊水溪,攻入大台中地区,争取在月底攻入台中县。虽然还有一天时间,但是美日联军停下来后就没有打算在二十四小时内再次展开攻击,而且就算美日联军再次发起攻击,十五军也不会这么快回防。台军南方集团军肯定无法在二十日之前度过浊水溪,童少卿注定要把自己说出来的话吞回去了。
  这个变故,在现实中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不管怎么说,台军南方集团军从台南县一路北上,不但解放了嘉义县与云林县,还在云林县城的战斗中围歼了二十四军与二十七军,取得了非常重大的胜利。再说了,随着李仁杰与邱克元等“北派”将领阵亡,没人能对童少卿在台军中的地位构成威胁,就连张秀英都得看他的面子,谁会去挠他的痒呢?
  问题是,在童少卿看来,这绝对是很没面子的事情。
  对于一个已经功成名就,对金钱没有半点喜好,年纪大到已经对女色没有半点兴趣的军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不是面子,就是荣誉。
  实际上,这两者在很多时候都被混为一谈,很难加以区分。
  兑现不了承诺,让童少卿觉得很没面子。
  就算在作战报告中,童少卿没有推卸责任,认为自己错误评估了战场局势是导致台军没能完成作战计划的主因,但是谁都知道,这个台军上将对美日联军为了自身利益而不顾大举的行动感到非常恼火。
  美国是主子,而且帕特里奇不负责地面战争,童少卿没有理由把矛头对准他。
  要抱怨,就只能抱怨那个比狐狸还要狡猾的服部留名,不然台军早就打过浊水溪了。
  不管怎么说,童少卿与服部留名的梁子算是结到了。早在成立联合司令部的时候,两人就为指挥地面战斗发生过冲突,只是在帕特里奇的斡旋下,以划分南北战场的方式将矛盾压了下去。
  从某种意义上讲,童少卿的“反日”情绪的根源就在这里。
  不管怎么说,美日台联军驻足不前,最大的获益者就是大陆军队。
  接下来的两天中,薛华毅亲自接管了撤退工作,将包括一万八千名伤员与三千名非战斗人员在内的两万多名军人,以及十多万名台岛居民,大批作战物资,还有一些贵重的作战装备送回了大陆。
  在这两天中,海空战成为新的焦点。
  美日联军的地面部队不能南下,并不表示空中力量受到了影响。
  因为不再为地面部队提供空中支援,所以从十九日凌晨开始,美国与日本的空中力量加大了遮断轰炸与对海攻击的力度。
  大概是日本空中自卫队缺乏足够的对地打击能力,所以遮断轰炸任务由美军承担,日军的主要任务是打击那些在台湾海峡中往返的高速船只。
  毫无疑问,帕特里奇确实很老练,把这个最烫手的山芋丢给了日军。
  遮断轰炸没有什么好说的,美军一直在这么干,四个中队的F-15E“攻击鹰”已经在这场战争中投下了将近四万吨炸弹,其中八成用在遮断轰炸上。夺取绝对制空权后,美军还让F-22A挂着JADM等小直径炸弹执行了遮断轰炸任务。因为美军大量使用防区外弹药,所以大陆的防空部队几乎形同虚设。
  十五日之后,美军的遮断轰炸有所收敛,主要是军事卫星系统瘫痪后,使用卫星导航的远程武器失效,只能使用比较传统的武器,比如惯性与地形匹配制导的巡航导弹,或者是激光制导炸弹。这些弹药要么精度不够高、要么射程不够远、要么使用不太方便,都对轰炸效率产生了负面影响。
  在十六日的战斗中,至少有三十七架美军战斗机在轰炸大陆本土目标时被击落,其中三十二架得到美军承认,另外五架有确凿证据。更重要的是,在这三十七架战斗机中,至少有两架是F-22A。
  虽然按照美国空军所说,那两架F-22A在执行轰炸任务时因机械故障坠毁,残骸也被炸毁,没有任何有价值的东西落入大陆军队手中,但是作为最先得到美军承认的在战斗中损毁的F-22A战斗机,肯定会对美军的作战行动产生影响。
  从十七日开始,美军就限制了针对大陆本土的轰炸行动。
  轰炸没有停止,只不过作战飞机不得进入距离大陆海岸线一百二十千米的空域,而这正好是大陆军队远程防空系统的最大有效拦截距离。如此一来,轰炸行动就得大量使用射程超过两百公里的防区外弹药。
  打到十八日,美军针对大陆本土的轰炸强度降低了八成,而且充当主力的不再是战术航空兵,而是战略航空兵,以及由海军战舰发射的巡航导弹。
  降低针对大陆本土的轰炸强度,等于增强了针对台岛的遮断轰炸力度。
  不管怎么说,登岛部队的远程防空系统与野战防空系统早就被摧毁了,大陆也没有能力把新的防空系统送过去,部署在大陆东南沿海地区的远程防空系统又覆盖不了台岛,所以美军在台岛战场上的轰炸行动仍然非常频繁,没有太多顾忌。
  即便无法使用防区外弹药,也可以在五千五百米以上投弹,避免遭到单兵防空导弹与小口径高射炮攻击。
  对于正在撤退的地面部队来说,美军战机投下的炸弹成了最大的威胁。
  在撤回大陆的伤员中,超过两成是在撤退途中遭到轰炸负伤的。按照十五军提交的作战报告,在撤退行动中,每撤走十名人员就有一人被美军投下的炸弹炸死。正是如此,撤退行动中,伤亡率最高的不是作战人员,而是医护人员。
  这就是现代战争最残酷的地方,没有明显战线,哪里都是战场。
  台岛是战场,台湾海峡也是战场。
  相对而言,海峡里反而更安全一些。
  不是说日军的对海打击能力不如美军的对地打击能力,毕竟日本是一个岛国,即便数十年来奉行“专守防卫”政策,也具有不俗的对海打击能力,比如在美国帮助下开发的F-2战斗机就能携带数种反舰导弹,却无法携带制导炸弹!
  得到美国的帮助之后,日本空中自卫队的打击能力明显增强。
  问题是,台湾海峡的情况远比台岛上复杂,日军要对付的也不是地面部队,而是那些能在三到四个小时内横渡海峡的快速船只。
  对日军来说,最大的问题还不是船只的航行速度。
  不管怎么说,世界上最快的快艇,每小时也只能航行一百多公里,而反舰导弹的飞行速度至少是这个速度的十倍!
  关键是那些干扰物,为了保证海运畅通,大陆军队在海峡里布设的数百万的干扰物!
第一卷
时势英雄
第一百九十八章
瞒天过海
  虽然随着时代进步,渡过台湾海峡的难度与六十年前渡过鸭绿江相差无几,但是现在的大陆并没有能与美军最先进作战飞机抗衡的战斗机,没法建起“米格走廊”,所以台湾海峡依然是一道天堑。
  这道鸿沟,不但隔绝了两岸的同族兄弟,也给登岛部队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甚至有理由相信,没有这道海峡,就不会有台湾问题!
  问题是,海峡存在、台湾问题也存在。
  台海战争爆发后,大陆当局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将军队与物资送过去。只要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凭借世界上最多的人口与最庞大的工业体系,大陆有足够的能力在台岛战场上击败任何一个敌人,包括美国!
  可惜的是,没人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美军参战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封锁台湾海峡。
  虽然不能像六十多年前那样,让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挡住准备乘坐帆船渡海的大陆军队,但是美军拥有更加有效的手段,即强大的海空力量,足以让任何一支妄图渡过台湾船队望而却步。
  实际情况相差不多,到八月初,在台湾海峡里被美军炸沉的船只总量就超过了大陆的承受能力。即便不计算随同船只沉没的装备物资、甚至不考虑丧命人员,照最初一周的速度发展下去,最多两个月,大陆的所有船只都得葬送在这条平均宽度只有两百多公里、长不到四百公里的海峡内!
  这个代价,谁也承受不起。
  万幸的是,有问题,就有解决问题的办法。
  美军能够发现并且击沉大型船只,却不见得能够发现小型快艇、即便发现了,也不见得能够将其击沉。
  因为美国海军的航母战斗群一直在离台岛数百公里的西太平洋海域活动,而部署在航母上的E-2D最多只能到距离母舰四百公里的海域上空巡逻,即便算上雷达的探测距离,也很难监视海峡内的船只,所以战争期间,负责监视台湾海峡的是部署在日本本土基地,在与那国岛与台岛之间海域上空巡逻的E-8“联合星”战场监视与控制飞机,以及一些EC-135与EP-3B电子侦察机。
  电子侦察机只能监视无线电活动,无法用雷达搜索与跟踪海面目标。
  问题就在这里,E-8在设计的时候主要用来支援地面作战,在台岛的地面战斗中,E-8提供的情报与战术支援发挥了非常明显的作用。为了避免受到干扰,E-8的中央计算机会自动屏蔽掉速度超过每小时一百二十公里的目标。原因很简单,即便像“悍马”这样的军用吉普车,最大速度也在每小时一百公里以下。在支援地面作战的时候,不需要考虑像直升机这样的低空目标。
  在地形条件比较复杂的情况下,比如像在巴尔干半岛上空巡逻的时候,E-8的控制人员会手动将目标的“最大速度”设置为每小时一百公里,甚至更低一点,以降低干扰强度,提高探测的精确性。
  台岛的战场环境与巴尔干半岛有几份相似之处,E-8的控制人员为了保证探测精度,不得不调低目标的最大速度。
  不管怎么说,E-8的首要任务是支援地面作战,而不是打击海上目标。
  按照每小时一百公里计算,只要快艇的速度超过五十五节,就不会引起E-8注意。因为速度越快,越不可能是地面主战装备,所以即便引起E-8注意,也不会得到优先处理,使得美军无法及时拦截。
  整个八月份,这招“瞒天过海”都非常有效。
  直到九月份,及第三步兵师即将参战,美军才意识到,如果不能有效制止大陆向台岛运送军队与物资,将很难打赢这场战争。
  从这个时候开始,美军加强了封锁力度。
  结果可想而知,很多块头稍微大一点的快速船只,甚至是一些较大的快艇都受到了美军的特别照顾。
  仅仅五天,台湾海峡内的船只数量就剧减了七成,其中半数被美军炸沉。
  受此影响,四十一军与二十军的进攻行动才没有能够取得任何成效。
  俗话说,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如同余鸿飞提出用J-6与J-7遥控飞机“轰炸”美军航母战斗群一样,这个时候又有一名年轻参谋提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想法:在海峡里布设角反射器等干扰物,让美军的雷达变成瞎子。
  看上去很疯狂,实际上却很有可行性。
  最重要的是,做起来也不难。
  角反射器是防空必备品,陆军与空军都有不少库存,而且非常简单,一些廉价购买的角反射器实际上就是在一个由塑料板或者木板制成的四面体上粘上一层锡箔纸,甚至是刷上一层带有金属粉末的涂料。
  简单,有效,就是最好的武器!
  要将这些角反射器部署在海峡里也不难,对一些质量较好的,只需要在下面绑上个救生圈,再在底部固定一个起到锚作用的重物,就能让其在海面上漂浮数个月之久。一些质量差的甚至不需要做任何处理,投下去就能浮起来,即便只能漂浮几天。最重要的是,角反射器很好投放,一架Z-8大小的直升机,一次就能投放上百个。
  实战证明,这东西确实很好用!
  沿在航道投放角反射器之后,别说快艇,就连那些速度慢得出奇,需要十多个小时才能横渡海峡的渔船都能安全到达对岸。
  原因很简单,在海浪的推动下,角反射器也在移动,结果是美军的雷达屏幕上出现了无数个目标,自然难以找出真正的目标。
  证明有用之后,海军开始搞大动作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7/4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