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英雄(校对)第26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8/419

  显然,在这方面,台湾当局的准备很不充分。
  美军放慢进攻步伐,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大陆推进,正好给了台湾当局做好准备的机会。
  因为战争还没结束,所以台湾当局在占领的岛屿上实行战时管制。
  建立新的地方政权并不容易,台湾当局也想不出好办法,只能暂时在占领区充分发挥与调动民众积极性。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即根深蒂固的家族观念,邀请一些地方大族与德高望重的长者参与管理事务。
  这一招到底有没有用,还很难说清楚。
  受此影响,进攻也不能太快,不然后方乱了套,前面打得再好都没用。
  只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即台湾当局正在努力争取民心。
  对陈必时来说,这明显不是什么好事。不管是美军稳打稳扎的进攻策略,还是台湾当局笼络民心的政策,都打在了要害处。
  可惜的是,陈必时没有好的对策。
  虽然可以在夜间用快艇将人员送上美台联军占领的岛屿,还能输送一些物资,但是这些岛屿上的兵力密度都很大,部分地区的占领军比平民百姓还要多,派上去的小股部队大多是有去无回。
  一两次还行,真要持续不断的做这种自杀式的攻击,士气很快就会崩溃。
  陈必时能做的,仍然是稳守大陆。
  不管美台联军在外围岛屿上做什么文章,肯定得进攻大陆,不然只是帮助台湾扩大势力范围,不可能彻底击败中国。
  这一局面,一直僵持到十二月三十日夜间。
  随着美军在当天晚上集中火力打击三北、龙山与澥浦,出动航空兵进行遮断轰炸,进攻大陆的战役终于打响了。
  到这个时候,美军的压制性轰炸也取得了重大成果。
  虽然在持续数日的高强度轰炸中,大陆军队的远程炮兵受到的损失并不大,各个炮兵旅均没丧失作战能力,但是弹道导弹部队损失比较惨重,陈必时不得不将原先部署在前沿阵地的导弹部队撤退到大后方。
  这样一来,弹道导弹部队对美军舰队的威胁大大降低。
  射程在一千公里以内的短程弹道导弹在后撤数百公里之后,根本就够不着美军舰队。即便射程在一千公里以上的中程弹道导弹还能打到美军舰队,但是数量太少,而且导弹部队被迫分散部署,难以协调一致的发起攻击,威胁自然大大降低。
  这一情况,在远程炮兵部队同样存在。
  受轰炸威胁,各个炮兵旅不得不分散部署,甚至连炮兵营都得分散部署,以免被美军彻底摧毁。
  要是在平常,这也不是什么问题,本来各炮兵部队就是分散部署的。
  问题是,战争期间,美军掌握了制信息权,各部队只能通过有线电话交换战术信息,无线电台基本瘫痪。很多临时设置的炮兵阵地根本没有通电话,架设电话线也是件麻烦事,无法保证及时有效的传递战术信息。
  结果就是,分散部署的炮兵很难协同作战。
  在其他基层部队,信息沟通困难的问题也很突出。
  就拿岸防部队来说,别说部署在滩头阵地上的一线部队,就连部署在后方的二线部队都最多只能以营级单位活动。
  部队过于集中就会遭到轰炸,还没等美军上岸就失去了战斗力。
  营一级的战斗部队有多大的战斗力呢?
  如果面对的是美军同级部队,还有一点胜算。可是美军登陆大陆,肯定师级规模,甚至有可能投入两个陆战师。
  只要美军集中使用兵力,在任何一处海滩都能取得突破。
  说得不好听一点,此时陈必时部署在前线的作战部队就是一盘散沙,只能各自为战,很难配合协同。
  反过来看,陈必时认为在海滩上挡不住美军的原因就在这里。
  美军掌握了制空权与制海权,还获得了前进基地,部署在岱山岛与秀山岛上的远程炮兵甚至能够直接轰击海滩上的防御部队,这仗没法打!
  只是,战争并不以某一方的意志而改变。
  美军的轰炸与炮击持续了一整夜,直到二零一二年的最后一天清晨。
  随着第一批美军突击部队搭乘直升机出现在战场上空,开始攻击防线后方的骆驼、洪堂与慈城等地,东南大陆上的第一场战役打响了。
  与以往相比,美军的突击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
  登陆部队上岸之前,空中突击部队就攻击了防线后方的交通要道,将滩头阵地与后方防线隔绝开了。
  由此造成的最大影响就是,海滩阵地上的防御部队得不到任何支援。
  低空突击得手之后,美军的两栖登陆部队才开始冲滩。
  大部分登陆部队都是从聚集在马鞍列岛附近海域的两栖登陆舰上出发的,别说气垫登陆艇,就算是AAAV型两栖战车都能直接驶上海滩,而部署在大纵深的中国陆军远程炮兵对美军两栖舰队的威胁并不突出。
  这些两栖登陆部队都是在天亮前出发的,八点三十分左右准时到达登陆海域。
  随着冲滩开始,美军的火力打击与空中压制也达到巅峰状态。
  一时之间,海滩上弹如雨下,防御部队根本抬不起头来,甚至上不了阵地,而那些永备防御工事早就被美军用钻地炸弹摧毁了。
  此时,部署在三北、龙山与澥浦的只有三个营。
  这是陈必时面临的最大难题。
  杭州湾南北两岸的海岸线长达数百公里,就算除去不适合登陆的地点,也有近百公里的海岸线需要守卫。按照一公里一个营的密度部署防御部队,也需要大约一百个营,也就是两个集团军。
  陈必时手上,当时能够部署在海滩防线上的只有一个集团军。
  兵力不主,就只能降低兵力密度,而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海滩防御部队只能集中在前沿防线上,与二线部队的间隙拉得太大。
  结果就是,美军以空中突击的方式切断了海滩防御部队与二线部队的联系。
  虽然陈必时比较准确的判断出了美军的登陆地点,即为了攻占镇海与北仑,美军将在杭州湾南部登陆,但是在部署防御部队的时候,受上面影响,他不得不把更多的兵力放在杭州湾北部,防止美军直接攻打上海。
  等到美军发起进攻再来调整防御部署,显然来不及了。
  收到消息的时候,陈必时已经到了司令部的指挥中心,前线战报正陆续传回来。仅仅半个小时,美军就成功上岸,在龙山取得突破。防御部队还在战斗,只是没有多大指望,很快就会被美军击退。
  龙山失守,宁波就危险了。
  战役刚刚开始,陈必时就不得不考虑纵深防御。只是在此之前,他还得进行一次大胆的尝试,看看能不能把立足未稳的美军赶下大海。
第二卷
青山黑水
第七十九章
再接再厉
  十二月三十一日夜间,陈必时出动第二梯队,对刚刚上岸的美军发起反冲击。
  如果不能在这个时候将美军赶下海,夺回失守的滩头阵地,等到美军站稳脚跟,那就再也没有可能取得胜利了。
  这个时候,罗耀武乘坐的专机已经回到北京。
  与他一同回京的还有叶振邦等几个高级参谋。
  虽然叶振邦已经是上校军官,但是过于年轻,而且在军区司令部任职的时间并不长,也没有多少除罗耀武之外其他人看得到的出众表现,所以他仍然是罗耀武身边的助理,没有成为重要部门的负责人。
  这也很好理解,军区司令部藏龙卧虎,刚从基层爬上来的年轻军官哪有那么容易出头。
  罗耀武回京有两件事,一是汇报本土防御战,二是对下一阶段作战行动做陈述说明。
  主要还是后者。
  东南方向上的战斗已经打响,就算东北是次要战场,也得打出点名堂来,才能替陈必时缓解压力。
  只是罗耀武的心情并不轻松,因为他手里的兵力十分有限。
  真要打,那几个主力集团军根本不够。
  问题是,决定打不打的不是罗耀武,而是高层领导。在考虑战略决策的时候,兵力只是次要问题,而不是主要问题。
  因为是军队将领,所以罗耀武回到北京首先去见了刘诚志。
  叶振邦原本不想去,只是在罗耀武的安排下,不得不去见中国军队的最高指挥官。
  刘诚志的大名,叶振邦早就听说过。当年在南方指挥部队打轮战的时候,刘诚志就因为处决战俘的事出了名,还因此耽搁了前程,不然早就当上总参谋长了。回京之后,刘诚志好像变了个人,甚至有人认为他成了佛教徒。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谁也说不准。只是在这场战争中,刘诚志骨子里的本性正在一点点的被激发出来。启用陈必时、重用罗耀武都与他有关,就连选择战略方向,也有他的影响。
  总的来说,作为坐镇大后方的总参谋长,刘诚志撑起了陈必时与罗耀武的腰杆。
  要是没有他,陈必时与罗耀武肯定会麻烦缠身。
  “这位就是叶振邦上校吧?果真是少年英雄啊!”
  总参谋长竟然知道自己的名字,叶振邦也是受宠若惊。
  “小罗跟我说过,围歼韩军的作战设想是你提出来的。原本我还意味你是军区司令部的某个高级参谋呢,没想到,竟然是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刘诚志呵呵一笑,大手一挥,说道,“坐吧,随便坐,想喝点什么?”
  “刘总,你太客气了,随便喝什么都行。”罗耀武替有点拘谨的叶振邦做了回答。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8/4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