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英雄(校对)第32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21/419

  现在的问题是,主力集团军的战斗力大幅度下滑,不但难以突破美军防线,就算突破了也无法构筑起足够坚固的包围圈,也就不可能在如此大的范围内与数个美军师决战。搞不好的话,突击部队还会被美军反包围。
  没有别的选择,只能等,让第十五集团军顶住压力。
  等下去会有什么结果,罗耀武不清楚,只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美军要想突破第十五集团军的防线,并且打下阜新,两个主力师肯定不够,还得向前线增兵,也得向前线运送更多的作战物资。
  部队一多,战线必然拉开,到时候就有机会了。
  罗耀武这么一等,反而让帕特里奇为难了。
  继续打,兵力部署太靠前,后方必然空虚,而中国军队的部署情况又是个迷,随时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
  不打的话,战局就将陷入僵持阶段,突击战打成消耗战,显然对美军不利。
  可以说,帕特里奇也没有多少好选择。
  十一日白天,在让已经打了三天的美军缓口气的时候,帕特里奇只能让北面的日军加大进攻力度,争取突破中国军队的防线。
  问题是,美军都打得如此艰难,日军能有重大收获?
  再说了,日军的战斗力本来就严重下滑,又碰上了打日军特别拿手的第十六集团军,要想取得突破,显然不大可能。
  正是如此,阜新会战打到第四天,在一种怪异的氛围中进入了僵持阶段。
  拖下去的话,肯定对美日联军不利。
  对罗耀武来说,拖延本来就是较为理想的战术。
  阜新会战打响后,东北战局再次成为重点。
  因为锦州离山海关太近,之后又没有能够坚守的战略屏障,所以罗耀武趁此机会,要求为前线部队补充主战装备。
  如果在以往,这一要求肯定得不到满足,只是现在不同了。
  锦州失守,华北就将受到冲击,北京的安全也得不到保证。结果,从七月十日开始,大批主战装备就源源不断的送往东北战场。
  因为第三十九集团军与第六十五集团军得到优先保证,之前已经通过从其他主力集团军抽调主战装备的方式得到了加强,而且这两个主力集团军均已进入战场,所以罗耀武没有把得到的主战装备编入这两个集团军,除了将一部分提供给充当总预备队的第二十六集团军之外,其他的全部编入了几支部署在锦州附近的新编集团军。
  这几支新编集团军都是最早成立的,从边境一直打到锦州,还参加过围歼韩军D集团军的第三次会战,有入朝作战经验,战斗力在新编集团军中绝对是最好的,官兵素质并不比主力集团军差多少。
  罗耀武的意图也很明白,他要尽可能的武装几支实力不比主力集团军差的部队。
  实际上,缺乏主力集团军一直是东北军的最大问题。在东南方向上,即便按战区制改编之后,陈必时的东南战区里也有八支主力集团军,王虞珉的华中战区有六支主力集团军,就连中原战区也有六支主力集团军。
  虽然从绝对数量来看,东北军并不吃亏,但是东北一直是主战场,六支主力集团军就没得到过长足休整,作战压力大得多。
  可惜的是,罗耀武无权组建主力集团军,也就只能在新编集团军身上下功夫。
  从这也能看出罗耀武的基本战术思想,那就是拖,能拖多久就拖多久。拖得越久,他得到的补充就越多,部队的战斗力就越强。
  与之相比,美日联军却拖不起,因为美日联军不可能从拖延中获得足够的补给。
  很快,帕特里奇也发现了这个问题。
  中国军队的战斗力正在得到加强,而且补充速度非常快。到七月十二日,已经有两个集团军得到了足够武装一个装甲师的主战装备。拖下去的话,每天从山海关送到辽东战场上的主战装备都能武装一个装甲师。
  要不了多久,中国军队就能具备强大的突击能力。
  显然,拖下去,美日联军离胜利将越来越远。
  这个时候,美军的情报系统犯了一个非常严重的、甚至可以说最终影响了这场会战结果的重大错误。
  当时,美军情报系统认为中国军队的主力部队部署在锦州,而不是阜新。
  根据只有一点,即运入东北的主战装备全被送往锦州,补充给了部署在当地的几个集团军。根据彰武会战的结果,美军情报机构能够轻易断定,中国军队剩下的主战装备最多只能让两个主力集团军具备有限的装甲突击能力。
  这个判断,在阜新会战之前,帕特里奇还有所怀疑。
  等到阜新会战打响,中国军队全面固守,连战术反击都不多,让他不得不相信,罗耀武手里确实严重缺乏主战装备,部队缺乏突击能力,不然反击早就开始了。
  随着大批主战装备进入东北战场,帕特里奇更加肯定了这一判断。
  可惜的是,帕特里奇也同时相信了那个错误的判断。
  这也很容易理解,中国当局送往东北战场的主战装备肯定得优先补充给主力集团军,即便站在罗耀武的角度,在装备数量有限的情况下,也应该首先让素质更好的主力集团军得到补充,然后才是新编集团军。
  如此一来,帕特里奇相信,在阜新作战的只有两个、甚至一个主力集团军。
  中国军队迟迟没有发起反击,就是因为其他主力集团军都在锦州,盯着部署在盘锦的那几个美军国民警卫队师,以及几个日军主力师,随时应付美日联军在锦州方向上发起的突然进攻。
  这一部署也符合常理,即守住锦州要比守住阜新重要得多。
  更重要的是,罗耀武的意图肯定不是仅仅守住锦州,只要有足够的实力,他就会抓住机会发起反击。
  再说了,罗耀武这人从来不按常理出牌。
  在此之前,帕特里奇一直认为罗耀武会死守锦州,然后从阜新发起反击,击溃围攻锦州的美日联军。如果罗耀武反其道而行之,先迫使美日联军攻打阜新,再从锦州出兵,又南向北发起反击,或者干脆杀入辽河平原呢?
  毫无疑问,这是非常违反常理的战术,可是在罗耀武手里,确实有可能变成现实。
  现在的情况也确实如此,美日联军的主力大多集中在阜新方向上,留在盘锦的只有几个日军主力师与美军的国民警卫队师,战斗力都不怎么样。如果罗耀武手里有足够强大的突击力量,打下盘锦肯定不是问题,甚至有能力围歼盘锦的美日军队。如果罗耀武的野心再大一些,就会围住盘锦,重点打击前来解围的美军,最后再吃掉盘锦的守军。等到美日联军集结起足够的军队,中国军队早就退回锦州了。
  真要打成这个样子,美日联军别说进军华北,恐怕连辽河平原都守不住。
  虽然帕特里奇对罗耀武手里的军事力量持怀疑态度,但是他怎么也不可能否认罗耀武的号召能力,以及数量巨大的平民。
  想到这些,帕特里奇就觉得如芒在背。
  放弃进军阜新,显然不大现实,毕竟美日联军的主力已经展开,就算收回来也得花不少时间。更何况,突然停止进攻,足以暴露美日联军的意图,让罗耀武提前发几进攻。就算能够守住盘锦,美日联军也会付出巨大代价。
  对帕特里奇来说,任何过于惨重的代价都会使他进军华北的战略变为泡影。
  阜新肯定得打,还得尽快打下来,从而抽调主力部队南下攻打锦州。为了不让中国军队获得主动权,就只能在中国军队做好进攻准备之前攻打锦州,迫使罗耀武组织防御,把更多的部队用在防御作战上,从而失去突击作战能力。
  打定这个主意,帕特里奇没再犹豫。
  七月十一日夜间,美日联军从盘锦出发,与阜新会战同时进行的锦州战役打响了。
第二卷
青山黑水
第一百三十二章
全面开打
  美日联军在阜新方向上的进攻还未取得重大突破的情况下,开始进攻锦州,也让罗耀武备感惊讶,甚至一度让他怀疑,正在攻打阜新的美日军队是不是主力部队,即帕特里奇是不是也玩了移花接木这一招。
  罗耀武的担心也不无道理,毕竟他手里的战术侦察手段太有限了。
  虽然从医巫闾山派出去的侦察兵能够摸清楚美日联军的部署情况,但是敌人抱团,特别是美军比较集中,很难获得有效的情报。就算侦察部队一再肯定,攻打朝阳寺的是第二骑兵师与第二机步师,罗耀武也不敢完全相信。
  另外,美军的行动也让罗耀武觉得很奇怪。
  攻打朝阳寺受阻之后,美军没有猛攻,而是转为防御。虽然从道理上讲,这是美军担心遭到中国军队反击而做的防范性准备,但是美日联军已经在阜新方向上投入了十多个师,近三十万兵力,怎么可能遇到点麻烦就退却呢。
  受此影响,罗耀武也一直认为,帕特里奇还有后招。
  正好这时候,后方提供的主战装备到达,罗耀武也就顺便拿去加强了锦州的防御。
  可以说,两人都误打误撞,没有搞明白重点。
  只是在美日联军向锦州进军后,罗耀武也明白了一点,即北面的战斗不能拖下去了,不然肯定会丢掉锦州。
  别忘了,罗耀武把六个主力集团军都放在北面,只有第二十六集团军离锦州较近,其他几个主力集团军都无法火速驰援锦州。
  要想守住锦州,就得首先打掉阜新方向上的美日联军,解除阜新受到的威胁。
  七月十二日上午,罗耀武没再迟疑,给第三十九集团军与第六十五集团军下达了反攻命令,并且让这两个集团军重点围攻盘踞在大板的美军主力师。
  做这个部署的时候,罗耀武主要还是想搞清楚美军主力在哪。
  只要战斗打响,就知道美军主力在哪了。
  如果北上攻打阜新的不是美军主力,那么美军主力肯定在南面。如此一来,罗耀武就能及时命令第二十六集团军南下守卫锦州。
  战斗打响,确实很快就搞清楚了情况。
  结果也让罗耀武大吃一惊,盘踞在大板的确实是美军主力,而且是两个师!
  这下,佯攻打成了主攻。
  因为第三十九集团军与第六十五集团军的战场运动能力本来就大不如前,加上美军主力的战斗力确实不弱,又把重点放在了防御上,所以大板的战斗是一场硬仗。当双方的主力部队缠到一起的时候,罗耀武想把这两个集团军撤下来都不可能了。
  第二骑兵师与第二机步师遭到围攻,也让帕特里奇备感震惊。
  前线部队发回来的战报非常明确,从医巫闾山杀出来的确实是中国军队的主力,而且多达两个集团军。加上盘踞在朝阳寺的一个主力集团军,中国军队在该方向上至少投入了三个主力集团军。
  因为大板方向上的战斗没有对阜新东北的防线产生影响,所以还有理由相信,部署在阜新的主力部队至少是四个集团军。
  也就是说,帕特里奇之前的判断也错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21/4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