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英雄(校对)第33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39/419

  问题是,中国军队在东南战场上的主要目的也是守卫南京,而且不惜代价。
  结果就是,在付出了惨重代价之后,美台联军终于将战线推进到了南京郊外,却迟迟无法攻入南京城区。特别是在陈必时重新就任东南战区司令,与王虞珉珠联璧合,通过一系列的战术级别的小规模战斗稳住了长江南岸的战线之后,美台联军再也无法前进。要想打下南京,美台联军肯定得付出更加惨重的代价。
  阜锦会战之后,美军就对进攻南京做了一个简单评估。
  当时,帕特里奇还没有调整战争计划,仍然将攻占南京当成主要目的,因此打算在东北战场上发动下一轮进攻之前,发起针对南京的进攻行动。
  按照美军的估计,除非发生奇迹,比如炸死了陈必时,或者用其他方式导致中国军队士气溃败,不然美军将在进攻南京的战斗中阵亡十万到十五万官兵。这还没有算上台军的伤亡数字,如果算上的话,那将是不可承受的代价。
  说得直接一点,就算美台联军不惜代价的打下南京,也很难继续进攻。
  受此影响,美台联军进攻南京的作战计划一拖再拖。随着长崎遭到战略打击,帕特里奇按照总统的意思调整了战争计划,将重点转向东北,进攻南京的作战计划就搁置了起来,再也没人提起。
  当然,这并没妨碍美台联军在其他方向上的进攻行动。
  相对而言,东南战场上另外两个方向上的进攻行动顺利得多。
  短期内打下南京无望之后,美台联军开始加强其他方向上的进攻力度。
  最初的时候,因为帕特里奇仍然指望能在南京取得突破,所以美台联军把重点放在了长江流域。
  按照帕特里奇的部署,在八月初,美台联军就从铜陵出发,向池州与安庆推进。
  虽然在攻打池州的战斗中,美台联军依靠强大的空中优势取得了胜利,甚至没有为此付出太大的代价,但是等到美台联军向安庆进发的时候,因为用来打击导弹部队的战斗机占用了大量前线支援,台军又没有像样的空中力量,所以美台联军的进攻行动遭到挫败。
  打到九月中旬,美台联军都没有攻下由王虞珉亲自部署防御的安庆。
  随着东北战场上的战斗在十月初打响,大批支援航空兵被派往东北战场,帕特里奇不得不在十月初下令结束了攻打安庆的作战行动。
  到突出部战役结束的时候,该路美台联军仍然在池州。
  因为王虞珉趁此机会增强了安庆的防御部署,将安庆变成了一座防御强度丝毫不亚于南京的军事要塞,所以美台联军要想在短期内打下安庆,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事实上,在拿下南京之前,美台联军很难向长江上游推进。
  原因很简单,仅仅依靠铁路线与公路线,美台联军的后勤保障压力非常巨大,不得不将大批兵力部署在后勤保障线上,从而使得投入前线作战的部队严重不足。
  解决后勤保障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打通长江航道。
  要想打通长江航道,就得打下南京。
  事实上,到这个时候,掐住了长江航道的就只有南京了。
  在此之前,美台联军已经攻占了苏州,完成了对上海的包围行动。因为上海确实无险可守,城区内有三千多万平民,人口密度过大,如果在上海与美台联军交战的话,最受伤的肯定是平民,所以在八月初,陈必时就开始逐步撤出部署在上海的部队,仅仅留下了十多万民兵。
  有意思的是,美台联军并没立即占领这座中国人口最多的城市。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帕特里奇没让美台联军进军上海,主要还是为了避免背上三千多万人的负担。
  要知道,这三千多万人得吃饭,得生活,所占用的资源超过了美台联军的承受能力。
  在东北战场上,罗耀武就用这一办法牵制了数十万美日军队。
  如果美台联军立即进驻上海,作战行动必然受到影响。
  直到九月初,在没有大战事的情况下,帕特里奇才让美台联军开进上海,首先控制了上海港,让运送物资的船只靠港。随后,台湾当局在上海市区内设立了一百多处救济站,按照配给向市民发放生活必需品,特别是粮食与药品。
  也就是说,到九月份的时候,美军的船只已经能够进入长江了。
  可惜的是,美军船只无法沿江而上,因为在南京还有上百万中国军队,而且部署在长江北岸的岸防部队对美军船只构成了重大威胁。
  为了确保船只能够顺利进入上海港,美军不但占领了崇明岛,在岛上部署了几套防空反导系统,还对北岸方圆一百公里范围内的所有军事目标、甚至是可疑目标进行了长期的持续轰炸。
  由此可见,美军要想逆江而上,至少得打下南京。
  因为在攻打芜湖与铜陵的时候,美台联军就吃到了不少苦头,所以在向池州与安庆进军的时候,帕特里奇开辟了另外一条进军线路。
  从浙江进军上饶,然后攻打南昌。
  最初,这条进军线路只是佯攻,即配合攻打池州与安庆,迫使王虞珉将部署在九江地区的战略预备队派往南昌,守卫江西省会。随着进军安庆的作战行动失利,无法继续沿长江南岸推进,该进军线路的重要性才显现出来。
  实际上,到这一步,帕特里奇的目的已经不是攻打南昌了。
  要知道,以鄱阳湖为中心九江、景德镇、上饶、宜春、南昌、鹰潭、抚州与新余等市是长江中下游的主要产量区之一。
  因为之前没有受到战火威胁,该地区的粮食生产没有受到严重影响。
  按照美军的统计,该地区仅二零一三年的秋粮产量就足够养活两亿人,而鄱阳湖的水产有着更加重大的意义。
  如果能够在冬季到来之前占领该地区,就能使中国军队失去二零一四年的夏粮。
  对于已经处于粮食危机中的中国来说,这无疑是最为沉重的打击。实际上,对于急于在大陆建立政权,得到民众支持的台湾当局来说,如果能够控制这一产量区,也能使其形象得到极大改善。
  即便对美国来说,并不存在粮食问题。
  别的不说,美国在二零一三年的粮食产量至少能够养活二十亿人,除掉本国过分消费之后还能供养十亿人。
  可是要将这些粮食运往中国,确实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美国当局还得为此买单。
  与之相比,控制中国的产粮区,让中国人自己养活自己,无疑是最划算的办法。
  受此影响,从九月下旬开始,美军就把重点放在该方向上,首先集中兵力攻打之前数次没有打下来的上饶市。
  因为王虞珉将主力部署在了安庆,所以上饶的防御相对薄弱。
  在突出部战役结束之前,美台联军就占领了上饶。
  问题是,突出部战役耗费了大量资源,使得美台联军的进攻行动后继乏力。等到美台联军在十月底调整好部署,从上饶出发的时候,王虞珉已经及时调整好部署,在上饶西面的横峰部署了数个集团军。
  结果就是,一直打到十一月中旬,美台联军都没能在横峰取得突破。
  不是美台联军不肯进攻,而是无法发起足够强大的进攻行动。
  原因也很简单,从浙江进军江西,也只能依靠铁路与公路,而且交通条件更加糟糕,美台联军最多只能投入数万兵力。
  这点兵力,显然难以在如此重要的战略方向上打开突破口。
  从这两条线路上的进攻行动来看,都能发现一个问题,即过于漫长的战线,使得美台联军在大陆腹地的进攻行动举步维艰。
  虽然针对这一情况,美台联军想出了很多解决办法,比如在美军各营级部队中,都有数名精通中文的翻译,以此避免在军事行动中与当地民众发生冲突。为了维持军纪,美台联军甚至在前线设置了特别军事法庭,严惩那些扰民的官兵。台湾当局更是卖力,通过建立临时政权来维护地方秩序,甚至邀请不少地方民众参与管理工作。但是这些举动产生的影响非常有限,主要就是台湾当局的合法性没有得到普通民众认同,使得台湾当局在施行战区管理的时候遇到了不少麻烦。
  显然,这些问题都无法在占领南京之前得到解决。
  受此影响,美台联军不得不调整方向,把重点放在沿海地区。
第二卷
青山黑水
第一百五十五章
进军华南
  在攻打中国本土之前,美军就明确了基本战术,即在登陆成功之后,分南北两路分别向江苏与福建进军。在此之后,美台联军也确实按照这一计划行动,向南推进的主力部队就是两个美军陆战师。
  到阜新会战的时候,美台联军已经占领了大半个福建。
  七月底,美台联军在奋战一个多月之后,最终打下了福州。虽然占领了福州,但是福建战场上的局面仍然非常复杂。
  原因也很简单:福建的地理环境太复杂了。
  看一下地图就知道,虽然福建是沿海省份,而且面对台湾,但是却是一个以山区为主的省份。与其他沿海省份相比,福建没有任何优势可言,除了极为狭窄的沿海平原之外,几乎全是山区。
  受此影响,在历史上,福建一直属于边远地区。
  虽然在最近几十年,借助改革开放之风,福建发展得非常迅速,甚至与广东齐名,但是这并没改变福建的地理环境,特别是对军事行动的影响。
  这一点,从美台联军的部署情况就看得出来。
  在进攻福建的作战行动中,一直是两个美军陆战师担当主力,除了后期投入的几个国民警卫队师之外,美军并没向该方向增派作战力量,反而是台军一再增兵,以增强对沿海公路线的控制力度。
  福州一战,使得美台联军充分认识到,福建并不适合大规模用兵。
  在狭窄的沿海平原上作战,就算投入重兵也无法展开,也就无法发挥出部队的战斗力。
  问题是,如果不能开辟新的进攻线路,始终沿着沿海平原进攻,中国军队就能在沿途的各个城市阻击美台联军。
  事实上,这也正是陈必时在福建的基本防御战术。
  虽然这种中小规模的战役很难做大大量歼灭美军有生力量,但是战役次数增多,仍然能够给美军造成不小伤亡。
  打下福州的时候,美军已经在该方向上付出了近三万名官兵阵亡的惨重代价。
  正是如此,美军才不得不向该方向增派了数个国民警卫队师,以补充陆战队的损失。
  按照美军估计,就算不占领整个福建,仅仅攻占福建的沿海地区,也要花上大半年,并且付出近十万名官兵阵亡的巨大代价。
  显然,美军无法承受这么巨大的代价。
  受此影响,在打下福州之后,美台联军不得不寻找更加有效的战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39/4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