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英雄(校对)第37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70/419

  听到这话,罗耀武就低下了头。他知道,在晚宴上发火,只是解一时之气,结果却拖累了刘诚志。
  “我知道你在想什么,事实上,我比你还清楚你在想什么。”刘诚志点上了香烟,显得有点烦躁。“管元山的意图很明显,那就是控制军队,解除我们的武装。你也知道,管元山一直认为我们不应该死守北京,所以对他来说,能不能守住北京,都没有多大影响。如果从个人利益出发,恐怕他并不希望我们守住北京。”
  罗耀武点了点头,表示明白刘诚志的意思。
  “也许,管元山还有别的打算。不管怎么说,就算守不住北京,成都也没大碍,至少短期内不会受到威胁。可是对我们来说,北京就是最后的防线。你比我更加清楚战场局势,如果我们在北京战败,就算活着逃了出去,不但会成为千古罪人,恐怕管元山也非常乐意送我们一程。”
  “我明白,所以我才发火。”
  “明白就好,明白的话,你就应该知道,眼前的当务之急就是守住北京。不管你用什么办法,都得守住,绝不能有任何闪失。”
  罗耀武点了点头,拿起了放在桌上的香烟。
  “你打算怎么干?”
  “我?”罗耀武抬起了头来。
  “游击队的事情有点眉目了。”
  罗耀武愣了一下,随即朝刘诚志看了过去。
  “元首遇难,让最高统帅部在游击队的政策上做出了让步,即答应以公告的方式承认游击队的合法性,并且承认游击队建立的敌后政权为正统,并且答应在战后以谈判协商的方式处理游击队武装。最重要的是,游击队提出的基本政治要求,即通过地方选举的方式来确立地方政权的要求得到了答复。”
  “这么说来,问题都解决了。”
  “也不能这么说,必须得满足一个先决条件。”
  “什么先决条件?”
  刘诚志灭掉了烟头,说道:“守住北京,并且击溃美日联军。只有完成这个任务,最高统帅部才会兑现承诺。”
  罗耀武一愣,说道:“照你这么说,最高统帅部仍然什么都没有答应。”
  刘诚志苦笑了一下,因为罗耀武一下就看出了关键问题。
  “现在说得好好的,只要没有正式公开承认游击队的合法性,等到我们打赢了北京保卫战,守住了北京,最高统帅部随时可以反悔。再说了,这是最高统帅部的集体决定,而今后是由管元山做主。作为国家最高统帅,管元山有权否决最高统帅部的任何决定。即便再次提出这个问题,最高统帅部也不会做出同样的决定。”
  “你说得没错,可问题是,我们能够拖下去吗?”
  罗耀武咬了咬牙,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毫无疑问,肯定不能拖下去。丢掉北京,游击队连谈判的资格都没有。
  “就像我开始说的,不管你用什么办法,先守住北京,其他的事情以后再说。”刘诚志长出口气,转口说道,“还有个好消息。下午我接到了老陈的电话,东南战区将在月底展开战略反击。”
  “战略反击?”
  “老陈亲口告诉我的,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展开战略反击,你也明白。”
  罗耀武当然明白,陈必时这么做,就是在为东北军争取机会!
第三卷
血火辉煌
第十二章
战略反击
  中国军队在东南战场上发起反击,确实对东北战场上的局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七月二十七日,陈必时指挥的东南军在江苏南京、安徽黄山、江西上饶到福建南平的整条战线上发动了战略反击,总计投入二十七个集团军、一百四十个师、约一百三十万地面部队。为了配合东南军的战略反击行动,由王虞珉指挥的华中军还在安徽芜湖与铜陵两地发动了反击战役,投入十个集团军、六十多个师、约五十万地面部队。
  从兵力投入来看,这是东南战场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反击行动。
  战斗主要集中在南京与芜湖两地,陈必时的战略意图也是击溃盘踞在南京南面的美台联军,解除南京的威胁,在苏南地区打开局面。
  因为中国军队的反击来得很突然,之前几乎没有征兆,所以美台联军仓促应战,来不及调整兵力部署,只能让各部队就地坚守。
  这也不难理解,赤山会战打响后,美日联军进军华北,北方战场成为绝对重点,中国军队的所有行动都围绕着北方战场展开。加上狄劭康留守北京,全力支持罗耀武在华北地区的作战行动,尽可能的为东北军增补主战装备,送往东南战区与华中战区的装备大大减少,东南军与华中军一直没有获得发动战略反击的资本。
  受此影响,就连帕特里奇都没有察觉到南面的危险。
  在帕特里奇看来,中国军队在北方战场上疲于奔命,哪有能力在南方战场上发起反击。
  虽然从时机上看,在美军集中了大约三分之二的主力部队攻打北京的时候,中国军队在南方战场上获得了宝贵的反击机会,但是在兵力不足、且各作战部队的战斗力没有任何保证的情况下,反击只会增添伤亡,削弱南方战场上的防御力量。
  更重要的是,将四个主力师派往北方战场之后,帕特里奇就让南方战场上的美台联军由攻转守。从二零一四年三月份开始,美台联军就在加固南方战场上的防线,特别是在南京附近地区,美军调动了数千台工程设备,在几个月内建起了一道纵深接近一百公里的防区,将整个苏南地区都变成了防御战场。
  正是如此,帕特里奇一直认为南方战场上的防御部署固若金汤,没什么好担心的。
  事实上,确实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发动战略反击的时候,东南军与华中军除了兵力不成问题之外,其他各方面都有问题。
  主要还是缺乏主战装备,主力部队严重缺乏突击能力。
  客观的讲,东南军与华中军的装备问题比东北军还要突出。
  赤山会战之前,因为最高统帅部还在北京,负责内政工作的仍然是管元山,加上受到第三十八集团军指挥权影响,东北军一直没有得到加强,就连移交给罗耀武指挥的第二十七集团军都有很大的独立性,所以当时东南军与华中军还能得到主战装备,特别是王虞珉指挥的华中军。
  要知道,华中战区后方就是西南战区,如果王虞珉设在华中地区的战略防线被美台联军突破,西南地区就将受到威胁。当时,最高统帅部已经在考虑迁都,而且大部分领导人主张前往成都。如此一来,华中战区战区成为了最为重要的战略屏障,为该战区配备主战装备也就不奇怪了。
  因为当时美台联军已经攻入华中战区,在安徽腹地站稳了脚跟,所以增强华中战区也有足够的理由。
  问题是,赤山会战打响之后,特别是到了第二阶段,北方战区再次成为主要战区。
  为了增强北方战区,狄劭康不但让第三十八集团军留下了全部主战装备,还尽其所能的为罗耀武争取到了更多的主战装备。因为狄劭康执意留守北京,甚至在最高统帅部的决策会议上表达出了与北京共存亡的想法,加上迁都工作已经展开,很多职能部门正在转移,所以基本上由狄劭康单独决定战略大事,东北军的武器装备也就得到了保证。
  受到影响的,正是东南军与华中军,特别是东南军。
  因为在此之前,东南军就没有获得足够的主战装备,所以到了赤山会战之后,东南军的战斗力连华中军都比不上。
  虽然在赤山会战之后,因为罗耀武在北方战场上发动了大规模游击战,美日联军不大可能按照帕特里奇的计划,在七月初攻入北京,甚至难以在七月份发起进攻行动,所以在分配主战装备的时候,最高统帅部做出了调整,东南军获得了一些主战装备,但是这一情况在六月底出现了转变,特别是在七月初,随着美军扩大战略轰炸规模,重点轰炸了西南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使得西南地区与华中地区的交通一度中断,大批主战装备滞留在重庆,无法送往前线,使得东南军的战斗力大受影响。
  针对这一情况,陈必时只能通过扩大编制,征召更多的兵员来弥补战斗力上的欠缺。
  可惜的是,仅仅征召兵员,显然解决不了问题。
  战略反击开始的时候,陈必时手里的装甲力量屈指可数。在一百四十个师中,只有五个装甲师与七个摩步师,其他全部都是步兵师,而且绝大部分都是纯正的步兵师,拥有一个装甲营的步兵师还不到二十个。一百三十万地面部队,只拥有不到六百辆主战坦克、大约一千辆步兵战车,以及一千余门火炮与火箭炮。要知道,正常编制的话,两个主力集团军就应该配备这么多主战装备。
  缺乏主战装备,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部队严重缺乏突击能力。
  战斗打响后,这个问题就暴露了出来。
  在最重要的南京战场上,陈必时在第一天就投入了三十个师的兵力,而且集中了该方向上几乎所有主战装备与大口径火炮,结果在第一天的激烈战斗结束之后,东南军仅仅突击了五公里,而美台联军在该方向上的防御纵深高达一百三十公里。
  这种程度的突击行动,根本不可能对美台联军构成威胁。
  事实上,第一天的战斗,损失最大的就是东南军。
  在攻击美台联军的时候,东南军不但损失了一百多辆坦克与更多的装甲战车,还损失了上万名官兵,而美台联军受到的损失微乎其微。
  相对而言,华中军在芜湖与铜陵的表现就要好得多了。
  除了华中军拥有更多的主战装备之外,还与作战任务有关。不管怎么说,华中军只是这场战略反击的辅助力量,五十万大军全部集中在两个战场上,而且美台联军在芜湖与铜陵的防御部署并不坚固,兵力也不是很充足。更重要的是,当东南军在南京战场上发起猛攻的时候,美台联军首先得考虑稳住南京战线,因此用在芜湖与铜陵的支援力量非常少,就连空中支援也无法保证。
  得益于此,华中军在第一天就取得了重大突破,围歼了三个台军步兵旅。
  正是华中军取得的重大战果,使得南方战场上的局势出现了微妙变化。
  说得直接一点,如果王虞珉能够拿下铜陵与芜湖,不但能够消除美台联军对长江中游地区构成的巨大威胁,确保两湖的战略安全,还能与东南战区连成一片,使美台联军无法从上游方向对南京构成威胁。
  这样一来,就算陈必时在南京方向上的反击行动没有收获,东南军也能退守南京,不必担心遭到美台联军围攻。
  事实上,这也正是华中军在芜湖与铜陵大举用兵的主要目的。
  对帕特里奇来说,情况就没有这么乐观了。
  在安庆失败之后,铜陵与芜湖成为美台联军在大陆腹地的主要据点,也是美台联军在扫荡长江下游地区之后,继续向长江中游地区进军的出发点。即便美国当局在进军中国腹地的问题上心存犹豫,并不打算替台湾打天下,迟早会将南方战场上的作战行动丢给台军,但是从今后守卫南京出发,铜陵与芜湖都是战略要地。
  受此影响,七月二十八日,帕特里奇就不得不对美军的作战行动做出调整。
  增派地面部队显然不太现实,不管是从北方战场抽调兵力,还是从后方增兵,都无法及时到达,也就难以发挥作用。
  能够迅速发挥作用的,只有美军的空中力量。
  可以说,这也正是东南军与华中军战略大反击的最终目的,即迫使美军将更多的空中力量用在南方战场上,减轻北方战场上的投入,让东北军有更多的时间完成作战部署,减少部署阶段的非作战损失。
  别忘了,到七月底,美日联军在北方战场上,仍然以空中打击为主。
  虽然美军在部分地区发动了小规模的地面战斗,试探东北军的战略防线,但是在大规模空中打击完成之前,也就是在削弱了东北军的战斗力之前,没有部署到位的美日联军地面部队很难突破东北军的防线。
  问题是,仅仅投入空中力量,就能扭转南方战场上的局面吗?
  要知道,美军能够迅速调动空中力量,在本土作战的中国空军能够更加迅速的调动空中力量。
  随着中国空军也对部署做出调整,南方战场上的战略反击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70/4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