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英雄(校对)第40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00/419

  当然,这也暂时消除了罗耀武的担忧,即美日联军不大可能在短期内攻打北京。
  不管怎么说,仅凭A集团军与B集团军,美日联军不可能打下北京,甚至连打开北京的大门都很吃力。就算能够攻到北京城外,两个集团军也会遭受重大损失,无法攻打北京主城区。要知道,在北京周围,罗耀武摆了四个主力集团军,其中还有防御作战能力最为突出的第十五集团军与第十六集团军。
  要想打下北京,帕特里奇就得用上C集团军与D集团军。
  在攻打天津的战斗中,C集团军与D集团军已经获得了不少的实战经验,只是官兵过于疲惫,所以难以发挥出来。经过休整之后,C集团军与D集团军将再次披挂上阵,到时候就能成为攻打北京的主力部队。
  罗耀武甚至有理由相信,帕特里奇会利用休整的机会,对C集团军与D集团军进行适当改编,至少让这两个集团军的美军主力师获得适合城市战的主战装备。
  如此一来,在E集团军攻打天津的时候,美日联军不会立即向北京发起进攻。
  至少在C集团军与D集团军恢复战斗力之前,帕特里奇不会把重点转向北京,仍然会在天津投入大部分支援力量。
  受此影响,在十二月下旬,罗耀武向天津增派了两个新编集团军,并且授权第二十六集团军在前线组建更多的民兵部队。
  不管怎么说,死守天津仍然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第二十六集团军在天津多坚持一天,就能给美日联军造成更大的麻烦。别的不说,这要天津的战斗还没有结束,美日联军每天就得在这里消耗上万吨弹药与数万吨燃油,损失数十架战斗机、以及难以估量的地面部队。
  问题是,E集团军会像C集团军与D集团军那样不经打吗?
  回答显然是否定的,十二月二十六日,E集团军参与天津会战的第一天,第二十六集团军的官兵就发现,这个集团军确实与众不同。
  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在进攻的时候,E集团军打得更有章法。
  当天,在新开河北岸小王庄的战斗中,守在河北动力医院里的一个步兵营首先击溃了一支美军的侦察部队,随后遭到美军主力部队围攻。战斗中,美军并没有强攻,而是迅速拉开战线,建起了包围圈。在随后的战斗中,第二十六集团军先后投入三个营,还出动了上千名民兵,希望打开美军的包围圈。问题是,美军的战术就是围住一个,再打救援部队。结果数个小时的战斗下来,东北军伤亡了近两千名官兵,仍然没有能够取得突破。美军利用建筑物与坦克战车组成的流动火力点,连续打退了东北军的数次进攻,战斗伤亡微乎其微。打到天黑之后,守在医院里的东北军战士才不得不从地下坑道撤退。
  可以说,这场战斗非常具有代表性,也非常直观的反映出了美军的战术。
  说得简单一点,美军的战术就是抓住东北军的主要防御阵地,采用围点打援的战术,变进攻为防御,再利用强大的装甲力量为步兵提供支援火力,在防御作战中大量杀伤东北军的有生力量,最终瓦解东北军的斗志与士气。
  这一战术,在南京战场上就得到了证明。
  绝大部分时候,守军都会因为突围无望、增援无望,不得不主动放弃防御阵地,从地下坑道撤走。
  美军在占领了东北军的防御阵地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摧毁与破坏地下坑道。
  这么做的原因也很简单:防止东北军从地下坑道渗透到美军后方。
  因为东北军在挖掘地下坑道的时候,往往将出口设在建筑物的地下室内,特别是高大建筑物的地下车库里面,所以在作战的时候,美军甚至会主动炸毁高大建筑物,至少填埋掉高大建筑物的地下车库,以此堵死地下坑道。
  不可否认,美军的推进速度不快,却非常有效。
  无法利用地下坑道渗透到美军后方,东北军在天津的防御作战变得异常艰难。
第三卷
血火辉煌
第五十五章
稳重踏实
  在天津战场上,E集团军的进攻战术没有任何花俏成分,很朴实、也很直接。
  这就是王牌部队与普通主力部队的区别。
  经过第三次南京会战,美军第一骑兵师与第二装甲师总结了很多实战经验,对城市战的战术战法做了很大改进。虽然来得稍微晚了一点,没有对之前的战斗提供帮助,但是对于攻打天津,仍然有很大的帮助。
  战斗中,第一骑兵师与第二装甲师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独立作战能力。
  即便遇到了东北军的激烈抵抗,这两个美军王牌师也很少呼叫空中支援,最多只是让部署在后方的炮兵提供炮火支援,绝大部分时候,则是由伴随作战的坦克战车提供直射火力支援。
  这么做,不是这两个师的官兵有骨气,而是更有道理。
  在城市战中,特别是在建筑物密集的战场上,空中支援的意义并不突出。比如在第三次南京会战中,美军在攻入玄武区之后,遭到东南军顽强阻击,激战中,美军的前线指挥官呼叫了空中支援。虽然仅仅只过了五分钟,一架F-35A战斗机就赶到,并且投下了四枚五百磅级航空炸弹,但是就在这短短五分钟内,挺进的美军击溃了反击的东南军,进入了轰炸区域,结果有将近三十名美军官兵被炸弹炸死。在另外一场战斗中,一枚战斗机投下的炸弹偏离瞄准点十多米,落到了一栋大楼上,结果炸落下来的水泥板将正在下面与东南军激战的四名美军机枪手砸成了肉泥。
  这些战例表明,在战线交错、建筑物密集的城区内,空中支援很难发挥作用。
  事实上,就连炮火支援也是如此。受建筑物阻挡,担任支援任务的炮兵就算精心选择了炮兵阵地,也无法避免射击死角。只要守军稍微有点经验,就会尽量利用建筑物形成的炮击死角,让美军无法发挥出炮火优势。
  实战中,真正有效的支援火力,正是伴随进攻的坦克战车提供的直射炮火。
  虽然在很多时候,因为坦克炮的仰角有限,无法对付高层建筑物里的目标,但是步兵战车上的机关炮有足够大的仰角,而且几乎没有一种建筑物的外墙能够挡住机关炮弹,机关炮的密集弹雨更是守军的噩梦。
  当然,在城市战中,最有效的攻坚利器是自行高射炮。
  只不过,美军从来不担心制空权,也就没有为部队配备自行高射炮,反而是日军装备了不少自行高射炮。
  正是如此,在进攻的时候,美军往往会要求协同作战的日军出动几辆自行高射炮,跟在装甲部队的后面。如果遇到有人守卫的高楼大厦,日军的高射炮就能在几公里之外,用雨点般的炮弹将建筑物内的守军赶出来。
  这些作战技巧,在教科书里都是学不到的,只能在战场上总结。
  在进攻方向上,E集团军也没有耍多少手段。
  当时,美军前线指挥官将第一骑兵师放在了北面,第二装甲师则放在南面,两个师各得到了两个日军二线师团的加强,而第三个美军主力师则跟在最后面,专门对付那些渗透到战线后方的东北军。
  两路美军几乎平行推进,一边停下来,另外一边也会停止进攻。
  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尽量避免形成突出部,不给东北军反击机会。
  可以说,这也是对付防守反击战术的最有效办法。
  只要美军将战线保持平行,两路进攻部队就能相互册应,在必要的时候还能做到相互掩护与相互支援。
  比如在十二月二十八日的战斗中,东北军就集中兵力打击北面的第一骑兵师。战斗开始后不久,第二装甲师就从南面投入战斗,攻击了东北军的右翼战线,连续撕开了东北军在这边设置的三道防线。在侧翼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东北军不得不放弃反击行动。如果不是前线指挥官及时下达了分散撤退的命令,恐怕当时已经与第一骑兵师厮杀在一起的反击部队连离开战场的机会都没有。
  正如前面提到的,这样的进攻行动,不会很迅速,却非常沉稳有力。
  圣诞节期间,E集团军就将战线往前推进了好几公里。
  到十二月三十一日夜间,E集团军基本上控制了北辰区、河北区与红桥区,并且进入了南开区,在河东区与东丽区北面也打开了局面。
  也就是说,仅仅一周,E集团军就攻占了半个天津主城区。
  要知道,在此之前,C集团军与D集团军用了一个月,也没能打开局面,甚至没有能够对东北军的主要防区构成威胁。
  只不过,E集团军的“迅速进攻”也在这个时候到头了。
  经过一周的战斗,第二十六集团军的司令员也认识到,要想迅速击溃美军,肯定是不大可能的事情。当时,就连罗耀武也发现,面对E集团军,东北军在此之前采取的防御战术几乎没有任何效果。
  万幸的是,罗耀武身边有一个很有分量的“参谋”。
  在第二十六集团军连连后退的时候,陈必时也在密切关注天津战场上的局势,并且对美军的进攻战术做了总结。
  在罗耀武征求意见的时候,陈必时只提到了一点,即尽量确保防区的兵力密度,并且在必要的时候,得通过破坏主城区里的建筑物来阻挡美军。
  虽然当时很多人多对陈必时的建议持怀疑态度,毕竟在南京战场上,东南军就采用了这一战术,最终却没有能够挡住美军,也没能守住南京,但是罗耀武却立即认识到了这个建议的巨大价值。
  东南军没有守住南京,主要问题是兵力不足,而不是战术出了问题。
  事实上,在南京保卫战中,东南军能在几乎没有任何优势的情况下,将近三万美军送去见上帝,靠的就是正确的战术。
  与东南军相比,东北军至少不存在兵力不足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打到这个时候,美日联军在前线作战的就只有E集团军,而且三个美军主力师全部进入了主城区,留在外面的,几乎都是日军的二线师团。当时,日军承诺提供给E集团军的八个主力师团还在沈阳接受整编呢,最快也要到一月中旬才能到达前线,根本不可能参与攻打天津的作战行动。
  也就是说,东北军获得了非常宝贵的反击机会。
  事实上,罗耀武手里并不缺乏反击部队。在战场北面,守着北京南大门的第十六集团军与第四十集团军各有一个摩步师,而且两个师的建制都比较健全,在之前的战斗中并没遭受多大损失。
  只要能够合理利用这两个摩步师,找准时机,就能给美日联军造成大麻烦。
  关键就是时机。
  要知道,就在不久之前,第二十六集团军的那次反击行动,就是因为时机不对,差点弄巧成拙。即便在混战中,反击部队浑水摸鱼,端掉了美军的物资集结地,使得美日联军在接下来的好几天里没有发起像样的进攻,让第二十六集团军获得了难得的喘息机会,可是这无法改变反击失利的事实,如果不是刘诚志一力担保,加上在战场上换帅会影响军心士气,罗耀武肯定会把第二十六集团军的司令员撤换掉。
  从某种意义上讲,天津保卫战打成这个样子,就与那次不成功的反击战有关。
  如果第二十六集团军的司令员没有擅自发起反击,而是等上几天,由罗耀武来策划与指挥反击行动,肯定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甚至有机会击溃D集团军,使得帕特里奇不敢在这个时候投入E集团军。
  受此影响,在策划这次反击行动的时候,罗耀武显得异常的小心谨慎。
  美日联军在后方防御上的漏洞太明显了,让罗耀武不得不怀疑,这是帕特里奇故意留下的破绽,目的就是要让东北军主动发起反击,在京津两地之间与东北军再打一场野战,消耗掉东北军的有生力量,为接下来攻打北京奠定基础。
  可以说,罗耀武的担心不无道理。
  要知道,如果要发起反击,罗耀武就只能动用第十六集团军与第四十集团军,而这两个集团军是守卫北京南大门的主力部队。换个角度看,如果帕特里奇打算攻打北京,首先要打垮的就是这两个主力集团军。第十六集团军的重要性自然不用多说,作为罗耀武手里最擅长的防御战的两个主力集团军之一,该集团军在北京南面防线上的成败,直接决定着北京的安危。即便是第四十集团军,在包围遵化的战斗中都有突出表现,打得日军几个主力师团落花流水。
  事实上,当时帕特里奇确实有这样的想法。
  别忘了,E集团军杀上去的时候,还保存了不少战斗力的C集团军与D集团军都没有走远,全都留在了唐山,而战斗力正在恢复的A集团军也在陆续开赴前线。只要东北军发起反击,帕特里奇随时可以让这些部队上场。
  受此影响,罗耀武一直忍着没有下达反击命令。
  在他看来,就算通过快速突击,能够避免与其他美日联军的主力部队交战,也得等到E集团军的主力部队深入天津主城区之后再发起反击。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反击得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00/4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