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英雄(校对)第41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2/419

  受此影响,在第十五集团军的摩步师杀来的时候,第一装甲师仅有少量步兵部队能够投入战斗。根据美军的作战记录,当时第一装甲师参与战斗的坦克只有四辆,步兵战车有十二辆,另外还有几辆轮式装甲车。
  这点装甲力量,显然无法对第十五集团军的摩步师构成威胁。
  遭到冲击之后,美军全线崩溃就不是什么奇怪事了。
  反击开始后两个半小时,美军救援部队就被击溃,突前的摩步师在打散了第一机步师之后,还缴获了近三百辆满载作战物资的重型卡车。可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意外收获。为了将这些卡车上的大约五千吨弹药物资运走,陈必时还专门组织了一支民兵队伍,在天亮前赶了上去。
  这场战斗,也在天亮前宣告结束。
  有意思的是,三个美军主力师中,反而是第一装甲师的伤亡最小。
  当时,第二机步师与第三机步师被击溃之后,因为没有收到投降命令,而且身后不远处就是武清战场,美军官兵都知道那边有D集团军的三个主力师,所以在战场上,绝大部分美军官兵都抱成团,以营连为单位继续作战,并没有多少美军主动投降。虽然这种负隅顽抗的行为给东北军造成了不小麻烦,让第二十七集团军不得不把四个步兵师全部用上,还得从附近抽调几个新编集团军的步兵师参与歼灭战,但是更大的影响是,美军拒不投降,就只有死路一条。
  别忘了,这里是野外,而不是廊坊市。
  在空旷的平原上,美军无险可守,也没有建筑物可以依托,即便用车辆围成防线,在东北军直射火力的打击下,也没有任何意义。
  与两个机步师相比,第一装甲师最先溃退,而且在最南面。
  在第十五集团军的摩步师冲上来之后,第一装甲师就全线溃退了。更重要的是,当时第二十七集团军的步兵师正在对付第二机步师与第三机步师,增援的新编集团军还没到达,所以攻击第一装甲师的只有第十五集团军的摩步师。为了缴获那些贵重的物资、避免遭到美军蓄意破坏,该师还得留下一半的兵力守卫辎重车队。结果就是,真正在前线进攻的只有半个师的兵力,也就是大约三千人,而第一装甲师在溃退的时候,至少有一万四千人。
  要怪,也只能怪推进速度太快,用两个半小时就击溃了三个美军主力师。
  要知道,在计划反击作战的时候,就算罗耀武非常乐观,也认为要用一个晚上才能击溃美军,而陈必时则认为得花一天的时间。
  让罗耀武与陈必时没有想到的还有一件事,那就是第一装甲师的主要伤亡并不是东北军造成的,或者说东北军的反击部队并不是真正的刽子手。
  当时,第一装甲师溃退之后,几乎所有美军都向南逃窜,直接涌向了第十六集团军弄出来的那道火墙。要想绕过火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情急之中,美军用几辆配备了扫雷钏的坦克推动沙土填埋战壕,开辟了几个出口。
  问题是,溃退的美军有一万多人,而那几个出口最多只能同时让十多人通过。
  如果考虑到各种车辆,撤退的美军官兵更是没有机会。
  在第十五集团军摩步师的强力冲击下,美军很快就慌了手脚,上万名官兵全都涌想那几条通道。
  结果可想而知,踩踏事件难以避免。
  更要命的是,在你推我攘的时候,很多美军官兵被挤进了烈火包裹着的战壕。
  在清理战场的时候,东北军至少找到了两千多具被烧焦的尸体,而且这些尸体上都没有明显的创伤,明显是在拥挤的时候掉进火坑里的。除此之外,当时被踩死、以及被坦克战车压死的美军更是不计其数。
  后来,美国军事法庭审判了一个坦克车组的四名成员,并且判处车长死刑、另外三名成员也被判处五年到十五年不等的徒刑,原因就是,在撤退的时候,该坦克车组不顾指挥官的命令,擅自冲向突围通道,将一辆运载着伤员的卡车挤进了火坑,导致二十多名伤员与两名驾驶员死亡,另外还压死了十一名步兵。
  要说的话,这也只是冰山一角。
  在清理战场的时候,东北军发现了数百具被履带压成肉酱的美军官兵遗体。
  可以想像,当时的情况有多么混乱。
  要说的话,第十五集团军摩步师的快速突击,反而拯救了不少美国大兵,因为在该师杀到之后,美军指挥官非常理智的放弃了抵抗,命令没有逃走的官兵放下武器,向已经杀到跟前的东北军投降。
  救援部队全军覆没,而且在一个晚上就完败了,肯定是帕特里奇没有想到的结果。
  只不过,灾难才刚刚开始。
第三卷
血火辉煌
第七十四章
稳操胜券
  在让救援部队固守待援的时候,帕特里奇还给D集团军下达了一道命令,即抽调一个美军主力师,向一零五国道挺进,救援被围的A集团军。
  因为D集团军留了一个美军主力师充当预备队,只有两个美军主力师在前线作战,所以帕特里奇的这一命令立即得到执行。
  也就是说,在帕特里奇想明白是怎么回事之前,D集团军的救援部队就出发了。
  有意思的是,在帕特里奇改变初衷,即命令A集团军继续挺进之后,他没有让D集团军撤回救援部队,而是让其继续沿着一零五国道挺进。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帕特里奇主要有两点顾虑。
  一是A集团军无法击溃正面的东北军,因此D集团军这个美军主力师就成为了至关重要的力量。二是A集团军在击溃正面的东北军之后,战斗力严重受损,无法继续向廊坊挺进,所以D集团军这个美军主力师也成为了决定性的力量。也就是说,不管能否顶住东北军的这次反击,D集团军的增援部队都很有价值。
  客观的讲,帕特里奇的这一部署没有错。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A集团军能够多坚持几个小时,哪怕是顶到十日上午,D集团军的增援部队就将到达。因为D集团军派出的是一个没有在武清战场上作战的预备队师,战斗力相当完备,所以就算没有A集团军协助,也能单独击溃第二十七集团军。事实上,在十日上午,D集团军的先头部队就遇到了突围出来的第一装甲师的散兵游勇,并且将这一千多名官兵送到了后方。
  可惜的是,A集团军没能顶住东北军的反击。
  这样一来,D集团军的增援就变得毫无意义了。
  要知道,仅仅凭借一个美军主力师,D集团军的增援部队肯定无法穿过东北军设在武清与廊坊之间的防区。更何况,随着第二十七集团军歼灭了A集团军,还得到了数个新编集团军的支持与配合,一个美军主力师根本不可能击溃东北军的反击部队,甚至会步入A集团军的后尘。
  可以说,这个时候,帕特里奇已经是进退失据了。
  如果放弃救援行动,廊坊的那支美日联军肯定会全军覆没。别的不说,只要知道援兵无法到达,被围的部队就会士气大落,投降成为唯一选择。如果继续展开救援行动,就得增派救援部队,可是当时帕特里奇手里已经没有预备队了。
  最近的部队,还是正在攻打武清的美日联军,也就是D集团军。
  问题是,第十六集团军还在抵抗。可以想像,经过九日夜间的反击,第十六集团军肯定的是士气如虹,真要让这头小老虎逮住机会,谁也防不住。也就是说,继续从D集团军抽调兵力,必然对武清产生影响。如果第十六集团军趁机发起反击,美日联军在天津这边的战线都将动摇,正在天津主城区里与第二十六集团军恶战的E集团军都会受到影响,甚至会让唐山受到威胁。
  从其他集团军抽调兵力?
  帕特里奇根本没有考虑过。C集团军还在一百多公里之外,而且蓟县与香河的战斗也进行得如火如荼,根本抽不出兵力。B集团军在千里之外,除了第二骑兵师之外,其他主力部队都进了山,一时半会赶不过来。E集团军还在天津主城区里与第二十六集团军激战,而且已经将第二十六集团军压制在了南开区与和平区,再有几天就能占领天津了,而且分布在城市里的作战部队也很难及时集中到一起。
  也就是说,当时帕特里奇只能从D集团军抽调作战部队。
  问题就在这里,要抽调的话,也只能抽调两个美军主力师。不管怎么说,帕特里奇对日军的战斗力没有任何把握,而且被困在廊坊的主要是美军,日军只有一个师团,而且其中一半已经在机场被东北军消灭掉了。在日军眼里,半个师团根本没有拯救的意义,让其去消耗东北军的战斗力,才最有价值。
  这样一来,就得让日军在武清担负起主攻任务。
  为此,在十日天亮前,帕特里奇就亲自联系了日军的最高指挥官,征询了日军将领的意见,即日军能不能在武清打出点名堂来。
  毫无疑问,日军将领做出了肯定答复。
  对日军来说,这既是考验、又是机会,即展示日军战斗力的机会。要知道,战争打了两年多,美军一直把日军当成小跟班,而且日军的表现也确实非常糟糕。在东北战场上,日军就阵亡了上百万人,而在与日军的战斗中,东北军阵亡官兵还不到二十万,日军的伤亡数字是东北军的五倍!
  显然,这让日军高层很没面子。
  更重要的是,此时武清的战局对美日联军非常有利。
  虽然第十六集团军还在顽强抵抗,但是在退入武清中心城区之后,在战线上作战的主要力量就是新编集团军,第十六集团军主要用在关键地区,而且主要是在支持新编集团军,增强新编集团军的战斗力。更重要的是,此时呆在武清的不是一个集团军里的日军,而是两个集团军里的日军,即A集团军与D集团军的日军全都留在了武清。当时,至少有六个日军主力师与十二个日军二线师部署在武清附近,即便绝大部分二线师都在附近后勤保障,掩护从唐山到武清的交通线,而六个日军主力师有分散协助美军作战,可是对日军来说,这显然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兵力。
  不管怎么说,将近二十万日军官兵可不是吃素的。
  即便除掉二线部队,六个日军主力师也有将近十万官兵。
  受此影响,当时日军司令官还认为拣了个大便宜。美军已经通过数日激战,把武清守军消耗得差不多了,这时候让日军上阵,那不是拣便宜,还是什么?
  得到日军司令官的肯定答复之后,帕特里奇也没多想,就让D集团军将两个美军主力师抽调出来,顺带还让两个国民警卫队师加入了救援部队,然后将攻打武清的作战行动移交给日军。
  帕特里奇这么做,也是别无选择。
  对他来说,救出廊坊的被围部队,不仅仅关系到个人荣辱,也关系到了这场战争的最后结果。
  虽然当时还没有人认为,美军会在廊坊战役失败后退出这场战争,但是已经有很多的迹象表明,只要廊坊会战失败,美军就会逐步结束大规模作战行动,甚至会因此无限期终止攻打北京的作战行动。
  真要如此,与退出战争又有什么区别呢?
  也就是说,帕特里奇必须不顾一切的救出廊坊的美日联军。
  事实上,日军司令官的判断没有错,第十六集团军已经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别说在美军撤走后发起反击,能不能顶住日军不要命的猛攻都是个问题。
  只不过,帕特里奇与日军司令都忽略了一个问题,即歼灭A集团军的第二十七集团军并没有失去战斗力,甚至没有多大损失。如果算上协同作战的三个新编集团军,罗耀武手里至少还有十三万机动部队。
  更重要的是,迅速歼灭A集团军之后,这十三万机动部队正在寻找下一个目标。
  美日联军变阵之后,让罗耀武看到了新的机会。
  十日上午,第十六集团军就在武清防御作战时发现,进攻的不是美军,而是相貌与东北军差不多的日军。
  这一消息立即反馈给了罗耀武与陈必时。
  只不过,在如何走下一步的时候,罗耀武与陈必时产生了分歧。
  罗耀武的态度很坚决,即继续盯着美军打,用第二十七集团军与三个新编集团军,再从守卫武清的部队中抽调两个新编集团军,加上之前已经动员起来的十多万民兵,集中三十万兵力,吃掉打算北上廊坊的D集团军。
  这次,陈必时的态度也很坚决,即认为应该围歼武清外面的日军,再南下攻打双街与大张庄,切断D集团军的补给通道之后,再集中兵力打击美军。为此,陈必时还提出了一个非常充足的理由,那就是只留下第十六集团军与一个新编集团军,很难在武清挡住十万日军的猛攻,而且罗耀武集中的三十万大军的战斗力非常有限,很难在野战中围歼以三个美军主力师为主的D集团军。
  用陈必时的话来说,如果打不好这场战斗,连已经到手的胜利都将失去意义。
  虽然罗耀武仍然坚信只有在重创美军之后,才能击溃美日联军,但是他最终还是采纳了陈必时的建议,因为陈必时的话更有道理。
  事实上,这个时候,沉着稳重的陈必时比罗耀武更适合扩大胜利果实。
  不管怎么说,在已经稳操胜券的情况下,稳重一点没有错。只要不犯严重错误,不给敌人翻盘的机会,就算失去一些机会也不会对最终的结果产生影响。如果因为过于激进的战术导致全盘失败,那就太不应该了。
  确定好战术之后,第二十七集团军与协同作战的新编集团军在十日中午就开始向武清北面迂回,离开了一零五国道,将清扫战场与守卫战线的任务留给了十多万民兵,而前来支援第二十七集团军的第十五集团军摩步师再次一马当先的冲在了前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2/4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