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战争(校对)第1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1184

  美军准备在迪戈加西亚搞演习,派了二十架F—22A过去,没有动用故障频出的F—35系列战斗机。
  在这附近,只有F—22A这一种隐身战斗机。
  很快,预警机再次更新空情信息,还绘出了可疑目标的连续航线图。虽然缺少距离参数导致无法准确计算出可疑目标的飞行速度,但是根据可疑目标角速度,以及KJ—2000对隐身战斗机的最低探测距离,能够确定可疑目标在五千米高度上的最低飞行速度超过每小时三百公里。
  这是个什么概念?
  世界上没有一种鸟类能在这个高度上以每小时三百公里的速度飞行,即便是飞得最快的游隼,俯冲速度也只有每小时三百公里。
  或许,那是大气干扰。
  展鹏飞盯着屏幕,等待预警机再次更新空情信息。
  这次,发来的不仅仅是数据信息。
  “洞幺、洞幺,发现敌机,前去拦截。强调,这不是演习。”
  “洞幺明白,请求开火命令。”展鹏飞紧张起来。屏幕上的信息表明,可疑目标正在以每秒上百米的速度爬升。绝对不是鸟,也不是大气干扰,而是一架正在高速逼近、抢占有利高度的隐身战斗机。
  关键是,这不是演习!
  “命令得到确认,可以抢先开火。重复一次,可以抢先开火。”
  “明白!”展鹏飞已经把油门杆推到底。“各机注意,敌机逼近,准备战斗。强调,这不是演习。”
  展鹏飞知道,他们的处境极为不利。
  为运输机护航,J—20A只能以每小时八百四十公里的速度飞行,因此需要两分钟提高战斗机的飞行速度。如果敌机离得很近,四架J—20A在达到进行空战的理想速度之前就会遭到攻击。
  要命的是,展鹏飞根本不清楚与敌机的距离。
  KJ—2000对F—22A的迎头探测距离只有一百五十公里,而KJ—2000在J—20A后方一百公里处。等到KJ—2000确认那是一架F—22A,J—20A与敌机的距离只有五十公里,而F—22A的雷达能发现六十公里以内的J—22A。十公里的差距,足够让F—22A锁定J—20A,然后发射中程空对空导弹。
  如果驾驶F—22A的是一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他会在锁定J—20A之前发射导弹,在导弹即将进入自导阶段时才用雷达锁定J—20A,为导弹提供必要的火控数据,J—20A连反击的机会都没有。
  在与J—11与J—10等第四代战斗机进行对抗训练时,展鹏飞经常使用这一招。
  “嘟……嘟……嘟……”
  雷达告警机响了起来,不是长鸣声,表明只截获了敌机雷达发出的搜索信号,没有截获锁定信号。
第五章
猛龙发威(下)
  展鹏飞的额头上冒出了冷汗,敌机已经启动火控雷达,即将发起攻击。
  “洞幺,洞幺,敌机逼近!”预警机上的空中指挥员比展鹏飞还要焦急,几乎在朝着麦克风吼叫。
  怎么办?
  J—20A的雷达只能探测到四十公里内迎面飞来的F—22A,如果距离超过四十公里,启动雷达就是找死。
  这时候,雷达报警信号突然消失了。
  怎么回事!?展鹏飞万分惊讶,迅速检查了雷达告警机。没有出故障,敌机关闭了火控雷达?
  “洞幺,启动雷达搜索敌机。重复,启动雷达搜索敌机。”
  “洞幺明白。”展鹏飞嘴上这么说,却没有这么做,还通过战术数据链,让三架僚机保持无线电静默。
  去年,在东海上空的一次遭遇,让展鹏飞对J—20A的火控雷达没有多少信心。
  当时,展鹏飞驾驶的J—20A在东海中线西侧巡逻,掩护一架电子侦察机搜集冲绳岛上的雷达电磁信号。在返航前,电子侦察机截获了一架F—22A发出的雷达信号,确认离展鹏飞的J—20A不会超过五十公里。展鹏飞启动了火控雷达,虽然一度捕捉到那架F—22A,却始终没能锁定,反而被对手反锁定。如果不是那架F—22A急于返航,恐怕展鹏飞会在对抗中吃大亏。
  与完成了第四阶段升级的F—22A相比,J—20A的电子设备算不上先进。
  “洞幺,十二点方向……”喊叫起来的是僚机飞行员。
  展鹏飞也看到了,那是四枚导弹!
  导弹的飞行高度比J—20A机群高了大约一千米,展鹏飞的第一反应是雷达告警机出了故障。
  紧接着,导弹告警机发出警报。
  只是,雷达告警机一直没有响动。
  那是四枚雷达制导的中程空对空导弹,因此在逼近之后,才会被导弹预警系统发现。如果导弹还没有进入自导阶段,没有用弹载雷达锁定J—20A,战斗机的雷达告警机就不会发出警报。
  四枚导弹从J—20A机群上方飞过,随即开始俯冲。
  “洞幺,洞幺,拦截敌机,立即拦截敌机!”
  展鹏飞猛然明白过来,敌机攻击的不是护航战斗机,而是战斗机保护的运输机,四枚导弹全都射向运输机。
  只是,现在做什么都来不及了。
  展鹏飞没再迟疑,立即启动火控雷达。
  AIM—120C的最大动力射程为八十公里,运输机在J—20A机群后方二十公里处,因此敌机在发射导弹的时候,与J—20A的距离在六十公里左右。也许,那架F—22A没有发现J—20A机群,或者直接用火控雷达锁定运输机,没有搜索附近空域。关键是,J—20A的速度已经超过两马赫,如果F—22A在发射导弹之后转向,以一点六马赫的巡航速度逃逸,双方的距离就在缩短。
  在尾追情况下,J—20A的火控雷达能发现六十公里处的F—22A。
  现在,双方的距离肯定不会超过六十公里!
  展鹏飞的判断非常准确,敌机在前方大约四十五公里处,而且同向飞行,速度只有一点六马赫。
  只不过,不是一架敌机,而是密集编队的四架F—22A。
  不到五秒钟,展鹏飞用火控雷达锁定了四架敌机,同时通过十五号战术数据链,把火控信息发送给三架僚机。
  紧接着,展鹏飞发射了四枚PL—12D中程空对空导弹。
  在长机引导下,三架僚机各发射了四枚导弹,对四架敌机进行交叉攻击。
  J—20A的性能比不上F—22A,但是使用的中程空对空导弹绝对不比F—22A的差。
  也许,没有多少人知道PL—12D,但是肯定熟悉这种导弹的外销型号,即SD—10D。与外销型号相比,PL—12D的最大差别是配备了一体式冲压发动机,最大动力射程由八十公里提高到一百二十公里。虽然美军也研制了采用冲压发动机的AIM—120D,但是没有批量采购装备部队。
  在尾追攻击状态下,PL—12D对F—22A的不可逃逸范围高达六十公里。
  只要发射导弹时的距离在六十公里以内,就算F—22A以两马赫的最高速度逃逸,也逃不出PL—12D的攻击范围。
  十六枚导弹攻击四架F—22A,只要美军飞行员的反应慢半拍,被击落概率超过九成九。
  只是,展鹏飞用火控雷达锁定F—22A,等于警告了美军飞行员。
  四架J—20A刚把导弹发射出去,四架F—22A就分成两批,朝相反的方向机动。
  美军飞行员确实是老鸟,不但反应速度快,而且立即采取了正确的规避措施,因为一架J—20A不可能同时锁定朝两个方向规避的四架F—22A,至少需要两架,而且J—20A必须分散追击。
  “洞三、洞四,咬住西边的,东边的交给我。”
  “洞三明白。”
  “洞四明白。”
  四架J—20A分成两个双机编队,呼叫代号“洞三”的J—20A还启动了火控雷达,锁定向西逃逸的两架F—22A。
  F—22A机群分散后,开始机动规避。
  战斗机规避导弹,靠的不是敏捷,没有哪种战斗机的敏捷性超过导弹,只能进行垂直机动。
  即便是PL—12D这种采用冲压发动机的导弹,与目标的最大高差也不能超过一万米。
  F—22A的飞行高度大约是八千米,只要在被导弹追上前爬升到一万八千米以上,就能化险为夷。
  美军飞行员显然明白这个道理。
  东边这两架F—22A直接转为爬升。大概是烧掉了大量燃油,重量大幅度降低,F—22A的爬升速度十分惊人。
  雷达测算出的数据是,两架F—22A的爬升率超过每秒二百五十米!
  这是八千米高空,不是海平面。在这个高度上,J—20A把重量降到最低,最大爬升率也只有每秒二百二十米。
  展鹏飞别无选择,为了继续锁定敌机,以及再次发起攻击,只能跟敌机一同爬升。
  因为高度越高,空气越稀薄,气动升力就越小,所以F—22A的爬升率不会提高,反而会逐渐降低。
  爬升一万米,大约需要一分半钟。
  对导弹来说,气动升力产生的帮助非常小,因此爬升率的变化不大。PL—12D以四马赫的速度飞行,只需要四十秒就能飞行四十五公里,追上F—22A所花的时间,绝对不会超过九十秒。
  更重要的是,F—22A的最大升限不到一万七千米,只有跃升才能到达一万八千米。
  两架F—22A的结局非常悲惨,在一万四千米的高度上被导弹追上,各被两枚以上的导弹直接命中。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118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