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101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16/1195

  直到2035年之后,也就是速度高达10马赫的反舰导弹在实战中大显威力之后,共和国与美国的导弹工程师才着力突破“20倍音速障碍”。当时,共和国与美国的工程师几乎同时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那就是让导弹与空气隔绝。
  事实上,这也不是什么创意。
  早在21世纪初,俄罗斯的“风暴”鱼雷就采用了超空泡技术,而“超空泡技术”就是让让鱼雷与水隔绝,从而彻底消除海水产生的阻力,将鱼雷的最大速度由70节提高到200节(相当于每秒100米)。与之相比,在大气层中飞行的导弹要想飞得更快,也得采用类似的方法。
  理论不复杂,实施起来却非常复杂。
  在海水中,可以用高压空气吹开海水。相对于海水,空气的密度低得多,产生的阻力也就小得多。对于速度仅有200节的鱼雷来说,空气产生的阻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在大气层中,要让导弹与空气隔绝,就得在导弹与空气间制造出一层真空。制造真空并不难,问题是真空在大气层中是无法自然存在的,也就无法长久保存下去。加上真空产生的负压,反而会降低导弹的飞行速度。
  解决办法不是没有,只是不容易实现。
  原理也很简单,那就是利用电磁场的排斥效应。首先将导弹周围的空气离子化,即让空气中的分子成为带电离子,而且是同一性质的带电离子,然后使导弹的弹体带同样性质的电荷,只要电场足够强大,就能利用电场排斥作用将带电的空气离子排开,在导弹外表面制造出一层真空。
  要想将这一理论变成现实,最大的问题就是获得足够强大的电场。
  以C-666A型导弹为例,在弹重为1250千克的情况下,导弹在距离目标135千米的时候开始加速冲刺,末段弹道飞行时间为20秒,所需电能超了14GJ,相当于250千克16级复合蓄电池充满电时所含有的电能。对于1枚质量为1250千克的反舰导弹来说,肯定无法携带250千克复合蓄电池。就算换上在2041年初才在实验室里诞生的20级复合蓄电池,也难以满足需要。因为复合蓄电池的储电能力与质量成正比、也就是与电池的体积成正比,而导弹的表面积与体积的三分之二次方成正比,所以在没有其他办法的情况下,就只能通过加大导弹的质量来提高导弹的飞行速度。事实上,在C-666A之前,第一种速度达到20马赫的实验型反舰导弹的质量就超过了5000千克。显然,重达5000千克的导弹不但造价高得让任何一支军队都无法接受,也不具备实战部署能力。说直接点,就算用战略轰炸机发射,一架轰炸机也只能携带2到6枚导弹,至少需要100架轰炸机才能进行一次饱和打击,而100架轰炸机的造价比1支航母战斗群还要高得多。
  共和国能够率先研制出20马赫的反舰导弹,就是因为在相关技术上取得了突破。
  与其他反舰导弹相比,C-666A除了保持较为细长的弹体结构之外,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导弹尾部,从4台火箭/冲压一体式发动机的中间引出了一根长度超过5米的“尾巴”。平时这根由记忆合金制造的金属导线埋藏在导弹尾部,只有在导弹发射之后,而且速度超过10马赫的情况下,才会伸展出来。这根“尾巴”的作用很简单,那就是为周围的带电离子提供一个综合电场。说得直接一点,C-666A的壳体带的是负电,在导弹急速飞行的时候,周围同样带负电的离子会在电场力与大气压力的作用下迅速向导弹尾部集中,如果没有这根“尾巴”,这些离子就会在富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以放电的方式释放出多余的电能,从而对导弹够成威胁,甚至会对导弹的速度与方向造成影响。有了这根“尾巴”之后,带负电的离子就能在此放出电能,同时可以加快带电离子的运动速度,在导弹尾部形成一个强大的电场与压力场。“尾巴”长达好几米,主要就是为了削弱异性带电离子相吸,对导弹的飞行速度产生的负面影响。
  这么做的最大好处还是加快了外表面带电离子的运动速度,使导弹正面的空气密度降低了好几个数量级,从而将导弹的“放电”要求大大降低,也就让导弹不需要携带太多的复合蓄电池,使导弹的质量控制在了合理的范围之内。
  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巧妙,而且非常实用的设计。
  这个设计在理论上没有什么大的突破,却充分反映出了工程师的创造力。
  反舰导弹性能的迅速提升,逼迫舰队防空系统快速升级。
  2035年,10马赫的反舰导弹让世界各国对共和国的反舰导弹刮目相看。也就在这个时候,一向不太重视反舰导弹的美国海军加快了相关研究的速度,并且对舰队防空能力做了重新评估。得知共和国正在加紧研制速度高达20马赫的反舰导弹之后,美国海军更是一反常态的调整了舰队防空秩序,将原先给予厚望的外围防空放在了舰队防空之后,随后又将舰队的末段拦截能力提到了最重要的位置上。
  事实上,真正能够抵抗20马赫反舰导弹的,就只有基于能量武器的末段拦截系统。
  因为20马赫反舰导弹的速度原理并不复杂,所以美国海军在寻求对策的时候,优先考虑了粒子束武器,而且是带电离子束武器,而不是被国际社会公认为更有发展前景的中性粒子束武器。原因很简单,带电离子束武器能够有效破坏20马赫反舰导弹的“真空膜”,让导弹在击中目标之前就在大气层中烧毁。虽然带电粒子束武器存在一个致命缺陷,那就是会受到地球磁场与大气层的影响,射程与精度都不是很高,但是在近距离作战中,这个问题几乎不用考虑,也就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非常可惜的是,粒子束武器离实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相对而言,高能脉冲激光武器更加具有发展前景,至少已经在共和国与美国海军的现代化战舰上得到了应用。与带电粒子束武器一样,高能脉冲激光武器能够通过在目标上产生高温来生成带电离子,从而破坏导弹的“真空膜”,最终让导弹在大气层中烧毁。
  问题是,高能脉冲激光武器对能量系统的要求非常高,只能部署在用大功率可控聚变反应堆为动力系统的大型战舰上,而在美国海军中,只有最新式的“杰弗逊”级航母,以及“劳伦斯”级驱逐舰上的动力系统达到了这一要求。也就是说,只有这两种战舰上配备了高能脉冲激光武器。
  其他战舰的末段拦截系统,要么是在20年代初期研制的连续波激光拦截期,要么就是在20年代末期研制的电磁速射炮。虽然这两种末段拦截系统也属于能量武器,但是这两种系统只能对付飞行速度在10马赫以下的反舰导弹,根本无法对付飞行速度高达30马赫的C-666A型反舰导弹。
  对美国海军舰队来说,最值得庆幸的肯定是C-666A无法像其他反舰导弹那样,几百上千枚的发起集群攻击。因为导弹是依靠电离产生的“真空膜”来达到20马赫的速度,所以导弹在飞行过程中对周围环境的要求非常高,不正常扰动都有可能使导弹受到影响,最终在大气层中烧毁。也就是说,如果几十枚导弹从同一个方向发起突击,而且间隔距离太短,哪怕只有一枚导弹遭到拦截,也有可能导致所有导弹实效。如此一来,攻击的时候,C-666A对弹道的设置要求非常高,也就很难发起集群攻击。
  也就是说,此时杀向“俄勒冈”号航母战斗群的C-666A不是200多枚,而是大约100枚。让美国战舰判断错误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C-666A在末段攻击时,会抛掉连接着巡航发动机的弹体。在没有达到最大射程的情况下,弹体与弹头分离之后,不会立即坠毁,而会沿着分离时的航向,用比弹头稍微慢一点的速度继续向前飞行。因为C-666A的弹头占到了导弹总质量的55%,所以美国战舰将分离后的弹头与弹体都当成了导弹,从而把来袭导弹的数量夸大了一倍。
  即便如此,100多枚导弹仍然占据了美国舰队南面的全部攻击航道。
  因为失去了外围拦截能力,所以在使用了强制电磁干扰系统之后,美国舰队立即对来袭导弹进行末段拦截。
  可想而知,美国舰队不可能将100多枚导弹全部打下来,肯定会有损失!
第一百三十九章
致命打击
  不得不承认,第一次使用C-666A的共和国海军对这种导弹还没有太大的信心。
  第二轮导弹攻击,100多枚C-666A没有瞄准位于美国舰队核心的3艘航母,而是对准了外围的护航战舰。根据美国国防部在战后公布的交战情况,第二轮导弹袭击结束时,位于舰队南面的“彭萨拉科”号巡洋舰、“里维斯”号与“钱斯菲尔德”号驱逐舰中弹,在2个小时内先后沉没。根据战后对沉没战舰的残骸进行勘测的结果,“彭萨拉科”号巡洋舰至少挨了7枚导弹、“里维斯”号与“钱斯菲尔德”号驱逐舰各挨了4枚与5枚导弹。因为这是3艘排水量在万吨以上的大型护航战舰,所以在挨了这么多导弹后,没被炸成碎片已经算得上是非常不错的了。
  虽然3艘战舰的总造价超过了200亿美元,而100枚C-666A大约价值240亿元,也就是大约70亿美元,即便不考虑官兵伤亡、以及3艘战舰上的武器弹药的价值,用100枚导弹干掉3艘战舰,也是笔非常划算的买卖,但是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因为美国舰队里的大部分战舰都没有拦截C-666A的能力,所以在集中攻击航母的情况下,很有可能取得更加惊人的战果。
  事实上,第一批攻击美国舰队的100多枚C-666A反舰导弹中,大约70枚,也就是相当于三分之二的导弹都射向了位于舰队核心的航母,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导弹在对付外围的护航战舰。
  美国当局没有公开C-666A攻击航母的消息,而在交战海域附近又没有共和国的侦察力量,加上第三轮导弹攻击来得太快,所以没有办法确认在第二轮导弹攻击中,美国航母是否被导弹击中过。
  按照外界猜测,在第二轮导弹攻击中,至少有1艘航母遭到重创。
  真相到底如何,恐怕只有美国当局高层才知道。
  问题就在这里,C-666A在对付航母的时候,是否有宣传的那么厉害?
  要知道,C-666A是共和国海军投资研制的最后一种大型反舰导弹。准确地说,是从一开始就按照反舰导弹的标准研制的反舰导弹,而不是像C-668A那样,是由空射战略巡航导弹改进来的反舰导弹。
  可以说,C-666A算得上是反舰导弹的绝唱。
  作为共和国海军在反舰导弹上的巅峰之作,在设计的时候,C-666A的技术指标就非常惊人,除了20马赫的最大飞行速度(C-668A的最大飞行速度也是20马赫,因为采用的是亚轨道飞行弹道,所以技术含量远不如C-666A)之外,10马赫的巡航飞行速度、1500千米的最大射程、威力相当于2500千克TNT的超级战斗部等等,在“专业”反舰导弹中都算得上是出类拔萃。当然,高达2.4亿元(约7000万美元)的单价,也算得上是反舰导弹中的翘楚了。
  不管怎么说,这是共和国海军呕心沥血的杰作。
  因为在2040年,共和国海军率先提出“未来海战战术”,将“动能武器”与“能量武器”定为未来海战的主要武器,决定在2045年装备螺旋电磁炮,所以外界普遍预测,共和国海军将放弃反舰导弹,集中力量研制基于螺旋电磁炮的远程制海武器。当然,完全放弃反舰导弹很不现实,毕竟在未来10年到20年之内,只有大型战舰才能装备螺旋电磁炮,别说作战飞机,连地面平台都无法装备螺旋电磁炮,所以反舰导弹仍然是岸防部队与航空兵的主要制海武器。问题是,C-666A的技术起点非常高,不但远超过了美国、俄罗斯、欧盟等竞争对手的任何一种反舰导弹,甚至远远超过了共和国海军之前装备的任何一种反舰导弹,加上C-666A具有1250千克的战斗质量(以往同等射程的反舰导弹的战斗质量均在1000千克左右),即拥有不错的改进潜力,所以在未来10年到20年之内,除非基础技术再次取得飞速进步,让反舰导弹的速度由20马赫提高到30马赫、甚至更高,不然共和国海军完全没有必要研制新的反舰导弹,对C-666A进行改进就足以应付未来海战了。
  事实上,在C-666A拿到海军订单后,中重集团就在为该导弹申请出口许可证。按照中重集团的一贯作风,以及共和国当局在批准武器出口时的做法,C-666A在量产前就有了改进型号,至少已经在进行改进设计了,不然中重集团不可能为该导弹申请出口许可证,共和国当局也不可能出售最先进的导弹。
  正是如此,在2040年的“迪拜防务大展”上,中重集团就在厚达180多页的产品宣传手册中,为C-666A安排了5页的宣传资料。因为C-666A在研制的时候就是战术武器,不像C-668A那样,是由战略武器改进而来的战术武器,所以在出口的时候,只要将射程缩短到《伦敦条约》规定的550千米以内,就可以当作战术武器出口,不会受到相关国际条约的制裁。事实上,因为C-666A采用了很多极为先进的技术,其双推力火箭/冲压发动机所使用的高能固体燃料就属于禁止出口的高级军事物资,所以出口的C-666型导弹只能采用差得多的火箭燃料,从而使其射程大大缩短。
  当然,在宣传这种导弹的时候,中重集团重点介绍了其强大的制海能力。
  因为这是世界上第一种能够在海面上空以20马赫的速度飞行的反舰导弹,所以中重集团着重介绍了20马赫的飞行速度在制海作战中的重大意义。
  反正按照中重集团的宣传,世界上还没有C-666A对付不了的战舰。
  正是如此夸张的宣传,让C-666A在获得出口许可证之前就获得了来自24个国家的大约4000枚的意向订单,其中仅阿根廷就希望引进800枚,并且购买生产许可证。按照共和国军火出口的惯例,随着希望购买C-666A的国家增多,只要中重集团能够及时拿出性能更先进的改进型号,并且在简化上做足了功夫,这种导弹就能顺利获得出口许可证,甚至有可能以散件出口的方式,让某些主要盟国获得组装这种导弹的能力。比如在2040年底,叙利亚的军购团就在共和国首都向共和国提出了购买C-666A的零件,在叙利亚的阿萨得兵工厂进行组装的提议。
  总而言之,C-666A在上战场之前就成为了明星。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中重集团大肆宣扬C-666A的性能时,美国海军除了关注其强大的性能之外,还非常关注其新颖的设计思想,特别是在作战使用反面,其强大的通用能力。
  设计的时候,海军就提出了简化发射辅助系统的要求。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也是一个非常现实的要求。随着舰队防空系统的性能稳步提高,制海作战越来越注重集群能力,即同时用上百枚到上千枚的反舰导弹发起攻击,再也不可能出现20世纪80年代初,用1枚“飞鱼”导弹就能干掉1艘驱逐舰的战斗。要想干掉一支航母战斗群,不但需要进行饱和攻击,还要进行数次饱和攻击。如此一来,一次行投入的制海作战力量将非常惊人。加入在一场战斗中投入1000枚反舰导弹,而且这些反舰导弹全部由作战飞机投放,就需要大约50架战略轰炸机、或者250架战术战斗机。因为很多重型反舰导弹的长度都超过了战斗机的弹舱长度,所以在由战斗机投放的时候,只能由战斗机的外挂点挂载,从而使战斗机失去隐身能力。对共和国海军来说,购买1000枚反舰导弹不是大问题,关键是如何将这么多的导弹同时发射出去。随着海军航空兵改编,原本属于海航的轰炸机全部交给了空军,所以海军只能在远程巡逻机的身上做文章。正是如此,SX-16A才在设计的时候就要求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能够通过更换任务模块来执行不同的作战任务。也正是如此,海军在研制C-666A的时候,就要求以武器模块的方式进行封装,而且可以由包括SX-16A,甚至Y-16C这样的大型空中平台进行投放,而不需要对投放平台进行太大的改动。
  以美国海军的立场,肯定得重视C-666A的通用能力。
  SX-16A能够携带4套导弹运输/发射模块,也就是一次能够投放24枚导弹。如果远程巡逻机不够用,海军还能从空军借用Y-16C,由这种同样采用了模块化货舱的运输机携带4套导弹运输/发射模块执行制海作战任务。如果共和国海军采购的C-666A足够多,而且一次性出动的载机足够多,就能对美国舰队构成致命威胁。
  让美国海军倍感轻松的是,C-666A的产量并不多,SX-16A的数量也不多。
  更重要的是,开战以后,共和国空军的Y-16C一直在执行战略空运任务,根本不可能协助海军作战。
  24架SX-16A,最多只能投放576枚C-666A。
  在美国海军看来,对于能够在一次战斗中拦截900多个目标的3航母战斗群来说,对付500多枚反舰导弹不算什么难事。
  问题是,美国海军没有想到,在对付C-666A之前,还得对付上千枚C-668A。
  如果C-666A的性能真有中重集团宣传的那么厉害,在美国舰队仅剩下末段拦截系统的情况下,70枚导弹集中攻击1艘航母,可能能够重创、甚至击沉航母。
  当然,随着第三批导弹,这个问题已经不重要了。
  与第二轮攻击一样,发起第三轮攻击的仍然是C-666A反舰导弹。
  这就是共和国军队在这场战斗中犯的最大的错误,也是唯一一个对整个战局产生了影响的错误。
  因为SX-16A的攻击行动由海航负责,为了做到绝对保密,联合司令部没有将战略航空兵出动轰炸机打击美国舰队的行动通报给海航,只是在作战指令中明确了攻击时间,所以在策划具体战术的时候,海航的参谋军官考虑得过分周到,决定充分利用C-666A反舰导弹的先进性能,让576枚导弹分成两个批次,从两个方向上发起突击。按照参谋军官的设想,第一批导弹就能迫使美国舰队使用强制电磁干扰系统,从而使美国舰队丧失大部分防空作战能力,等到第二批导弹到达的时候,就能撕开美国舰队的防空网,歼灭美国舰队。因为由战略轰炸机投射的C-668A导弹已经迫使美国舰队使用强制电磁干扰系统,所以海航参谋的这个战术策划有点画蛇添足。更重要的是,末段防御系统均采用了具有抗电磁干扰能力的闭路制导系统,不会受到多大影响,分两次拦截500多枚导弹肯定要比一次拦截500多枚导弹轻松得多。换句话说,如果576枚导弹一次性杀向美国舰队,就不再需要第四轮攻击,也就不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严格说来,这不是海航参谋犯的错,而是指挥系统上的漏洞。
  客观的讲,不能把责任推卸到联合司令部的身上,毕竟打击美国舰队本身就是一次必须严格保密的行动,别说让执行攻击任务的部队相互同胞情况,除了执行第四轮打击任务的飞行员之外,战略轰炸机与远程巡逻机的飞行员都是严格按照后方提供的飞行数据飞往导弹发射区域的,根本就不知道攻击的是什么目标,甚至不知道目标的具体位置。
  当然,第三轮导弹攻击效果非常惊人。
  400多枚导弹同时从舰队北面杀入,虽然位于最北面对那艘美军驱逐舰及时启动了强制电磁干扰系统,但是400多枚导弹都在此之前锁定了目标,进入末段攻击弹道,也就是以直线航道发起最后冲刺。因为强制电磁干扰系统对付的是导弹上的电子设备,所以当导弹不再依靠电子设备的时候,强制电磁干扰就不会对导弹产生任何影响。
  对于刚刚遭受两轮攻击的美国舰队来说,顶住第三轮攻击几乎是不大可能的事情。
  首先倒霉的肯定是位于舰队北面的3艘护航战舰,随即就是位于舰队核心处的3艘超级航母。
  根据幸存者回忆,在第三轮导弹攻击结束前,3艘航母都挨了10多枚导弹。
  当时,美国舰队的航向为90度,也就是向正东航行,速度已经超过40节,位于舰队核心的4艘战舰(包括3艘航母与1所旗舰)呈菱形编队,位于最前面的是“亚当斯”号航母(CVN-92,“杰弗逊”级的第四艘),左侧是“门罗”号航母(CVN-93),“杰弗逊”级的第五艘,右侧是“麦迪逊”号航母(CVN-94,“杰弗逊”级的第六艘),最后面则是“俄勒冈”号旗舰。
  因为3艘航母均是“杰弗逊”级,所以都配备了高能脉冲激光武器系统。按照美国海军公布的相关资料,“杰弗逊”级航母上总共有4套拦截系统,分别部署在航母的直通甲板的两侧、舰位的左侧与舰岛的右侧,从任何方向上来袭的导弹都会遭到2套系统拦截。1套拦截系统能够在一个交战回合(8秒)钟内拦截24个目标,即每秒拦截3个目标。虽然实战能力比理论计算值差了许多,比如为了达到最大拦截能力,航母就得以巡航速度前进,把可控聚变反应堆输出的能量提供给拦截系统,而在实战中,航母在遭到导弹攻击的时候,绝对不可能以巡航速度前进,但是按照一般惯例,1套拦截系统肯定能在8秒内拦截10到16个目标。因为C-666A的冲刺速度是之前速度最快的反舰导弹的2倍以上,而末段拦截系统的交战距离很难超过30千米(主要受地球曲率影响),所以在一次战斗中,一套拦截系统最多只能拦截5到8个目标。如果导弹从一个方向上射来,以25%的命中率计算,最多只需要65枚导弹,就能确保至少有1枚导弹击中目标。
  正是根据这一结果,才大致断定在第二轮攻击中,应该有1艘美国航母挨了导弹。
  因为在外围掩护的美国战舰已经失去了防空拦截能力,也没有配备性能强大的高能脉冲激光拦截系统,所以杀向航母的C-666A反舰导弹几乎不会受到附近战舰的影响,击中航母只是迟早的事情。
  可以说,海航在这个时候的谨慎战术几乎拯救了美国舰队。
  如果400多枚反舰导弹全部杀向3艘航母,恐怕在第四轮攻击开始前,美国舰队就将彻底崩溃。
  事实上,3艘航母被冰雹般的导弹接二连三的击中,美国舰队的官兵也没有想到,在连续3轮导弹攻击之后,还会遭到第四轮攻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16/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