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101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19/1195

  因为在此之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也用同样的办法,把亲俄的塞尔维亚肢解成了数个国家,俄罗斯也用过类似的办法对付投靠美国的格鲁吉亚,所以只要重视民主过程,共和国在小亚细亚地区的行动就不会受到指责。
  正如蹇柄彪所说,不管怎么样,占领区需要一个出海口。
  虽然在战争期间,共和国可以通过伊朗、伊拉克与叙利亚,将物资源源不断的运往北方战场,而且在战争结束之后,两伊与叙利亚将更加依赖共和国,也就不会在库尔德人问题上与共和国对着干,照样会向共和国开放国内交通设施,甚至帮助共和国向库尔德人地区运送物资,毕竟这三个国家也希望借此机会解决本国的库尔德人问题。但是从长远来看,共和国当局肯定不应该过分重视两伊与叙利亚,更不应该把成立库尔德人国家、借此控制中东地区的希望寄托在这三个国家身上。
  伊朗不必多说,这个国家一直想称霸海湾与中东地区,与共和国合作,只是纯粹的利益同盟。虽然伊朗当局早就承认了共和国在中东地区的霸权地位,并且接受了共和国的间接领导,但是作为一个拥有雄厚实力的国家,伊朗肯定有机会成为地区性强国,甚至有希望成为一个拥有独立自主能力的准大国。也就是说,在总体国家战略上,伊朗会坚持与共和国同盟的基本方针,但是在具体的政策上,伊朗会尽量平衡共和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以实现国家利益。
  伊拉克的问题比较复杂。用伊拉克前外长的一句话来说,伊拉克没有小到能够被其他国家轻易吞并,也没有大到能够领导整个阿拉伯世界。在众多阿拉伯国家中,伊拉克的综合国力仅次于埃及、苏丹与沙特阿拉伯,超过了利比亚、叙利亚与阿联酋。虽然受持续10多年的战争影响,伊拉克的国力早就一落千丈,到目前不得不依靠共和国的援助,但是从长远来看,就算伊拉克没有称霸海湾地区与中东地区的野心,更不可能产生成为地区性强国的梦想,伊拉克当局也会积极谋求适当的国家地位,以确保其在阿拉伯世界中的影响力。说得直接一点,在阿拉伯世界的主要问题上,只要共和国继续坚持现在的立场,既积极支持阿拉伯世界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伊拉克就会积极支持共和国,成为共和国在海湾地区、甚至在整个中东地区最重要的盟国。只是在支持共和国的同时,伊拉克也会追求国家利益,也就会在一些小问题上与共和国讨价还价。毫无疑问,帮助库尔德人建国,对伊拉克来说既是一件好事,又是一件可以牟取利益的美事。
  叙利亚的情况与伊拉克比较类似,只是其综合国力不如伊拉克,因此在具体的问题上更加务实。更重要的是,受戈兰高地问题影响,叙利亚在短期内不但会积极支持阿拉伯世界再度统一,还会在中东问题上积极配合共和国。问题是,叙利亚的基础条件不够理想,很难成为共和国在中东地区的大本营。
  综合这些因素,裴承毅就得做长远打算。
  事实上,当初让第五战斗单位与第八战斗单位在伊斯肯德伦方向上开辟新战线,裴承毅就没有想过从这边进军安卡拉。作为共和国建国后最具才华的将领,裴承毅不可能不知道进军安卡拉的难度,也不可能不知道由此会产生多大的灾难。从某种意义上讲,裴承毅在战争爆发前强调进军安卡拉的重要性,甚至在战争初期以进军安卡拉为名,将第五战斗单位与第八战斗单位放在了北方战线上,只是为了提高北方战线的地位,并且告诉包括苏劲辉在内的南方战线上的将士,北方战线才是主战场。当然,这也起到了警报北方战线上的前线指挥官,让他们高度关注作战行动的作用。
  总的来说,裴承毅也打过伊斯肯德伦的主意。
  只是第五战斗单位与第八战斗单位的表现,或者说美军的迅速反应超出了裴承毅的预料,让他不得不放弃进军伊斯肯德伦的想法,并且把重点转向马拉蒂亚,争取通过在战线中部取得的一场胜利来结束战争。
  可以说,改变了战争进程的就是美军第2装甲师与第4步兵师。
  从整场战争来看,第2装甲师与第4步兵师在伊斯肯德伦方向上的作战行动绝对对得起它们的王牌称号。说得直接一点,如果不是第2装甲师与第4步兵师突袭伊斯拉希耶,切断了第八战斗单位与第五战斗单位的后勤补给线,迫使第八战斗单位回防巴赫切,第五战斗单位死守奥斯曼尼耶,恐怕在7月15日之前,北方战线上的战斗就会绝出胜负,美土联军甚至没有机会在战线中部与共和国军队决战。
  蹇柄彪提出攻打伊斯肯德伦,恐怕也与裴承毅之前的部署有关。
  毋庸置疑,裴承毅很重视蹇柄彪的意见。问题是,裴承毅必须从整个战局的高度上考虑排兵布阵。袁晨皓没有要求得到第七战斗单位的支援,不是说他对第一战斗单位与第十战斗单位有绝对信心,而是其他方向上更需要这支战斗单位。显然,这个“其他方向”肯定不是北方战线的西部战场,而是南方战线。可以说,这也就是袁晨皓成功的地方。在盯着北方战线东部战场的时候,他还一直留意着南方战线上的战斗。虽然共和国军队在北方战线上取胜已成必然,但是谁也不能保证能在南方战线上取胜,或者说不败给美以联军。如果以损失南方战线为代价来获取北方战线上的胜利,那么这个胜利就将变得毫无价值。事实上,从一开始,裴承毅就在避免这种情况。如此一来,不管裴承毅是否愿意,在袁晨皓表示能够用已有兵力取胜之后,他都得把第七战斗单位派往叙利亚,做好在南方战线上迎接美以联军全面进攻的准备工作。
  也就是说,第六战斗单位别想得到支援。
  更重要的是,第六战斗单位的首要任务不是攻打伊斯肯德伦,而是前往巴赫切为第八战斗单位解围,然后前去协助第五战斗单位攻占奥斯曼尼耶。如果到这个时候战争还没有结束,蹇柄彪才能率军攻打伊斯肯德伦。
  对一支刚刚上战场,而且刚刚受到洪水洗礼的部队来说,能够创造奇迹吗?
  在奇迹诞生之前,恐怕没人相信,来自66军的蹇柄彪上将能够率领这支由重装甲军改编而来的战斗单位,像空降部队那样创造奇迹。但是在奇迹诞生之后,就再也没有人怀疑这支战斗单位的实力了。
  16日夜间,进攻开始之后,蹇柄彪只把支援旅派往了巴赫切。
  用蹇柄彪对支援旅旅长马伟文准将的话来说,美军第2装甲师与第4步兵师久攻巴赫切不下,已成疲兵,如果支援旅不能一口气打到巴赫切,解救被困的第八战斗单位,那么他们就配不上重装甲军的番号。
  当然,支援旅的任务不仅仅是巴赫切,还要负责打通前往奥斯曼尼耶的补给线。
  第六战斗单位的主力部队,也就是战斗旅没有从加济安泰普沿着高速公路北上,而是直接西进,杀向伊斯拉希耶。
  可以说,这一进攻路线非常出人意料。
  别的不说,就连杜奇威都没料到,第六战斗单位的战斗旅会攻打伊斯拉希耶。
  要知道,按照常理,第六战斗单位应该杀向巴赫切,然后攻打奥斯曼尼耶,最后才南下攻打伊斯肯德伦。如此一来,不但能够帮助2个战斗单位解围,还能让解围后的第八战斗单位与第五战斗单位负责后勤保障工作,更能避开美土联军在加武尔山脉的防线。唯一的缺陷就是将进攻距离延长了大约200千米。严格说来,这也不算问题,因为对于一支装甲部队来说,在没有阻挡的情况下突击200千米也就是只是几个小时的事情。利用第八战斗单位与第五战斗单位提供的掩护,肯定能够弥补这几个小时的损失。
  也正是如此,伊斯拉希耶的美土联军根本没有做好战斗准备。
  还没进入17日凌晨,第六战斗单位战斗旅的先头部队就突破了美土联军在伊斯拉希耶的外围防线。更让人难以置信的事情在这个时候发生了,突破后的先头部队没有向两翼扩大突破口,甚至没有围剿防线后方的美土军队,而是继续向西挺进,在主力部队到达之前就穿过了美土联军的防线,杀入了加武尔山脉。
  因为主力部队很快就跟了上来,所以美土联军来不及阻止高速突击的先头部队。
  也就在这个时候,美土联军拉响了警报。
  17日凌晨,第六战斗单位的先头部队到达加武尔山脉西面的亚卡哲克,兵锋直指南面的伊斯肯德伦。更重要的是,大约1个小时后,第六战斗单位的一支小股部队占领了加武尔山脉南面的克勒克汉,摆出了合围伊斯肯德伦的态势。
  虽然杜奇威很不情愿,但是在17日凌晨3点30分左右,他不得不在警卫的陪同下登上了飞往安塔利亚的运输机。也就是说,在17日天亮之前,美土联军就开始把司令部迁往安塔利亚。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裴承毅能够出动一支低空突击部队协助第六战斗单位进攻,很有可能呆住一名美军上将,并且以直捣黄龙的方式,迫使美国与土耳其当局承认输掉战争的既成事实。
第一百四十四章
奇迹般的进攻
  美土联军司令部紧急迁往安塔利亚,对前线将士的士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7月17日,裴承毅刚刚吃了早饭,也就是伊斯兰堡时间8点30分的样子,前线就发来好消息,第六战斗单位的支援旅在第八战斗单位部分作战部队的协助下抵达奥斯曼尼耶,与第五战斗单位顺利会师。因为第六战斗单位的支援旅只有一个营的装甲力量,第五战斗单位与第八战斗单位的损失非常大,加上奥斯曼尼耶的美土联军正在向西面的杰伊汉突围,所以蹇柄彪建议出动小股部队追击美土联军,并不向美土联军施加太大的压力。也就是说,让美土联军自行撤退,把重点放在南面的伊斯肯德伦上。
  因为第六战斗单位的战斗旅已经包围了伊斯肯德伦,所以裴承毅没有反对蹇柄彪提出的战术。可以说,第六战斗单位能够在不到10个小时内包围伊斯肯德伦,并且用两次出其不意的突击迫使杜奇威逃往安塔利亚,已经让裴承毅感到非常满意了。因为伊斯肯德伦与大后方的地面通道已经被切断,所以第六战斗单位能否及时打下伊斯肯德伦并不重要。在裴承毅看来,就算在这场战役之后,双方进行停战谈判,大规模作战行动结束,战争也不会立即结束。哪怕没有能够及时拿下伊斯肯德伦,也能够利用攻打伊斯肯德伦,在谈判桌上向美国与土耳其施加压力。
  当然,能够及时打下伊斯肯德伦,免得夜长梦多自然再好不过了。
  正是如此,接到蹇柄彪的战报后,裴承毅联系了王学平与江晚承,询问了第八战斗单位与第五战斗单位的情况。
  毫无疑问,两支战斗单位的状况都不是很好。
  虽然两支战斗单位的绝对伤亡数字并不大,阵亡官兵不到1000人,伤残官兵只有2000多人,但是两支战斗单位的战斗损失非常惨重,特别是重装备,几乎算得上全军覆没。到第六战斗单位支援旅到达的时候,第八战斗单位仅剩下了不到50辆主战坦克与大约80辆步兵战车,其余重装备都在与美军争夺阵地的时候损毁。第五战斗单位的情况更糟糕,因为把大部分重装备放到市区内充当固定火力点,所以在第六战斗单位前来解围的时候,剩余的主战坦克与步兵战车加起来还不到100辆。
  这么惨重的损失,带来了一个问题,即两个战斗单位都无法协助第六战斗单位作战。
  虽然江晚承与王学平都保证能够继续作战,也均要求协助第六战斗单位进攻,王学平还将仅存的装甲力量组织成一个战斗营,协助第六战斗单位的支援旅前往奥斯曼尼耶,并且在替第五战斗单位解围的时候做出了积极贡献。问题是,没有足够的重装备,有再高的士气也帮不上大忙。
  了解了情况之后,裴承毅让江晚承与王学平把剩余的装甲力量组织起来,并且在巴赫切方向上集结,名义上是去阻击正在撤退的美军第2装甲师与第4步兵师,实际上却是让他们去替第六战斗单位守卫后勤保障线。以当时的情况,因为杜奇威已经逃走,为了避免被共和国军队包围,第2装甲师与第4步兵师放弃了增援马拉蒂亚,以及围攻第八战斗单位与第五战斗单位的作战行动,其部分兵力已经渡过杰伊汉河,另外一部分则在向奥斯曼尼耶与马拉蒂亚之间的卡赫拉曼马拉什撤退,打算在这里构筑防御阵地,阻止两个方向上的共和国军队会师。由此可见,除非拥有更多的兵力,不然在占领伊斯肯德伦与马拉蒂亚之前,裴承毅不大可能去对付第2装甲师与第4步兵师。
  不得不承认,第六战斗单位能力远远超出了裴承毅的想像。
  在他安排好第五战斗单位与第八战斗单位之后,蹇柄彪发来了17日的第四份捷报,第六战斗单位的先头部队已经攻到伊斯肯德伦。虽然在战报中,蹇柄彪没有提到先头部队是否攻入市区,而按照通常情况,这表明部队还没有进入市区,只是到达了敌人的防线外围,但是在短短10多个小时内,第六战斗单位就杀到了伊斯肯德伦,还帮助第八战斗单位与第五战斗单位解围,绝对是个了不起的奇迹。
  这次,裴承毅不敢大意,立即联系了蹇柄彪。
  对于这位来自重装甲军的军长,裴承毅没有提出过多的要求,只是让他在攻打伊斯肯德伦的时候,充分利用美土联军的低弥士气,不要做出无谓牺牲。
  说直接点,裴承毅已经在暗示蹇柄彪,如果有难度,就没有必要强攻伊斯肯德伦。
  蹇柄彪有没有听出这个暗示,就不那么好说了。
  从8点45分(战场时间,相当于瓜达尔港那边10点45分)开始,第六战斗单位的炮兵旅(留在叙利亚的哈塞克)就按照蹇柄彪的命令,根据战斗旅侦察兵提供的坐标,炮击伊斯肯德伦的敌军防御设施。炮击开始后大约15分钟,蹇柄彪就让强行征召的几架用来运送伤员的QZ-25C型垂直起降运输机,将一支连级规模的作战部队送往港区。在随后的2个小时内,这几架运输机飞了好几个来回,将一支规模相当于加强营的作战部队送了过去,完成了攻占伊斯肯德伦港的作战行动。
  这轮低空突击,彻底打垮了美土联军的士气。
  蹇柄彪的做法也激怒了叙利亚国防军的将领。按照约定,叙利亚空军出动了数十架QZ-25C,执行战场营救任务,也就是把伤员从前线送往后方。因为叙利亚空军的规模非常有限,只有不到100架QZ-25C,所以这一任务,让叙利亚空军的QZ-25C机群再也无法执行其他任务了。更重要的是,这些运输机还要负责把南方战线上的叙军伤员送到大后方的军事医院。如果不是裴承毅亲自联系了叙军总参谋长,叙利亚空军没有义务向北方战线派遣医疗飞机。按照叙利亚当局在战后提交给共和国当局的一份报告,因为被蹇柄彪强行征召了几架医疗飞机,至少导致200名叙军伤员未能及时被送往后方医院,其中大约20名叙军伤员因此阵亡。
  当然,叙利亚当局没有因此控告蹇柄彪,因为他们也从中获得了好处。
  作为美土联军司令部所在地,由是距离战场最近的港口之一,海是土耳其海军在地中海方向上最重要的军事基地之一,伊斯肯德伦一直是美土联军的物资中转中心。虽然在第八战斗单位与第五战斗单位开辟了北方战线西部战场之后,更多的物资送往了安塔利亚,但是直到杜奇威离开的时候,仍然有不少船只在伊斯肯德伦港卸货。根据战后统计,在第六战斗单位的突击部队杀入港区的时候,储存在伊斯肯德伦港内的物资超过了250万吨,其中至少有50万吨弹药与100万吨粮食。
  毫无疑问,这是一笔惊人的财富。
  按照战前的国际价格计算,100万吨粮食的总价值大约为500亿元,也就是大约166亿美元。如果算上运送这些粮食的费用,则在540亿元、也就是180亿美元左右。更加重要的是,当时叙利亚北部地区刚刚遭到洪水袭击,大约50万人无家可归,而且受战争影响,叙利亚北部地区的物价高得离谱,粮食早就成为了最抢手的稀缺资源。根据共和国当局在战后公布的一些消息,在战争期间,至少有120名驻叙共和国军人因为偷盗与倒卖粮食、药品等管制物资获刑,其中2名组织者均在2042年初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对叙利亚来说,伊斯肯德伦港里的100万吨粮食肯定比20名不幸阵亡的军人重要得多。
  事实上,在第六战斗单位完全占领伊斯肯德伦之前,叙利亚总统就派特使飞往瓜达尔港,一方面表示愿意出兵土耳其,协助共和国军队维持战场秩序,另外一方面则希望联合司令官能够在伊斯肯德伦的粮食问题上睁一眼闭一眼。叙利亚总统特使见了裴承毅之后,还直接飞往共和国首都。不管怎么说,价值数百亿的战利品,肯定不是裴承毅想怎么处理,就能怎么处理的。再说了,占领区的库尔德人也饱受战火摧残,伊拉克与伊朗的边远地区也有很多人在饿肚皮,裴承毅不可能不顾占领区的安危,把粮食交给叙利亚军队。事实上,能够做出决定的,是共和国的领导人,而不是前线指挥官。
  正是如此,叙利亚当局展开了非常积极的外交活动。
  因为共和国不可能在南方战线上做出太大的努力,甚至不大可能在战争结束之前把战线恢复到战争爆发前的样子,所以在会见叙利亚总统特使的时候,顾卫民不但没有拒绝叙利亚当局的请求,还提出与叙利亚共度难关。
  既然是共度难关,自然得分享利益。
  结果100万吨粮食中,只有30万吨交由叙利亚当局处置,还有20万吨被用来救济遭到洪水侵害的叙利亚平民,另外50万吨则用来救济洪泛区内的灾民(主要就是受灾的库尔德人)。
  对于攻打伊斯肯德伦的作战行动来说,这只是个小插曲。
  事实上,对共和国军队来说,更看重的是储存在弹药库里的那50万吨弹药。
  虽然美军的主要弹药都无法由共和国军队的装备使用,比如美军电磁炮炮弹的口径是450磅,也就是大约204千克,而共和国陆军的电磁炮炮弹口径是200千克,海军的电磁炮炮弹口径则分为200千克与250千克两种。
  别说这种大型弹药,就连枪弹也不一样。
  在2024年,也就是伊朗战争结束前,美国陆军痛下决心,淘汰了所有在战争中表现极度糟糕的小口径步枪,花巨资开发了6.8毫米口径的自动步枪弹,并且以该枪弹为基础开发了M33系列枪族(包括M33A1突击步枪、M7A1卡宾枪、M44A1高精度步枪与M278A1班用轻机枪)。在此之前,共和国陆军也全面淘汰了性能不佳的5.8毫米小口径步枪弹,研制了口径为7.12毫米的新式步枪弹,并且赶在半岛战争爆发前,开发出了使用该枪弹的步兵战斗武器家族(包括突击步枪、短管伞兵步枪、卡宾枪、重枪管特等射手步枪与班用轻机枪)。因为电磁枪与激光枪的研制工作一拖再拖(共和国的第一种电磁枪已经在2036年初研制成功,只是受第三次军事改革影响,加上7.12毫米的步兵战斗武器能够满足绝大部分作战需要,共和国陆军并没采购电磁枪),所以在中东战争爆发的时候,共和国与美国陆军步兵手里的主要武器还是传统枪支,只是双方的新步枪都采用了很多新原理,比如都使用了无壳弹,并且使用了特种弹头等等。当然,关键是,为了彰显大国地位,双方并没有采用理论上的最佳口径,也就是7毫米口径的枪弹。
  但是谁也不能否认,50万吨弹药是笔巨大的财富。要知道,当时共和国军队已经在战场上缴获了一些美军的主战装备,甚至在迪亚巴克尔机场的仓库内找到了几门没有被完全破坏的电磁炮。有了这些弹药,以及缴获的武器装备,共和国军队就能对美国军队的主要装备进行全面测试,准确掌握美军装备的性能。
  直到战争结束后,美国当局都在与共和国交涉,希望共和国能够遵守国际道义,归还在伊斯肯德伦抢到的弹药物资。
  当然,在当时的情况下,美土联军关心的肯定不是港口内的弹药物资。
  对美土联军来说,战斗推进到港区,最大的影响就是让其最后一点士气与斗志也在顷刻间荡然无存。
  在三面被围的情况下,美土联军仍然坚持抵抗,主要就是可以从海上撤退。不管怎么说,美国海军仍然掌握着东地中海的制海权,港口内还有大批船只,实在坚持不住,再搭上船只离开也不迟。随着港口被共和国陆军占领,哪怕没有完全被占领,美土联军也不可能顺利撤退。
  由此可见,蹇柄彪不想拖延时间。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第六战斗单位的最大问题就是兵力过于分散。虽然攻打伊斯肯德伦的行动非常迅猛,但是谁也不能否认,在只有战斗旅的情况下,第六战斗单位的进攻行动不可能持久。因为支援旅还在北面,随着美土联军转移到杰伊汉河西岸,支援旅肯定得在奥斯曼尼耶构筑防线,也就不大可能南下支援战斗旅,所以蹇柄彪必须设法速战速决,不能在伊斯肯德伦浪费宝贵时间。
  事实上,杜奇威也知道这个道理。
  问题是,当时杜奇威刚刚抵达安塔利亚,联军司令部还没组建起来,他只能通过美军的战术信息共享平台了解前线的战斗情况,然后以最原始的方式联络前线部队。因为第六战斗单位在攻打伊斯肯德伦的时候进行了大规模的电磁压制,所以杜奇威无法及时联系上先前指挥官,也就无法及时向前线指挥官下达作战命令。
  随着第六战斗单位攻入港区,伊斯肯德伦沦陷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对于第六战斗单位的疯狂进攻,裴承毅没有指手画脚。与指挥其他部队作战一样,裴承毅高度信任前线指挥官,而且相信只有前线指挥官才了解前线情况,也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毫无疑问,裴承毅的这种指挥观念可以说是取胜的根本。以当时的情况,如果裴承毅坚持按照他的判断来安排攻打伊斯肯德伦的作战行动,即放慢进攻速度,用火力打击来消磨美土联军的斗志,恐怕结果就是另外一个样子了。
  因为蹇柄彪在伊斯肯德伦方向上的表现可圈可点,所以17日中午,裴承毅就把注意力转向了马拉蒂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19/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