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104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42/1195

  制订改革方案的时候,裴承毅强调了现实情况对军事建设的影响,即军事建设不能超过共和国的承受能力,任何不切实际的军事改革都不会取得圆满成果。如此一来,陆军的换装计划就显得非常“保守”。
  当然,这个“保守”是相对于外界估计而言。
  在2049年初公布的国防蓝皮书中,共和国国防部首次强调了军事改革的重点就是落实各项先进技术。
  这个强调正好说明了陆军装备改革的关键所在。
  客观的讲,陆军装备改革就是充分消化吸收各项先进技术,尽量利用已经取得的技术成果来提高军队的装备水平。
  在2050年之前,最受关注的无非是被外界称为“影子战士”的单兵作战系统。
  早在2030年的时候,西方新闻媒体就依据捕风捉影获得的消息,推测共和国陆军依靠先进的电池技术与材料科技开发以具备初级人工智能的单兵计算机为核心,电磁步枪为主战武器,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单兵作战系统,并且根据臆测的情况为该系统取了一个非常夸张的名字:影子战士。因为在2035年的印度战争期间,共和国总参谋部后勤装备处的某位官员爆出了陆军试图为主力野战部队配备电磁步枪,结果遭到国防部反对,没能获得足额拨款的消息,所以全世界的新闻媒体与军事迷都认为,共和国陆军确实在开发一种全新的单兵作战系统。当时,一些所谓的军事专家还结合共和国的科学技术实力,对“影子战士”做了全面分析,认为只要能够在几个关键项目上取得突破,该项目就很有可能在印度战争之后取得突破,并且在2040年之间批量装备作战部队。
  事实上,直到2049年,共和国陆军都没有更换步兵手里的武器。
  虽然一些西方新闻媒体根据在埃厄战争中活动的一些秘密特种部队的装备情况,特别是在库陆利伏击战中,遭到伏击的美国海军陆战队从战场上拣到的一些武器装备,断定共和国已经为特种部队装备了包括电磁步枪在内的多种先进单兵武器。为了证明这一点,CNN还用美军拣到的一些特种弹药与美国国防部在几年前披露的一些电磁步枪的技术指标做了对比,最终得出了那些弹药只能用与电磁步枪的结论。一些好事的美国军事迷还根据CNN在报道中提到的一些数据,对共和国的电磁步枪的主要性能做了估测,最终得出了电磁步枪将全面取代传统枪械的结论。
  不管怎么说,没人否认电磁枪械即将登陆战场。
  如果从纯理论上讲,早在2025年左右,也就是12级复合蓄电池问世之后,电磁枪就具备了从理论走向成品的基础条件。当时,共和国兵器工业协会的一名工程师在接受《兵器知识》杂志专访的时候就提到,以普通枪械枪口动能为2000焦耳为基础,只需要大约2千克12级复合蓄电池就能为一支电磁步枪提供大约1000次的重复发射能力,而1000发小口径枪弹的质量超过12千克。如此一来,即便采用质量为10克的枪弹,电磁枪的弹药携带行能力也与小口轻步枪旗鼓相当,只要能够将枪械自身的质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电磁枪就能全面普及。
  问题就在这里,把电磁枪的质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以2025年左右的技术水平,一支战斗步枪的质量在3千克左右,比较笨重的班用机枪的质量也在4.5千克以下,即便是不受士兵欢迎的通用机枪的质量也在6千克以内。随着材料工艺的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各种高强度合金与复合材料相继问世,传统枪械的质量还能降低大约30%。也就是说,即便在装满弹药的情况下,一支传统步枪的质量也不会超过3千克。毋庸置疑,要想将电磁枪的质量控制在3千克以内,即便在2050年,也是一件几乎不可想象的事情。事实上,没有哪个国家的陆军要求将电磁枪的质量控制在3千克以内,一般只要求将战斗武器的质量控制在步兵双手长期握持的承受范围之内。按照东方人的标准,步枪的战斗质量在6千克以内都是可以接受的,而以西方人的标准,只要步枪的战斗质量不超过8千克,基本上都没有问题。正是如此,共和国陆军在2030年提出未来单兵战斗系统的时候,就将战斗武器的质量限制放宽到了6千克,鼓励各大竞标商在设计的时候尽可能的考虑电磁枪。
  事实是,在2030年的那轮竞标中,没有一家厂商单独提出以电磁枪作为战斗武器。
  关键原因就是质量减不下来。
  导致质量降不下来的关键原因又是基本原理不过关。
  2030年的时候,可行的电磁枪方案采用的是轨道加速方式,而不是螺旋加速方式。因为弹丸与轨道直接接触,会通过摩擦产生非常严重的烧蚀效应,不但加速轨道的寿命非常有限,弹丸的内弹道也非常不稳,要想使有效射程达到陆军的最低要求,就得采用长得离谱的加速轨道,使枪械失去实用价值。根据当年的一份设计方案,要想达到陆军提出的基本战术要求,比如枪管寿命达到1000发(陆军对半岛战争的地面战斗做了统计,在战斗最激烈的情况下,1名步兵能在30分钟内打光30个弹夹,因此1000发是枪管的最低寿命要求),整套电磁枪的系统质量不会低于100千克。毫无疑问,这肯定不是步兵使用的“枪”,而是战车使用的“炮”。
  能让电磁枪从理论变成现实的就是螺旋加速方式。
  因为螺旋加速系统的电能利用效率不如轨道加速系统,对电源的要求更高,需要采用更高级别的复合蓄电池,所以直到16级复合蓄电池在2035年左右问世,在2040年开始量产,电磁枪的设计工作才进入正轨。
  2042年,共和国陆军再次发出了未来单兵作战系统的招标要求。
  从时间上看,这与中东战争肯定有关系。早在2041年底,凌云霄就联合李东石、江晚承、蹇柄彪与王学平,联名向国防部、总参谋部与陆军司令部提交了一份与地面作战系统有关的报告,其中就明确提到,共和国陆军的单兵作战武器严重落后,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战争需求。
  众所周知,弹药是决定步兵战斗武器的主要因素。
  20世纪,共和国陆军步兵枪械主要使用7.62×39毫米中间型枪弹。21世纪初,共和国陆军开始全面采用5.8×42毫米小口径枪弹,并且开发出了包括突击步枪、班用机枪、卡宾枪与狙击步枪在内的小口径枪族。
  2019年的南海战争后,共和国陆军终于明白美军为什么要撤掉所有使用5.56×45毫米小口轻枪弹的战斗枪支,为部队配备使用7.62×54毫米的北约标准型步枪弹的枪械。原因非常简单,小口径枪弹的终点威力严重不足,而且在射程超过400米的时候,根本没有精确度可言,如果用短枪管的卡宾枪,有效射程甚至难以超过200米。虽然5.8毫米枪弹要比5.56毫米枪弹稍微好一点,而且老挝与越南的丛林地区对交战距离有很大的限制,但是小口径枪弹在实战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仍然让陆军无法忍受。比如在农黑阻击战中,就有越军中弹10多发仍然没有倒地的情况,而使用7.62×54毫米枪弹的狙击步枪只需要1枪就能放倒1名越军步兵。
  实际上,小口径枪弹与中间威力枪弹出现的主要背景是交战距离拉近。前苏联在二战后开发7.62×39毫米的中间威力枪弹,并且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了AK-47系列突击步枪,就是认为在实战中,步兵的交战距离很少超过400米,也就不需要使用威力更大的全装药步枪弹。
  在20世纪中叶,这个观点没有错。
  到了21世纪,随着战斗环境与装备性能提高,步兵的交战距离越来越远。比如在阿富汗山区,美军得出的结论是,大部分交战距离都在600米以上,而M4卡宾枪的最大有效射程只有300米,考虑到风偏影响,M16的实际射程也不到600米,只有使用7.62×54毫米枪弹的M24狙击步枪与通用机枪的射程超过了600米。又比如,随着光学设备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为步兵配备高倍率的瞄准镜不再是难事,阿富汗战争中,甚至有部分美军士兵自己掏腰包购买光学瞄准镜,所以在枪械性能足够的情况下,步兵具备了对400米以外的单个目标进行精确射击的能力。
  受此影响,2020年,共和国陆军就委托南方枪械工业集团(总部设在重庆,后来被中重集团收购)开发一种“理想口径枪弹”。因为作战环境越来越复杂,对士兵作战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士兵对枪械使用也越来越精,很难用一种枪弹来满足左右作战需求,所以陆军随后就改变了要求,即根据不同的作战环境,开发几种口径的枪弹。经过4年努力,2024年的时候,南方枪械工业集团一下拿出了由4.5×28毫米、7.2×48毫米与9.6×64毫米等三种口径枪弹组成的“弹族”,其中前者主要用于单兵自卫武器,后者主要用来进行远距离精确射击,7.2×48毫米枪弹则是标准的步兵战斗武器弹药。
  不可否认,“弹族”设计理念取得了巨大成功。
  随后几年内,共和国的几家军火企业根据新的弹药,陆续开发出了几种单兵武器,并且得到了共和国陆军的青睐,其中包括27式单兵自卫武器、28式战斗步枪与班用机枪、以及29系列高精度步枪。
  2030年的藏南冲突中,就有一支陆军部队装备了新式枪械。
  问题是,藏南冲突非常短暂,新式单兵战斗武器没有获得实战检验的机会。
  直到2035年的印度战争,共和国的单兵武器系统才有了登场亮相的机会,并且经受住了实战考验,证明是一套成功的武器系统。在兰契阻击战中,空降153旅官兵手中的短枪管型伞兵战斗步枪(比专门配发给特种部队的卡宾枪要稍微长一点)有足够的威力与精度,超过了印军装备的美制枪械。
  正是如此,在随后数年间,共和国生产的枪械开始大量出口。
  2039年,4.5×28毫米枪弹、7.2×48毫米枪弹与9.6×64毫米枪弹被集约集团确定为标准口径枪弹,并且在集团内全面推广。
  当然,世界上没有完美事务。
  中东战争中,共和国陆军的枪械性能受到了严峻考验,特别是在与美军、以军交手的时候,装备支援旅官兵的自卫武器受到了非常严重的挑战。要知道,美国与以色列都有足够的资本为步兵配备防护系统。虽然4.5×28毫米枪弹能够在200米的距离上击穿相当于美军B级防护水平的50层凯夫拉防弹纤维后对人体构成致命损伤,但是在面对达到了美军A级防护水平的单兵防护系统,比如增加了高强度陶瓷板的放胆背心、或者用高强度合金与复合材料压制而成的头盔时,自卫枪弹的穿透能力就是个问题。
  可以说,这也是前线官兵对自卫武器诟病最多的地方。
  相对而言,7.2×48毫米战斗枪弹与9.6×64毫米狙击枪弹的威力都得到了肯定,特别是将两种枪弹配合使用,前者主要对付300米以内的单个目标,后者则用来对付300米以外的单个目标,能够收到最佳效果。
  当然,这两种“大威力”枪弹的最大问题就是质量偏重,单兵携行量非常有限。
  按照共和国陆军的战斗编制,步枪手的弹药携带量为540发(8个30发弹夹与300发盒装弹药,总质量为12千克),机枪手的弹药携带量为600发(2个100发弹袋与400发盒装弹药,总质量为13千克),精确步枪手的弹药携带量为160发(9.6×64毫米枪弹,6个10发弹夹与100发盒装弹药,总质量为10千克)。虽然这是3天的弹药消耗量,但是在激烈战斗中,这点弹药甚至坚持不了30分钟。如果乘车作战,问题还不是很大,因为可以在车辆内放置更多的弹药,但是在车辆难以到达的山区与狭窄的城市巷道里活动,弹药携行能力偏少的问题就非常明显了。根据第十战斗单位在攻打迪亚巴克尔时的遭遇,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弹药不够而不得不放弃进攻。第一战斗单位在扫荡土耳其东南部山区时候,也不得不避开一些车辆无法进入的地区,从而使部队的行军安全受到威胁。
  总的来说,在2024年定型的3种枪弹,已经不太适应2041年的战争。
  当然,凌云霄与数名将领发起联名信,也与军火集团有关。要知道,枪支不是空军的战斗机、海军的战舰与陆军的战车,而是军人手里最基本的战斗武器。虽然共和国陆军的一线战斗兵力已经缩减到30万,但是共和国陆军的枪支保有量超过了100万支,其中装备一线部队的就有50万支左右,也就是说,差不多人手2支。问题还不仅如此,枪支与枪弹是配套的,而枪弹属于大规模消耗物资,即便在和平时期,部队也会在日常训练中消耗大量枪弹,所以军队会保有大量库存。比如在2042年的时候,共和国陆军的仓库内就有大约500亿发7.2×48毫米枪弹,而且3家弹药企业每年还得生产20亿发弹药才能让保住最重要的技术工人。如此一来,陆军要想换装的话,就得处理掉全部库存弹药,并且用新的弹药来塞满弹药仓库,从而为军火商创造大量利润。保守估计,为共和国陆军换装全部枪支,并且重新采购弹药,总投入不会低于2000亿元。如果算上配套产业的话,创造的社会总产值更是超过了5000亿元。
  如果说在此之前条件不成熟的话,在技术难关被攻克之后,换装不再存在无法克服的困难。更重要的是,要想近一步提高陆军的战斗力,特别是在大规模战争中的战斗力,就得充分发挥士兵的战斗潜能,也就得为士兵提供更好的战斗装具。随着共和国的国防经费开始恢复性增长,军费开支愈渐宽松,陆军没有理由继续节衣缩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来采购新式装备。
  正是如此,共和国陆军在2042年正式启动了“未来单兵作战系统”的研制计划。
  事实上,这才是西方新闻媒体猜测的“影子战士”。
  当然,与2030年相比,经过10多年的技术沉淀,未来单兵作战系统的起点已经提高了许多,而且不仅仅是一支电磁枪那么简单的了。
第三十一章
换装序幕
  未来单兵作战系统中,电磁枪无疑是重中之重。
  受传统设计思想影响,共和国陆军最先提出“枪族”化设计方式,要求尽快完成战斗步枪的设计工作,然后在战斗步枪的基础上开发其他枪械。设计工作开始之后,几家主要竞标商都发现了一个问题,即“枪族”化设计思想根本不适合用来设计电磁枪,完全可以通过调整某些关键系统的性能来改变枪支的用途,而不是重新设计一种枪支。如此一来,在招标工作开始后不久,陆军就改变了竞标要求,让所有参与竞标的军火企业在提交战斗步枪的设计方案时,必须拿出相应的改进方案,即在不做大规模改动的情况下,让战斗步枪迅速转变为其他用途的枪械,比如狙击步枪与自卫武器。
  可以说,这个要求并不低,甚至超过了很多军火企业的设计能力。
  与传统枪械相比,电磁枪只是用电磁能取代了化学能,其他方面没有变化,仍然依靠弹丸具备的动能来毁伤目标。也就是说,在对付不同目标的时候,弹丸的性能仍然具有决定性意义。比如在对付近距离有防护目标的时候,就要求使用穿透能力强的小口径轻质高速弹丸,而在对付远距离目标的时候,就得使用稳定性能出色的大口径重型低速弹丸。虽然只需要对螺旋加速器做小规模调整,就能使用不同的弹丸,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弹丸能够获得多大的速度,以及内外弹道特性都是由加速器赋予的,所以仅仅通过调整加速器,很难让同一种枪械应付不同的作战环境。
  说直接一点,以21世纪40年代的技术,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如此一来,“枪族化”变得在所难免。
  事实上,陆军在改变招标要求的时候,并没排除“枪族化”,只是要求各参与竞标的企业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单兵武器的通用性。也就是说,最好不换零件,或者少换零件,让一种枪械能够通过简单改装适应不同的作战需求。
  因为这是涉及到上千亿元的巨额买卖,所以引起了共和国所有军火商的高度重视。
  别的不说,中重集团在2042年初收购了一家以往自生产过猎枪,而且面向出口市场的小型枪械厂,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广西军警枪支设计与制造公司”(简称广西枪厂),然后与南方枪械工业集团、北海精密电子工业公司、珠海新型材料公司、深圳地面器械设备公司组成团队参与“未来单兵作战系统”的竞标活动,广西枪厂负责设计战斗武器、南方枪械工业集团负责设计枪弹、北海精密电子工业公司负责设计单兵计算机与观瞄系统、珠海新型材料公司则设计单兵防护与生命维持系统、深圳地面器械设备公司则负责设计行走系统与能源供应系统。事实上,这几家公司都与中重集团有关,其中南方枪械工业集团与深圳地面器械设备公司是中重集团下的子公司,北海精密电子工业公司与珠海新型材料公司则是中重集团的控股公司,而广西枪厂则是与中重集团有关的独立法人企业。总而言之,这就是中重集团为了拿下陆军订单而专门成立的一个竞标团队。
  当然,想要拿下陆军订单的绝对不止中重集团一家。
  中航集团、北方重工等好几家大型军火企业都以类似的方式,即将数家各有所长的企业集中起来,组团参与陆军的竞标工作。
  有这么多企业介入,竞争肯定非常激烈。
  要知道,这可是2035年之后,共和国陆军开出的第一笔值超过1000亿元的地面武器装备系统的大合同。更加重要的是,这绝对不是共和国陆军一家的合同。因为共和国是集约集团核心国,而且是集团的军事标准制订国。当年共和国陆军的3种枪弹能够成为集约集团的标准化弹药,推广到20多个国家,就为共和国的军火企业创造了难以估量的收入,比如南方枪械工业集团就获得了上百亿元的专利费。所以只要被共和国陆军采纳,就肯定会在集约集团内部推广,还能向集团外的友好国家推销,甚至可以推广到全世界。到时候,赚的就不是共和国陆军那点钱了。
  谁都知道,未来20年内,几乎所有国家都要淘汰传统枪械。
  利益越大,斗争越激烈。
  2043年底、2044年初与2044年底,共和国陆军连续3次公布的招标结果先后被国防部、国务院与全体代表大会军事委员会否决,而否决的理由都一样,即在招标工作中没有充分体现公平竞争原则。2045年初,该项目被移交给国防部,由国防部下设的后勤装备处进行审核,最终在2045年底公布了第四次招标结果,由北方重工为主的竞标团队最终以极为优秀的设计理念胜出。虽然在当年年底,经过全体代表大会军事委员会审批之后,共和国国防部就与主承包商,即北方重工签署了前期开发合同,即在4年之内完成系统的总体设计与测试工作,在2049年底进入工程制造阶段。但是在竞标中败北的中重集团、中航集团等几家大型军火企业并不服气,在当年年底就向全体代表大会提出了申述,要求重新审议招标结果。因为只有在进入采购阶段之后,该项目才需要获得全体代表大会的支持,所以这起申述并没改变国防部与北方重工签署的前期开发合同。
  事实上,前三次胜出的也是北方重工。
  最大的问题不是北方重工没有开发未来单兵作战系统的资质,而是该集团的主承包商中有两家来自海外,即负责战斗武器的半岛设备实业集团(总部设在汉城,为朝鲜最大的重工集团之一,其前身就是韩国的现代重工,北方重工持有17.2%的股份,为第一大独立股东)与负责行走机构与生命维持系统的新月机械设备集团公司(总部设在伊斯兰堡,是巴基斯坦最大的机械设备生产企业,也是巴基斯坦最大的跨国公司,北方重工持有其21.7%的股份,为第二大股东)。虽然战斗武器系统、行走机构与生命维持系统不是核心系统(单兵战斗系统的核心是枪弹、计算机、防护与能源系统,而这几个系统的开发工作均由北方重工与其他3家共和国的企业承担),而且两家境外企业都有背景,与共和国的关系非常密切,甚至算得上是由共和国企业控制的子公司,但是在此之前,还没有一家境外企业以主要承包商的身份参与过共和国的国防装备项目,最多只是次级承包商,所以中重集团、中航集团等在竞标中败北的企业都拿此做文章。
  不可否认的是,北方重工提交的设计方案确实是最优秀的。
  这其中,就以战斗武器的设计方式最为新颖。按照共和国陆军公布的消息,北方重工的设计方案中,不同的战斗武器,只有发射器不一样,其他都是一样的,并且由非常简单的电流控制阀门来控制武器的输出能量,以适应不同的作战需要。也就是说,只需要更换不同的发射器,就能让战斗武器发射不同口径的弹丸,以适应不同的作战需求。比如使用加长发射器与重型弹丸,战斗武器就是一把标准的狙击步枪,使用常规发射器与普通弹丸,战斗武器就是一把标准的战斗步枪,使用缩短发射器与轻型弹丸,战斗武器就是一把标准的自卫武器。更重要的是,今后可以通过升级发射器来使用各种口径的弹丸,从而应付层出不穷的战术需求。这种设计方式的最大好处就是,让陆军的长期准备的维护成本,以及今后进行升级换代的改装成本降到了最低限度。虽然按照初期采购投入计算,肯定不会低到哪里去,但是枪械是数量最多的武器装备,必须尽量考虑长期装备的成本。
  2049年初,北方重工提前10个月完成了前期开发工作,将100套单兵作战系统交付给共和国陆军的测试部队进行全面测试。
  与电磁枪相比,单兵作战系统的其他几个组成部分更有看头。
  单兵计算机不用多说了,作为第一种采用神经网络计算机的单兵计算机,具备最基本的人工智能,不但能够“听懂”士兵下达的命令,还能根据作战环境、士兵的状况等等因素自动控制生命维持系统,最大限度的发挥士兵的潜能。比如在近距离突击中,单兵计算机就会提高呼吸系统的含氧量,并且以弱电流刺激的方式,加快士兵的肌肉反应速度。而在潜伏的时候,单兵计算机就会降低呼吸系统的含氧量,减缓士兵的新陈代谢速度,并且用弱电流刺激士兵的神经系统,使其保持清醒。当然,要想具备这些功能,单兵计算机就得与生命维持系统配合使用。
  毫无疑问,生命维持系统绝对是“影子战士”的一大亮点。虽然在最初的设计中,只要求解放士兵的双手,让士兵能够非常方便的获取食物、饮水与高浓度空气(在高原战场上特别管用),但是该系统采用开放式设计原理,即可以根据实战需要陆续增添其他功能,比如在实际使用中,很多生命维持系统都具备战场急救功能,可以根据士兵的心跳、脉搏、血压与心脑电波等等物理数据来判断士兵的身体状况,如果确定士兵受了重伤,就会主动向伤口注射凝固血清,甚至可以自动注射吗啡等兴奋剂,帮助士兵离开危险区域。当然,作为生命维持系统,自然有保温保暖的功能,而且可以通过增添配套设备,具备处理士兵排泄物的能力(主要提供给特种部队)。当然,要想让生命维持系统发挥作用,还得看套在最外面的单兵防护系统。
  自从美国陆军在伊拉克战争期间为所有士兵提供了单兵防护装具之后,加强单兵防护能力成为了各个陆军强国的共同追求目标。南海战争之后,共和国陆军也开始为基层官兵配发防弹背心等简单防护装具,并且在半岛战争爆发前全面落实。可以说,现代战争的伤亡率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十分之一,单兵防护装具全面普及功不可没。随着武器性能提升,士兵对防护装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比如在21世纪初还比较流行的凯夫拉防弹背心,到20年代末就连自卫武器的小口径枪弹都防不了。如果不是高强度合金在30年代开始普及,恐怕单兵防护装具将向“重型化”方向发展。问题是,即便到了40年代末,高强度合金的成本仍然居高不下,所以单兵防护装的成本占了单兵作战系统的30%,超过了战斗武器与单兵计算机,为最昂贵的子系统。如此一来,为了控制系统成本,其他方面就得能省就省,能减就减。
  最倒霉的就是行走系统,也就是“外骨骼动力行走机构”。早在半岛战争前,共和国陆军就为特种部队与侦察部队配备了类似的设备,并且在攻打济州岛的时候派上了用场。问题是,“外骨骼系统”并没在军队中全面普及,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就是造价昂贵。中东战争前,共和国陆军为侦察部队紧急订购了一批“外骨骼系统”,单价高达2400万元,即便批量生产能够把价格降低大约60%,单价也在1000万元左右,即便装备10个战斗单位战斗旅的大约6万名官兵,也需要花费6000亿元。即便到了2049年,共和国陆军也不可能拿这么多前来采购一种性能单一的装备。正是如此,虽然陆军明确要求未来单兵作战系统中必须拥有行走系统,但是没有明确要全额采购,而是根据需求采购。也就是说,行走系统将作为单兵作战系统的功能强化模块,只装备少数部队。削减行走系统不仅降低了系统成本,还使另外一个重要系统间接受益,这就是能源系统。
  虽然从严格的意义上讲,电磁枪与电磁炮都不属于能量武器范畴,只是用洛伦兹力代替了化学反应,同样得依靠宏观尺度上的弹丸、以及弹丸所具备的动能来摧毁目标,但是电磁武器是完全依靠电能,所以被认为是能量武器的一种。正是如此,单兵作战系统中,能源系统最为关键。最初的时候,理论计算表明16级复合蓄电池就够了,实际上,受螺旋加速器影响,至少需要20级复合蓄电池。因为20级复合蓄电池的量产工作最快也只能在2050年之后开始,所以陆军才将单兵作战系统的装备时间推迟到了2050年之后。问题是,即便能够量产,20级复合蓄电池的价格都将异常昂贵。在北方重工的报价单中,第一批供实验的单兵作战系统中,含2千克20级复合蓄电池的能源系统的单价高达50万元,占整套系统成本的26%,仅次于防护系统。由此可见,如果不是削减了行走系统,单兵作战行动的总成本将超过陆军规定的200万上限。事实上,正是没有了行走系统,能源系统里的复合蓄电池用量才由最初的1.5千克提高到了2千克。
  不得不承认,没有行走系统,让“影子战士”不再那么完美。
  虽然在实战应用中,几乎没有任何一名士兵喜欢笨重的行走系统。用一些在战场上使用过行走系统的士兵的话来说,与其靠两条金属腿,还不如乘坐有4个轮子的越野车。这正好反映出了行走系统的尴尬处境。在战术行动中,行走系统因为过于笨重,很难起到真正的作用,因此士兵在作战的时候,都会放下行走系统。而在长途行军中,行走系统的效能比不上任何一种军用车辆,甚至不如民用车辆。也就是说,只有在执行需要负重、而且前往车辆到达不了的地方,甚至连垂直起降运输机都到不了的地方,才有必要动用行走系统。因为这样的作战环境非常少,所以行走系统也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有人会认为,为行走系统装上装甲,就能提高单兵防护。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42/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