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108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81/1195

  问题是,两国同盟的本质不仅仅是在经济层面与技术层面上合作。严格说来,狭义上的同盟指的是军事政治同盟,至少应该是军事层面上同盟。也就是说,美国要想拉拢俄罗斯的话,还得更有诚意一些,至少让俄罗斯分享美国的军事技术,特别是让俄罗斯获得一些急需的军事技术。
  要知道,到2040年,俄罗斯仍然不具备货真价实的战略防御能力。
  排除广袤的国土不说,即便以重点地区的战略防御来说,俄罗斯只具备有限的大气层内拦截能力,不具备轨道空间拦截能力。更重要的是,按照军情局的估计,到2040年,俄罗斯最多只能确保莫斯科与圣彼得堡的安全,而且在两个方向上,最多只能同时拦截50个目标。毫无疑问,这样的拦截能力在世界大战中等于摆设。要知道,即便是共和国的战略弹道导弹以最低标准携带核弹头,也能同时携带10个以上的诱饵弹头,并且通过末段助推器弹道修正技术,让末段助推器分解成为具有诱饵效果的数十个大碎片。如此一来,最多只需要5枚导弹就能使莫斯科或者圣彼得堡的战略防御系统饱和,完成对俄罗斯最重要的两大战略中心的战略打击。事实上,也许远没有这么复杂。根据俄罗斯观察家消息报在2042年报道的一则消息,因为建设经费长期不到位,加上人才流失严重,莫斯科的导弹拦截系统已经行同虚设,根本不具备实战能力。
  对一个大国来说,这显然是不可接受的事实。
  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因为欠缺真正意义上的战略防御能力,哪怕只是针对重要城市的导弹拦截能力,俄罗斯才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不敢与共和国对着干,只能忍气吞声,任由共和国一步一步的侵吞中亚地区。
  对美国来说,这自然是拉拢俄罗斯的绝佳机会。
  根据军情局掌握的情报,从2037年开始,美国就有计划的向俄罗斯提供一些与战略防御系统有关的先进技术。因为当时美国国会还没有批准向俄罗斯出口先进军事技术的相关法案,所以很多工作都是由CIA等情报机构秘密完成的,其中就包括故意向潜伏在美国的俄罗斯间谍泄露关键技术。
  到了40年代,美俄的军事技术合作由台下到了台上。
  从2045年开始,借着《伦敦条约》第三阶段削减工作前期谈判的便利条件,美国先后向俄罗斯提供了高能激光器、等粒子束发射器、高精度光学瞄准仪等众多用来建立与改善战略防御系统的先进技术,甚至提供了几套试验性质的拦截器。根据军情局掌握的消息,俄罗斯能在2051年进行第一次地基激光拦截试验,就与美国的帮助有密切关系,不然俄罗斯不可能在这个时候获得地面拦截能力。当时,军情局甚至认为,在试验中击落来袭导弹的拦截器不是俄罗斯生产的,而是由美国提供的。虽然这一猜测后来被排除,但是美国肯定派人参加了试验,并且发挥了重大作用。
  当然,除了战略防御系统之外,美俄军事合作还深入到了其他各个领域。
  别的不说,以在陆军建设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高强度合金装甲来说,在国内产能一直无法提高的情况下,美国当局在2041年就批准相关企业到俄罗斯开厂,美国国会则在第二年批准了以联合生产方式向俄罗斯输出技术的法案。正是如此,在2045年之前,俄罗斯成为继共和国与美国之后,第三个掌握了高强度合金生产工艺的国家。在此基础上,俄罗斯才在2049年的时候提出了陆军大换装的设想,即用全新设计的地面主战平台,取代已经在俄罗斯陆军中服役了30多年的T-95式主战坦克与BMP系列步兵战车,使俄罗斯陆军一步迈入轻型化时代。
  不管是什么合作,只有在对双边都有利的情况下,才能维系长久。
  军事合作也不例外。
  表面上,美国在为俄罗斯排忧解难,通过各种手段,让俄罗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大国。实际上,美国也在合作中获益。
  以帮助俄罗斯建立战略防御系统来说,美国就获益匪浅。要知道,按照相互确保摧毁的“恐怖平衡战略”,只要共和国与美国相互扔核弹头,双方都不会放过其他具备在核大战之后称霸的大国,比如俄罗斯。因为俄罗斯已经与美国结成了同盟关系,所以美国不会主动打击俄罗斯。问题是,共和国没有选择的余地,在打击美国的时候,还得让俄罗斯回到石器时代。如此一来,如果能够帮助俄罗斯建立起相对完善的战略防御系统,共和国就得在俄罗斯身上花掉更多的核弹头。在弹头总量一定的情况下,这就意味着投向美国本土的核弹头将大大减少。虽然从理论上讲,这不会使美国完全逃避打击,毕竟美国仍然是共和国的头号打击对象,但是至少能够降低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受到的压力,使美国受到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从而为美国在战后崛起、并且再度称霸奠定基础。
  战略方面如此,战术方面也是如此。
  拿与俄罗斯联合生产高强度合金来说,美国本土的产能提不上去,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缺乏几种必要原料。虽然美国也是全球3个拥有全部矿产的国家之一(另外两个就是俄罗斯与共和国),但是这几种至关重要的稀有金属的储量却不多,加上共和国的资源企业霸占了全球稀有金属矿藏的大半江山,所以美国只能把希望放在俄罗斯身上,通过输出技术获得俄罗斯的资源。正是如此,在2043年,美国加快了陆军换装步伐,并且在2050年的时候提出了全面换装的设想。要知道,如果没有来自俄罗斯的资源,美国几乎不可能在这个时候为陆军大换装。
  归根结底,军事同盟只是政治同盟的前奏。
  虽然按照国际惯例,军事同盟应该建立在政治同盟之上,毕竟军事是政治的延续,没有政治同盟,也就不可能有军事同盟,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比如在大国合作中,军事同盟往往会成为政治同盟的前提条件。比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正是因为在军事上遇到了同样的强敌,原本在政治上完全对立的英国与苏联才结成同盟。
  从基本层面上看,美国与俄罗斯的同盟关系实际上也是因为有同一个强敌。
  2050年,两个超级大国摆开架势,纷纷为战争做准备的时候,美国朝野上下就出现了是否应该与俄罗斯结盟的声音。因为不管从哪个方面看,俄罗斯不但不可能成为共和国的盟国,反而有可能成为共和国的敌人,所以在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下,美国没有理由不与俄罗斯结盟。加上前面10多年的密切经济往来,以及在以军事领域为主的技术交流的前提条件下,美国更应该提高与俄罗斯的关系,将俄罗斯当成盟友看待。
  重要的是,美国没有急着走出这一步。
  众所周知,俄罗斯是共和国的邻国,而且是最后一个还能对共和国构成现实威胁的邻国。如此一来,如果美国明目张胆的与俄罗斯结盟,共和国当局肯定连想都不用想,就会在两国签订同盟条约之前,出兵攻打俄罗斯,甚至会为此单独发动一场战争。虽然这对美国有好处,至少能够为美国争取到更多的时间,但是也会使美国丧失最重要的盟国,从而使美国在下一场战争中失去援手。更重要的是,俄罗斯当局也不是笨蛋,绝对不可能在美国与共和国正式开战之前与美国结盟。
  正是如此,直到2056年,即俄罗斯与共和国翻脸之后,美国才迈出了结盟的第一步。
  当年10月,也就是在裴承毅访问法德意三国之前,美国国务卿以总统特使的身份在访问了哈萨克斯坦之后顺道访问俄罗斯,在莫斯科与俄罗斯总统签署了具有同盟性质的《莫斯科条约》。
  正是如此,1个多月后,裴承毅去了法德意,并且在罗马表现得极为高调。
  由此可见,2056年的哈萨克斯坦事件,算得上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诱因之一。
第五章
众望所归
  如同30年前的2027年换届选举,面对强大的外来威胁,共和国民众选出了一位最有可能率领共和国战胜强敌的领导人。
  按照新的选举方法,大选在7月的第一个周末结束后,当选人将在7月最后一个周一宣誓就职,而且是在新落成的大会堂,在全体代表面前,面对共和国国徽,向共和国宪法宣誓就职。
  虽然这只是一种仪式,但是作为一种神圣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仪式,依然备受关注。
  当裴承毅走进大会堂,走上讲台的时候,特许入场采访的记者立即将镜头对准新任共和国国家元首,闪光灯顿时闪成一片。此时此刻,很多守在电视机前的共和国公民,特别是那些年纪在45岁以上的共和国公民,都会想到30年前,让共和国焕然一新的王元庆也是在万众瞩目下成为了国家元首。虽然裴承毅与王元庆有很多不同,比如一个来自军旅、一个却与军队毫无瓜葛,一个奔放豪迈、一个谨慎稳重,但是无论是谁,看到的都是两人身上的共同点,少年出名、铁腕作风等等。正是这些能够给人标榜的特点,让人将裴承毅与王元庆联系在了一起,甚至有人认为,裴承毅将成为第二个王元庆。
  对众多西方国家来说,王元庆不是靠政治改革成名,而是靠日本战争成名。
  要知道,王元庆是第一个在上任伊始就发动战争,几乎将拥有世界第三大经济实力与上亿人口的日本连根拔除。虽然在共和国周边,除了俄罗斯之外,再无日本这样的世仇加夙敌,但是此时此刻的共和国,正顶着凛凛北风,别说疑心病重的西方新闻媒体,就连很多共和国的新闻媒体都担心,裴承毅会在上任之后拿俄罗斯祭旗。考虑到裴承毅的军人背景,加上他在共和国利益集团中所扮演的角色,早就有人担心,裴承毅会效仿、甚至超越当年的王元庆。
  正是如此,7月30日,本月最后一个周一,共和国新都大会堂才成为世界焦点。
  闪光灯下,身着一套无衔夏常服的裴承毅向着998位来自全国各地与各行各业的全体代表大会代表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刹那间,会堂内安静了下来,只剩下了还在无声闪烁的光芒。
  会场外,全世界都在此时安静了下来。
  根据事后统计,仅在共和国,就有5亿4500万人收看了裴承毅的就职演讲,全世界则有大约29亿观众收看了现场直播,超过了2054年夏季奥运会与2056年足球世界杯的开幕仪式。客观的讲,裴承毅就任共和国国家元首,绝不仅仅是共和国一国的事情。作为共和国的盟国,所有集约集团成员国与准成员国都会受到影响。作为共和国的敌对国,美国与西约集团成员国也会受到影响。哪怕是欧盟、巴西、南非、埃及等等保持中立的国家,也会受到影响。
  在收看新闻节目的时候,观众心里都有一个问题。
  那就是,裴承毅会不会在就职宣誓上正式向俄罗斯宣战,或者发表类似宣言。
  虽然这样的事情在共和国从来没有发生过,哪怕是当年的王元庆,也是在正式成为共和国国家元首之后,才向日本宣战,但是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裴承毅是一个比王元庆还要强硬百倍的领导人,是一个更加敢作敢为的领导人,更是一个特立独行的领导人,也就有可能做出惊世骇俗的事情。
  事实上,在5年国防部长、5年安全副总理与5年副元首的15年从政期间,裴承毅确实做了很多惊世骇俗的事情,而且很多至今都让人无法理解。
  比如在2042年到2047年担任国防部长期间,裴承毅连续3次建议顾卫民,不要将伊拉克与叙利亚纳入集约集团,并且最终产生效果。到2057年,也就是裴承毅当选国家元首的时候,这两个中东国家都不是集约集团正式成员国。虽然现在看来,裴承毅的建议确实很有意义,不管怎么说,伊拉克与叙利亚首先是阿拉伯国家,集约集团不排斥伊斯兰国家,却不可能真正吸收阿拉伯国家,从而成为阿拉伯世界统一大业的敌对势力。要知道,即便是世纪初的美国,也没有让任何一个阿拉伯国家加入由美国主导的政治军事联盟,最多只是单独与几个阿拉伯国家签署了同盟条约。但是在当时看来,裴承毅的这一建议确实让人觉得匪夷所思。按照绝大部分人的想法,共和国刚刚帮助叙利亚打败了入侵的美以联军,并且帮助伊拉克解决了库尔德人问题,在中东地区与阿拉伯世界中的影响力如日中天,趁势吸收两国加入集约集团也不为过。
  如果说担任国防部长的时候只是小试牛刀,那么在安全副总理的位置上,裴承毅的很多作为就让人更加难以理解了。比如在2049年的时候,裴承毅让20多个持续了数年到十数年、耗资数亿到上千亿元的军事装备项目下马,其中很多又在2051年的时候,以重新立项的方式启动,就让人无法理解。
  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由空军与天军共同投资开发的X20项目。根据共和国官方公布的消息,X20项目原本用来替代X18项目,由空军主导,随着技术水平提升,特别是几项关键技术得到解决,X20项目成为了由空军与天军联合开发的空天战机项目。如果一切进展顺利的话,最迟在2054年就能研制出第一种具备完整作战能力的空天战斗机。对于正在激烈进行的军备竞赛来说,如果共和国能够在2054年装备第一种空天战斗机,很有可能在2055年获得战略优势,打美国一个措手不及。
  问题是,裴承毅却在2049年取消了这个项目,在1年多之后的2051年初由重新启动了代号为“Y55”的空天战斗机研制项目。在很多人看来,这等于让共和国的空天战机研制工程平白无辜的浪费了将近2年的时间。虽然有人从共和国战争准备的总体情况,也就是无法在2055年的时候完成所有准备工作这个角度来看,为裴承毅故意拖延空天战斗机研制工程找理由,但是空天战斗机项目与战争准备工作是被包含与包含的关系,即空天战斗机项目只是战争准备工作的一部分,提前完成研制工作,对战争准备并无害处,没有任何理由要到战争爆发前的一刻才研制成功吧。也有人找过其他的理由,都显得苍白无力,所以很多人都认为,裴承毅在这个问题上犯了大错误。
  因为裴承毅出任安全副总理时,颜靖宇已经上台执政,而颜靖宇的第一届任期中,与他搭档的是来自辽宁省的前省长,也就是说,国家副元首没有什么实权,只是个摆设,而负责国务院工作的阎尚隆又只管外交,对安全问题从不过问,所以裴承毅成为了安全方面的头号负责人,对共和国的国防建设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也为他后来出任副元首,并且继续负责安全工作打下了基础。
  正是如此,在2047年到2057年的10年间,共和国的国防政策没有大的变动。
  如同外界所看到的,在这10年间,共和国一直在为战争做准备,而且最高负责人就是裴承毅,而不是住在元首府里的颜靖宇。正是如此,外界才会相信,作为一个雄才伟略的领导人,裴承毅绝对不会甘于寂寞。与当年在半岛战场上一样,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对一个军人出身的领导人来说,在上任伊始就发动战争,也算不上什么怪事。更重要的是,因为这是共和国的第一次直选,所以在2056年12月初到2057年6月底的半年间,裴承毅跑遍了共和国的所有省份,以及所有大中城市,像西方国家的领导人那样,在大选前通过巡回演讲的方式争取选民的支持。也就是说,在此期间,裴承毅必须拿出一个具有号召力、能让选民把票投给他的执政纲领,而他的执政纲领就是以“安全”为核心,以捍卫国家与民族利益为己任。联想到2056年上半年发生的哈萨克斯坦军事政变,以及俄罗斯一意孤行的做法,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裴承毅会拿俄罗斯开刀。
  用CNN的评价来说,32岁时,还仅仅是共和国陆军上校的裴承毅就能指挥数十万大军横扫朝鲜半岛、围歼美韩联军、翦除韩国,33年之后,身为共和国国家元首的裴承毅,绝对有发兵俄罗斯,称霸欧亚大陆的雄心与魄力。如果考虑到在这33年间,共和国国力的全面飞跃,裴承毅更是没有任何后顾之忧。
  对此,CNN还做了详细分析,即共和国有没有能力“一战灭俄”。
  首先要考虑的,绝对不是俄罗斯的广阔疆域。要知道,印度战争期间,刚刚实现了轻型化的共和国陆军就证明,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广阔的青藏高原都挡不住地面部队的进攻步伐,而中东战争时期,已经实现了空中化的共和国陆军更是证明,距离已经不再是天然战略屏障。如果考虑到在中东战争的15年之后,共和国陆军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就连主战装备都换了样,更不会有人认为,巨大的战略纵深能够成为俄罗斯对抗共和国,并且击败共和国的强大基础。
  客观的讲,共和国首先要考虑的,还是俄罗斯的战略打击力量,即核武器。
  因为按照第二阶段削减工作结束时的核查情况,所有核大国未销毁的核弹头都将集中管理,并且向其他核大国申报存放地点,所以俄罗斯库存的上万枚核弹头对共和国基本上没有什么威胁,不管怎么说,共和国要向俄罗斯开刀,肯定会在第一时间,或者说在俄罗斯动用库存核武器的时候,对俄罗斯的核武器库进行战略打击。
  如此一来,俄罗斯的战略打击部队中,真正能够派上用场的,只有按照条约该在第三阶段销毁的那1320枚核弹头与775件战略运载工具。如果按照运载工具计算,俄罗斯还有3艘战略核潜艇(每艘携带20枚潜射战略弹道导弹)、30架战略轰炸机(每架携带12枚空射巡航导弹)、与360枚陆基战略弹道导弹(部署在固定发射井内的有120枚,其余240枚机动部署)。在这些运载工具中,真正具有威胁的只有3艘战略核潜艇、以及6个战略导弹旅的240枚机动部署的弹道导弹。
  因为在第二阶段削减工作结束之后,俄罗斯将全部战略核潜艇转移到北方舰队,所以即便共和国无法向北冰洋与北大西洋派遣攻击潜艇,也不用担心俄罗斯的战略核潜艇。原因非常简单,从北冰洋或者北大西洋发射的潜射弹道导弹至少需要飞行20分钟,才会落到共和国本土,在此期间,共和国的天基拦截系统、亚轨道拦截系统与地面拦截系统能够对来袭的导弹与核弹头进行5次拦截,将拦截成功率提高到99%以上,而且能够同时拦截上千个目标,而3艘俄罗斯的战略核潜艇最多只能投射360枚核弹头与600个假目标,不具备突破共和国战略防御系统的能力。事实上,俄罗斯战略核潜艇的威胁对象本来就不是共和国,而是近在支持的英法与美国。
  也就是说,共和国实际上只需要担心俄罗斯的240枚机动部署的战略弹道导弹。
  按照条约规定,在第二阶段削减工作中,俄罗斯的所有机动部署的战略弹道导弹都只能携带1枚弹头,即以单弹头导弹的方式进行部署。虽然条约中没有限制诱饵的数量,即俄罗斯可以钻条约的空子,通过增加诱饵弹头的数量来提高真弹头的突防效率。事实上,几个核大国都是这么做的,在削减真弹头的同时,大大提高诱饵弹头的数量。但是240枚战略弹道导弹最多只能投射3000个左右的弹头,而共和国面向俄罗斯的战略防御系统,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拦截来袭的数千个目标。按照共和国公布的相关数据,即便在面对具有变轨道机动能力的战略弹道导弹的时候,共和国的战略防御系统都能分5次对来袭目标进行拦截,仅第一次拦截就能摧毁上千个目标。因为首次拦截对付的是运载工具,而非弹头,所以俄罗斯的两百多枚战略弹道导弹能否离开大气层都是个问题。
  总而言之,在美国都没有把握突破共和国的战略防御系统的情况下,实力比美国差了很大一截的俄罗斯肯定更没把握。
  按照外界猜测,俄罗斯要想对共和国保持战略威胁,只有钻条约的空子。
  最明显的,就是利用条约没有对第五代战术核武器,也就是以催化金属氢为爆炸物的新式炸弹做任何限制,大量装备威力惊人的战术武器,使共和国在出兵侵犯俄罗斯的时候必须三思。
  事实上,俄罗斯确实在这么做。
  问题是,共和国最先将催化金属氢的核间能转化为战争力量,并且在印度战争期间大肆使用。即便俄罗斯已经掌握了相关技术,共和国也应该掌握了相关的对抗技术,让威力致胜的武器变得毫无用处。
  由此可见,共和国要不要与俄罗斯兵戎相见,不是军事上的问题,而是政治上的问题。
  虽然没有人认为颜靖宇是一个软弱的国家领导人,只会认为他是一个时运不济的领导人,但是在更多的人看来,颜靖宇没有在2056年向俄罗斯发难,不是时机不成熟,而是他的任期即将结束,而对俄战争不大可能在他离任前结束,所以他不得不把这个艰巨的任务留给下一任国家领导人,并且就此促成裴承毅参选。事实上,这就如同2026年,赵润东突然回心转意,把王元庆推上了国家元首的位置一样。当时,王元庆在上任之后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发动了对日战争,并且一举打垮日本。现在,裴承毅没有任何理由拖下去,完全可以在上任伊始就发动对俄战争。
  当然,把问题想开一点也一样。
  众所周知,在2040年前后,俄罗斯就倒向了美国,成为了美国的准盟国,而且一再与美国联手制肘共和国。如果没有美国的暗中支持,俄罗斯非但不敢悍然出兵哈萨克斯坦,也不可能在哈萨克斯坦策划军事政变。总而言之,发生在哈萨克斯坦的事情,实际上就是美国在幕后操控的,这就如同2035年发生在南亚次大陆上的事情一样。如此一来,共和国对俄宣战,等于拉开了世界大战的序幕。
  既然是世界大战,就得考虑共和国的战争准备工作是否到位。
  如果说,2年前,共和国的领导人还会有所顾虑。那么以2057年下半年的情况,共和国的领导人就不会有那么多顾虑了。
第六章
波澜不惊
  如果说在2055年之前,共和国与美国的军备竞赛以巨额国防开支的军事现代化建设为主,那么从2055年下半年开始,军备竞赛的重点就转向了经济领域,特别是与战争息息相关的军工领域。
  2055年7月,共和国全体代表大会就在审议中央财政预算的时候,批准了几笔与军事工业体系有关的费用,其中就包括以国家担保的方式,让20多家主要军工企业提前按照战时标准扩充生产人员,以确保在战争爆发后,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动员,将军火生产能力提高好几倍。到了2056年初,在军事委员会的提议下,全体代表大会通过了一项旨在确保军工企业的法案,即在得到特别授权之后,政府可以动用行政权,扩大重要物资的战略储备量,并且优先为军工企业提供生产原料。到2056年7月,全体代表大会再次通过了一项给军工企业带来巨大优惠的政策,即军工企业在按照战时标准招募工人之后,政府将在提供财政补助之外,给予同等规模的减税,以促进军火企业扩大产生、提升生产效率、培养技术工人的积极性。到2057年初,军事委员会通过了一项重要的临时性法案,即在对国家的军火储备情况进行全面调查之后,根据实际情况,制订一份新的战争储备方案,以提升国家在突然爆发战争的情况下的应对能力。总而言之,在短短两年内,共和国当局通过了众多与提升国家战争潜力有关的法案,使国家经济加速转入战时轨道。
  与共和国相比,美国的举措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
  众所周知,在综合国力不如共和国的情况下,美国的胜算并不大,因此在战争准备阶段,美国不但更加积极,也更加卖力。虽然与共和国当局一样,美国从未承认在为战争做准备,但是从美国的政坛局势来看,早在2040年,也就是兰德斯领导的共和党在大选中击败了民主党之后,美国的利益集团就明确了方向,即美国必须提前为战争做准备,而且得投入更多力气,才有可能在下一场战争中取胜。仅仅1年之后,中东战争就让美国的利益集团认识到,在与共和国的较量中,美国各界只有团结一致,才有可能战胜这个自立国以来最为强大的对手。在此之后,连续16年,哪怕期间发生了民主党解体等重大事件,在美国执政的仍然是共和党,直到2056年,由杜奇威担纲的民新党才在大选中胜出,足以说明,美国上下、至少是美国的利益集团已经团结一致。
  毫无疑问,美国本来就是一个由利益集团控制的国家。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81/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