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110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03/1195

  必须承认,资源肯定是越多越好。
  因为拥有世界各国中最丰富的自然资源,所以俄罗斯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
  在逐步淡出国际航天发射市场的时候,为了确保国家安全,俄罗斯当局一直以政府补贴的方式,鼓励航天企业自主创新,并且通过推动国家战略防御系统的建设工程,为航天企业提供订单。问题是,政府扶持无法提高生产效率,也就无法降低发射成本。面对高昂的发射费用,在建设国家战略防御系统的时候,俄罗斯自然不像外表那样财大气粗,在各个方面都精打细算,尽量降低系统成本。因为导致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在航天发射上,所以俄罗斯当局首先想到的就是减少发射次数,准确地说,是降低系统质量,用最小的发射量来组建战略防御系统。
  这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只是实际意义肯定有待商榷。
  众所周知,战略防御系统本身就是超级大国的“烧钱机器”。根据共和国官方公布的数据,国家战略防御系统分为三个大阶段与八个小阶段,前后总共投入资金1050万亿元,即便扣除通货膨胀因素,以2020年的币值计算,也高达380万亿元,相当于当年共和国国民生产总值的4.2倍。虽然美国当局没有给出确切的统计数据,但是其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总投入也不会低到哪里去,以2020年币值计算,在80万亿到100万亿美元之间,大约为当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5倍。
  问题是,投入巨大是个问题,共和国与美国舍得投入又是一个问题。
  事实上,早在国家战略防御系统与国家导弹防御系统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共和国与美国就有相关专家提出,系统设计过于复杂,必然导致建设成本居高不下,如果能够适当提高系统的整合度,就能在不明显降低系统拦截能力的前提下大幅度缩减开支。因为这两套世界上最强大的战略防御系统在设计的时候均根据局势变化,留有适当冗余。比如战略防御系统设计时要求能够一次拦截3000个目标,分批次拦截则能对付上万个目标,而到建成的时候,即便美俄法英以巴等等有核国家同时向共和国发起进攻,只要没能在5分钟内发射所有战略导弹、准确地说,是所有携带了核弹头的战略运载工具不能在5分钟内进入到打击共和国本土的范围之内,国家战略防御系统就能将其全部拦截下来,且总体拦截成功率不低于95%,相当于在遭到10000枚核弹头攻击的情况下,只有500枚弹头漏网。
  因为在国家战略防御系统后面还有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与战场导弹拦截系统,而这两套系统对来袭目标的拦截效率均在90%以上,所以漏网的500枚弹头中,最多只有5枚弹头能够落下,并且在共和国本土重要目标上空爆炸。以世界大战的标准衡量,即便遭袭的是5座特大城市,也不会对共和国的战争潜力造成太大影响。
  同样的,美国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以及作为战役与战术级别的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与战场导弹防御系统也具有类似的拦截能力,基本上能够保证在遭到全面核打击的情况下,将损失降到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
  因为核大国都奉行捆绑政策,即在进行战略打击的时候,绝对不会仅仅针对敌国,而会对其他核大国、有核国家、甚至有能力制造核武器的国家进行毁灭性打击,以确保在核战争之后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立即制造出核武器,从而成为世界霸主,所以在全面核战争中,不管是共和国还是美国都不可能遭到其他核大国与有核国家的全面打击。换句话说,真要爆发核战争,在共和国本土上爆炸的核弹头肯定不会超过5枚。
  由此可见,提高系统整合度,适当降低拦截能力不会对国家安全造成实质性影响。
  问题是,共和国与美国都没有这么做。
  原因很简单,提高系统整合度所产生的问题中,降低拦截能力只是其一,而且只是次要影响。从军事系统的角度考虑,提高整合度对战略防御系统产生的最大影响应该是降低了系统的可靠性,也就是系统生存能力。
  众所周知,战略防御系统是大国的安全基石,更是大国在全面战争中的生存保障。
  如此重要的军事系统,肯定是对手的头号打击对象。实际情况也正是如此,共和国与美国在建设战略防御系统的同时,都将摧毁对方的战略防御系统当成头等大事,不然也不会开发战略防御系统的进攻能力。如此一来,双方在将战略防御系统向攻防兼备的方向发展的时候,都得致力提高系统本身的生存能力。事实上,正是这个原因,在天基拦截系统具有最佳作战效能,而且能在不遭到攻击的情况下,用最低的成本完成防御任务的情况下,共和国与美国都没有放弃空基与地基(海基)拦截系统的根本原因。要知道,天基拦截系统是所有子系统中生存能力最差的一个,也是最容易遭到打击的一个。如果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一个子系统上,也就不能称其为战略防御系统了。
  问题是,天基拦截系统确实拥有最高的作战效率。
  受此影响,共和国与美国不但没有放弃天基拦截系统,还在想方设法的提高天基拦截系统的生存能力,而最主要的办法就是提高系统冗余,并且分散部署,即便在部分设施遭到破坏的情况下,仍然具备相当的拦截能力。
  可以说,这也是天军建设成本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
  拿共和国国家战略防御系统的天基拦截系统来说,仅拦截部分就由270颗在轨卫星组成,加上探测系统、通信系统、校准系统、欺骗系统等等,整个天基拦截系统的在轨卫星超过了1000颗。在这些卫星中,大部分都要求具备轨道机动能力,以及10年以上的在轨工作时间,所以卫星的平均质量在15吨以上,其中最大的超过50吨,最小的也有5吨。平均算下来,1000颗卫星的总质量在15000吨以上。即便以共和国的航天实力,要将15000吨的卫星送上绕地轨道,也是一笔不菲的支出。更重要的是,这些卫星的平均服役寿命在15年左右,也就是每15年要更新一次。即便不考虑增强系统性能,每年也要发射总质量1000吨的卫星,也就是相当于用运载能力为50吨的大型运载火箭发射20次。因为并不是所有卫星都在近地轨道上工作,所以实际发射次数要多得多。即便按照20次计算,一年用在卫星发射上的费用都高达数百亿元,加上卫星本身的制造成本、地面系统的维护成本、人员费用等等,天基拦截系统的年均维持费用高达数千亿元人民币,相当于2050年共和国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一。如果只是一次性投入,还不算大问题。要命的是,这是持续投入,即每年都要拿出国民生产总值的1%来维持天基拦截系统,持续几十年,别说俄罗斯,就连共和国都承受不起。
  由此可见,对俄罗斯来说,建设战略防御系统的唯一出路就是缩小规模。
  因为天基拦截系统在战略防御系统中占大头,所以控制天基拦截系统的规模,即提高系统整合度,成为俄罗斯当局的不二选择。说得不好听一点,以俄罗斯的实力,即便俄罗斯当局知道这么做等于自毁长城,也只能忍痛割爱,不然就只能放弃天基拦截系统,也就等于放弃了国家战略防御能力。
  在尽量保证系统拦截能力的大前提下,提高整合度肯定得从削减辅助系统着手。
  说直接一点,就是把没有必要单独存在的辅助系统整合到拦截系统中去,以此减少航天发射量与日后的维持成本。举个比较简单的例子,俄罗斯的天基拦截系统就没有单独的校准卫星,而是依靠全球定位卫星系统与设置地面定位站为拦截卫星定位。又比如,俄罗斯的天基拦截系统没有单独的通信系统,而是通过为军事通信卫星网络设置特殊命令,优先保证拦截系统的通信渠道来保证系统间的信息交换能力。事实上,探测系统与欺骗系统也是依靠原有的军事卫星、或者直接整合到了拦截卫星里面,并没有形成单独的系统。也就是说,俄罗斯的天基拦截系统,实际上就是一个只有拦截系统的单一防御系统。毋庸置疑,这种类似于光杆司令的拦截系统的生存能力肯定不怎么样。
  正是如此,早在20年前,一些俄军将领就声称,俄罗斯当局一再降低国家战略防御系统的投入,是在拿国家安全开玩笑。
  在2056年之前,战略防御系统的问题还没有引起俄罗斯高层的重视。
  直到去年的哈萨克斯坦事件之后,俄罗斯当局才意识到,一套可靠的战略防御系统才是确保俄罗斯国家安全的关键力量。在这个大背景下,俄军组织了一次针对性演习,而得出的结论是,在全面战争中,俄罗斯的战略防御系统没有生存的机会。虽然这一演习结果立即引起俄罗斯当局高度重视,但是事关俄罗斯的国家安全,所以并没公布,而且在短短1年多里,也很难使战略防御系统的生存能力得到实质性提高。
  战争爆发前,所有问题还藏在水面之下。
  战争打响后,所有问题都浮了上来。
  因为军事通信卫星系统遭到攻击,处于全面瘫痪状态,所以俄罗斯天军司令部根本无法向拦截卫星系统下达攻击指令。也就是说,短短数分钟,俄罗斯战略防御系统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就成了摆设。更重要的是,通信环节出了问题之后,俄罗斯天军司令部不但无法了解其他军事卫星系统的情况,还不敢贸然发起战略反击。虽然与克里姆林宫联系只需要几分钟,但是就在这几分钟里,俄罗斯的军事卫星系统遭到了毁灭性打击。这其中,自然包括天基拦截系统里的拦截卫星。
  莫斯科时间18点左右,契力亚科夫接到了天军司令杜可夫的电话。
  虽然俄罗斯总统的第一反应是最重要的战略系统遭到突然打击,而按照国家战略反击程序,应该立即发起反击,即对共和国进行报复性战略打击,但是在开口前,契力亚科夫就冷静了下来,因为他知道,如果不是系统故障,而是共和国发起了战略打击,那么俄罗斯的战略报复就将成为共和国全面战略打击的理由。拼战略打击实力,俄罗斯远不如共和国,拼战略防御实力,俄罗斯更加比不上共和国。真要全面开打,恐怕所有射向共和国的战略弹道导弹都会在俄罗斯本土上空爆炸,而所有射向俄罗斯的战略弹道导弹,也会在俄罗斯的大地上开花。
  也就是说,战略报复,实际上就是自取灭亡。
  冷静下来后,契力亚科夫下达了第一道命令,即彻底查清楚军事卫星系统的状态,确定损伤情况。
  下达这道命令的时候,契力亚科夫已经在赶往战略指挥中心的地铁上了。
  18点10分,契力亚科夫联系上被紧急接往另外一处战略指挥中心的乔德诺维奇,以及其他得到重点照顾的要员,并且与众人紧急磋商了当前情况。
  由于局势万分紧张,讨论5分钟后,契力亚科夫就下达了最高战略动员令,让俄罗斯陆军、海军、空军与天军的战略部队进入最高战备状态,即做好发起攻击的准备,能够在接到命令之后立即发射导弹。
  毫无疑问,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命令。
  俄罗斯仍然拥有数百枚战略弹道导弹、数艘战略潜艇与数十架战略轰炸机,以及由这些运载工具携带的上千枚核弹头。如果算上储存起来,暂时还未销毁的核弹头,以及战术核弹头,俄罗斯的核实力不容小觑。
  问题是,面对这么一支能够毁灭整个人类文明的恐怖力量,共和国会掉以轻心吗?
  站在共和国的立场上,战争开打之后,摧毁俄罗斯的战略打击能力肯定是首当其冲的要务,而打击俄罗斯的军事卫星系统只是第一步,要达到目的,还要再接再厉,比如彻底摧毁俄罗斯的战略武器系统。
  要摧毁俄罗斯的战略武器系统,就要确定俄罗斯战略武器系统的确切位置。
  要在上千万平方千米的俄罗斯国土上找到那些导弹发射车,以及在数百万平方千米的海域内找到几艘战略潜艇,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引蛇出洞。当然,以实际情况来说,应该称其为打草惊蛇。
第三十八章
定位
  契力亚科夫等俄罗斯军政要员纷纷前往战略指挥中心等紧急避难所的时候,在这场战斗中唱主角的共和国天军正在忙着做一件事情:确定俄罗斯战略打击力量的精确位置,为紧接着到来的战略打击提供情报支持。
  搜索与跟踪其他国家战略打击力量,一直是大国的主要军事话题之一。
  别说战争时期,即便在和平时期,像共和国的军事情报局、美国的中央情报局、俄罗斯的国家安全局、欧洲的情报安全总局(由法德意等欧洲集体安全组织成员国的情报部门合并而来的情报机构)等世界知名的强力情报机构都会花很大的力气去刺探敌国情报,搞清楚敌国战略打击力量的部署情况。
  越受重视,意味着越发艰难。
  可以说,确定其他国家战略打击力量的精确位置,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暂且不说藏在深海里的战略潜艇与在蓝天中翱翔的战略轰炸机,仅仅是陆基战略导弹,也很难发现与定位,特别是机动部署的弹道导弹全面取代固定发射井之后,要想确定一个大国的战略弹道导弹部队的准确位置,不比登天容易多少。虽然从理论上讲,在遭到攻击的时候,部署在发射井内的弹道导弹的生存能力超过了导弹发射车,而且固定部署的弹道导弹的打击精度要比机动部署的弹道导弹高一些,但是随着技术进步,特别是战略弹道导弹的打击精度提高到米级的情况下,相当于活靶子的固定发射井已无存在的价值。在《伦敦条约》第二阶段削减工作完成之后,所有国家的固定导弹发射阵地都被拆毁,所有固定部署的战略弹道导弹都被销毁。也就是说,俄罗斯陆军战略火箭兵早已实现机动化,保有的360枚洲际弹道导弹均部署在导弹发射车上,其中240枚公路部署、120枚铁路部署。
  虽然俄罗斯本土铁路总里程超过了3万千米,仅次于共和国与美国,但是运载战略弹道导弹的列车属于“军车”,即便在和平时期,也得到高度保护,比如在行驶的时候要精心策划路线,休整的时候要得到充分保养,所以运载120枚导弹的30辆列车必须以军事基地为依托。显然,这绝对不是普通的军事基地。比如为了对导弹进行正常维护,基地里面至少得有一座能够完全隔绝辐射与有毒物质的厂房。在俄罗斯全境,能够支持“战略列车”的军事基地不会超过10座。也就是说,只需要密切监视这10座基地,留意进出列车,并且对其进行持续跟踪监视,再加上一点点时间就能确定那30辆运载弹道导弹列车的具体身份。如果在几十年前,最大的麻烦就是“持续监视与跟踪”,毕竟那些军事基地在俄罗斯腹地,持续监视不容易,持续跟踪更不容易。随着技术进步,特别是军事侦察卫星的性能得到大幅度提升之后,这一问题迎刃而解。可以说,以共和国的战略侦察能力,早在10年前就掌握了俄罗斯铁路机动战略导弹的部署情况,确定了30辆列车的具体身份,并且对其进行了不间断的跟踪与监视。
  真正麻烦的,还是那些公路机动战略弹道导弹,也就是常说的导弹发射车。
  如果俄罗斯的导弹发射车还停留在世纪初的水平,这个问题还不算太大。要知道,世纪初的导弹发射车都有非常明显的特征。比如“白杨M”的8轴MAZ-79221三用发射车长20多米,运载导弹时的总质量上百吨,在分辨率为0.1米的侦察卫星眼里,其特征显得再明显不过了。问题是,到21世纪中叶,得益于技术进步,战略弹道导弹发射车的特征就不再那么明显了。归根结底,还是战略弹道导弹自身的质量大大降低,从而使其三用发射车的尺寸与质量都得到了控制。比如SS-48的发射质量就只有14吨,不到SS-27(即“白杨M”)的三分之一,加上发射筒,也只有16.5吨,按照承载系数0.3计算,SS-48导弹发射车的总质量仅为55吨,差不多为“白杨M”的一半。在陆地上,100吨的8轴重型车辆肯定要比仅有55吨的4轴或者6轴车辆显眼得多。
  除了导弹发射车的特种不那么明显之外,公路机动部署的范围也要广阔得多。
  俄罗斯的公路通车里程超过20万千米,其中能够供50吨级重型卡车通行的大约有5万千米。虽然导弹发射车也需要足够的后勤保障与支援,比如在需要对导弹弹头进行检查的日常维护时,需要完备的辐射屏蔽设备,不然弹头发出的辐射足以暴露其行踪。又比如导弹火箭发动机需要做定期检查,必须在无尘环境下进行,也就需要无尘车间。正是如此,并不是所有军事基地都能支持导弹发射车,必须为其建立专门的军事基地。但是与铁路机动部署方式相比,公路机动部署的最大好处就是基地设置更加灵活,而且大多数基地都利用道路交通系统中的隧道,设在地下洞库内。比如在乌拉尔山就有上百座由隧道连接的、专门为导弹发射车服务的洞库。这种洞库不需要太大,也不需要十分完备的设施,有的只能停放一辆导弹发射车,以及必备的物资。平常时期,大部分导弹发射车都集中部署在邻近的基地,只有执行战备巡逻任务的导弹发射车会到洞库内停留,补充燃油等等。遇到紧急情况,所有导弹发射车都将离开基地,完全以洞库为支撑,避免集中活动。
  总的来说,找到240辆导弹发射车,绝对要比找到30辆导弹列车困难得多。
  当然,只要是军事设备,就不可能无迹可寻。
  比如战略弹道导弹都对储存环境有比较严格的要求,即对温度、湿度、轴向变形量与系统震动频率等等都有要求,特别是在导弹向小型化方向发展,越做越精密的情况下,对这些环境变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拿SS-48来说,要求储存环境的温度在15摄氏度到30摄氏度之间、相对湿度不超过70%,而这些要求明显无法自然形成。如此一来,对储存导弹的发射筒自然有格外要求,从而让导弹发射车具有比较突出的外形特征。更重要的是,导弹发射车必须随时为控制温度与湿度的设备供电,也就会释放出热量,如果在冬季的话,会使导弹发射车变得更加醒目。
  这些都属于外在特征,而拥有这些特征的不仅仅只有导弹发射车。
  确定导弹发射车的主要办法,与这些外在特征基本上没有关系,而是利用了机动部署弹道导弹的天生缺陷,即在发射导弹前,必须进行精确定位。
  固定发射井并不存在这个问题,只要提前装定了目标数据就能在接到命令后立即发射导弹。因为在接警之后要进行机动规避,所以要想对目标进行精确打击,首先就得确定自身的精确位置。也许有人会问,对于携带爆炸当量在20万吨以上的核弹头的导弹来说,即便精度差一点,也不会对打击效果产生多大影响。如果在打击城市、工业中心、港口、大型军事基地等等面目标的时候,确实没有多少影响。问题是,如果需要打击的是得到加固的点状目标,比如部署了导弹发射车、而且有多个出口的地下洞库的时候,就对打击精度有非常高的要求了。在此情况下,就算弹头采用了惯性加星光复合导航技术,也需要在发射之前确定自身的位置,而且越准确越好。如果必须突破敌人的导弹防御系统,更得确定自身的精确位置,以变设置最为合理的攻击弹道。
  毋庸置疑,定位就是导弹发射车的死穴。
  作为“末日武器”,不管是哪个国家的导弹发射车,肯定具备惯性、地形匹配、无线电测向、卫星导航等多种定位与导航手段。问题是,在实战中,受各种因素影响,不可能逐一使用这些方法来定位,而是同时使用几种办法,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定位工作。不管怎么说,在需要使用战略弹道导弹的时候,时间绝对是最宝贵的财富。在众多定位方式中,无线电定位系统的问题最为严重。
  按照俄罗斯导弹部队的作战守则,只有在本土已经遭到核武器袭击,必须立即对敌国进行战略报复,也就是直接打击敌国城市的时候,才不用精确定位,只要由惯性导航系统确定大致位置之后就可以发射导弹。在其他情况下,都得进行精确定位。特别是在时间相对充裕,也就是提前接到战略警报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进行精确定位,并且以精确定位数据对惯性导航系统进行校准,以便在必要的时候以最快的速度发射导弹。
  当时,契力亚科夫下达的是警戒命令,而非发射导弹的命令。
  也就是说,俄军的导弹发射车在接到命令之后,并没有发射导弹,而是按照作战守则中的规定,对导弹发射车进行精确定位。
  精确定位的方法只有两种,一是导航卫星提供的位置信息,二是无线电定位系统。
  众所周知,契力亚科夫下达警戒命令的原因就是俄罗斯的军事卫星系统遭到打击,所以俄军的导弹发射车在进行精确定位的时候,肯定无法依靠导航卫星,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无线电定位系统上。
  这种定位系统的原理很简单,那就是通过对2个以上的定点无线电台发出的无线电信号进行精确测量,再用三角函数计算自身的位置。因为是导航卫星之外唯一一种具备快速定位能力的精确定位系统,所以一直以来都受到了俄罗斯当局的重视。在俄罗斯境内,总共有上百座这种无线电台,每座电台都有两套以上的发射机,以便时刻不断的发射带有特殊编码的无线电信号。可以说,在俄罗斯全境任何一点,至少都能接受到2座电台发出的信号,为了提高定位精度,大部分地区能够接收到3座以上电台发出的信号。在接收3组不同信号的情况下,能够将定位精度提高到百米以内。当然,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导弹发射车、特别是正在行驶中的导弹发射车上的无线电定位系统还会用一种特殊办法来提高定位精度,即向邻近的电台发送一组带有特殊编码的征询信号,接收到信号的电台则会在发出的信号中增添时间信息,导弹发射车上的定位系统可以据此将定位精度提高到10米左右,并且以此来校准惯性导航系统。
  毫无疑问,接到警戒命令之后,除了趴窝的,其他的导弹发射车都上了路。
  也就是说,几乎所有导弹发射车都是在行驶途中进行精确定位的,也就会在定位的时候发出无线电信号。
  虽然定位电台本身发出的是长波信号,但是导弹发射车发出的却是短波信号。
  正是如此,刚好到达俄罗斯本土上空的电子侦察卫星才能接收到这些特殊信号。
  问题是,如何从众多信号中找出导弹发射车发出的无线电信号呢?
  这还得从2056年的那场军事政变说起。虽然当时共和国当局以大局为重,没有针锋相对的出兵哈萨克斯坦,但是作为大国,共和国不可能没有一点表示。结果就是,在共和国对俄罗斯的所作所为表现出强烈不满的时候,俄罗斯提高了战略戒备级别,甚至一度让战略部队进入警戒状态。也就在这个时候,俄军的导航卫星突然全面瘫痪,虽然最后证实是共和国的一群黑客闯进了俄军的中央数据库,瘫痪了导航卫星的控制系统,但是此举的直接结果就是刚刚接到警戒命令的俄军导弹发射车自动启动了无线电定位系统。更重要的是,当时俄军战略部队的戒备级别并不高,很多导弹发射车都在基地内,所以共和国的电子侦察卫星能够比较准确的找出导弹发射车发出的无线电信号,加上情报人员的贡献,确定导弹发射车无线电定位系统应答信号的频率就不是多难的事情了。正是如此,需要再次确定俄军导弹发射车的准确位置时,这一关键信息派上了用场。
  不得不说,在以无心对有心的情况下,俄罗斯当局没有半点胜算。
  也就在俄罗斯总统下达了战略警戒命令后的几分钟之内,俄军八成以上导弹发射车的准确位置就在共和国电子侦察卫星的掌握之中了。
  如果到此为止,前面做的事情实际上没有任何意义。
  不管怎么说,需要发出应答信号的导弹发射车都在行驶之中,电子侦察卫星只能确定其发射信号时的位置,而不可能确定其行驶路线。
  要想跟踪这些导弹发射车,还得需要另外一种军事卫星,即照相侦察卫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03/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