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114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43/1195

  与之相比,西约集团的兵力投入,特别是美军的兵力投入就很有问题了。
  要知道,在此之前,美军计划投入的地面部队不是30余万,而是超过50万,即派往俄罗斯战场的大部分主力部队都应该用在中东战场上。保守估计,受大陆战场的影响,美军在战争爆发时投入的兵力比预期的少了大约20万。虽然作为应急计划,以色列与土耳其均按照美国的要求,在战争爆发前加大了动员力度,但是以色列是一个人口不到1000万的弹丸小国,哪怕理论上拥有400万军事人员(以色列实行全民皆兵的体制,即18岁到54岁的男性公民与18岁到48岁的女性公民都是民兵,且都配有枪支),可实际只有大约100万战斗人员(即年龄在18岁到24岁,且接受过正规军事训练的男性公民),而土耳其最大的问题是较低的国民素质、与落后的国家实力,即便在理论上能够动员上千万作战人员,对战争的贡献也远远低于以色列。
  由此可见,战争爆发的时候,西约集团联军投入的兵力比计划的少得多。
  可以说,这也是在战争期间,杜奇威不断向前线增派作战力量,最终派出了近300万美国大兵的主要原因。
  除了兵力之外,西约集团联军还存在兵器、特别是先进主战武器匮乏的问题。
  根据没有得到证实的消息,在战争爆发前,也就是土耳其向共和国与集约集团、以及伊朗等共和国的盟国宣战的时候,美国当局就做出承诺,在发动中东战争之前,会为土耳其提供30个师的武器装备,而且其中半数以上都是新生产的先进武器装备。正是受到这一承诺的影响,土耳其才会在年初参战,并且在美国出兵中东之前就出兵攻打库尔德斯坦、甚至在东部地区与伊朗军队打了几场小规模战斗。事实上,美国也兑现了诺言,在7月底之前将30个师的装备全部送到土耳其,只不过大都是美军淘汰下来的、或者是已经封存了好几年的老旧武器装备,只有1个装甲师与1个机步师的装备还算得上先进(这2个师的装备也是最先送到土耳其的,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应该是准备送往俄罗斯在黑海地区的港口,因为俄军在第二轮进攻战役中迅速战败,丢掉了黑海地区的港口,加上黑海在共和国航空兵的打击范围之内,所以运送装备的船队没有前往黑海,而是转道去了土耳其的港口。有足够多的理由相信,这2个师的装备是被土耳其当局强行“接收”的)。
  可以说,缺少主战装备是制约土耳其国民军战斗力的最大因素。
  综合这些因素,可以看得出来,在中东战场上,西约集团联军不大可能按照最初的作战计划,即在南北两条战线上同时发起进攻。可以说,正是因为兵力匮乏、加上土耳其国民军的战斗力太低,杜奇威在全力增援俄罗斯,把共和国军队的主力吸引到大陆战场上去的时候,不得不调整中东战略,将全面进攻改为区域进攻,即在南面发起战略进攻,在北面以战术进攻牵制对方兵力。
  问题是,这等于将半条战线交给了最不可靠的土耳其国民军。
  如果是别人的话,犯下这样的错误还说得过去,毕竟在上战场亮相之前,没有人知道在美军指导下改革了10多年的土耳其国民军到底有几斤几两,而且在8月份之前,冲入库尔德斯坦地区的土耳其国民军表现得还算不错。可是作为上一次中东战争的指挥官,杜奇威非常清楚土耳其国民军的分量,也就没有理由过分相信这支看上去更加强大的军队,也就不应该把关系到数百万美军与以军、乃至整个大战胜负的重要战线交给交出去。不管杜奇威是怎么想的,他都得在手里留下一支足够的预备队,而且最好是按照战役与战略,各准备一支预备队,以应付不测。
  毫无疑问,以美军在中东战场上投入的兵力,组建预备队肯定成问题。
  可以说,这也是西约集团联军的致命缺陷。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说得好听一点,就是美军没有为实现战争目的投入足够多的作战部队,说得难听一点的话,就是美军定下的战争目的过于远大,远远超过了这一时期美军的作战能力。
  从军事上讲,在实力有限的情况下,美军就应该由实力来决定作战目的。
  客观的讲,美国打中东战争的目的不是要将共和国赶出中东地区。可以说,这也是非常不现实的目的,毕竟在无法征服伊朗、或者说征服伊朗的代价过于巨大的情况下,美军永远也不可能将共和国军队赶出中东地区。前面已经多次提到,美军在中东战场上的战略目的很简单,那就是阻止共和国从中东地区西进,在共和国势力与欧盟之间建立一道屏障,从而使欧盟保持中立,或者投靠美国。由此可见,美国的战略目的实际上就是确保不被共和国赶走,而不是成为中东地区的霸主。
  首先得承认,大战爆发的时候,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处境非常不力。
  虽然在控制了黎巴嫩之后,美国完成了对叙利亚的迂回包抄,并且完善了以色列北面的战略屏障。随着约旦宣布永久中立,而且在得到阿拉伯世界支持之后,共和国与美国均在战前承认了约旦的永久中立地位,即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共和国与美国都不能攻打与入侵约旦,因此以色列的东面也有了一道比较可靠的战略屏障。但是美国在中东地区最大、也是最关键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变得更加严重,那就是以色列与土耳其被隔绝,并没有连成一片。
  从地理位置上看,以色列实际上就是一座孤岛,即便周边几个国家不会落井下石,也没有任何战略纵深可言。说得不客气一点,如果共和国愿意,甚至不需要向叙利亚部署地面作战部队,只需要在伊拉克巴格达西面大约200千米处部署几个炮兵旅,就能在数日之内将以色列炸成废墟。虽然土耳其的国土要比以色列广袤得多,而且人口众多,共和国陆军要将炮兵部署到叙利亚境内才能炮击安卡拉,要想炮击伊斯坦布尔的话,还得将炮兵部署到库尔德斯坦的西部地区(即伊斯肯德伦湾),但是土耳其的处境与北面的俄罗斯非常相似,即腹背受敌,在西面就是夙敌希腊。欧盟有可能在俄罗斯战败前出兵,希腊也就有可能在土耳其战败前翻脸。即便希腊不大可能出兵攻打土耳其,也很有可能出兵塞浦路斯、推翻由土耳其当局支持的北塞政权。
  由此可见,美军要做的,就是在共和国军队发起进攻之前,扩大中东战场上的战略纵深,确保能够在精悍的以色列国防军与庞大的土耳其国民军的协助之下,挡住共和国军队西进的步伐。再来看美军的作战行动,就能发现,集中在某个方向上发起进攻,显然不是最理想的选择。实事求是的讲,从扩大战略纵深来说,美军不但不应该集中在一个方向上,还不应该把重点放在南面,而是应该集中兵力从北往南进攻,首先占领库尔德斯坦,再南下攻打叙利亚,最终与南面的以军会师。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将共和国军队挡在小亚细亚之外,并且利用小亚细亚的复杂地理环境,抵挡共和国军队的攻击。
  不得不说,杜奇威要么是过于自信,要么是把战局看得太复杂了。
  战后,很多人在研究这位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输掉世界大战的总统时,都认为他在中东战场上错过了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暂且不说西方的战史学家怎么评价杜奇威,就连不少东方战史学家都认为,如果杜奇威能够在中东战争初期为西约集团联军订下一个更加切实可行的目的,并且合理利用相对有限的兵力,就算美国仍然会输掉中东战争,也仍然会因此失去打赢大战的最后一线希望,也很有可能让共和国在这个决定性的战场上多耽搁几年,从而使共和国为最终的胜利付出更大的代价。当然,很多西方战史学家都认为,如果西约集团联军能够在中东战场上再坚持2年,美国就很有可能以封锁、制裁、利益诱惑等等手段,让态度暧昧的欧盟以盟国身份参战,从而彻底扭转战局。
  当然,实际情况肯定要比战史学家猜测的复杂得多。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杜奇威不是没有发现犯了错误,而是没有办法纠正错误,或者说认为纠正错误将付出更大的代价。别的不说,早在16年前,杜奇威就领教过共和国军队的山地作战能力,虽然在这16年间,锐意改革的美国陆军也有了明显进步,特别是在低空突击能力上,与共和国陆军的差距缩小了许多,但是作为美国的最高统帅,杜奇威仍然不敢低估共和国陆军的战斗力。要知道,美军在进步,共和国陆军也在进步。更重要的是,在此之前,共和国陆军已经在大陆战场上证明了自己的实力,而且共和国陆军在大陆战场上的表现很容易让人相信,这支10多年没有打过仗的部队正在做热身运动,等到那些在上一场战争时还是孩子的战士熟悉了战场环境,肯定会爆发出更加惊人的战斗力。如此一来,在制订战略计划的时候,杜奇威就不会把地理因素看得太重,即不会指望小亚细亚的崇山峻岭能够挡住共和国陆军的前进步伐。要知道,早在20多年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喜马拉雅山与帕米尔高原都没有能够挡住共和国陆军。
  由此可见,杜奇威的中东战略实际上是在以攻代守。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通过积极主动的进攻来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与军事物资,使敌人不但花费时间进行防御,还得花更多的时间重新组织进攻。单纯从时间上看,这已经足够为美国争取到好几年了。换个角度看,如果没有在2058年积极发动进攻,等到共和国陆军在大陆战场上击败了俄罗斯,数以百万计的大军南下的时候,就算美国陆军倾巢而出,也很难在中东战场上挡住共和国陆军的前进步伐。以2058年下半年的局势来看,没有中东战场上的影响,俄罗斯很有可能在2059年的第一季度战败。算上调整部署的时间,共和国陆军最快能够在2059年下半年转战中东战场。到这个时候,美国最多完成第二阶段战争动员,美国陆军的总兵力不可能超过400万,也就不大可能在中东战场上挡住兵力几乎相当,而且战斗力更强大的共和国陆军。当然,真要像这个样子打下去,美国不但会在中东战场上一败涂地,还会在其他战场上遭遇惨败。比如在地面战争稳操胜券的情况下,共和国当局很有可能在2058年底全力支持太平洋战争,提高海军与天军的地位,让美国以更快的速度输掉太平洋战争。
  可以说,作为美国总统,杜奇威首先就得从整体战略的高度考虑作战行动,而不是盯着某一个战场。这一点与裴承毅完全一样,不然裴承毅也不会在积极主张以太平洋战争为主的情况下,仍然让袁晨皓在大陆战场上全力施为。两人的区别也很明显,前者一直在被动应付各种挑战,后者则在积极主动的发起挑战。
  从这个角度出发,再来看双方在太平洋战场上的作战行动,自然能够明白,为什么要在塞班岛打上几个月,然后你来我往的消磨几个月,直到2058年年底到2059年初,双方海军才再次拉开架势,为决战而来。要知道,在双方的“主力舰队”向马里亚纳群岛前进的时候,双方的地面部队已经在俄罗斯与中东地区交战,而且打得如火如荼。可以说,双方在这个时候都把欧亚大陆上的战斗当成了磁铁,希望已此来吸引对方的注意力,以便在更加重要的战场上取得优势。
  如果一定要找出重点的话,西太平洋上的那座群岛才是真正的重点!
第八十四章
海上决战
  也许有人会问,隔了几乎半个地球的两个方向上的战争会相互影响吗?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非常肯定。
  问得再深入一点,那就是两个方向上的战争到底会在多大程度上相互影响?
  这个答案就不那么直接了,因为从战略的高度讲,大战中的每一场战争多是相互关联与相互影响的,没有独立存在的战争,而相互影响的程度到底有多大,这与战争本身、以及战时情况有关。
  拿地面战争来说,大陆战争与中东战争肯定有密切关系,但是在距离中东更近的东部非洲,埃厄战争(即得到共和国支持的埃塞俄比亚与得到美国支持的厄立特里亚为争夺存在争议的边境地区爆发的战争,当时共和国与美国均派遣军队参战,只是出兵规模都非常有限)在最初阶段对其他战场上的战斗就几乎没有任何影响,而到了后期,即埃塞俄比亚军队在共和国军队的支持下攻入厄立特里亚,包围阿斯马拉后,随着吉布提爆发军事政变,这场“穷国战争”对在世界大战中的影响力就展现了出来,因为共和国不但控制了红海的南大门,还让控制着红海北大门的埃及再也无法以“共和国暂时没有进军地中海的能力”为由在战场外看热闹。
  这种小规模战争都能对其他方向上的战争产生影响,更别说主战场上的战争了。
  当然,也许有人会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即大陆战场与中东战场上的主力是陆军,而在太平洋战场上的主力是海军,相互影响会有多大?可以说,早就有人认为,共和国当局将空军与天军合并,把空军战术航空兵的战斗机分给陆军与海军,就是希望借此加强陆军航空兵与海军航空兵的实力,特别是独立作战能力,另外共和国在备战期间,将陆战队的重要性提高到陆军的高度(主要就体现在装备采购优先级别上,即陆战队享有与陆军同样的优先级别),也是希望陆战队能在太平洋战场上独当一面,不会拖陆军的后腿。
  暂且不说在和一观点是否正确,至少可以肯定,共和国确实有这样的准备。
  问题是,战前准备肯定无法完全满足战时需要。说得简单一点,如果备战工作能够准确到分毫不差的话,战争就不会爆发了,因为通过备战工作就能分出高下,何必让成千上万的官兵去流血牺牲呢?
  可以说,备战的目的就是最大程度的降低战争初期的压力。
  战争期间,很多备战工作的弊端都会暴露出来。
  客观的讲,共和国当局拆分空军,并且将世界上规模最为庞大的战术航空兵分别配属给陆军与海军,对提升陆军与海军的独立作战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别的不说,在大陆战争初期,共和国陆军航空兵表现出来的战斗力就非常惊人,不但打垮了俄罗斯空军,还在支援地面部队的战斗中超常发挥。
  问题是,这种简单的拆分并没解决最根本的问题,那就是基础保障体系。
  在和平时期的局部战争中,这个问题还不是很严重。虽然在第三次世界大战前,共和国空军并没被天军吞并,战术航空兵仍然属于空军,并且得到了统一保障,但是在共和国参与过的任何一场局部战争中,空军的战损率都不到战前装备总量的一半,也就是说,不会让共和国空军启动紧急生产机制。
  在战争时期,这就是个问题了。
  众所周知,在裴承毅向俄罗斯宣战的时候,共和国就已经启动战时机制,并且首先对军工企业进行动员。这个时候,战术航空兵分家的问题暴露了出来,即原本属于空军、只为空军服务的战斗机制造企业、航空设备制造企业与航空弹药生产企业需要同时为陆军航空兵与海军航空兵服务,而且两者都很重要。
  暂且不说战斗机的生产问题,就拿航空弹药来说,在生产力还没有完全爆发出来的情况下,到底是优先满足陆军、还是优先满足海军?要知道,直到2060年底,共和国才基本上解决了弹药生产上的问题,即能够为所有军兵种提供多到用不完的弹药,而在此之前,各军兵种的弹药需求都没有完全得到满足,因此得按照轻重顺序,精心安排弹药生产企业的生产工作。
  事实上,陆航与海航的矛盾,还只是冰山一角。
  当时,共和国当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分配相对有限的战争资源,特别是用来制造各类消耗性战争物资的贵重资源。
  当然,最重要的粮食还不是问题,共和国的粮食产量早已做到自给自足。如果不是顾卫民推行的“青山绿水工程”,大量耕地、特别是南方喀斯特地区、西北半干旱地区与北方水土保护地区的大量产量偏低、以及不太适合农耕的土地被改造成森林与草场,以及共和国的劳动成本偏高,而且民众对生活水准要求较高,导致“农作物工厂”在共和国几乎没有发展空间,不然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共和国还有能力成为全球最大的粮食生产国与仅次于美国的粮食出口国,而不是仅仅做到自给自足(到大战结束的时候,共和国的粮食净出口量不到100万吨,产出与消费基本上保持平衡)。
  从重要性来说的话,排在粮食后面的就是各类工业原料。
  严格的说来,电能是最重要的“工业原料”。在上一次世界大战中,盟国能够击败轴心国、或者说美国能够成为盟国的核心国,除了强大的国力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美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所有参战国家中,唯一不缺电的国家,也是唯一能够生产出足以制造数万架战略轰炸机与数十万架战斗机的电解铝的国家。要知道,如果以工业实力衡量的话,苏联不比美国差多少,连德国也不比美国差多少。这两个国家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足够的电能,无法生产出足够的电解铝,而电解铝又是制造先进战机、特别是重型轰炸机与先进战斗机的必须原料。按照得到普遍认识的说法,正是因为电解铝产量不过,曾经主宰欧洲天空的德国空军不得不放弃战略轰炸机,集中力量发展以俯冲轰炸机为主的战术航空兵(战术航空兵是闪电战的核心力量)。
  问题是,很多研究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战史学家都忽略了电能。
  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前40多年,可控聚变核电站的主要技术难题就得到解决,并且在战争爆发前20多年开始推广普及,到战争爆发的时候,基本上所有发达国家与主要发展中国家的电能价格都降到零,社会电力需求完全由政府承担,也就让很多人忽略了电能的重要性。
  显然,这种选择性忽视肯定是错误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开启了由能量决定胜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中,双方比拼的就是能量,而最主要的能量就是电能。一些专门研究能量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的学者甚至认为,共和国与美国在电力技术与发电能力上的差距,才是决定第三次世界大战最种结果的根本原因。
  暂且不管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必须承认,在大战期间,电能一直“供不应求”。
  虽然共和国是最先推广可控聚变核电站,并且让可控聚变核电站取代了其他所有发电设备的国家(还是第一个拆除与炸毁所有商业水电站的国家),但是受社会体制、特别是财政税收体制影响,共和国并不是第一个事先“零电价”的国家,甚至算不上第一批由政府用税收为国民免费提供电能的国家。直到2037年,也就是顾卫民上台后,随着由王元庆推行的第一阶段政治改革落实,中央与地方财税制度改革完成,才在几个省进行“零电价”试点改革,而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零电价”,又是十年之后的事情了。当然,这对共和国的电力企业建设没有太大的影响,到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共和国不但是世界上最大的电能消费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电能供应国与最大的电能进口国。前两个“最”还让人觉得很好理解,最后一个“最”就有点让人难以理解了。
  共和国能够成为最大的电能进口国,除了出于经济上的考虑之外,主要还是出于大战时期的战略安全。
  早在2047年,也就是裴承毅成为国家副元首的时候,颜靖宇就采纳了他的建议,以国内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占用宝贵的自然资源(可控聚变核电站一般建立在水源附近,以便用更低的成本获取洁净水,因此需要消耗自然资源)、影响国家建设规划等等理由,让国务院鼓励各地方政府,特别是各个边境省份,在周边友好国家投资兴建电站,或者从周边国家购买电能。
  从裴承毅提出建议来看,这么做的主要原因还是出于安全考虑。说得直接一点,就是在本土遭到袭击、或者本土部分地区沦陷(最危险的就是西北与东北)之后,能够从周边友好国家获得足够的电能供应,而不至于因此影响战争生产。
  可以说,这是提高战略安全保障的有效办法,所以美国也有类似的战略部署。根据战后做的统计,整个大战期间,美国消耗的电能中,大约三成来自加拿大与墨西哥,还有大约5%来自中美洲与加勒比海国家。
  更重要的是,从周边国家购买电能在大战初期的效果最为显著。
  事实上,同样是出于战略安全考虑,共和国与美国都没有在大战之前修建太多的可控聚变核电站。不管怎么说,在战争期间,国家重要战略设施面临的不仅仅是敌对国家的战略威胁,还有其他种种威胁,比如在2058年,共和国的安全部门就侦破了上万起针对国家战略设施的案件,其中蓄意破坏核电站与密谋破坏核电站的案件就有数百起之多,任何一起破坏事件都有可能引发极端后果。受此影响,共和国与美国的战争计划中,都对国家的电能供应做了详细规划,比如在战前仅修建满足正常需要的核电站,而在战时,则通过建造更多的军用核电站来满足更加庞大的社会电力需求。也就是说,让那些价格高昂、原本只提供给军队的小型可控聚变反应堆并网发电。
  问题就在这里,军用可控聚变反应堆不但价格昂贵,而且生产难度大,产量很难在短期内提上去。直到2060年底,共和国生产的移动式可控聚变反应堆才基本上满足社会生产需要,也直到这个时候,共和国军火厂的产能才达到基本要求,即与各军兵种的战斗消耗速度持平。
  电能供应紧张,必然使社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不管怎么说,21世纪中期的战争,早已不是让铁匠打几把战刀就能武装一支军队的战争了,在几乎所有武器装备都依靠社会协作生产的情况下,任何一个环节上的确实,都很有可能使军工产能大大降低。前面就提到过,早在100多年前,机械化战争时代的电解铝产能就决定了航空兵的规模,从而决定了战争的发展趋势与最终胜败,那么在21实际中期,一些关键资源的产能,肯定具有同样的影响。
  除掉电能之后,最关键的资源莫过于稀有金属。
  事实上,在不考虑稀有金属矿石产量的情况下,稀有金属的产量也由电能决定,因为在生产常温超导体所必须的70多种稀有金属(包括同位素)中,只有几种可以用化学置换法生产,其他的都得用电解等方法生产,而同位素则需要用渗透、离心等方式生产,这些生产工艺都需要消耗电能,而且耗电量都非常惊人。拿生产复合蓄电池时消耗量比较大的铱来说(虽然复合蓄电池的主体也是常温超导体,但是不同用途的常温超导体的组成结构并不完全一样,对原料的需求也就不一样),1克用来生产20级复合蓄电池的高纯度铱需要消耗大约15000千瓦电能!
  由此可见,虽然共和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不缺稀有金属矿石的国家(即便不开采本国资源,而且进口受阻,也能依靠战略储备坚持半年以上,而在海运畅通的情况下,共和国的所需的稀有金属矿石有八成来自海外),而且稀有金属生产企业肯定会得到优先照顾,但是在统筹管理电能供应、且电力供应严重紧张的战争初期,稀有金属的生产能力肯定无法迅速提高,而与之息息相关的各种装备与设备制造业的产能也就是个大问题,这其中自然包括对海军与陆军作战产生重大影响的军火企业。
  本着“以我为主”的原则,陆军与海军争夺军事产能也就不足为奇了。
  可以说,这也正是裴承毅为什么一直强调要以太平洋战场为主,却又没有直接干预大陆战争的主要原因。作为国家元首,裴承毅根本没有必要在战争方法上与身为总参谋长的袁晨皓进行争执,只需要在安排军事生产上有所侧重,就能让袁晨皓束手无策。可以说,这也是袁晨皓没有完全反对裴承毅的战略主张的主要原因。很明显,只要裴承毅足够强硬,袁晨皓的任何反对都没有实际意义。
  再回到前面的话题上,即大陆战争与中东战争对太平洋战争有多大的影响。
  如果一定要给个明确的答复的话,可以肯定地说,美军在大陆战场上的全面反击与在中东战场上的全力进攻,至少让太平洋战场上的决战延迟了3个月。根据可靠资料,因为共和国陆军在大陆战场上的消耗远远超过预期(也包括天军的消耗),以及对中东局势的悲观估计所产生的影响,让共和国当局不得不在2058年4月份的时候,将陆军武器装备与弹药物资的生产优先权提到海军之上,从而使包括“秦”级主力舰在内的海军主要战舰与发动一次大规模海战所需的各类作战物资的生产进度严重滞后,迫使海军不得不在8月份,也就是塞班岛登陆作战行动之后,不得不调整作战部署,推迟决战时间。
  再来看下美国海军的生产规划,也就不难明白杜奇威的战略意图了。
  根据战后获取的资料,即便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美国海军的第一种主力舰,即被寄予厚望的“长滩”级最快也只能在2058年11月初交付。比共和国海军的“秦”级的建造规划晚大约2个月。
  也许有人认为,塞班岛登陆作战都打了几个月,晚2个月算不了什么。
  实际情况是,在取得了塞班岛之后,只要掌握了绝对制海权,共和国陆战队就能在1个月之内打下提尼安岛,甚至能够在美军的主力舰队到达战场,即在共和国海军在失去绝对制海权之前,登上关岛。到这个时候,局面肯定会变得对美军非常不利,即美国海军铁定会丧失主动权。
  不得不承认,为了在主要战场上争取到2个月,杜奇威几乎牺牲了半个美国陆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43/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