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115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51/1195

  当然,共和国军队没有立即攻打关岛,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说直接点,就是“罗塔岛大爆炸”的战略启示。
  “罗塔岛大爆炸”首先让人想到的就是将岛上的2500万吨弹药物资换成1枚同等当量的核弹头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事实上,不用这么狠,将当量缩小10倍,即在离海面250米处引爆1枚250万吨级的核弹头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回答很明确,提尼安岛被海啸吞没,塞班岛80%的地面与大半个关岛被吞没,离战场数千千米外的菲律宾群岛、台湾岛、琉球群岛与日本列岛都会受到影响,南面密克罗尼西亚的大部分岛礁将被淤泥覆盖,再往南的新几内亚都会受到影响,而由此丧生的军民不会少于10万。
  对美军来说,肯定不缺乏核弹头。
  更重要的是,共和国当局还不敢肯定美军有没有在关岛上储备核弹头。
  虽然按照《伦敦条约》规定,美军只能在关岛上部署执行警戒任务的战略轰炸机、为执行巡逻任务的战略潜艇提供支持,不能在岛上单独部署核弹头,而且这些规定都得到了核查的支持,但是谁也不能保证,战争爆发后,美军没有秘密向岛上运送核弹头,哪怕是战术核弹头。要知道,以美国的核技术,哪怕只是1枚战术核弹头,也可以将爆炸当量由数千吨提高到数百万吨、甚至数千万吨,而所需要的,仅仅是一座面积拥有无尘厂房与适当设备的实验室而已。
  设想一下,如果美军在关岛来一次大爆炸,而且是由核弹头引发的大爆炸,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想得再狠一点,如果美军将这枚核弹头埋在岛上的某个制高点,比如兰兰山的山顶上,而不是埋在海下,等到共和国陆战队登陆的时候引爆,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如果考虑得再全面一点,美军用岛上的大口径电磁炮,将配备了核弹头的炮弹投向外海的登陆舰队的话,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可以说,这些疑虑,让共和国当局不得不在这个时候更加小心谨慎。
  当然,从理论上讲,美军使用战术核武器的害处远远大于好处。原因很简单,如果美军在战场上开了这个先河,共和国军队就有理由向太平洋上所有有美军驻扎的岛屿投下一枚战术核弹头,而且是真正的战术核弹头、而不是第五代战术核武器。即便这么做,不可能杀死岛上的所有美军,甚至无法对隐藏在距离地面数十米的地下工事里的美军构成伤害,但是肯定能够污染岛屿的地表与附近海域,使美军丧失活动能力,也使那些没有三防能力的运输舰船不敢靠近岛屿。换句话说,这么做,能够美军在太平洋上的所有岛屿要塞变成摆设,让共和国海军能够直取澳大利亚、甚至直接攻打美国本土。
  问题是,面对这种现实问题,共和国海军与陆战队不可能毫无准备。
  根据共和国海军的相关资料,“罗塔岛大爆炸”之后,海军下达的第一份文件就是让所有战舰接受三防检查,并且在检查期间,增加三防系统的防护级别。海军的第二份文件也与此有关,即所有正在建造与正在设计的战舰不但要全面加强抗辐射能力,还要恶劣条件下的抗沉能力提高一倍。按照这一标准,所有5万吨级以上的大型战舰均能抵抗10千米以内的由100万吨级核弹头在1500米的高空爆炸引发的海洋灾难,或者抵抗20千米处,由50万吨级核弹头在海面下爆炸引发的海洋灾难。可以说,这一要求非常高,必然会对战舰的设计与建造造成巨大影响。
  与海军一样,陆战队也做了类似的工作。按照陆战队司令部下达的命令,不但立即向前线部队运送了单兵三防装备、让所有部署在前线的主战平台均接受了三防检查,还对所有正在制造的、以及正在设计的装备提出了新的三防要求。拿主战坦克与步兵战车来说,除了必须顶住100万吨级核弹头在10千米外空爆产生的辐射与高温高压之外,还必须具备在核爆之后15分钟到达爆炸中心投影点,并且执行作战任务的能力。可以说,仅此一点,就让陆战队的所有重型装备都得接受改进。
  可以说,当时连共和国陆军都吓了一跳。
  如果说战术核武器对谁的影响最大的话,那肯定是陆军,而不是海军。要知道,在美军制造“罗塔岛大爆炸”的时候,共和国陆军已经在大陆战场上走向胜利,分南北两路进军的数百万大军不但扫荡了大半个乌克兰,还将兵锋指向了莫斯科。按照袁晨皓的估计,只要能够在2059年的夏季占领莫斯科周郊的梁赞、图拉、弗拉基米尔、雅罗斯拉夫尔等地,欧盟就将在秋天到来之前参战,而俄罗斯也将在2059年底的寒风中走到尽头。真要如此,在东欧平原上的共和国大军最需要考虑的就是俄军埋在战场上的核弹头,特别是埋在占领区里的核弹头。要知道,如果俄军能够想办法在共和国的兵力集结点埋设1枚核弹头,哪怕只是1枚当量为15000吨的核地雷,也能干掉方圆数千米内的共和国军人,并且制造出一块面积在10万平方千米左右的放射性沾染区。对于一个已经绝望的民族来说,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出来的,因此俄军很有可能用核地雷来构筑莫斯科的最后防线,像当年库图佐夫对付拿破仑那样,用一个变成了废墟的莫斯科来对付共和国大军。走到这一步,就算共和国军队不需要用莫斯科的木材来取暖,也会放弃这座遭到严重污染的城市。当然,由此产生的灾难性后果更是难以设想。
  由此可见,当时共和国军队几乎是“谈核色变”。
  事实上,需要警惕的不仅仅是核武器,还有同样能够产生毁灭效应、或者具有大规模杀伤能力的化学武器、生物武器与气象武器,而这其中最值得重视、也最应该得到重视的不是与“罗塔岛大爆炸”有关的气象武器,而是早已被国际社会与国际组织命令禁止,但是各个超级大国与科技强国都在秘密研究的基因武器。比如根据比较可靠的消息,早在《伦敦条约》正式生效之前,以色列就根据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基因差别,秘密开发专门针对阿拉伯人(很有可能是让阿拉伯男性绝育)的基因武器。虽然在被媒体曝光之后,以色列当局否认了相关研究,而且在《伦敦条约》缔约之后,也没有在以色列找到相关证据,但是以色列有足够的科技实力来开发这种能够让一个特定的民族灭亡的基因武器。更重要的是,基因武器是通过生物体传播的,而谁也没有办法肯定会不会在传播过程中变异,从而使开发者也遭到损害。正是如此,才没有哪个国家敢于在战争中使用基因武器。当然,科学家早已证明,人类各个人种、种群与民族的基因相似度高达99.9%,差异非常小,甚至有八成男性的Y染色体完全一致,即八成男性是同一个祖先的后裔,所以要用基因武器对付某一特定族群,显然是不太现实的事情。
  受此影响,2059年4月底,共和国当局就通过约旦与瑞士,向西约集团联盟与俄罗斯发出了正式照会,在以人类集体利益为前提的情况下,要求对战争手段做出明确限制,即交战双方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使用会导致人类灭亡、会对无辜平民造成重大伤害、以及会产生难以预料后果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与未有经过战争检验、且有可能产生严重危害的、已经被国际社会与国际组织确认了的危险性武器。
  毫无疑问,战时状态下的外交照会肯定与平时不一样。
  在提出照会的时候,共和国还做出了承诺,即只要敌对方不使用前面提到的那些毁灭性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共和国都不会使用任何一种毁灭性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更重要的是,共和国当局还非常明确的提出了反制手段,即任何敌对国在战争中使用“限制武器”,对共和国或者共和国的盟国造成了损伤、或者造成了不可忽略的潜在影响,共和国必然以毁灭手段实施报复。
  在共和国发出这一外交照会之后,最先相应的是欧洲国家,而不是美国与俄罗斯。
  可以说,也正是欧洲国家的积极行动,才让美国与俄罗斯答应进行谈判,即针对在战争手段进行的特别谈判。
  毫无疑问,谈判的范围肯定超过了战争手段。
  说得直接一点,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如果能够达到同样的目的,那么采取不同的手段不是什么大问题。关键就是,如果只有一种手段才能达到目的,也就很难对这种手段加以约束。事实上,从国际法出发,任何国家都有捍卫主权与领土的权利,而且可以为此使用任何手段。也就是说,在进行卫国战争的时候,国际法没有对战争手段进行限制,也就没有禁止防御方使用武器库里的武器。
  关键就在这里,即防御方有没有权利使用像核武器这样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当然,换个方式说,就是防御方在承诺不使用核武器之后,其主权、领土等等国家的必要基础能否得到保障?
  很明显,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谈判就不会有任何结果。
  以当时的情况,说得直接一点,就是共和国首先就得承诺保证战败国的主权,不然俄罗斯就不会做出让步。问题是,如果让俄罗斯保有国家的一切主权,这场战争就将变得对共和国毫无意义,也是共和国所无法接受的。
  当然,不管怎么说,有谈判总比没有谈判好得多。
  受此种种因素影响,从2059年4月底到5月底,共和国军队在所有战线上都减缓了进攻强度,甚至在部分战线上放弃了进攻。
  直到6月初,在美军大都撤出关岛之后,共和国海军才将占领管道提上日程安排。
  为了确保安全,共和国天军还在此之前,发射了数十颗专门用来搜集放射性数据的小型侦察卫星,对关岛、以及附近的几座小岛进行了多次遥感探测,确定没有异常辐射之后才给陆战队发放了登陆“许可证”。
  等到陆战队在6月中旬登上关岛的时候,就是前面提到的,美军的大部队全都去了其他岛屿,留在关岛上的部队在未做任何抵抗的情况下,就向登岛的共和国陆战队投降,乖乖当了俘虏。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美国当局也担心遭到共和国反制。
  根据未得到证实的传闻,“罗塔岛大爆炸”之后,就有好几名美军将领建议在前沿岛屿上部署战术核武器,用来攻击登陆部队、以及逼近的登陆舰队,但是这一提议在提交到白宫之后就被杜奇威否决了,而且被命令不得再提到这些事情,因此有理由相信,杜奇威应该知道这么做对美国没有好处,因为美国武器库里的核弹头不会比共和国多,而共和国海军占有优势,也就拥有战术主动权,使用战术核武器只会对美军不利。
  事实上,开战后不久,共和国与美国就在使用以核武器为主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问题上达成了默契,即在战争失去控制的情况下,不但赢家无利可图,输家也会因此而输得更加彻底。可以说,如果没有这样的默契,而是从一开始就放开手脚打的话,那么在2058年初,即美国参战后,双方海军在印度洋与太平洋上就已经用上核弹头了。要知道,用核弹头对付航母战斗群的效率最高!
  问题就是,共和国与美国的默契,很难得到其他有核国家的认同。
  别的不说,在生死攸关的时候,俄罗斯就不会考虑什么默契,肯定会在最后关头使用武器库里的战术核弹头。当然,在开战后的战略打击之后,俄罗斯手里的核弹头肯定不会多到哪里去,根据军情局估计,绝对不会超过20枚,而且没有1枚能够投到共和国,甚至不大可能投到共和国军队的头顶上。问题是,俄罗斯有能力将这些核弹头埋在莫斯科,让攻入莫斯科的几十万共和国军队为之陪葬。
  由此可见,美国参加在瑞士进行的谈判,也是希望能够稳住俄罗斯。
  要知道,在俄罗斯战场上作战的不仅仅是俄罗斯军队与共和国军队,守卫莫斯科的也不仅仅是俄罗斯军队。如果疯狂的俄罗斯人真要拿几十万共和国军队陪葬的话,那么保卫莫斯科的几十万美军也得下地狱。
  美国可以接受俄罗斯战败,却不能接受几十万美军为俄罗斯陪葬。
  受此影响,在2059年下半年,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放弃了反击行动,完全以稳定战略防线为主要任务。同样的,共和国海军在占领了关岛之后,把重点转向了西面的菲律宾,即以军事威胁让菲律宾当局做出选择。这一努力最终在5个月后见效,即在11月底,菲律宾总统在得到军队与议会的支持后,宣布退出西约集团,并且与共和国缔结《和平友好互助条约》。虽然菲律宾没有立即履行盟国职责,即没有向“老东家”宣战,但是这一转变,仍然对太平洋上的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
  到2059年底,共和国海军终于可以考虑南下攻打澳大利亚了!
第九十一章
全线反击
  受在瑞士进行的“限武谈判”影响,2059年的后3个季度,共和国陆军在大陆战场与中东战场上都无重大进展。相应的,以美国为首的西约集团联军在这两个战场上也没有太大建树。
  相对而言,地面战场上的僵持局面对共和国是利大于弊。
  陷入僵局之前,共和国陆军已经在大陆战场上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即占领了莫斯科南面的图拉与东南的梁赞,包围了东面的弗拉基米尔与东北的雅罗斯拉夫尔,打开了进军莫斯科的大门。虽然在战局僵持期间,俄军拼命加强了莫斯科的外围防线,甚至武装了数以百万计的市民,但是在转圜空间有限,且没有战略回旋余地的情况下,俄军在莫斯科的防御部署多少都是在做临死前的挣扎。即便按照俄军的乐观估计,只要僵局被打破,共和国军队再次发起进攻,俄军最多在莫斯科坚守3个月。当然,按照袁晨皓与苏劲辉的估计,再次发起进攻之后,1个月之内就能拿下莫斯科。
  不可否认,俄军的积极防御部署肯定会给共和国军队造成麻烦。
  问题是,在打到莫斯科近郊的时候,共和国陆军面对的最大麻烦不是在进攻路线上负隅顽抗的俄罗斯军队,而是持续战斗带来的疲惫与厌战情绪。
  要知道,到2059年第一季度末,大陆战场上的共和国陆军主力部队大都在前线呆了足足12个月,有的甚至超过15个月,官兵普遍较为疲惫,厌战情绪非常明显。虽然还没有出现开小差的现象,更没有人当逃兵,但是高强度的战斗持续下去,而不能给官兵适当的休整机会的话,迟早都会出问题。
  可以说,在这个时候让部队喘口气,也是不错的选择。
  受此影响,从2059年4月份开始,共和国陆军的主要工作就是调整兵力部署,即让前线作战部队轮换到后方休整,如同第九战斗单位、第十战斗单位、第七战斗单位、第八战斗单位这些在战争爆发后就参战,而且一直在前线作战的主力部队还被调回国内,大部分官兵都获得了为期1个月到2个月的探亲假。
  当然,部队轮休期间也对装备做了大调整。
  拿第十战斗单位来说,在2个月的休整期间,不但更换了所有重型主战装备,还更换了所有单兵装备,基本上是从里到外全部换新。虽然在休假结束之后,需要花与休假一样的时间让官兵进行适应性训练,但是比起由此带来的好处,这点时间就算不了什么了。根据第十战斗单位接下来的表现,大致可以断定,换装后的战斗力至少提高了一倍,而且官兵的战斗积极性得到明显提升。
  可以说,对一场世界级的大战来说,这种长达数个月的休整是非常难得的机会。
  相对而言,中东战场上的共和国陆军官兵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虽然在“限武谈判”期间,已经将战线推进到两河流域的西约集团联军也趁此机会进行了全面休整,没再继续前进,但是优先得到休整的是美军与以军,而土军、以及由美国与以色列扶持的伪叙与伪伊军没有进行大范围休整。更重要的是,共和国与美国已经在是否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问题上达成默契,而且只要没有打到本土、以色列也不会在战争中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所以在西约集团联军又攻转守的时候,由共和国领导的集约集团联军却没有停下来,而是顺势又守转攻,展开了全线反击。
  不可否认,两条地面战线间的相互影响要比陆地战场与海洋战场之间的影响大得多。
  不管怎么说,大陆战场仍然是共和国陆军的主战场,受战略部署影响,中东战场在当时仍然是次要战场,或者说是一个以战略防守为主的战场。
  受此影响,在中东战场最需要增援部队的时候,共和国陆军却在忙着让大陆战场上的地面部队轮换休整,而没有把宝贵的兵力派往中东战场。当时李东石得到的命令也是在稳守防线的基础上进行有限的反击,而不是全面战略反击。
  由此可见,中东战场上的反击行动从一开始就不太顺畅,甚至可以说不会很顺利。
  万幸的是,李东石原本就是一个擅长打防御战与防御反击战的指挥官。虽然兵力非常有限,而且战线过于漫长,但是在这位空降兵出身的将军的指挥下,以共和国陆军6个战斗单位为核心的集约集团联军仍然在整条战线上发起了反击,而且打得有声有色,甚至迫使美军与以军不得不提前结束休整,在2059年第三季度末返回战场。
  从长远影响来看,这轮反击的最大果实就是让美军与以军没有能够按计划进行休整。
  不管军队的规模扩大多少,在一支拥有悠久传统的军队里面,真正的主力战斗部队的数量都是非常有限,而且王牌部队都有历史可以追溯,比如共和国陆军第十战斗单位的前身就是有名的空降15军,而空降15军的前身又是中野的第9纵队,如果没有这些历史,第十战斗单位也不可能成为共和国陆军的王牌部队。正是如此,在这场战争中,共和国陆军的王牌部队只有10个主力战斗单位与10个预备战斗单位,即便这些战斗单位在战争期间大发展为战斗集团(相当于集团军)、甚至是战斗集团群(相当于集团军群),可是其基本面貌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即主力仍然是主力,王牌仍然是王牌。
  与共和国陆军一样,美国陆军与以色列陆军也有不少王牌部队,而且这些王牌部队也是战争期间的绝对主力。战争爆发前,美国陆军有16个在编主力师,而这16个主力师均在战争期间发展成军与集团军。以色列陆军的规模要小得多,只有6个主力战斗旅,而这些旅也在战争期间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扩充。与那些在战争期间组建的部队相比,这些主力部队的地位明显高出许多,而且在任何战场上都是当之无愧的绝对主力。
  客观的讲,战争消耗的是兵力,打的却是主力。
  可以说,在任何战线上都有主力部队,如果没有主力部队,也就没有战线的说法。如此一来,要想在某一战线上取胜,就得想方设法的拼掉对方的主力部队,而消耗主力部队的最佳办法就是让其得不到休整,在接连不断的战斗中耗光有经验的战斗人员,使战斗力大幅度下降、甚至丧失作战能力。
  共和国陆军在中东战场上的反击行动就产生了这样的效果。
  虽然中东战争比大陆战争晚了5个月才打响,而且美国从一开始就拉拢以色列与土耳其,还投入了数十万大军,但是西约集团联军的进攻行动并不顺畅,更谈不上顺利,主力部队不但损耗严重,官兵的士气也受到了影响。以2059年4月份的情况来看,中东战场上的美军与以军比大陆战场上的共和国陆军更需要休整,而且是充足的休整。为此,美国耗费重金在地中海中部的马耳他修建了该地区规模最大的军事疗养中心,能够同时接待10万名官兵,还花钱从西班牙租下了巴利阿里群岛的梅诺卡岛,在岛上开办了几处专门为军人提供服务的疗养场所。按照美军的计划,休整工作将持续到2059年底,让中东战场上的10个主力师均得到充分休整。
  实际情况是,休整工作根本没有持续到2059年底。
  从2059年6份开始,集约集团联军就在中东战场上发起反击。充当主力的仍然是共和国陆军的6个战斗单位(当时共和国向中东地区派遣了4个战斗单位的补充兵力,只是这些部队被李东石打散,用来补充与加强6个战斗单位),提供协助与配合的是两伊军队与流亡到伊拉克的叙利亚军队,而库尔德斯坦的武装力量则负责敌后游击战。看上去,反击在整条战线上展开,没有重点可言。事实上,李东石从一开始就选择了重点反击方向,而且共和国军队所在的地方就是主战场。
  当时,共和国军队的主要反击方向为叙利亚的代尔祖尔与伊拉克的摩苏尔。
  选择这两处反击地点的原因也很简单,反击开始前,战线基本保持在从底格里斯河上游的迪亚巴克尔到哈布尔河(幼发拉底河的支流)上游的卡米什利,再到伊拉克北部的摩苏尔(底格里斯河上游与中游的分界点),然后到哈布尔河与幼发拉底河的交汇处,沿幼发拉底河到达海格莱尼耶,最终向西到达伊约边境线。由此可见,这条战线非常曲折,至少形成了两个突出部,即以摩苏尔为定点的北方突出部、以及以哈布尔河与幼发拉底河交汇处为顶点的中央突出部。再来看李东石安排的反击行动就能明白,针对摩苏尔的反击行动是要守住伊拉克北部地区,阻止敌人沿底格里斯河南下攻打巴格达,而针对代尔祖尔的反击行动则是要解除幼发拉底河上游的危险,迫使敌人将战线撤退到叙伊边境,减缓又西面对巴格达形成的压力。
  问题是,这样的反击更像是进攻。
  换个角度看就能发现李东石很有可能有另外一个目的,即利用摩苏尔方向上的反击行动,引诱西约集团联军向伊拉克北部地区增兵,再通过代尔祖尔方向上的反击行动,切断伊拉克北部地区西约集团联军的补给通道,甚至在反击成功之后,北上攻打卡米什利,切断冒进的西约集团联军的退路,达到合围北方战线上西约集团联军的目的。果真如此的话,这次反击必然成为中东战争的转折点。
  从战术层面分析,李东石这么做的理由非常充分。
  虽然在西约集团联军打到摩苏尔之前,伊拉克军队就破坏了北部地区的所有桥梁与隧道,甚至在摩苏尔到提克里特的长达数百千米的底格里斯河段埋设了数以万计的水雷,阻止西约集团联军顺流而下。事实上,伊拉克北部地区以山地为主,地形本来就很崎岖,不然当年共和国也不会选择从伊朗与叙利亚进军库尔德斯坦。但是谁也不能否认,经过数十年的大规模建设,伊拉克拥有中东地区最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公路与铁路的平均密度不但超过了伊朗与叙利亚,还超过了埃及,成为中东地区交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受此影响,只要西约集团联军能够解决向摩苏尔运送兵力与作战物资的问题,就能沿着底格里斯河南下,一举拿下巴格达。在大马士革已经沦陷了的情况下,再丢掉巴格达,等于共和国的中东战略正式宣告破产。暂且不说这会造成多大的影响,仅从战场形势来看,集约集团联军肯定会全力守卫巴格达,西约集团联军则会拼命攻打巴格达。从时间上看,最迟2060年初,也就是美军与以军主力部队休整到位之后,西约集团联军就会进军巴格达。如此一来,李东石别无选择,只能在此之前发起反击,消耗敌人的战斗力。
  更重要的是,要想把敌人打痛,也就是让敌人失去进军巴格达的能力,就不能把战斗局限在某一个地方、更不能局限在某一场战斗上,而是应该从整个战局考虑,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要目的。如此一来,就得在反击规模上做文章,也就得充分利用战场上的有利局面,以对集约集团联军有利的方式,打一场歼灭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51/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