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115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57/1195

  虽然美国海军在塔斯曼海集中部署了9艘航母(其中7艘属于第三舰队,2艘由第五舰队派来),24艘巡洋舰、36艘多用途驱逐舰、40艘反潜驱逐舰与20多艘攻击潜艇(其中至少一半是大型攻击潜艇,而不是专门用来执行破交任务的小型攻击潜艇),还投入了4座大型海上基地(其中3座是由40艘模块船组成的超级巨无霸)、以及相当于美国在战争爆发前拥有的航空兵总量的4000架作战飞机,但是比起汹涌而来的共和国海军,美军的优势并不明显,甚至没有优势可言。
  就拿至关重要的制空力量来说,在4000架作战飞机中,能够与J-22对抗的F-1(美国在战争爆发后重新为作战飞机命名,所有在大战期间服役的战机都采用新的命名体系)不到400架,而共和国海军派来的4000架作战飞机中,J-22不会少于1200架,而且其中300架部署在第三舰队的航母上。事实上,F-1的制空作战能力只比共和国海军的J-20强一些(受此影响,在2059年底,也就是F-1批量服役的时候,共和国海军开始淘汰J-20,一部分转交给了陆军航空兵,拿去执行对地支援任务,另外一部分转交给了盟国,还有一部分则交给二线部队),比J-22差了许多。只不过与美国海军之前的战斗机比起来,F-1至少能够在空战中与J-22过招,而不是连招架的力气也没有。
  由此可见,美国海军出了在兵力兵器上数量惊人之外,实际战斗力并不怎么样。
  现代战争中,决定主动权的不是兵力,而是战斗力。
  从双方的作战行动就看得出来,美国海军不但没有掌握主动权的能力,甚至连夺取主动权的信心都没有。别的不说,如果美国海军有信心取得主动权,就不应该等大到2月1日,即让共和国海军首先采取行动,而应该在1月下旬,即共和国海军还在忙着调集兵力的时候就发起反击,就算受陆战队影响无法攻占新喀里多尼亚,也能赶在共和国海军发起进攻之前摧毁努美阿港,延迟共和国海军的进攻行动。
  没有主动权,就只能被动挨打。
  问题是,掌握了主动权的共和国海军也不是没有烦恼。
  严格说来,共和国海军面临的问题不比美国海军少,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选择进攻方向。
  虽然在高层会议上,裴承毅基本上否决了袁晨皓的提议,没有让陆军去占领澳大利亚的打算,但是在是否直接攻打新西兰的问题上,即要不要首先消除来自澳大利亚的威胁的问题上,裴承毅并没有明确表态,他给海军下达的命令也是夺取西南太平洋的制海权,而不是为进军新西兰做准备。
  如此一来,在怎么打这场海战的问题上,共和国海军内部也有分歧。
  作为代替裴承毅指挥海军作战的军事顾问,华剑锋并不主张直接进军新西兰,而是坚持首先歼灭盘踞在塔斯曼海的第三舰队,并且摧毁豪勋爵岛上的军事设施,在消除了侧翼威胁之后,再进军新西兰。华剑锋的这一想法显然考虑到了裴承毅的战略部署,即设法在这场海战结束之后,创造出进军新西兰的最佳环境,从而让裴承毅做出攻打新西兰的决定,而不是让几十万陆战队官兵继续在热带岛屿的沙滩上晒太阳。由此可见,华剑锋也认为应该适当增大战略进攻的强度,而不是完全在海上作战。不管怎么说,在夺取了制海权之后,要想保住制海权,就得建立起基地网络。
  与华剑锋不同,张雪峰主张把重点放在第34舰队身上,并且在海战结束之后,进军斐济群岛,而不是新西兰。他的这一观点也很好理解,作为共和国海军在雅浦海战中的前线指挥官,张雪峰已经深刻体会到了主力舰的强大作战能力,也就非常清楚,在歼灭第34舰队之前,共和国海军都没有真正掌握制海权。说得直接一点,只要一次机会,第34舰队就能歼灭共和国海军在西南太平洋上的任何一支舰队。如此巨大的威胁,别说身在前线的战场指挥官,就连远在大后方的司令部参谋都不会忽视。在要不要攻打新西兰的问题上,张雪峰明显更加豁达,在他看来,天军的战略轰炸机能够把澳大利亚炸回石器时代,为什么不能把新西兰变成无人荒岛呢?既然可以用战略轰炸使新西兰丧失军事价值,共和国海军就没有必要为了一座基地而去攻打一座面积接近30万平方千米、还有1000多万人口的群岛,完全应该把目标锁定在面积小些,但是足以容纳几支舰队的岛屿上,比如斐济群岛,或者更远一些的萨摩亚。
  如果从权力,特别是指挥权上讲,华剑锋肯定占优势。
  万幸的是,华剑锋不是那种听不进意见的领导。在与张雪峰见过面之后,华剑锋就基本上采纳了这位海军中将的建议,只是提出了一个要求,即在以歼灭第34舰队为主要目的的情况下,仍然得把打击第三舰队的其他作战舰队、以及攻打豪勋爵岛作为任务目标,确保海军在西南太平洋上的绝对制海权。
  当然,张雪峰也不是那种听不进劝的人。
  华剑锋强调的绝对制海权可以说是最关键的部分。在1月20日的那次会议上,天军就提出了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那就是如何确保战略轰炸机的飞行员在跳伞逃生之后,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援?
  虽然有战争就有伤亡,大战打到这个时候,共和国在各个战场上的伤亡官兵总数已经超过了100万,其中飞行员就有近万名。在战场上,共和国军人也表现出了足够的、甚至可以说是视死如归的勇气。但是从军心士气上讲,如果让轰炸机的飞行员意识到,如果他们在西南太平洋上被击落,结果不是当场阵亡,就是在跳伞后喂鲨鱼,或者被美军俘虏,那么肯定会对飞行员的心理产生影响,也就会对作战行动产生影响。从一支军队、一个政府的角度出发,对那些为国作战的军人见死不救,或者说没有做好营救准备,不但是失职、还是莫大的耻辱。
  对于这个问题,海军给出了3个答案。一是让在战区活动的潜艇执行搜救任务,二是向前线部署专门执行海上搜救任务的远程巡逻机,三是在战略轰炸开始后尽快夺取战场的绝对制海权。可以说,只要做到这3点,跳伞飞行员的安全就有了保障。关键就是能不能尽快夺取绝对制海权。要知道,天军在1月27日就执行了第一次战略轰炸任务,虽然没有损失轰炸机,而且到2月1日的时候,几次轰炸行动都没有损失轰炸机(主要是所有轰炸机都是在距离澳大利亚2000多千米外的海域上空发射导弹,根本没有进入美军与澳大利亚皇家空军战斗机的拦截范围),但是随着轰炸规模扩大,特别是在远程弹药耗尽之后,不得不使用近程弹药的情况下,轰炸机的损失率肯定不会低到哪里去(从经济性来看,在轰炸规模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算轰炸机的损失率会增高不少,也要比消耗大量价格昂贵的远程导弹划算得多),到时候搜救跳伞飞行员就变得格外重要了。
  当然,在张雪峰看来,这也是非常关键的。说白了,要想不打新西兰,就得确保战略轰炸迅速生效,也就得让天军放手作战,而不是顾这顾那,也就得满足天军提出的要求,在轰炸大规模展开之前夺取绝对制海权。
  综合这些因素,共和国海军把矛头对准新西兰,也就不难理解了。
  当然,从战术层面上讲,这也是最佳选择。
  美国海军第三舰队的主力一直盘踞在以豪勋爵岛为中心的塔斯曼海西部海域,只有第34舰队留在新西兰。即便不考虑美军在澳大利亚的军事基地,特别是部署在澳大利亚的各类作战飞机,共和国海军也没有理由去美国海军选择的战场上决战。要知道,掌握主动权的是共和国海军,而不是美国海军。说得简单点,只要美国海军不北上攻打新喀里多尼亚,不管在塔斯曼海做什么,共和国海军都可以无视。而共和国海军就算不去攻打新西兰,比如在主力舰队后面没有两栖舰队,陆战队更是留在大后方,只要进入塔斯曼海,美国海军就不能等闲视之。
  必须承认,在海洋战场上,主动权既是实力的直接体现,又是胜利的来源。
  可以说,就算实力处于劣势的一方能够在海战中取胜,比如在100多年前的中途岛海战中,美国海军能够在兵力严重不如日本海军的情况下,一举歼灭联合舰队的主力,取得了改变战场局势的伟大胜利,就是因为美国海军采取了非常积极主动的战术,而不是在中途岛附近等死。
  问题是,美国海军此时没有情报上的优势。
  虽然在共和国海军舰队从新喀里多尼亚出发之后,美国海军就收到了消息,知道共和国海军舰队正在杀向新西兰。但是美国海军第三舰队与留在新西兰的第34舰队的一举一动也在共和国海军的掌握之下。也就是说,战场上基本上是双向透明,并没有哪一方掌握了绝对的信息优势。
  在这种制信息权旗鼓相当的情况下,决定海战胜败的就是实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在战场双向透明的情况,实力决定态势,而态势又决定了交战双方的战役目的。不是说美军没有获胜的希望,而是美军不能把目标定得太高,即在目的有限的情况下,美军仍然有胜算。换句话说,如果美军把目标定得太高,超过了实力所能达到的最大程度,就不会有任何胜算。
  可以说,这也正是海战最残酷的地方。
  美军定下的目的是不是太高了?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最大的问题就是,美国海军有没有能力击溃共和国海军的进攻力量,即在争夺制海权的战斗中,让共和国海军付出足够巨大的代价?按照美军的部署,回答显然是肯定的,即美国海军有能力让共和国海军遭到重创,从而无法掌握绝对制海权,也就无法利用制海权带来胜利。问题是,美军的部署就是实际情况吗?显然,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即美军高估了自身的实力,即在争夺制海权的战斗中,美国海军没有绝对的把握让共和国海军付出惨重的代价。受此影响,美军为这场海上决战制订的所有作战计划都不可能得到落实,或者说不可能转变为胜利果实。
  可以说,这就是关键所在。
  在方向都出了错的情况下,美军的任何努力都没有现实意义,甚至可以说,美军朝着错误目的做出的所有努力都只能让加快灭亡的到来。
  2月1日傍晚,在确定共和国海军舰队扑向新西兰之后,美军第三舰队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只能向东运动,靠近新西兰。作为紧急应对措施,留在惠灵顿的第34舰队也在天黑之后离港,向南规避。
  虽然此时共和国海军舰队距离惠灵顿还有大约1500千米,而且受部署在新西兰的美军战斗机与防空设施影响,共和国海军的舰载侦察机无法靠近惠灵顿,也就无法跟踪监视美军第34舰队。但是如同惊弓之鸟的第34舰队没有能够逃出共和国海军的监视,既然进军新西兰是早就决定了的作战行动,那么在新西兰附近肯定有不少共和国的潜艇,而离开惠灵顿的第34舰队自然逃不出潜艇的监视范围。
  毫无疑问,第34舰队主动避战,完全在共和国海军的预料之中。
  问题是,美国海军就没有这么幸运了/随着共和国海军舰队靠近新西兰,即远离美国潜艇分布密集的新喀里多尼亚海域,美国海军也就越来越难以确定共和国海军舰队的行踪。虽然通过部署在新西兰的侦察机与紧急调派过去的潜艇,仍然能够跟踪共和国海军舰队,但是很难从这支由3支具有独立作战能力的舰队中准确判断出哪2支才是主力舰队,也就无法确定共和国舰队的具体部署情况。更重要的是,共和国舰队的编制规模非常庞大,而且后面还有一支得到护航战舰掩护的快速补给舰队。也就是说,如果共和国舰队在离开了美军潜艇的重点监视海域之后分散行动,美军就无法准确掌握战场信息了。
  可以说,这是非常重要,也非常关键的战术因素。
  2月1日夜间,到达距离惠灵顿大约1200千米处的共和国舰队,准确的说是第一主力舰队与第二主力舰队炮击了惠灵顿、以及新西兰北岛上的美军基地与防空设施。虽然美军航空兵立即出动,对共和国舰队展开还击,但是在共和国海军舰载战斗机的阻击下,美军航空兵的还击除了损失上百架战斗机与好几架远程海上巡逻机之外,最大的效果就是让共和国舰队在2日凌晨1点之前停止炮击,主动撤离作战海域。
  按照正常情况,2支主力舰队肯定得在天亮前补给弹药。
  因为共和国海军安排了一支专门运送弹药的快速补给舰队,还为该舰队提供了10多艘护航战舰,所以有足够的理由相信,炮击惠灵顿是作战计划的一部分,而在炮击之后进行补给也是作战计划的一部分。
  这个时候,美军第三舰队的指挥官看到了希望。
  根据“长滩”级主力舰的战术标准,补充全部弹药至少需要12个小时,即便共和国海军主力舰与补给舰的设备先进一些,也需要6到8个小时才能完成补给作业。也就是说,最快也要到2日上午,共和国海军的2支主力舰队才有可能恢复作战能力。如果能够抓住这个机会,在2日上午之前发起决战,就能抵消掉共和国海军的主力舰优势,即由舰载航空兵来决定海战胜负,而拥有9艘航母与4座海上基地、加上岸基航空兵的美国海军在这方面拥有绝对优势!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美军选择了自取灭亡!
第九十六章
九分钟的战斗
  美军主动迎战,对共和国舰队来说,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事情。
  表面上看,美国海军可以充分利用航空兵在作战半径上的优势,即舰载战斗机在执行对海攻击任务时,最大作战半径基本在2000千米以上,加上射程超过500千米的远程反舰导弹,能够攻击2500千米外的敌舰,从而在与主力舰的战斗中,拥有先发制人与单方攻击的绝对优势。问题是,要想实现这一优势,却需要很多先决条件。暂且不说攻击前的搜索与侦察工作,仅就如何突破对方的空中防线来说,舰载战斗机在实战、特别是面对势均力敌的对手时,很难达到最大攻击距离。
  前面提到,共和国海军在战争爆发前花大力气开发出专门用于制空作战的J-22。有趣的是,共和国海军没有像以往那样,即开发一种与J-22搭配使用的多用途战斗机。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主要是J-22本身就不是重型制空战斗机,而是一种“专业空战飞机”,所以没有必要配备一种低档次的多用途战斗机。问题是,J-22肯定需要一种能够与之配合作战的多用途战斗机,不然就算夺得了制空权也无法利用制空权。受此影响,共和国海军决定在J-20与J-21(与J-20搭配使用的多用途战斗机)中选择一种,进行大规模改进,成为与J-22搭配的多用途战斗机。权衡利弊之后,共和国海军选择了机体更大、改进空间充足的J-20,而不是更加便宜的J-21。正是如此,共和国海军才能优先保证J-22的生产工作,用J-20来执行对地/海打击任务。
  受此影响,美国海军航空兵的作战效能大打折扣。
  根据美国海军的统计数据,J-22服役之后,也就是2058年底之后,美国海军航空兵在太平洋战场上的空战交换比由0.7降低到了0.3以下,即每损失1架战斗机,所能击落的敌方战斗机由0.7架减少到了0.3架,等于降低了六成。更重要的是,美国海军航空兵的攻击得手率也由72%降低到40%以下,降低了大约四成。如此一来,为了提高攻击得手率,除了需要投入更多的作战力量与护航力量之外,还得缩短攻击距离。这一点,在美国海军舰载航空兵的编制上体现得非常清楚。参战的是时候,美国海军的舰载航空兵联队中,只有一个制空战斗机大队,与之搭配的是两个多用途战斗机大队;到2059年初,制空战斗机的数量倍增、达到48架,多用途战斗机的数量却没有改变、仍然是48架;到2059年底,制空战斗机的数量提高到60架,多用途站多机的数量则降低到了24架。如果不是能够与J-22过招的F-1及时服役,恐怕美国海军会在2060年初取消所有舰载多用途战斗机,在航母上全部部署重型制空战斗机。
  相对而言,J-22带来的空战战术变革对战斗机的作战效能影响更加明确。
  虽然早在J-22诞生之前20多年,视距外拦截在空战中所占的比重就开始下降,而且从J-16开始,重型制空战斗机就更加重视格斗能力,并且由此催生了如同机载战术防御系统在内的一大批新式武器装备,但是在J-22之前,视距外拦截仍然是有效的、而且是战斗机不可或缺的空战手段。拿J-20来说,即便在空中格斗已占空战战果七成以上,在执行制空作战任务的时候,仍然会携带多达32枚的拦截导弹,并且往往在进入格斗之前,在一次或者两次交战中用光全部拦截导弹。受机载战术防御系统性能的影响,如果遭到大量拦截导弹攻击,即便是性能再好的战斗机,也很难幸免。受此影响,共和国与美国都没有放弃视距外空战,也没有办法忽视视距外空战产生的影响。也就是说,空战中,不但不利的一方可以选择在发射了拦截导弹后主动撤离交战空域,不与对方格斗,就连有利的一方也会尽量选择在距离敌人更远的地方进行拦截,而不是与敌人进行格斗。在这种基本思想的指导下,空战战术并没发生根本性变法,在舰队防空作战中,防空战斗机往往在距离航母400到500千米处巡逻,发现敌机后进行拦截,等到敌机撤退后就结束作战行动。对进攻的一方来说,要想避免遭到拦截,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派出前进护航战斗机,用护航战斗机缠住防空战斗机,然后让执行攻击任务的战斗机在距离目标500千米处发射反舰导弹。等到防空战斗机对付了护航战斗机,攻击也基本上结束了。
  J-22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这种空战模式。
  从设计思路上就看得出来,共和国海军没有指望J-22用拦截导弹对付来袭的敌机。针对J-22的独特战术性能,共和国海军调整了舰队防空战术,即将舰队外围防空圈的范围由500千米提高到1000千米,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延伸到1500千米以上。在拦截来袭敌机的时候,J-22的首要任务不是攻击护航战斗机,而是拦截攻击机群。当然,也许有人会问,如何区分护航战斗机与攻击战斗机?为此,共和国海军制订了一条非常简单的战术,即在某一方向上,J-22只负责拦截规模在30架以上的机群。如果敌机机群规模少于30架,而且附近没有别的机群,则不需要拦截。这也是比较合理的安排,因为30架战斗机最多只能投射180枚重型反舰导弹,而这点导弹很难对舰队构成实质性威胁。
  当然,能够采用这一防空战术,关键就是J-22的性能。
  首先就是由扩大拦截半径产生的防空范围扩大、截击距离增加、截击时间缩短等等会对截击效率产生重大影响的战术问题。要知道,舰队的防空区域范围与防空拦截半径的平方成正比,而且平均截击距离是防空半径的3.14倍。由此可见,在探测手段有限,特别是在无法使用主动雷达,只能依靠被动探测系统提供的模糊数据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足够高的巡航速度与最大速度,就很难及时拦截突然出现的敌机,如果不能及时拦截敌机,防空战斗机的其他性能再好,也派不上用场。正是如此,因为J-20的飞行速度不够快,所以在J-22问世之前,共和国海军只能按照以往的战术,将防空截击半径设为500千米,直到J-22成为舰队防空主力,才将截击半径提高到了1000千米以上。
  由此带来的影响,也就可想而知了。
  说得直接一点,美国海军航空兵除了扩大护航战斗机的比例之外,还得缩短护航战斗机的作战半径,以便留出更多的空战时间。
  可以说,这也是关键所在。
  在与J-20空战的时候,美国海军的护航战斗机一般只预留5分钟的格斗空战时间,只要攻击机群的动作够快,在这5分钟的时间用完之前,护航任务就结束了,护航战斗机也可以安心撤出战斗。在与J-22空战的时候,美国海军的护航战斗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暂且不说J-22会不会去对付护航战斗机,就算会,因为美军战斗机没有速度优势,也就很难在需要的时候主动撤离战场。更重要的是,大部分时候,J-22直接迎击跟在护航战斗机后面的攻击机群,迫使美军护航战斗机不得不追击速度更快的防空战斗机,或者改变护航战术,而这两者都需要预留更多的空战时间。众所周知,格斗空战时的能量消耗率远远超过了巡航与超视距空战,平均在3倍左右,某些极端情况下甚至是5倍。也就是说,格斗1分钟,相当于巡航飞行5分钟。由此可见,延长格斗时间,等于缩短巡航飞行距离,也就等于缩短了护航战斗机的作战半径。
  护航战斗机的作战半径无法提高,攻击机群的攻击距离也就无法提高。
  正是如此,美国海军才在舰载航空兵联队里保留了一个大队的24架多用途战斗机,因为在作战半径有限的情况下,多用途战斗机也能携带6枚远程反舰导弹,攻击能力不比重型战斗机差。
  根据以往的实战经验,特别是马里亚纳海战的交战情况,在受到J-22威胁时,美国海军舰载航空兵的攻击半径一般在1500千米左右,而且这包含了远程反舰导弹500千米的最的射程。
  由此可见,美国海军航空兵的作战半径优势并不明显。
  这也不是说美国海军没有别的优势。如果只需要攻击1500千米外的目标,除了舰载航空兵之外,美国舰队还能充分利用护航战舰上的重型反舰导弹、以及具备攻击海上目标能力的远程巡航导弹。当然,前提条件是,美国海军对舰队防空能力有足够的信心,降低护航战舰的防空导弹携带量,增加攻击弹药。
  不管怎么说,美国海军要想对付正在新西兰北部海域活动的共和国海军舰队,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如果考虑到一些实战中无法避免的问题,美国海军就没有任何优势可言了。
  别的不说,舰载航空兵出动是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般情况下,1艘航母出动60架战斗机的话,大约需要15分钟到20分钟,而组成编队发起进攻还需要15分钟,也就是说,组织一次攻击至少需要半个小时。对于最大航行速度为70节的主力舰来说,半个小时能够航行35海里,也就是大约65千米。一般情况下,舰载航空兵攻击1500千米外的舰队时,到达时间为45分钟,而主力舰在45分钟内能够航行大约97千米,反舰导弹完成攻击还需要几分钟,因此主力舰队在遭到攻击之前,已经航行了165千米。由此可见,就算美国海军舰队不打算回收攻击机群,等到攻击完成,开始甄别攻击结果的时候,主力舰队已经将距离缩短到1335千米。
  结果可想而知,“秦”级与“唐”级的主炮对这个距离上的航母具有毁灭性打击能力。
  事实上,这也正是美国海军一直在竭力避开共和国海军主力舰队的原因。要知道,共和国海军的第三舰队里,4支舰载航空兵联队的主力都是J-22战斗机,即平均每艘航母搭载了上百架J-22(“重庆”级能够搭载120架J-22,“上海”级则只能搭载90架J-22),按照一次出动半数战斗机计算,也能在一场战斗中派出210架防空战斗机,而这么多的J-22能够在一场空战中拦截3到5倍的敌机。照此计算,美国海军需要投入630架到1050架护航战斗机才能确保攻击机群顺利发起攻击,而美国海军的9支舰载航空兵联队最多只有540架重型战斗机,就算加上部署在豪勋爵岛与海上基地上的重型战斗机(因为距离战场太远,所以部署在豪勋爵岛与海上基地上的重型战斗机的作战效率非常有限),美国海军也很难保证在攻击中夺取制空权,哪怕是暂时的制空权。
  对于没有主力舰队的美国海军来说,如果不能夺取制空权,就只能避开对方的主力舰。
  如此一来,美国海军也就只能选择在共和国海军的主力舰无法作战的时候,也就是在炮击新西兰的战斗中用光了炮弹,不得不进行补给作业的时候下手。
  实际情况会如此理想吗?
  共和国海军敢于在岸基航空兵还没有部署到位的情况下南下争夺制海权,关键就是拥有2支主力舰队,具备在“肉搏战”中全歼美军舰队的能力。也就是说,就算需要在与美军舰队交战之前摧毁新西兰的美军基地,消除潜在威胁,也应该使用舰载航空兵,或者说护航战舰上的攻击武器,而不是在一开始就用掉决定性的作战力量,从而在真正具有决定性的海战中掌握绝对主动权。
  问题是,轰击新西兰的确实是主力舰队。这一点,从炮击现场的爆炸情况,即炮弹爆炸产生的破坏就看得出来,那是900千克级电磁炮的杰作,而450千克级电磁炮与200千克级电磁炮的威力根本没有那么大。更重要的是,这确实是2支主力舰队而为,而且2支主力舰队里的16艘主力舰均消耗了六成以上的弹药。这一点,从炮击规模,即落在新西兰的炮弹数量就看得出来。不管怎么说,“唐”级只是“秦”级的小规模改进型,两者的主炮备弹量相差不大。
  当然,也有人对此抱怀疑态度。
  按照美军第三舰队的作战记录,舰队司令做出迎击共和国海军舰队的决策之前,就有参谋提出质疑,认为炮击新西兰的不是主力舰,因为共和国海军没有理由在打击地面目标的时候消耗专门为对付海上目标而开发的900千克级电磁炮。事实上,在对付地面目标时,也很少有用到900千克级炮弹的机会,450千克级炮弹就能对付几乎所有地面目标。按照这位参谋的判断,共和国海军肯定开发出了某种大威力弹药,使450千克级炮弹的爆炸效果看上去与900千克级炮弹相差不大。也就是说,轰击新西兰的是主力舰队里的护航战舰,而不是主力舰。
  暂且不说这位参谋的判断是否正确,即共和国海军有没有开发新式弹药,至少他的战术观点是正确的,即共和国海军没有理由用那些对付大型战舰的弹药去对付地面目标,也就没有必要让主力舰参与炮击新西兰的作战行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57/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