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115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59/1195

  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军情局的这份情报,让裴承毅在战略决策上非常小心谨慎。
  按照军情局的说法,早在2058年底,美军就开始加强斐济群岛的防御建设。虽然以当时的情况来看,美军增兵斐济的主要原因不是担心共和国以此来封锁澳大利亚与新西兰,毕竟当时共和国海军还在第一岛链西面活动,对澳大利亚与新西兰都没有威胁,甚至有人认为共和国海军永远也进不了西南太平洋。但是这种防范性的部署,在后来2年多里所产生的作用远远超过了美军的初衷。别的不说,美军准备将斐济群岛建设成战区兵力调度中心,因此修建了好几座大型军营,最多可以容纳数十万海军与陆战队官兵,还因此拓展了苏瓦港的吞吐能力,而这些努力在后来都变成了影响战局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基础设施,美军根本不可能把斐济群岛变成太平洋上最为坚固的军事要塞,也不可能在这里与共和国海军鏖战10多个月。
  斐济群岛能够成为美军在西南太平洋上的军事要塞,关键还是在2059年。雅浦海战之后,受美国海军惨败影响,美国当局在重新制订太平洋战略的时候,做出了竭尽全力将共和国引向西南太平洋、减缓夏威夷群岛受到的压力、为本土防御争取充足时间的决策。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除了加强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防御之外,美国当局自然考虑到共和国军队很有可能因此绕过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以封锁、轰炸等方式控制西南太平洋。受此影响,美国当局除了在“限武谈判”中竭力拉拢欧盟(根据可靠的说法,正是为了拉拢欧盟,美国才向俄罗斯施压,让俄罗斯当局在最后关头做出了明智选择)之外,还得守住西南太平洋上的几处战略要地,其中就有斐济群岛。虽然没有理由相信,在2059年初的时候,美国当局就猜到共和国会出兵攻打斐济群岛,但是共和国军队南下西南太平洋已成定居,加上共和国在战略上的动员与准备,能够很轻易的联想到,如果西南太平洋上的战争在2060年爆发的话,共和国很有可能放弃攻占澳大利亚、甚至不会攻占新西兰。如此一来,共和国就得在西南太平洋上获得一处立足之地。就算理想选择是新喀里多尼亚,次要选择是瓦努阿图,可是为了保险起见,共和国当局仍然有可能做出攻打斐济群岛的决定。
  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美军从2059年6月份开始加强斐济群岛的防御部署。得益于前期基础建设,美军增兵斐济群岛的难度并不大。更重要的是,斐济群岛一直是美军在西南太平洋上的兵力中转中心,大部分被派往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部队都会在此做短暂停留,部分部队还要进行适应性训练,所以美军可以用多派少抽的办法,以比较隐秘的方式增强斐济群岛的兵力部队,甚至可以用扩大训练场地的名义,征用更多的岛屿(斐济群岛有300多个岛屿,只有100多个有人居住,面积较大的有维提岛、瓦努阿岛、坎达武岛、瓦努阿姆巴拉武岛、塔韦乌尼岛与恩高岛),扩大防御范围。
  总的来说,美军在斐济群岛的军事部署到底如何,连军情局也说不清楚。
  在军情局提供的情报中也只大致提到,因为在诺福克海战之前,美军已经开始调整西南太平洋上的防御部署,准备向新西兰增兵,所以大批部队受海战影响,被迫滞留在斐济群岛,只有很少一部分在海战之前到达新西兰,至于斐济群岛上到底有多少美军,军情局也只能给出一个大体数字,即10万到20万。
  毫无疑问,这样的情报肯定不足以用来做战术参考。
  问题是,谁也不能否认,即便只有10万美军,斐济群岛也是西南太平洋上名副其实的军事要塞。要知道,在这座陆地面积不到2万平方千米的群岛上,只有100多万居民,美军的兵力密度在每平方千米5人以上。虽然比起马里亚纳群岛,这点兵力密度算不了什么,但是考虑到美军在西南太平洋上苦心经营数十年,特别是参战2年间的军事部署,加上在马里亚纳群岛攻防作战中总结的经验教训,由10万美军守卫的斐济群岛肯定要比马里亚纳群岛更加坚固。事实上,斐济群岛的最大优势就是具有战略转圜空间,比如维提岛的东西长度接近140千米、南北宽度也有100千米,面积在10000平方千米以上,相当于海南岛的三分之一,是关岛的20倍。如此大的岛屿,除了能够部署更多的作战部队之外,还能让美军构筑数道相互支撑的防线,加大防御纵深,也就增加了进攻的难度。更重要的是,维提岛是典型的火山岛,位于岛屿中部的托马尼维山海拔1700多米,比是关岛兰兰山的4倍多。利用更加复杂地形,美军完全有能力给共和国军队制造更大的麻烦。
  总而言之,军情局的建议是另外寻找一处合适的岛屿。
  问题是,西南太平洋上就那么几座面积与地理位置都算不错的大型群岛,而在新喀里多尼亚附近,数来数去就斐济群岛最为合适。
  可以说,这也是最难抉择的地方。
  在诺福克海战之前,这个问题还不是很突出,毕竟在当时还没有否决攻打新西兰的作战提议,如果需要出兵攻占新西兰就没有攻打斐济群岛的必要性了。诺福克海战之后,攻打新西兰的提案遭到否决,攻打斐济群岛的作战行动自然提上了日程安排。更重要的是,必须尽快做出决策,而不是让美军能够有条不紊的向斐济群岛增兵,也不能让斐济群岛上的守军获得充足的准备时间。
  受此影响,2060年2月上旬,共和国最高统帅部就是否攻打斐济群岛,以及如何攻打斐济群岛召开了一次扩大会议,包括张雪峰在内的众多前线指挥官都获得了发言资格,并且对最终决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众所周知,张雪峰一直主张攻打斐济群岛。
  事实上,最先在战术层面上提出放弃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直接进军斐济群岛的就是这位海军中将。
  虽然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在这次统帅部的决策会议之前,裴承毅就对共和国的太平洋攻略做了调整,将进军澳大利亚与新西兰放到次要位置上,把进军夏威夷群岛作为2060年的首要任务,因此有理由相信,在是否攻打斐济群岛的问题上,裴承毅心里早就有数,但是仍然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张雪峰在这次决策会议上发挥的作用,成为了推动共和国进军斐济群岛的重要因素。
  受此影响,张雪峰在战后受到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
  2060年2月19日,共和国当局正式做出了进军斐济群岛的战略决策,并且为此集中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舰队,即包括第一主力舰队、第二主力舰队、第三航空舰队(即之前的第三舰队)、第一两栖攻击舰队群(由5支两栖舰队组成)、西南太平洋支援舰队群(拥有数支快速补给舰队与快速运输舰队),另外还有“台湾岛”号、“海南岛”号、“崇明岛”号、“太平岛”号与“库叶岛”号(库叶岛在2059年初被共和国陆军控制,并且成立了专属军管区)等5座第四代海上基地,各类作战舰船的总吨位超过3000万吨(5座海上基地的总吨位就高达2400万吨)。空中力量方面,除了海军航空兵投入了4支舰载航空兵联队与西南太平洋方面航空队(包括5支战术航空队与2支支援航空队,战术航空队平均拥有700架作战飞机,支援航空队则拥有200到300架作战飞机)之外,天军还向瓦努阿图与新喀里多尼亚部署了2个航空队的600余架战略轰炸机,各类作战飞机总数接近5000架。地面部队方面,陆战队总共投入12个旅的18万作战部队,其中跟随舰队活动的1线作战部队就多达5个旅(1支两栖舰队支持1个旅),另外7个旅则部署在瓦努阿图与新喀里多尼亚,为战役预备队。如果以兵力计算的话,四大军兵种的参战人员超过70万。当然,这还没有包括在后方负责运输工作的近30万官兵。
  也就是说,为了攻打斐济群岛,共和国动员了百万大军。
  因为共和国海军进军斐济群岛的战略意图已经暴露,所以在诺福克海战之后,美国不但让斐济群岛上的守军进入了最高战备状态,还赶在2月19日之前,也就是共和国军队发起进攻之前,加强了以斐济群岛为核心的南太平洋防御部署。虽然当时增援斐济群岛的美军并不多,毕竟向一座没有战略纵深可言的群岛增派地面部队,对防御起到的帮助作用非常有限,要想守住斐济群岛,首先就得考虑扩大防御纵深,即在群岛周围的岛屿上部署进攻性作战力量,让共和国军队在攻打斐济群岛的时候付出更大的代价。但是有理由相信,美军已经吸取了马里亚纳群岛防御作战的经验教训,并没有把兵力集中在一点上,而是充分利用了南太平洋上岛屿分布密集的地理特点,在附近的岛屿上部署作战部队。根据战后获取的一些资料,当时在以维提岛为中心半径1500千米的范围内,大约有300座岛屿上有美国驻军,其中三分之一的岛屿上有军事基地、或者能够支持航空兵活动的临时性机场,在大约二分之一的岛屿上拥有可以支持小型舰艇作战的码头设施,至少有30座岛屿上拥有情报中心、而其中半数都有远程警戒雷达。也就是说,美军将整个南太平洋都当成了作战区域,并且以区域性防御来对抗强大的共和国海军。
  与严密的防御部署相比,美国海军投入的兵力就过于弱小了。根据交战双方的作战记录,在斐济群岛攻防战期间,美国海军部署在西南太平洋上吨位最大的也就是几艘充当地方舰队旗舰的多用途驱逐舰,而与共和国海军周旋的主力是吨位在4000吨以下的远洋护卫舰与小型驱逐舰(这两种在战时建造的战舰采用同样的舰体,排水量非常接近,只是作战用途有所差别,远洋护卫舰相当于共和国海军专门用来执行护航任务的反潜护卫舰,而小型驱逐舰则是一种专门用于制海作战的小型战舰)。虽然美国海军投入的战舰总数并不少,光是被共和国海军击沉与俘获的远洋护卫舰与小型驱逐舰就超过了100艘,而且这些战舰也共和国海军攻打斐济群岛的作战行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比如共和国海军不得不在战役期间,陆续向前线增派了近200艘中小型战舰,并且让一批海上巡逻机专门执行搜索美军小型舰队的作扎任务,从而对其他作战力量的部署与使用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美军的这些投入,并没起到扭转战局的作用,也没有能够阻止共和国陆战队扫荡斐济群岛。
  不可否认,斐济群岛攻防战是整个太平洋战争期间打得最为惨烈的一场岛屿争夺战。
  从战术层面上看,在2060年2月到2061年5月的15个月期间,共和国海军与陆战队用战沉75万吨战舰、伤亡4万多名陆战队官兵的惨重代价,换来击沉与俘获美军舰船119万吨、毙伤俘美军官兵18余人(包括近3万名海军官兵与数千名空军飞行员),以及占领斐济群岛的结果,确实算不上大获全胜。事实上,如果算上共和国海军拥有的制海权、制空权等等优势,特别是战役后期的制信息权,再加上海军强大的打击力量,以及天军在战役期间提供的支持,共和国军队在攻打斐济群岛的战斗中实际上遭受了惨败,而且算得上是开战以来最为惨重的一次失败。
  即便从战略层面上讲,共和国在斐济群岛攻防战中也没有占到多少便宜。要知道,在此之前,除掉“限武谈判”耽搁的8个月,共和国海军只用了15个月就将战线从第一岛链推进到了西南太平洋,推进了近万千米,而在这15个月内,共和国海军仅仅将战线向前推进了1000千米,而且是在侧翼方向上,而不是在主攻方向上。因为在2060年中期,也就是共和国海军在斐济群岛遭到美军强有力的抵抗之后,共和国当局做出了进军夏威夷群岛的战略决策。
  受此影响,很多人都认为攻打斐济群岛是一个错误的战略决策。
  以当时的情况,甚至有人认为,正是因为攻打斐济群岛占用了太多的军事资源,比如让天军的战略轰炸机为前线作战部队提供支持,从而对轰炸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作战行动造成影响,也对最终控制西南太平洋地区,将重点转移到太平洋中部,即进军夏威夷群岛产生了负面影响。
  总而言之,战后很多人都认为,张雪峰在当时发挥的影响将共和国引上了歧途。
  毫无疑问,不能只看到有害的一面,还得看到有利的一面。
  首先得承认,斐济群岛攻防战也拖住了美军的大批作战力量。别的不说,为了守住斐济群岛,在2060年期间,美国海军比计划的多建造了大约200万吨小型舰艇,如果将这些建造能力用在大型战舰上,足以打造1支主力舰队。同样的道理,美军消耗在南太平洋上的战争物资不比共和国军队少。受斐济群岛攻防战影响,美军还不得不对相邻战区的军事部署做出调整,比如将原本应该派往夏威夷群岛的作战力量部署到圣诞岛,以巩固夏威夷群岛的南面防线。
  从某种意义上讲,甚至可以认为,正是斐济群岛攻防战,让共和国当局提前做出了攻打夏威夷群岛的战略决策,从而对太平洋战争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事实上,这一点也早就得到众多战史学家的承认。
  不管怎么说,以2060年的战场态势来看,攻打斐济群岛确实有画蛇添足的嫌疑。
  虽然在制订战略计划的时候,共和国当局决定攻打斐济群岛的主要原因是加强在西南太平洋上的存在,为接下来对澳大利亚与新西兰进行战略轰炸提供基础条件,而且事实也证明战略轰炸是打击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最理想手段。但是共和国高层在衡量局面时,过多的考虑了欧盟的主动性,即认为欧盟有可能在战局失去控制的时候转向美国。从根本上讲,欧盟的态度是由整体战略走向决定的,而不是由某一个战场上的战斗决定的。说简单点,只要共和国在整体战略上处于优势地位,并且一步一步的朝着胜利前进,欧盟就没有可能投靠美国,法国也就不可能拿新喀里多尼亚与瓦努阿图做文章。事实上,在这一点上,共和国当局有类似的认识,比如共和国陆军部署在俄罗斯与中东的数百万大军就是一种战略防备,目的就是要在欧盟反水的时候发起战略进攻。如此一来,在太平洋战场上,共和国陆战队已经进驻新喀里多尼亚与瓦努阿图,即便欧盟反水,法国想搞点小名堂,共和国陆战队也能控制新喀里多尼亚与瓦努阿图。也就是说,不管是从政治、还是从军事角度出发,共和国都没有理由在斐济群岛上耗费百万兵力与15个月的宝贵时间。
  万幸的是,这是2060年,而不是2058年。
  得益于暴涨的国家战争实力,虽然在某些方面犯了错误,而且是比较低级的错误,但是共和国的作战行动也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特别是在战略层面上,只要能够达到消耗美国战争实力的目的,就不算彻底失败。
  正是如此,很多人都认为,裴承毅在2060年初做出攻打斐济群岛的决定,不是说这座群岛有多么的重要,而是想在这里消耗掉美军的有生力量,为太平洋战场上的正面进攻,即攻打夏威夷群岛的作战行动提供支持。设想一下,如果没有把美军牵制在南太平洋上,并且迫使美军在夏威夷群岛南面部署新的战略防线,而是在太平洋中部海域与美军决战,共和国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更重要的是,随着大陆战争以俄罗斯投降而结束,共和国兵力过剩的问题已经浮上水面,不管是消耗陆战队、还是消耗陆军、或者消耗海军,总归都会在某个方向上投入重兵,从而解决兵力过剩的问题。
  说得直接一点,以共和国在2060年时的战争实力,重点不再是如何提高部队的作战效率,即用最少的兵力取得最大的战果,而是如何争取更大的战果,也就是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降低军队的作战效率。
  这个时候再来看共和国在整个太平洋上的战略布局,也就不难发现,攻打斐济群岛确实是权宜之计,既拉长了战线、让共和国军队获得了更加多的进攻机会,又消耗了不少的兵力,甚至因此而损失了不少官兵。总的来说,这种战略上的决策没有绝对的对错,总有好的一面与坏的一面,关键就是看哪一面起到了主要作用。
  与攻打斐济群岛相比,在2060年5月初启动的进军夏威夷的作战行动就重要得多了。
  前面已经提到,随着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不再是共和国的威胁,而且可以在不出兵攻占的情况下就让美国在西南太平洋上的军事存在变得毫无意义,共和国当局调整了战略,将进军夏威夷群岛确定为太平洋战场上的主攻方向。
  显然,进军夏威夷群岛的难度比攻打澳大利亚还要大。
  从战略层面上讲,美国在西南太平洋上一败涂地的原因只有一个,即过于漫长的战略补给线。虽然在100多年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在澳大利亚挡住了日军,但是当时美国取胜的关键不是拥有军事优势,而是用强大的工业优势抵消了其他劣势,再加上日军犯的一些低级错误,自然能够轻易取胜。与共和国相比,美国基本上没有工业优势,因此战略上的劣势就显得非常突出了。可以说,只要共和国下定决心,哪怕是出兵攻打澳大利亚,也不会是无法完成的任务。
  与澳大利亚相比,夏威夷群岛的最大优势就是背靠本土。
  说得直接一点,3350千米的运输线(从洛杉矶到檀香山)要比18000千米的后勤补给线(从洛杉矶到悉尼)好守得多,也便利得多。同样一支船队,能够用从洛杉矶到悉尼往返一趟的时间在洛杉矶与檀香山之间往返航行4趟,仅此一点就决定了,美军守卫夏威夷群岛的难度要比守卫澳大利亚低得多。
  当然,夏威夷群岛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地理优势,即在方圆2000到3000千米的范围之内,除了西面的中途岛(从地理位置与地质构成上讲,是夏威夷群岛最西面的岛屿)与威克岛之外,就没有几座像样的岛屿了。更重要的是,中途岛与威克岛实际上也是两座面积非常有限,连淡水资源都没有的小岛。如此一来,共和国海军要想攻打夏威夷群岛,除了将中途岛与威克岛当成跳板之外,仍然得从马里亚纳群岛出发,后勤保障线超过7000千米,如果从琉球群岛出发,更是超过了10000千米,是美军的2倍到3倍。即便不考虑前线作战情况,光是后勤保障力量就得多投入2到3倍。
  受此种种因素影响,共和国当局在是否进军夏威夷群岛,以及如何进军夏威夷群岛的问题上一直比较犹豫。准确地说,共和国当局在2060年之前没有进军夏威夷群岛,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合适的进攻手段。
  随着这一问题在2060年中期得到解决,进军夏威夷群岛不再是纸上谈兵了。
第九十八章
狂暴工具
  以共和国在2060年的军事实力来看,制约进军夏威夷的众多要素中,唯一欠缺的就是合适的战略平台,也就是能够为数十万军队提供支持、并且成为共和国军队在登上夏威夷群岛的主要岛屿之前的大型海上基地。
  早在战争爆发前,共和国内部就在要不要进军夏威夷群岛、以及如何进军夏威夷群岛的问题上讨论过多次。
  众所周知,进军夏威夷群岛的目的是要进军北美大陆,进军美国本土。因为进军夏威夷群岛不是唯一的手段,所以也就不是必须选择的手段。早在2049年,也就是战前准备工作全面展开的时候,总参谋部就提出了好几套进军美国的战略方案,总体上分为了东南西三个方向,即分别向东越过太平洋、登陆北美大陆西海岸,进军南美洲、沿中美洲地峡北上进军美国本土,以及向西挺进、从北大西洋方向上登陆北美。在这三套方案中,由各有好几套方案,拿东进方案来说,又分成了北中南三路,北面就是从白令海峡登陆阿拉斯加、沿洛基山脉西部沿海平原南下,中路则是经夏威夷群岛、在美国西海岸地区登陆,南路则是经中太平洋群岛、在中美洲地区登陆、再北上经墨西哥进军美国。虽然在众多方案中,东进中线方案、即攻打夏威夷群岛的方案最有可行性,但是在2052年之前,共和国军队内部仍然有人认为这条进军线路过于传统,难度也最大。直到专门为战争准备工作搭建的超级计算机群投入使用,对各种战略进军方案进行全面模拟分析之后,对进军线路的争论才偃旗息鼓。模拟分析的结果非常明确,即在极端情况下,经夏威夷群岛攻打美国本土的代价与难度都是最小的,为主要进军线路,而其他方向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受此影响,共和国的战争准备工作基本上都与此有关。当然,战争期间,共和国的战略进攻也深受影响。比如在占领了勘察加半岛、扫荡了俄罗斯的远东地区之后,共和国军队并没从白令海峡登陆阿拉斯加,甚至没有向白令海峡推进。
  确定了必须攻打夏威夷群岛之后,剩下的就是该如何攻打夏威夷群岛了。
  战争爆发前,共和国当局也用超级计算机群对进攻夏威夷群岛的作战行动做了模拟分析。
  虽然计算机的模拟分析不可能绝对准确,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出现较大误差,但是绝大部分时候,计算机的模拟分析结果仍然是最重要、某些时候甚至是唯一的参考数据。可以说,在几乎所有从战略到战术的决策中,共和国与美国当局都充分参考了计算机模拟分析的结果,并且以此指导军事建设。事实也证明,计算机的模拟分析对双方作战行动的影响非常显著。
  不可否认,共和国当局在制订攻打夏威夷群岛的作战计划的时候,充分参考了计算机的模拟分析结果。虽然共和国当局从来没有公布计算机模拟分析的任何数据,但是有理由相信,在战争爆发前,共和国当局就根据计算机模拟分析得出的结论,认定通过威克岛与中途岛无法攻占夏威夷群岛。原因很简单,在攻打夏威夷群岛中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的“海上基地群”就是在战争爆发前提出来的,而且在战争爆发前开始实施。
  “海上基地群”并不是一座规模庞大的海上基地,从性质上讲,“海上基地群”与“海上基地”有着本质上的差别,即海上基地存在的主要价值是在某场目的明确的战争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为作战部队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而海上基地群存在的主要价值则是在某个战略方向上,灵活方便的为作战部队提供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成为战区级别的军事行动战略基地。
  当然,海上基地群肯定有一座核心海上基地,并且在该海上基地的基础上,根据作战需求来增添其他功能性的海上基地。
  具有这一能力的,自然是第五代海上基地。
  正是如此,直到第五代海上基地完成建造工作,并且形成了战斗力,进军夏威夷群岛才具备了实施的可能性。
  事实上,第五代海上基地并没首先出现在太平洋中部海域。
  这种很有可能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为庞大的、具有自我航行能力的海上浮动设施群首先出现在了西南太平洋战场上,而且在2060年年底之前,一直是共和国天军战略轰炸机的主要基地。
  让第五代海上基地先去西南太平洋上热身,主要还是基础建设跟不上需要。
  虽然按照共和国与法国签署的协议,战争期间,共和国可以自由利用沃尔波尔岛,也就是可以向该岛部署战略轰炸机。因为努美阿的大部分土地都是私人领地,而法国政府在新喀里多尼亚的国有土地主要为山地,不适合建机场,所以共和国同意了这一提议,并且在沃尔波尔岛上修建军事基地。但是让共和国没有想到的是,这座由珊瑚礁构成的岛屿并不适合建军事基地,特别是为天军战略轰炸机提供服务的军事基地。受此影响,沃尔波尔岛上的工程进度大大延迟,大部分施工方案都得调整。按照陆战队工程部队的估计,沃尔波尔岛上的机场投入使用的时间不是2060年6月底,而是2060年年底、甚至有可能拖到2061年一季度末。
  工程进度可以拖,可是轰炸行动不能拖。
  针对这个问题,共和国当局做了两手准备,一是与法国谈判,在努美阿机场部署轰炸机,二是建造更多的第五代海上基地,并且将第一座第五代海上基地派往西南太平洋。虽然在共和国海军进军斐济群岛之前,法国当局就做出让步,同意共和国天军在努美阿机场部署轰炸机,但是却明确要求,这些轰炸机只能用来执行纯粹的军事任务,即不能用其执行针对平民与民用设施的战略轰炸任务。受此影响,第一批部署到西南太平洋上的战略轰炸机全部被派去支援攻打斐济群岛的作战行动,而对澳大利亚进行战略轰炸的轰炸机则全部部署在距离战场更加遥远的琉球群岛、以及东南亚地区的军事基地。
  直到2060年4月底,被命名为“盘古”的第一座第五代海上基地到达珊瑚海,并且定位在休恩群岛(新喀里多尼亚西北部的一座以珊瑚礁与环礁为主的小型群岛)北部海域,这一情况才得到根本性改变。
  不得不承认,第五代海上基地在支持战略轰炸方面,确实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
  在标准情况下,即由120艘模块船组成,其中24艘用来容纳与支持战略轰炸机、48艘用来运载与保存弹药物资、12艘用来维护与保养轰炸机(主要进行大规模维护保养,基本维护保养在轰炸机运载模块船上就能完成)、12艘为人员服务、另外24艘则是各种功能性模块船的情况下,“盘古”号能够容纳2000到2400架轰炸机(具体数量由搭载的轰炸机的型号决定),并且以每分钟20架的速度,在一个攻击周期中出动半数轰炸机。也就是说,1座海上基地就能承担起1个战略方向上的轰炸任务。如果以容纳能力计算,“盘古”号相当于5座大型轰炸机基地。如果以出动能力计算的话,更是相当于10座机场。事实上,第五代海上基地最强大的地方还不在这里。
  与军事基地相比,第五代海上基地的最大优势还是其超高的运作效率。
  众所周知,大部分军事基地都是平面型结构,特别是航空兵基地,就算将很多关键设施都放在地下,比如弹药库、基地的指挥与控制中心、供电系统等等,可是这些军事基地的运作方式仍然是平面化的,而不是立体的。就以支持轰炸机来说,一架轰炸机在起飞之前要进行维护检查、补注冷却液等液气、装填弹药、为动力系统充电等等,而这些必须工作大都不能同时进行,而不能同时进行的原因不是不允许,而是没有足够的空间。如此一来,轰炸机在起飞前的准备时间往往长达几个小时,就算在紧急情况下,即提前做好了大部分准备工作,也需要好几分钟才能升空。在第五代海上基地上,这个问题就不是那么明显了,除了一些出于安全考虑不能同时进行的准备工作,比如补充液气就不能与充电同时进行,必须分开进行,其他所有准备工作都能以立体化的方式同时完成,因此能将起飞前的准备时间缩短到30分钟以内,达到战斗机的水平。如果不考虑轰炸机机身结构强度与使用寿命,能够将轰炸机的出动率提高1倍!
  说得简单点,就是让2000架轰炸机干4000架轰炸机的活。
  当然,要想把轰炸机的作战效能完全发挥出来,首先就得培养更多的飞行员。如果说在2058年与2059年,飞行员紧缺是个很现实的问题,那么到2060年,随着大批在战争爆发后征召并且培训的飞行员进入一线部队,这个问题就不那么突出了,甚至算不上问题。比如到2060年一季度末,共和国天军的轰炸机飞行机组与轰炸机数量之比已经达到2.4,即便算上轮休的,也能保证1架轰炸机有2个机组。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到2060年底,这个比例就将提高到4左右,确保在任何情况下,1架轰炸机都有3个机组。如此一来,就能让轰炸机的飞行员得到充足的休息时间。
  与需要更多的飞行员比起来,高强度轰炸行动对轰炸机本身的要求更高。
  说得不好听一点,如果将轰炸机的出动率提高一倍,即将24小时执行的轰炸任务由2次提高到4次,轰炸机的服役寿命将缩短到正常情况下的三分之一。照此计算,1架价值数百亿元的轰炸机最多只能飞3年(相当于和平时期飞20年),即便进行现代化改装,也最多只能飞5年(相当于和平时期飞30年)。
  这就是问题所在,1架轰炸机在3年内能否让数百亿的投入获得足够的回报?
  万幸的是,战争期间肯定不会有人算这笔经济账。不管怎么说,战争绝对不是精打细算的事情,不然也不会用100万一枚的炸弹去摧毁价值100元的帐篷。
  最重要的是,“盘古”号的到来,让战略轰炸能够顺利展开。
  2060年4月30日,共和国天军第一次利用部署在“盘古”号上的轰炸机对澳大利亚东北地区以罗克汉普顿为中心的工业区进行了战略轰炸。为了保险起见,当天的轰炸中,只出动了2000多架次,而且轰炸机分成10多个机群,分别进行轰炸。更重要的是,轰炸机主要使用射程在1000千米以上的远程弹药,只有2个机群的200多架轰炸机使用了射程在500千米左右的战术弹药。
  毫无疑问,这轮轰炸最大的意义就是证明了小规模轰炸的效率并不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59/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