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118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85/1195

  这场持续了大约4个小时的炮击,创造了很多个第一。首先,这是海军首次在大西洋上炮击太平洋沿岸城市。其次,这是海军首次针对没有军事目标的超大城市的炮击行动。最后,这还是共和国海军的主力舰首次打击2000千米外的目标。当然,这次炮击也证实了外界的猜测,即共和国海军耗费巨资开发的900千克级电磁炮的最大射程超过2000千米,在使用次口径弹药、或者增程弹药的情况下,最大射程甚至有可能超过3000千米。当然,要不了多久,这一猜测就会得到证实。
  如果说天军的轰炸还算“文明”的话,那么海军的炮击就可以用“野蛮”来形容。
  虽然为炮弹增添制导系统、或者是弹道修正系统,提高炮弹的精度不是什么难事,而且成本也不会高到哪里去,但是在大战期间,除了对海弹药之外,共和国海军的所有大口径电磁炮炮弹都是非制导弹药,即精度会随着射程增加而急剧降低。就拿900千克级电磁炮来说,在对付1500千米外的目标时,弹药撒布范围为150米,将射程提高到2000千米,散布范围不是200米,而是250米。如此一来,即便900千克级炮弹的爆炸杀伤范围高达150米,在射程超过1500千米的情况下,也很难对付点状目标。换句话说,如果需要打击点状目标的话,就得进行覆盖式炮击。事实上,在对付城市这类面目标的时候,海军肯定会采用覆盖式炮击战术。
  更要命的是,主力舰的弹药投送能力非常惊人!
  参与炮击行动的8支主力舰队里的64艘主力舰都是“汉”级或者更新的型号,平均每艘主力舰都能携带大约24000吨炮弹。因为早就接到了作战命令,而且海面上早就没有需要使用900千克级炮弹才能摧毁的目标,所以64艘主力舰在进入墨西哥湾的时候,均按照对地打击任务配制弹药,即主要用来对付海上目标的穿甲弹只够一次炮战消耗,即占弹药总量的一成左右,其他的全是用来对付地面目标的各类弹药。也就是说,64艘主力舰各有大约22000吨弹药,总共就有140万吨弹药!
  当然,实战中,很少一口气打光全部炮弹。
  按照共和国海军的作战守则,只有在极端情况下,战舰才能用光全部弹药,而对地打击任务肯定不是极端情况。正常情况下,任何一艘大型战舰都至少需要保留3成弹药,以备不时之需。
  照此计算,在这4个小时的炮击中,8支主力舰队总共投掷了90万吨炮弹!
  因为大口径电磁炮炮弹的再入速度非常高,所以这90万吨炮弹的实际威力相当于同质量TNT炸药的2倍。
  也就是说,在4个小时内,共和国海军用相当于180万吨TNT的弹药洗劫了洛杉矶。
  毫无疑问,这绝对是一场浩劫。
  要知道,美苏冷战期间,前苏联也只计划用6枚20万吨级的核弹头对付洛杉矶,而且从理论上讲,只需要4枚20万吨级的核弹头就能将洛杉矶从地面上抹掉。虽然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作为美国第二大城市的洛杉矶的市区范围扩大了一倍以上,但是常规弹药的能量分布更加均匀,而且不会把能量消耗在辐射等方面,所以在对付面状目标的时候,打击效率超过了核武器。
  说得简单一点,90万吨炮弹,足以让洛杉矶成为历史。
  事实也确实如此!
  因为是概略性的炮击,所以弹雨覆盖了整个洛杉矶。更要命的是,共和国海军的主力舰队原本可以在30分钟内打光全部炮弹,而实际炮击时间却长达4个小时,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可以让部署在太平洋上的侦察机监控炮击情况,让远在大陆另外一边的舰队调整炮击方式,以求最大限度的扩大打击范围。
  一定要说什么的话,那就只能说,这场炮击来得太晚了一点。
  因为在此之前,西雅图已经在共和国天军战略轰炸机投下的弹雨中变成废墟,所以早在2月之前,洛杉矶就开始战略大疏散,聚集在市区内的4500万人、以及分散在周边小城镇的大约1500万居民正在陆续前往山区,或者内陆城镇。更重要的是,就在炮击开始前的一天,共和国天军轰炸了圣海伦斯火山,制造了巨大的恐慌,让那些不肯疏散的、或者还在犹豫的洛杉矶人加快了步伐。
  受此影响,到2月5日下午,也就是炮击开始的时候,留在洛杉矶市区与遭到炮击的周边城镇的美国人不到200万。
  当然,这仍然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数字。
  可惜的是,海军不是天军,大口径电磁炮的主要弹药中,没有那种专门用来对付人员的传感器炮弹。
  虽然将500克重的传感器炸弹装到炮弹里不是什么难事,一发900千克级电磁炮炮弹至少能够装1000枚这种传感器炸弹,但是电磁炮炮弹发射时的加速度高达数十万G,而炸弹投掷时的加速度不过几十个G而已。当然,以共和国的技术实力,将传感器炸弹做得更加牢固一点,使其可以承受炮弹发射时的加速度不是什么难事。问题是,这么一来,传感器炸弹的制造成本将直线上升,高到让海军无法承受,无法在战争中大规模使用的程度。因为电磁炮本身就是廉价的弹药投送工具,所以海军不会考虑采购过于昂贵的弹药。说得更加简单一些,与其使用那些精密的传感器炸弹,还不如使用更多的炮弹,让毁灭来得更加直接一点。
  对留下来的200万美国人来说,这无疑是幸运的。
  炮弹要毁灭的是人造建筑物,而不是人!
  虽然在这场炮击中丧生的美国人不会少到哪里去(因为疏散工作早已展开,而洛杉矶地区又是美国本土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人口总量仅次于纽约地区、切萨皮克湾地区与五大湖地区,所以没有办法准确统计出到底有多少人死于炮击,只能大致估计,在这场炮击中丧生的美国人不会低于20万),但是200万留下来的美国人中,绝大部分都依靠地下室、地铁等等人防工事活了下来。
  毋庸置疑,炮击之后,洛杉矶就此不存在了。
  数日之后,圣迭戈遭到了同等强度的炮击。到2月底,也就是美国当局向共和国第二次提出停战谈判请求的时候,包括旧金山、奥克兰、圣何塞、弗雷斯诺等等人口超过200万的大城市与数十座人口在20万到200万之间的大中城市均遭到炮击,而且被炮击彻底摧毁,仅是死于炮击的美国人就超过了100万。
  说得更贴切一点,在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内,共和国海军将美国人口最多、经济总量最大的州变成了废墟!
  这种毁灭性的打击力量,超过了美国的承受能力,也超过了美国当局的抵抗能力!
  除了停战谈判,美国当局别无选择!
第一百二十六章
进攻号
  对进攻者来说,战略打击无疑是减少伤亡的最佳手段。
  早在20世纪的最后一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就在巴尔干地区打了一场以战略打击为主的零伤亡战争,用数十天的高强度轰炸打垮了南斯拉夫。可以说,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场完全依靠战略打击打垮对手的战争。
  从某种意义上讲,追求零伤亡是每一位战略家的目的。
  问题是,当这种追求发展到某种程度的时候,就不再是追求那么简单,而会发展成为某种极端的东西。就像吸了鸦片一样,当指挥官把减少伤亡当成任务指标,就会对一切能够减少伤亡的手段着迷。
  战略打击就是如此。
  受此影响,共和国海军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将加利福尼亚州变成了地球上规模最大的“无人区”,绝对不是偶然事件。
  要知道,加利福尼亚是美国人口最多与经济最发达的州。如果以经济总量计算,这个拥有1亿多人口的州是全球第六大经济体,仅次于共和国、欧盟、美国、印度与巴西,超过了人口更多的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尼日利亚等国,甚至相当于21个阿拉伯国家的总和。在这个占据了美国本土西部地区三分之二海岸线的州,不但拥有世界闻名的好莱坞,还有现代电子产业发源地的硅谷。可以说,正是加利福尼亚州,才让美国东西部地区的发展趋于平衡,让原本荒芜的西部地区成为美国经济的新动力。
  惨烈的战略打击,让这块希望之地变成了绝望之地。
  根据战后公布的一些数据,美国当局在战争期间做的不完全统计,在2063年2月底之前离开加利福尼亚,翻越洛基山进入中西部地区的战争难民超过7000万,其中3000多万由美国政府收容、安置在难民营里,另外3000多万则涌入了各大小城镇,成为了美国中西部地区动乱的根源。当然,在没有走出加利福尼亚州的战争难民中,大部分都永久性的留在了洛基山的峡谷里面。到底有多少人在逃难的时候死亡,恐怕谁也无法给出一个准确数字,只是没有人怀疑,这绝对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根据战后统计,仅有大约8500万加利福尼亚居民活到了战争结束之后,而在战争爆发前,加利福尼亚的人口是1亿450万,除去国家征召的军人,大约有1500万加利福尼亚人没有活到战争结束的那一天。这些人中,大约一半死于战略打击或者因为战略打击失踪,另外一半则死在了逃亡的路上。首先得承认,死在逃亡道路上的战争难民多半是因为缺乏食物,或者是缺乏有效的医疗救助,还有不少是因为争夺食物或者药品,也有很多死于谋杀,但是谁都不能否认,如果没有共和国军队的全面战略打击,这些人不会离开家园,更不会死在逃亡的路上。因为难民主要向东进入洛基山,所以很多难民都死在了山区。到底有多少人死在了山里,肯定无法给出一个准确数字,只是在战争结束之后的数十年内,陆续有人发现了难民坑,其中最大的一个坑里就有上万具尸骨,最小的一个坑里也有数百具尸骨。可想而知,当时死在山里的难民绝对不在少数,保守估计的话,都在100万以上。
  毫无疑问,这是共和国海军的杰作。
  正是因为如此猛烈的打击,美国当局不得不在2月底连续两次发出外交照会,希望与共和国进行停战谈判。
  问题是,有谈判,不一定有谈判结果。
  3月1日,共和国与美国驻瑞士大使进行了第一次非正式接触。因为美国当局并没在照会中提出可以在什么情况下以投降的方式结束战争,而共和国早就对外宣布,除非美国当局投降,不然战争只会在彻底击败美国的时候结束,所以这次接触是以非正式、而且秘密的方式进行的,并没公开,也没有邀请除瑞士外长之外的第三者参加。
  毫无疑问,这样的接触,基本上没有什么意义。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在这次仅持续了30分钟的接触中,双方交换了战争意见,特别是结束战争的方式。事实上,双方大使都只是传话筒,相互交换了基本信息。因为是美国当局主动要求就停战谈判进行接触的,所以共和国大使的口气非常强硬,坚持只有美国无条件投降,共和国才会停止军事行动。如果美国当局决定无条件投降,根本就没有必要与共和国为停战谈判进行磋商,所以美国大使的意见很简单,美国不会无条件投降,只会在适当的情况下以谈判的方式结束战争,也就是有条件投降。事实上,共和国当局也不可能指望美国无条件投降,不然就不会答应为停战谈判进行磋商,而是应该直接向美国下最后通牒,要求美国当局无条件投降。
  正是如此,在这30分钟的会谈中,美国大使提出了最重要的几个投降条件。
  排在首位的,自然是保证美国政权的延续性与合法性,即美国投降之后,美国政权与政治体制不应该受到影响,只有美国的执政者为战争负责。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要求并不过分,因为美国政权与政治体制是由全体美国人决定的,而发起战争的是美国政府,因此不能向美国公民追究战争责任,也就不能对美国公民决定的政权与政治体制动手,只能对需要承担战争责任的美国当权者、也就是联邦政府官员追责。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杜奇威是一位优秀的领导者,只不过他遇到了更优秀的对手。
  问题是,这个最为重要的要求根本就不为共和国所接受。共和国大使只拿出了一个反驳的理由,即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再次爆发世界大战的原因,那么共和国为这场战争做出的牺牲将失去意义,而共和国公民肯定无法接受这样的结果,共和国当局也就不能违背公民的意志与美国讲和。
  第一个问题都谈不拢,后面的问题就别谈了。
  当然,美国大使没有失职,仍然提出了要求,即战后保证美国的完整性,确保美国民众拥有自由与民主等等。
  不管怎么说,这次接触,至少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3月2日凌晨,在接触为果的情况下,共和国军队恢复了战略打击。
  因为已经基本上完成了针对美国本土西部地区的战略打击,所以共和国天军与海军把打击范围扩大到了洛基山以东的美国中西部地区,而第一个遭到打击的就是有着“西都”之称的丹佛。
  这也是共和国天军与海军首次打击同一个目标。
  原因无二,在切萨皮克湾周边地区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之后,丹佛已经成为美国的“陪都”,即美国的政治中心。从迫使美国当局无条件投降的角度出发,首先向丹佛下手,能够最大限度的打击美国的士气与斗志。
  毫无疑问,这天的战略打击异常猛烈。
  根据共和国天军与海军的作战记录,在这一天内,总共向丹佛投掷了各类弹药近20万吨。虽然投弹量远远比不上之前的战略打击,别说跟洛杉矶、旧金山、西雅图这些大城市相比,就连投在一些军事基地的弹药都要多得多,但是丹佛是一座人口不到100万的城市,而且受自然环境影响,中心城区的面积只有其他百万级大城市的一半左右,是一座相对较小的大城市。
  仅仅几个小时,丹佛就变成了人间地狱。
  因为美国联邦政府已经迁到此地,所以对战略打击的人员伤亡有详细的统计结果。根据美国当局在数日后公布的统计数据,光是能够辨认的受害者遗体就超过了25万具,另外还有大约同样数量的受害者遗体无法辨认,失踪人口也差不多有25万。也就是说,躲过这场打击的丹佛市民不会超过20万!这也很好理解,不管怎么说,丹佛是美国的西都,是新的政治中心,因为有联邦政府的机构在此,所以在大部分市民看来,有了华盛顿的教训,美国联邦政府肯定会想尽办法保护这座临时首都。更重要的是,丹佛是典型的内陆城市,离海岸线有上千千米。可以说,基本上所有丹佛市民都认为这里是美国最安全的地方,不然美国总统也不会跑过来避难。
  战争就是如此,越是安全的地方,越是危险。
  当然,丹佛仅仅是个开始。
  到3月份,随着在太平洋上活动的4支主力舰队以火速赶往大西洋,并且在3月1日就到达了加勒比海,加上之前派遣过来的4支主力舰队,当时在墨西哥湾与加勒比海活动的主力舰队多达16支,也就是拥有128艘主力舰。更重要的是,当时共和国海军还向该地区部署了12支火力支援舰队,其中配备900千克级电磁炮的火力支援舰就有接近200艘。除此之外,一直在该地区活动的还有4支航空舰队,以及8座海上基地群。因为天军已经完成了对美国西北地区的战略打击,所以正在逐步将战略轰炸机转移到大西洋。算是部署在东太平洋与北太平洋上的4座海上基地群,当时仅部署在美国周边地区的战略轰炸机就在2万架以上!当然,这还没有算上可以部署在古巴的战略轰炸机。如果全部算上的话,能够对美国本土纵深地区实施战略打击的轰炸机在45000架左右。
  以此计算,极端情况下,共和国海军与天军的打击部队能够在24小时之内将大约500万吨弹药投向美国本土的任何一座城市!
  这是个什么概念?
  别说是城市,就算是城市群,比如以纽约为中心的美国东北地区,也承受不起500万吨弹药的集中打击。换句话说,500万吨弹药,能够在一天之内将一个地区的数十座大小城镇变成平地!
  用战后的评价来说,当时共和国当局已经不是在轰炸美国,而是在摧毁美国。
  摆在美国面前的选择有两个,要么投降,要么毁灭。
  在此之后的一周之内,美国中西部地区的其他几座大城市,比如怀俄明州的夏延、犹他州的盐湖城、亚利桑那州的菲尼克斯、新墨西哥州的阿尔伯克基等,都遭到打击,受损情况与丹佛相差无几。可以说,照此持续下去,要不了2个月,面积是西部地区3倍的中西部地区就会变成无人区。
  也就在这个时候,共和国当局做出了暂停轰炸的决策,让天军与海军暂时停止作战行动24小时。
  当然,这不是为了与美国谈判。
  在这24小时之内,共和国最高统帅部做了一个非常重大的决策,即将天军与海军的战略打击力量整合到一起,成立战略打击司令部,并且以阿拉帕契亚山脉为界,东面归海军指挥,西面归天军指挥,只是这两个隶属于战略打击司令部的作战指挥部有权调动该区域内的所有作战力量。
  这么做,自然是在充分利用共和国军队的作战能力。
  通过前面的打击,共和国军队已经总结出了有效战术,即用海军的打击力量去破坏一个国家的基础设施,而天军的打击力量除了对付更加难以对付的军事目标之外,还承担起了杀伤有生力量的任务。也就是说,只有将海军与天军的打击力量结合起来使用,才能使打击效率最大化。
  当然,在这24小时之内,共和国当局做了一件更重要的事情。
  那就是秘密联络几个主要盟国,就与美国进行停战谈判征求这些国家的意见。
  虽然共和国是集约集团的核心国,也是打赢这场战争的主要力量,但是共和国还没有强大到可以无视其他国家,更没有昌盛到可以消灭其他国家地步,所以在要不要以谈判方式结束战争的问题上,共和国当局必须征求盟国的意见,特别是那些对战后局势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盟国。
  按实力计算的话,印度、巴基斯坦、伊朗、苏丹、阿根廷、马来西亚、泰国、伊拉克与叙利亚都算得上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盟国,而这些国家对待战争的态度,左右了集约集团的战略决策。
  毫无疑问,绝对不是所有盟国都接受谈判方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85/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