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119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91/1195

  更重要的是,共和国当局没有玩弄玄虚,确实给德国与荷兰提供了先进技术。
  受此种种因素影响,欧洲国家出兵北美洲大陆的作战行动一直停留在计划阶段,虽然在此之后做过尝试,但是随着战争走向尾声,美国再也耗不下去的情况下,欧洲军团登上北美洲大陆的希望也越来越渺茫。
  美国确实拖不起,在最后一点希望破灭后,无条件投降成为美国当局的唯一选择。
第一百三十四章
无条件投降
  9月29日,共和国陆战队进军费城的作战行动进入倒计时阶段,在百万大军兵临城下的时候,美国当局终于承受不住巨大的压力,宣布无条件投降,并且命令所有军队停止一切作战行动,前线部队就近向共和国军队缴械投降,后方的军队则原地待命,等待接受共和国军队整编。
  这一天,才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结束纪念日!
  事实上,压垮美国的不仅仅有一百多万磨刀赫赫的陆战队,还有在此之前攻入五大湖区、占领了布法罗,并且在9月28日夜间越过边境线,攻入加拿大境内,在29日清晨进入渥太华市区的共和国陆军。
  从某种意义上讲,共和国陆军的作战行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虽然共和国陆战队的战斗力有目共睹,不会有任何人怀疑扫荡了占地球表面积将近一半的太平洋的军团,更不会有人怀疑率先登上美国本土的军团,但是共和国陆战队的弊端也在大陆战场上暴露了出来。要知道,在登上美国本土之前,共和国陆战队一直太平洋与大西洋的岛屿上作战,几乎没有参加过大陆上的战斗。不可否认,陆战队的战斗意志不亚于陆军,甚至超过了陆军,但是在作战行动中,陆战队更加依赖于海上支援,特别是直接炮火支援,缺乏独立作战能力,更加缺乏攻坚能力。不说进攻纽约的行动,就拿攻打波士顿的作战行动来说,如果没有来自海军舰队与活力支援舰队的直接支持,陆战队肯定要付出更加惨重的代价,甚至无法完成任务。当然,也不能因此责怪陆战队,毕竟陆战队本来就是一支在滨海地区作战的部队,没有必要深入内陆,在陆地上作战的是陆军。从方便两栖登陆来说,陆战队也没有理由像陆军那样,为了增强独立作战能力而配备大批后勤保障力量,为了提高攻坚能力而装备大量重型装备。要知道,在大战期间服役的很多重型装备,特别是地面主战装备几乎都无法用陆战队的垂直起降运输机运送,至少无法直接运送,必须拆解运送,到前线再花时间组装。对陆军来说,这不是什么大问题,毕竟陆地战场上的空中突击都有地面部队作为支撑,无法直接空运,可以走公路,或者等到突击部队稳住阵脚后再空运。对陆战队来说,这就是个严重问题了,因为在滩头阵地上,绝对没有时间、甚至没有空间让陆战队的官兵去拼装武器装备!
  不管怎么说,陆战队与陆军的最大区别就在这里,无可厚非,不然陆战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换个角度看,在内陆战场上,陆战队的表现不比陆军好,那么在滨海战场上,陆军的表件也不见得比陆战队好。可以说,这也是共和国当局将美国本土战场分成两个部分,让陆战队负责滨海战场、陆军负责内陆战场的主要原因。
  问题是,对美国当局来说,这无疑是一线希望。
  说得直接一点,在共和国陆军参战之前,美国当局还希望依靠阿拉帕契亚山脉挡住共和国陆战队的步伐,在稳守中部与中东部地区、特别是密西西比河流域地区的情况下,与共和国进行停战谈判,争取获得最好的停战条件。
  随着共和国陆军参战,美国当局的这一指望迅速化为泡影。
  必须承认,共和国陆军的表现非常不错。
  要知道,在美国本土的作战行动是由共和国总参谋长、兼陆军参谋长袁晨皓大将(大战爆发后,共和国当局就破除陈规,恢复了在和平时期不设立的大将与元帅军衔,并且对如何授予这两种军衔做了明确规定,即大将主要授予那些为战争做出过杰出贡献的军人,而元帅只具有象征意义,与军职并无关系。在大战期间,袁晨皓与华剑锋、海军航空兵的梁国翔、天军的梅乐驰与戴相龙、陆战队的周博义等十人成为了第一批被正式授予大将军衔的将军,其中又以袁晨皓与华剑锋居首)亲自指挥。
  毫无疑问,袁晨皓的能力是不需要怀疑的。
  当时,几乎很多人都认为,共和国陆军在波士顿上岸之后,会将底特率作为首个进军目标,并且沿着陆战队打通的南下通道,先去纽约,再向西前进,沿哈里斯堡、贝德福德、匹兹堡、克利夫兰、托莱多的路线进军底特率。如果能够设法向五大湖地区运送一批舰艇,哪怕是气垫船,共和国陆军甚至有可能在到达克利夫兰之后,直接渡过伊利湖,在底特率附近上岸。
  要知道,底特率是美国五大湖地区的工业中心。
  毫无疑问,这个诱惑太巨大了。别的不说,美国历史上那些知名的企业,比如通用、福特与克莱斯勒这三家汽车公司的总部都在底特率,所以这座城市又被称为美国工业化的心脏,而以该城为基地的NBA球队就叫活塞队。总而言之,虽然底特率不是该地区人口最多的城市(不及芝加哥),但是其重要性绝对超过了五大湖沿岸地区的其他城市,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地区中心城市。
  更重要的是,底特率的地理位置非常独特。占领这座城市后,共和国陆军可以北上进军加拿大,沿着休伦湖与伊利湖、及安大略湖之间的地峡进军多伦多,再沿着圣劳伦斯河北岸向渥太华挺进。因为这在条路线是美加两国之间最发达的公路干线与铁路干线,沿途还有不少的城镇可以作为补给中心,所以进军难度并不大,甚至比共和国陆军在俄罗斯战场上的作战行动还要轻松得多。不北上的话,还可以向西进军,攻占位于密歇根湖西岸的芝加哥,占领这座人口数量在美国排第三的特大城市(仅次于纽约与洛杉矶),将美国最大的矿产区收入囊中,为进军密西西比河流域打下基础。当然,在这个时候,共和国陆军不见得需要深入美国腹地,所以也可以从底特率南下,攻占印第安纳波利斯、纳什维尔等美国中东部地区的主要城市,完成既定的进攻任务。即便再退一步,不需要占领如此广大的地区,也可以以底特率为根据地,充分利用五大湖地区便利的水上交通,向东进军,以更低的代价扫荡美国的东北部地区。
  总而言之,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共和国陆军没有理由不向底特率进军。
  问题是,共和国陆军确实没有向底特率进军,而是把目标锁定在了布法罗。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袁晨皓决定首先攻打布法罗,原因只有一个,即共和国陆军在美国腹地的作战行动得不到足够的保障。说得直接一些,就是共和国陆军作战部队的后勤补给没有任何保证可言。要知道,将物资从波士顿运送到位于伊利湖东岸的布法罗,要比运送到位于西边的底特率短一半左右,也就是说后勤保障难度降低了一半。毫无疑问,这与共和国海军、以及陆战队有很大的关系。在没有得到海军支持的情况下,就算陆军打算在美国战场上大展拳脚,也没有施展空间。
  如此一来,袁晨皓就得小心翼翼的利用有限的作战力量。
  当然,攻打布法罗很有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共和国最高统帅部对加拿大迟迟不肯投降已经失去了耐心,希望加拿大能在美国之前投降。如此一来,除了能够从容不迫的控制加拿大、不给欧洲插手机会之外,还能向美国当局施加压力。因为美国当局很有可能在失去最后一个盟国之后全面崩溃,所以后一个目的更加明显。
  事实上,从陆军的作战行动来看,也主要是为了攻占渥太华。
  不管怎么说,随着共和国陆军的装甲部队尼亚加拉越过边境,攻入加拿大境内,并且如入无人之境般的横扫加拿大人口最集中的多伦多地区,在加拿大皇家陆军来不及做出任何反应的情况下,一举攻入渥太华的情况下,美国当局没有任何理由怀疑共和国陆军在北美洲大陆战场上的战斗力,也没有任何理由怀疑共和国当局用一场地面战争来击败美国,并且取得最终胜利的决心。
  当然,还有有就顶在费城的共和国陆战队。
  综合这些因素,美国当局的唯一选择就是投降。
  问题是,就算美国当局做出了无条件投降的决定,而且是真正意义上的无条件投降,战争也不会在一夜之间结束。
  9月30日,共和国陆战队兵不刃血的占领了费城,并且见到美国当局派来的代表。
  当月最后一天,美国当局的代表到达共和国新都,与共和国当局进行了第一次正式接触。10月1日,美国代表前往上海,在集约集团总部向集团全体成员国的代表宣布了美国当局的投降决定。
  此时,共和国与美国的代表团已经就签署投降书的事情进行了谈判。
  虽然按照美国当局的意思,应该尽量低调一点,毕竟这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但是共和国当局的态度非常明确,这是影响了全球上百个国家、数十亿人的世界大战,而不是局部战争,作为制造与发起战争的战败国,既然无条件投降了,就没有资格在签署投降书的问题上与承受了巨大战争伤害的战胜国讨价还价,更加没有理由要求低调行事。作为用接近3亿人的生命(据战后统计,交战双方与中立国直接死于战火的军民为2亿9450万,实际数字要大得多。根据一些民间机构的估计,战争期间,直接死于战火的军民在5亿以上,其中仅平民就超过4亿5000万。因为战争导致的动乱、饥荒、瘟疫等等灾难,甚至人为制造的自然灾害而死的平民更是不计其数,保守估计不会低于直接死于战争军民数量的3倍,而最高估计是5倍。也就是说,这场战争夺去了20亿到30亿人的生命,相当于战争爆发前世界总人口的20%。当然,这一估计值也得到了人口统计的支持,即按照世界各国在2065年与2066年公布的人口统计数据,第三次世界大战至少使全球人口减少了20%)换来的巨大代价,很有必要用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投降仪式、以及其他各种手段来警醒后人,避免再次发生类似的悲剧。
  在共和国当局的坚持下,投降签字仪式订在10月31日,地点在切萨皮克湾的共和国海军战舰上,代表共和国中央政府的将是国家副元首焦魃山、代表共和国军队与共和国陆军的将是总参谋长袁晨皓大将、代表共和国海军的将是大西洋战区舰队司令张雪峰上将、代表共和国天军的将是梅乐驰大将、代表共和国陆战队的将是周博义大将,另外集约集团各成员国都将派遣代表参加投降仪式,其中印度、巴基斯坦、伊朗、苏丹、阿根廷与欧洲代表将作为战胜方签署协议,而其他国家均只派遣代表参与仪式活动。
  至于美国会派什么人参加投降仪式,那就是美国当局的事情了。
  在这份名单中,最引人瞩目的有两个,一是裴承毅没有前去参加投降仪式。这还比较容易理解,毕竟裴承毅是共和国国家元首,而且在战后肯定会离任,没有必要出席这种对战后世界格局有重大影响的活动,更没有必要与战败国的领导人站在一起,并且在同一份协议上签字。让人无法理解的是,华剑锋大将没有出现在名单之中。要知道,即便在绝大部分共和国陆军官兵眼里,华剑锋在这场战争中的贡献都不亚于袁晨皓。可以说,他们两人是共和国的两根顶梁柱。更重要的是,因为裴承毅本人就是一位非常精明,而且才华横溢的陆军统帅,所以袁晨皓始终受到制肘,而华剑锋的地位就不可替代了。当然,在对美作战中,海军的贡献也远远超过了陆军。由此可见,最有资格代表共和国军队去参加投降仪式,并且在美国的投降书上签字的不是袁晨皓,而是华剑锋。问题是,华剑锋的正式身份只是共和国国家元首的海军顾问,而不是总参谋长,甚至没有正式的军职。还有一点不能忽略,即华剑锋比裴承毅还要大几岁,肯定会在大战结束后退役,而袁晨皓还足够年轻,就算脱下军装,也会效仿裴承毅进军政界。显然,不去参加投降仪式,不是华剑锋不想去,而是他把这个出头露面的机会让给了袁晨皓。作为补偿,投降书的签署地点没有设在陆地上,而是设在了海军的战舰上,而且是一艘主力舰的露天甲板上,以此来彰显海军在对美作战中的巨大贡献,以及海军的辉煌成就。
  当然,关键不是谁有资格参加投降仪式,而是投降仪式背后的斗争。
  最引人瞩目的不是华剑锋没有去切萨皮克湾,而是欧洲代表出现在了名单之中,而且是以主要胜利国的身份参与签字仪式。也就是说,欧洲在这场战争中做出的重大贡献得到了共和国的承认。虽然以实际情况来看,欧洲在这场战争中做的贡献还比不上印度。要知道,印度为集约集团提供了大约三分之一的粮食、四分之一的矿产、百分之二十以上的被服与帐篷、还有近一成的药品、超过五千万的劳动力(其中绝大部分在印度本土的港口与战争物资中心工作,只有少量被派往海外),还是集团在印度洋上的物资中转中心。更重要的是,印度承担起了集团站后重建的重任,为包括共和国在内的众多集团成员国提供了大量用于重建的物资。但是在签字仪式的排名中,欧洲代表就在共和国代表后面,地位高于印度,也超过了其他集约集团成员国。
  可以说,如果这不是共和国当局的安排,肯定很难被其他成员国接受。
  在给足了欧洲面子的同时,共和国当局却在与实质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上寸步不让,比如直到开始为投降仪式策划的时候,共和国都没有答应欧洲出兵北美洲大陆,即不需要欧洲军团承担占领任务。作为对比,共和国不但允许出兵参加战争的巴基斯坦、伊朗、苏丹等主要成员国出兵占领美国与加拿大、还让伊拉克、叙利亚、肯尼亚、尼日利亚等次要成员国分享了胜利果实。事实上,这才是集约集团成员国容忍欧洲瓜分战果的根本原因,即欧洲得到的只是名誉,而没有实质性的好处。
  显然,这也成了战后共和国与欧洲迅速对立,并且成为世界两极的直接动因。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没有能够在大战中捞到足够好处的欧洲,绝对不会心甘情愿的看着战争就这么结束,所以欧洲当局绝对不希望美国就此放弃抵抗,向共和国缴械投降,只要有机会,欧洲就会破坏来之不易的和平!
  没流够血的和平,显然不够稳固!
第一百三十五章
最大一块飞地
  不管怎么说,美国不是日本、也不是英国,而是一个国土面积超过900万平方千米、人口数量接近8亿、拥有数千万军事人员的世界大国。
  占领美国,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哪怕美国当局已经下令投降。
  对此,共和国当局与共和国军队早有预料。
  美国当局宣布无条件投降之后,共和国最高统帅部就向前线部队下达了停火令,要求陆军与陆战队为占领美国、控制美军设施、解除美军武装做好准备,海军与天军则提供协助。当时,共和国陆战队已经包围了费城,因此将占领费城,收缴费城守军武器装备当成了第一件大事。结果是,缴械行动很快就变成了一场战斗。因为有很多美军不愿意放下武器,部分美军指挥官甚至以没有收到投降命令而拒绝投降,在收缴美军武器的时候,发生了多次小规模冲突,导致共和国陆战队大批官兵伤亡。第二天,也就是9月30日,共和国陆战队不得不放弃收缴美军武器装备的行动,宣布在10月1日之前,如果美军拒绝投降,将发起致命打击。事实上,10月1日0点过5分,共和国陆战队就兑现了诺言,用最为猛烈的炮火将盘踞在特拉华河东岸帕尔迈拉区的美军送上了天堂。炮击一直持续到天亮,共和国陆战队再次向其他城区里的美军下达了最后通牒,即美军继续缴械投降的话,共和国陆战队将以每天摧毁一片城区的速度,直到将整个费城变成废墟!毫无疑问,美军没有抵抗的资本,别说被困在城区里的军队,因为美国当局宣布投降,共和国陆战队没有在炮击之前疏散城区内的市民,所以当时费城城区内至少还有400万市民。炮击夺走的不仅仅是美国军人的生命,还有平民的生命。在巨大的压力下,10月1日上午,费城守军司令宣布投降,并且命令盘踞在城区内的美军前往共和国陆战队指定地点缴械投降。虽然在此之后,仍然有部分美军负隅顽抗,直到10月4日,共和国陆战队才占领整个费城,歼灭零星抵抗的“匪军”,但是大规模抵抗在10月1日中午之前就结束了。
  费城的战斗表明,在没有尝到鲜血的滋味之前,仍然有不少美军对胜利抱有不切实际的希望。
  受此影响,美国代表前往共和国新都就投降仪式进行磋商的时候,共和国当局没有命令驻扎在美国本土的陆军与陆战队扩大占领区,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基础保障工作上,即将原本计划运送的弹药物资换成粮食药品,向前线增派更多的占领军,并且要求承诺与共和国一同承担占领任务的盟国出兵。
  当然,共和国当局没有忘记一件更加重要的事情,即出兵占领阿拉斯加。
  10月3日,战术空运力量得到缓解之后,共和国陆军2个战斗单位的6万余名官兵在近2000架垂直起降运输机的支持下,分成十多支部队,分别从数个方向进军阿拉斯加,在短短数个小时之内,控制了这块被冰雪覆盖的大地上的数十座美军基地,解除了数十万美军的武装。到当天傍晚,这块当年以600万美元从沙俄手里买来的土地就落入共和国手中,成为美国50个州中,除东北地区的新罕布什尔州、佛蒙特州、马萨诸塞州、康涅狄格州、罗得岛州与新泽西州(这几个州的面积都非常小,而该地区面积稍微大一点的还有缅因州与纽约州)之外,第一个被共和国完全占领的州,同时也是共和国单独占领的美国面积最大的一个州(阿拉斯加州本身也是美国50个州周面积最大的州)。
  出兵攻占阿拉斯加州,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早在大战爆发前,就有人提出,从北面的亚美陆桥进军北美洲,即在占领俄罗斯远东地区之后,渡过白令海峡,登陆阿拉斯加,再沿着南面的沿海走廊向东推进,从夏洛特皇后群岛登陆加拿大西部海岸地区,占领包括温哥华在内的大城市,再南下进军西雅图,扫荡美国的西海岸地区。当然,这不是唯一的选择。还可以在占领千岛群岛与勘察加半岛之后,进军阿留申群岛,再从阿拉斯加半岛上岸,跨过阿拉斯加湾,在亚历山大群岛上岸,或者直接在加拿大西部地区上岸。这两套战争计划的区别只有一个,即前者以陆军为主,后者以陆战队为主,因此前者的主要进军路线在陆地上,而后者则充分利用了北太平洋上的岛屿,以越岛进攻的方式向东推进。重要的是,这两套方案都是建立在进军北美洲大陆基础之上,即在战争爆发后不久,以海陆并进的方式击败美国。
  也许有人会说,北极地区的严寒会对作战行动造成不利影响。
  严寒确实会对作战行动造成不利影响,只是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大。对地面作战来说,严寒很有可能是将士的头号敌人,造成的损失与伤亡甚至有可能超过敌人。问题是,对于已经习惯了在空中作战,对地面交通依赖度已经降到最低程度的共和国陆军与陆战队来说,严寒的影响肯定不会太大。更重要的是,阿拉斯加不会比俄罗斯更加寒冷。为了对付俄罗斯,共和国陆军的所有装备(因为共和国陆战队与陆军往往共用装备平台,只是在具体的功能与战斗模块上有所差别,所以在环境适应能力上,陆战队的装备不比陆军的差)都针对俄罗斯的特殊气候做了要求,比如所有地面主战平台都能在零下50摄氏度的环境下正常使用,而所有垂直起降运输机都要具备在零下45摄氏度的环境下使用,并且能够在10级暴风雪中起飞、在11级暴风雪中降落。
  毫无疑问,共和国陆军与陆战队有能力在阿拉斯加作战。相应的,因为基础设施相对匮乏,所以美军在阿拉斯加州的防御反而不是很强。更重要的是,美国当局一直坚信环境与气候就是最好的防御手段,并且认为共和国当局没有理由去攻占一块远离美国本土,没有太大军事与政治意义的土地。
  实际也确实如此,攻占阿拉斯加的军事意义几乎为零。
  原因很简单,即便占领了阿拉斯加州,也得越过近3000千米,才能到达美国本土。虽然阿拉斯加州最南端的岛屿,也就是亚历山大群岛中的威尔士亲王岛距离美国本土很近,但是越岛进攻的难度非常大,且这些岛屿都紧邻北美洲大陆,共和国军队要越过整个太平洋才能登上这些岛屿,而美军却可以用部署在大陆上的远程炮兵将登上这些岛屿军队送上天,攻防态势可想而知。与之相比,进军夏威夷群岛,在中美洲地区登陆,或者在下加利福尼亚半岛上岸,都要比在阿拉斯加登陆,再从沿海岛屿一路打下来容易得多。
  正是如此,在共和国总参谋部制订的多套战争计划中,进军阿拉斯加只是下下策。
  问题是,这并不表示阿拉斯加不重要。
  从某种意义上讲,阿拉斯加的重要性体现在战争结束之后,而不是战争期间。
  美国能够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霸主,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就是美国有着得天独厚的、甚至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地缘优势。纵观全球,在面积超过500万平方千米的国家中,美国的地理位置最为优越,几乎不具备可替代性。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让美国能够从容不迫的应对所有外来挑战,即便在独立之后,还非常弱小的时候,美国就充分利用海洋给予的便利与屏蔽,在美英战争中取胜,并且在国际社会上获得了发言权。事实上,再看远一点,英国能够称霸世界数百年,建立几从未被超越的,面积为本土上百倍的日不落帝国,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也与英国广泛的海外殖民地所带来的地缘优势有很大的关系。可以说,只要地球仍然是人类唯一的、或者是主要的家园,那么地理位置上的因素就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意义。
  毫无疑问,共和国的地理位置并不理想。
  历史上,曾经在将近2000年的时间内领先世界的华夏文明在最近500年内迅速沉沦,被很多人认为是错过了进军海洋的最佳机会。暂且不管这种说法是否正确,至少得承认一点,即华夏文明一直是陆地文明,而不是海洋文明,而且这与华夏文明所在的东亚地区的地理因素有直接关系。可以说,不管共和国有多么强大,首先都是一个陆地国家,即国家的基本安全建立在陆权之上,首先得拥有一支足够强大的陆军来抵御陆地上的强敌,才有可能去打造一支足够强大的海军。当然,这一点与地处欧洲大平原上的德国非常相似,也与横跨欧亚大陆的俄罗斯非常相似。
  从某种意义上讲,共和国在2015年之后的数十年间经历的多次战争,包括第三次世界大战在内,共和国当局的所有努力,都是在改善地缘环境,即消除因为地理位置带来的弊端与缺陷,改善国家的周边环境。当然,这种努力也延续到了第三次世界大战之后。虽然按照在集约集团做出的承诺,以及与欧洲等非集团成员国的盟国达成的协议,除了历史遗留问题之外,共和国并不谋求更多的领土与领海,但是共和国有权占领占领国的海外领地,并且以租借的方式控制这些地区。如此一来,大战结束之后,共和国可以依靠迪戈加西亚(属于英国的海外领地)、以及在南亚地区众多盟国境内的军事基地,控制整个印度洋,能够依靠亚松森岛(也是英国的海外领地)与从南非租借的福尔斯湾、从尼日利亚租借的军事基地控制南大西洋,还能依靠佛得角群岛、小安德列斯群岛(该地区有不少美国与英国的海外领地与托管地)、以及在委内瑞拉、古巴、冰岛的军事基地控制北大西洋,甚至能够依靠直布罗陀要塞、塞浦路斯(战后由集约集团的维和部队控制,实际上为共和国控制)、马耳他(为战败国)等地控制地中海。由此可见,在世界各大海洋中,共和国唯一没有办法插手的就是北冰洋。
  也许有人会说,共和国可以从俄罗斯的远东地区进军北冰洋。
  仅从地理上看,确实没有问题。不需要整个远东地区,只要占领并且控制楚科奇自治区就能进军北冰洋。问题是,早在2060年之前,即在欧洲参战之前,共和国就在与欧洲进行秘密谈判的时候做出承诺,即出了收复历史上被俄罗斯霸占的大兴安岭以南地区、库叶岛之外,共和国只能以惩罚性的方式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建立高度自治区,而不得吞并俄罗斯的任何一块领土。因为扩张领土也确实没有任何意义,加上让欧洲参战更加重要,所以共和国当局非常爽快的做出了这样的承诺。这就意味着,共和国不能通过吞并楚科奇自治区的方式来成为北冰洋沿岸国家。虽然在大战结束之后,共和国当局并没有完全兑现承诺,即战后的俄罗斯不是一个独立联邦,而是一个松散的、类似于独联体的邦联,除了乌拉尔以西的欧洲地区是一个独立国家之外,在前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出现了多个拥有高度自治权,且完全独立自主的邦国,而这些邦国只是象征性的服从莫斯科的指示,实际上与莫斯科没有任何关系,其中不少直接听命于共和国。但是在最关键的问题上,共和国仍然没有打破规矩,即没有以吞并的方式扩大疆土。
  如此一来,共和国就需要一块北冰洋的沿岸土地。
  毫无疑问,阿拉斯加是最为理想的选择。要知道,历史上,阿拉斯加也是美国的海外领地,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成为美国的第四十九个州。更重要的是,美国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败国,而且欧洲在美国的处置问题上没有发言权,共和国也没有与欧洲就如何处置美国签署任何协议,甚至没有做出任何相关承诺,既然可以将原本属于美国的波多黎各划为犹太人定居区,为什么不能把阿拉斯加划为共和国的独占区,并且在仅仅保留名义的情况下,永久性的归共和国支配与使用呢?
  当然,共和国占领阿拉斯加,除了获得北冰洋的海岸线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即北冰洋是世界上最后一块没有完全开发的海洋。
  早在2050年,就有人预测,北冰洋与南极洲将成为人类文明的希望。
  要知道,在此之前,世界各国已经利用各种先进技术,特别是那些遥感卫星,对世界上的主要地区进行了全面、甚至是反复数次的彻底勘测,对至关重要的战略资源有了一个全新的了解。虽然共和国与美国的科学家一直在宣称,地球上的贵重资源足够人类文明消耗数百年之久,而在这些资源用光之前,人类文明已经进入太空事态,广袤的宇宙空间拥有更加丰富的资源。但是根据战后解密的资料,全球已探明的资源最多只能支撑一个超级大国消耗一百年左右,绝对无法支撑起两个拥有8亿人口的超级大国的无穷胃口,因此第三次世界大战仍然是一场争夺资源的战争。由此可见,在真正进军太空、成为宇宙文明之前,各个国家与各个民族仍然得为地球上的有限资源而争斗。
  在还没有全面勘探的区域中,北冰洋与南极洲最引人瞩目(除此之外,还有如同青藏高原上的极寒地区,深度在10000米以上的海沟,格陵兰岛,加拿大的极北地区等地没有进行全面勘探),也就被人认为是整个人类文明的希望之地。同样的,阿拉斯加也是一块没有得到全面勘探的土地,也是一块希望之地。按照最新的理论,稀有金属与黄金等贵金属具有共生性,而阿拉斯加是世界上的主要产金区,所以该地区很有可能有稀有金属矿藏,而且储量不会太低。
  总而言之,共和国当局早就把阿拉斯加放在了盘子里,只是没有下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91/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