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21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8/1195

  在此情况下,只能由民营企业来做,通过联合、收购、吞并等方式逐步将各家军火制造商整合到一起,最终形成一家或者几家超级军火生产商。
  当然,改革要一步一步的走,军火领域也不例外。
  纪佑国让蔺彦博等人出资成立“中重公司”,只是军火企业改革的第一步。
  了解了纪佑国的想法后,蔺彦博不再担心什么。
  按照“中重公司”与国资委签的合作协议,参与合作的32家国营军火生产企业在“中重公司”各拥有1%的股权,国资委以技术入股的名义拥有17%的股权,另外51%的股权中,蔺彦博与李成文各占12.5%、叶永畿占10.5%、龙誉腾占8.5%、龚书涛占6%、剩下的1%归蔺慕华。
  最初,李成文与叶永畿并不赞同国私联营。
  在他们看来,国家入股的直接后果是分散了股权,对公司经营非常不利。
  与政府谈判期间,李成文与叶永畿提出了他们的想法。经过磋商,最终在合作协议中明确规定,国资委与国营军火生产企业只有“分红权”,没有公司决策权。除了由国家安全部门负责技术保密工作之外,其他事务由蔺慕华代表的董事会全权决策。
  签署了协议,剩下的事情就好办得多了。
  5天之内,“中重公司”的审批工作全部完成,董事会也宣告成立。虽然蔺慕华只有1%的象征性股权,但是在其他六人都无心过问公司的情况下,赋予蔺慕华全权决定公司经营事务的权力,由蔺慕华担任董事长。
  除了日常经营外,公司的另外一项关键工作就是技术保密。军火贸易与国家保密工作有密切关系,特别是各项先进军事技术。不管在哪个国家,哪家军火公司都与政府签署了相关保密协议。
  什么武器能卖,能够卖给哪个国家,不由公司决定,由政府等国家权力机构决定!
  因此在“中重公司”中,军情局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按照纪佑国的吩咐,潘云生派了两个最“可靠”的人去“中重公司”负责营销与技术保密工作。不但是最“可靠”的,还是最“神秘”的两个手下。毕竟,军情局不能明目张胆的经营军火买卖。
  蔺彦博乘坐的私人飞机刚刚从机场起飞,李存勋与刘晓宾就来到了“中重公司”总部。
  对两个“职业间谍”来说,这不是一件轻松的工作。
  两人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服从女老板的指挥!
第十章
新人报到
  进了电梯,刘晓宾不自觉的打量了一下身上的衣着。
  “你在看什么?”李存勋心里也不是个滋味。
  “注意大门处那个侍者看我们的眼神了吗?”刘晓宾苦笑了一下,“简直就像看到了进城的乡巴佬一样。”
  “得,就你观察仔细。”李存勋摇了摇头,“别抱怨了,至少老潘没把我俩派去守边关。”
  “李哥,你怎么不跟老潘说说?”
  “说什么?”李存勋也苦笑了起来,“能说的,我都说了。老潘是啥脾气,你不清楚?昨天晚上我还专门跑去找了他,结果一句话就把我顶了回来。”
  “什么话?”
  “还不是五百万的年薪。”
  刘晓宾迟疑了一下,随即笑着拍了拍搭档的肩膀。“看来,我们哥俩得耗在这里了。”
  电梯停了下来,李存勋摇了摇头,没再说什么。
  按照潘云生的安排,李存勋出任“中重公司”专管营销的副总裁,年薪250万元,外加不低于年薪的年底分红;刘晓宾出任“中重公司”专管技术与客户资料的副总裁,待遇与李存勋一样。
  在其他任何一个“打工仔”眼里,500薪酬的工作算是顶天了。
  李存勋与刘晓宾却不这么看。在军情局工作,他们从不关心收入问题,所有开支都可以报销。虽然干外勤又苦又累,还时刻面临生命危险,但是外勤特工有很大自由,不会受到太多约束。
  接到命令时,李存勋就找潘云生谈过。
  他的想法很简单,去“中重公司”管理营销与技术资料,随便派两个内务人员就行了,没必要“浪费”军情局最出色的两个间谍。
  潘云生的答复很直接:没得谈。
  后来,李存勋又找机会跟潘云生谈了几次,对情况有了更多的了解。
  潘云生派李存勋与刘晓宾去“中重公司”,不仅仅因为他俩最可靠,也不仅仅因为他俩的身份连军情局的其他人员都不知道,而是因为他俩短期内无法执行外勤任务。
  从美国接回蔺彦博、搞垮CIA前任局长帕墨尔、直接导致前总统帕墨尔在“戴维营爆炸案”中丧生,CIA将李存勋与刘晓宾列为了“头号通缉犯”,分别悬赏1500万与1000万美元卖他俩的人头。
  在日本“策反”小泽、搞掉福田多闻、鸠山家族灭族、直接导致军人上台执政,日本情报机构也将李存勋、刘晓宾、还有被两人策反的宫本健太郎列入“黑名单”,悬赏1000万与500万美元通缉李存勋与刘晓宾。
  2015年,两人还在印度搞了那么多事情出来。
  在此情况下,别说让李存勋与刘晓宾执行外勤任务,就算在国内,他们的安全也得不到绝对保证。
  半年来,李存勋与刘晓宾基本上无所事事。
  潘云生肯定不会让两人闲着,总得给他们安排点事情做。
  李存勋不但明白潘云生的想法,还清楚局长让他们去“中重公司”就职的真正目的。
  作为外勤特工,李存勋与刘晓宾最多干到45岁,之后要么“退休”、要么转做内勤与管理。当年,潘云生从外勤转为管理,干了近十年,才成为军情局局长。更重要的是,不是每一个外勤特工都能转为管理人员。
  李存勋是潘云生一手栽培的高级间谍,个人能力十分突出。
  虽然潘云生从来没有向李存勋提起过,但是李存勋知道,潘云生一直将他当作接班人培养。
  要想成为军情局局长,必须具备优秀的管理能力。
  不说别的,军情局有3200多名在国外执行任务的间谍、13000多名在国内执行任务的外勤特工、35000多名内务人员与情报分析员、4500多名技术人员,另外还有一支只有潘云生知道具体人数的“鼹鼠”军团,总人数接近6万人。管理好这么多人,让每一个人都发挥应有的作用,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为潘云生最多再干一届,所以李存勋不可能走潘云生的老路。
  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获得管理经验,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李存勋去管理一家规模不小的公司。
  想到这一点,李存勋就知道今后与外勤任务无缘了。
  来到蔺慕华的办公室,李存勋与刘晓宾的衣着立即让蔺慕华瞪大了眼睛。
  “你们怎么穿得这么随便?”蔺慕华打量了两人一番,明显对两人身上的夹克很不满意。“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要给公司员工做表率,不能再像以往那样随便了。”
  “蔺总,我们也是刚刚收到消息。”
  “不要这么叫我,像以前那样,叫我蔺小姐,或者慕华。”
  刘晓宾苦笑了一下,没再多说。
  蔺慕华从抽屉里拿出了两个牛皮纸袋。“这是我为你们准备的。抽空到商场去买两套像样点的西装,有必要的话,我很乐意当你们的着装顾问。”
  “这就没有必要了。”李存勋拿起纸袋,丢了一个给搭档。“老潘向我们大概介绍了一下情况,我是公司的营销副总裁,小刘是……”
  “这些只是对外公开的身份。”蔺慕华拿起了一份文件,“刚刚收到的,最新的订单。”
  “这么快就有第一笔买卖了?”刘晓宾立即拿起了文件。
  “还没有谈成,算不上买卖。”
  李存勋习惯性的掏出了香烟,反应过来后,朝蔺慕华投去了询问的目光。
  “你们随意吧,不用在乎我。”蔺慕华淡淡一笑,说道,“文件是外交部送来的,伊朗提出了新的采购意向。外交部已经给伊朗照会,让伊朗政府派人跟我们谈。”
  “竟然买这么多武器!”刘晓宾惊呼了一声,“战斗机、潜艇、坦克、防空系统,简直是无所不包,伊朗的胃口不小嘛。”
  李存勋微微皱了下眉头,说道:“与军情局联系了吗?”
  “这就是你们的工作。”蔺慕华淡淡一笑,说道,“你们来之前,我与国资委的同志通了电话,大概了解了一下军火交易的过程。在伊朗采购团到来之前,我们需要确定哪些武器能卖,哪些武器不能卖。其次,我们还要准备好可以出售给伊朗的武器资料,供伊朗采购团参考。因此,你们最好尽快搞定这两件事情。”
  “蔺小姐,我们刚刚坐下,不会让我们又回去吧?”
  蔺慕华朝刘晓宾笑了笑,说道:“小刘,五百万年薪可不是随便哪个人都能拿到的,是不是?”
  刘晓宾愣了一下,随即翻了翻白眼。
  “也好,我们尽快投入工作。”李存勋没有罗嗦,“我会尽快搞定这两件事情,还有别的安排吗?”
  “其他的就没有了,记得去换套衣服。”
  李存勋点了点头,拍了下搭档的肩膀,带着刘晓宾离开了蔺慕华的办公室。
  “李哥,这个女老板不简单啊。”刘晓宾叹了口气,“第一天,就给我们来了个下马威,今后的日子不好过了。”
  “前年在美国的时候,你就应该有这个觉悟。”
  刘晓宾苦笑了一下,说道:“那时候,她还是个姑娘家呢,谁知道这么厉害。”
  “难道现在不是?”李存勋呵呵一笑,说道,“老潘跟我说了,他干了一辈子,拿的薪水才三百多万,我们一年就赚五百万,当然要多出点力。再说了,我们也做得不对,不应该故意丢蔺慕华的面子。”
  “怎么丢她的面子了?”刘晓宾扯了扯身上的夹克,“好几百块一件的衣服呢!”
  “得,你就这么想吧。”李存勋把住搭档的肩膀,说道,“尽快把心态调整过来,蔺慕华不再是一年多前那个千金大小姐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8/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