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50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07/1195

  “这只是防范措施。”王元庆冷冷一笑,说道,“抛开表象,我们可以相信,村上贞正这么做,也只是为了防范我们采取过激行动,比如我们在战争开始的时候摧毁日本的战略打击能力,而不是为了在战争中使用核武器。”
  顾卫民点了点头,承认了王元庆的分析。
  “只是,我们绝不能容忍被日本绑架。”王元庆长出口气,对李存勋说道,“项铤辉知道这件事吗?”
  “我让刘晓宾去总参谋部汇报情况。”
  王元庆点了点头,说道:“项总这个时候都没给我打电话,表明总参谋部正在策划相关的作战行动,而且有很大的把握。我们在这里猜测没有任何用,还不如到总参谋部去看看实际情况如何。”
  说走就走,王元庆没让顾卫民离开,而是与众人一同赶往总参谋部。
  项铤辉确实在调整作战计划,而且确实有比较大的把握。
  “如果军情局提供的情报没有问题,日本这么做,只是自寻死路。”项铤辉忙得焦头烂额,还得抽出宝贵时间给王元庆等国家领导人介绍情况。“我已经调整了作战计划,参与作战行动的特种部队与空降部队也收到了新的作战命令。如果能够成功截住日本的核弹头,对我们来说,这就是好事。”
  “好事?”顾卫民很是疑惑。
  项铤辉呵呵一笑,说道:“设想,如果我们能够拿到日本核弹头,就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日本不但入侵台湾,还准备毁灭台湾。到时候,就算我们向日本扔上几百枚核弹头,其他国家也不能说什么。”
  “这些以后再说。”王元庆没有浪费时间,说道,“不管怎么样,必须保证日本的核弹头不会在台湾爆炸。这起事件对我们的作战行动有没有影响?”
  “影响肯定有,只是不会太明显。”项铤辉看了眼手表,说道,“第一批参战部队已经收到了消息,大概在四个小时后出动。能否成功完成作战任务,很快就会有答案。我可以保证,总参特种部队与空降部队将顺利完成任务。”
  王元庆点了点头,让项铤辉安排人员去准备茶水。
  直到这个时候,顾卫民等人才回过神来。
  等项铤辉返回指挥岗位之后,王元庆让顾卫民、宗应仁与阎尚隆回去准备访问工作。
  李存勋找到刘晓宾,让搭档回军情局总管大局之后,他留在了总参谋部。
  元首的意思很明确,在危险解除之前,不会离开总参谋部。虽然军情局长没有义务留下来陪元首“守夜”,但是李存勋知道,只要局势失去控制,元首就将做出决定上亿日本人命运的重大决策。无论如何,李存勋不希望看到数百枚核弹头在距离共和国仅数百千米的日本列岛上空爆炸。哪怕共和国的“国家战略防御系统”能够击落所有日本导弹,从大海对面飘来的放射性尘埃都将导致共和国东北与东部地区的数亿国民遭受磨难。
  核战争没有赢家!
第五十章
未来战士
  台湾海峡西面,福建海坛岛上空。
  2架Y-14C型运输机在5500米高空自北向南飞行,经过最南端的转向点,调头向北飞行后,2架运输机迅速散开。随着尾部蚌式舱门缓缓开启,数十名身着夜间作战服务、背负“单兵滑翔器”的特种兵依次离开运输机,没入夜空之中。前后不到2分钟,最后一名特种兵离机之后,2架运输机再次靠拢,以密集编队向北飞行。
  100多千米外,部署在桃园与南港(台北东北小镇)的地面雷达均发现了2架Y-14C。
  因为军事政变后,大陆加强了海峡附近的空中巡逻,时刻有数十架作战飞机与支援飞机在福建空域执行战备巡逻任务,所以2架Y-14C没有引起台军注意,南港的台军地面雷达操作员甚至将其判断为执行海面搜索任务的巡逻机。
  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共和国的LY-2型海上巡逻机就是在Y-14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
  一般情况下,雷达很难分清楚Y-14与LY-2。
  海峡上空,数十名特种兵正在“单兵滑翔器”的推动下向台北方向飞去。
  所谓的“单兵滑翔器”,准确的称呼是“全电动单兵低空飞行器”,其原形就是在“中南风暴”期间提供给特种兵使用的“飞翼”滑翔器。与“飞翼”相比,“单兵滑翔器”不但更加先进,而且配备了1台15千瓦的电动螺旋桨推进器。利用配备的10千克8级复合蓄电池储备的电能,“单兵滑翔器”能够在无风的情况下飞行150千米,即便在5级逆风的情况下也能飞行大约80千米。其他方面,“单兵滑翔器”的最大载荷达到250千克,除了承载1名体重75千克的特种兵之外,还能携带170千克的作战装备;因为配备了动力系统,所以“单兵滑翔器”的投放高度在5500米以下,携行人员不需要配备高空呼吸系统;如果选择超低空飞行,“单兵滑翔器”的突防能力远远超过“飞翼”,几乎不会被敌人的雷达等探测设备发现。
  此时,特种部队采用的正是超低空飞行线路。
  与“飞翼”一样,“单兵滑翔器”最大的问题就是价格昂贵。虽然特种部队的批量采购单价已经降到了150万,仅为“飞翼”的三分之二(“飞翼”并未大批量生产,所以造价一直居高不下),但是仍然无法大批量装备作战部队。以空降兵为例,1个空降旅大概有4000名官兵、其中作战人员2800名左右,即便仅给2800名作战人员配备“单兵滑翔器”,大规模生产的价格还能降低大约30%,武装1个空降旅的费用都多达28亿元,而1个空降旅的所有空降战车的总价格也不过12亿元。
  对闵瑞麟等特种兵来说,武器装备的价格不是需要他们考虑的问题。
  半岛战争爆发前,苏铭谨正式提交“转业申请”。为了让他留下来,卢诚闻不但给他做了几天的思想工作,还承诺给苏铭谨更好的安排,甚至积极主动的为苏铭谨介绍女朋友。半岛战争结束后,苏铭谨接受了卢诚闻的邀请,收回“转业申请”,前往总参特种部队担任高级教官。虽然闵瑞麟没有因此接替苏铭谨出任大队长,但是作为特种部队的“老兵”,他成为了具有独立指挥作战能力的中队长。
  如同特种部队的每一对搭档一样,苏铭谨的离去多少让闵瑞麟有点失落。
  刚刚加入特种部队的时候,苏铭谨既是闵瑞麟的搭档,又是闵瑞麟的老师。在两人合作的几年间,闵瑞麟不但跟随苏铭谨执行了多次高难度任务,特别是在半岛战争期间,两人出生入死,救回了数十名飞行员,完成了十多次敌后侦察任务,闵瑞麟还从苏铭谨那里学到了很多战术技巧与战斗经验。
  与其他部队不同,特种部队更重视作战经验。
  用卢诚闻的话来说,一名经验丰富的特种兵顶得上一百个刚刚入行的新手。因为很多经验无法通过教科书传授给新人,也无法通过训练与演习让新人掌握战斗技巧,所以共和国的特种部队一直采用“新老搭配”的组合原则,老兵带新兵,既能让新手得到照顾,又能把老兵的技巧传承下去。当年苏铭谨入伍的时候,也是跟随康晓霆搭档。直到康晓霆从特种部队退役,苏铭谨才以老兵的身份带闵瑞麟。
  现在,闵瑞麟又以老兵的身份带了3年前加入特种部队的周建华少尉。
  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空中,从5500米的高空坠向如同黑色花岗岩的大海,那种感觉绝对不是每个人都觉得舒服的。虽然海水很“温柔”,但是没人愿意以每秒接近300米的速度落到海面上。闵瑞麟至今都记得,去年在舟山群岛举行的“联合登陆演习”中,一辆从500米高度上空投的空降战车因为降落伞未能及时打开,落在海面上的场景。演习结束后,伞兵战车被打捞起来,随同伞降的驾驶员如同落到地上的玻璃杯,不但摔得支离破碎,连肢体都没全部找到。
  只是闵瑞麟并不担心什么,科技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战士的负担。
  降落过程中,特种兵只需要保持好滑翔姿势。
  高度降低到大约250米的时候,电子气压计自动向单兵计算机输入了启动信号,随即背负在特种兵背上的2片滑翔翼自动弹开,固定在特种兵身上的外骨骼系统自动调整到适合滑翔飞行的角度,随后位于脚踝外侧的2片全动尾翼弹出。进入滑翔阶段之后,电动推进马达开始工作,驱动背部整流罩内的2具小型浆叶高速旋转。在计算机的控制下,滑翔翼上的气动翼面与全动尾翼通过上下摆动控制飞行高度与飞行方向,电动马达以无级变速的方式调整浆叶的旋转速度,控制飞行速度。
  闵瑞麟将双臂交叉放在面前,用右手控制固定在左臂上的计算机操作界面。
  特种兵只需要为单兵计算机输入飞行航线的必要数据,其他工作全部由计算机自动控制完成。只有自动控制系统失灵,才需要特种兵用固定在身体两侧的拉索式操纵杆控制气动翼面。在此情况下,必须尽快找地方降落。
  设定好飞行航线后,闵瑞麟朝四周看了一下。
  头盔显示系统上出现了其他特种兵的方位信息。非常理想,全中队的32名特种兵均成功启动了滑翔飞行系统。
  33名特种兵排成3个人字型编队,如同迁徙的大雁,在不到100米的高度上向东飞去。
  飞越海峡,到达台湾岛上空,“头雁”闵瑞麟率先降低飞行高度。
  按照常理,因为海面没有起伏的山峦,所以在海面上空的飞行高度可以更低一点。按照实际需要,因为海上的风速比较大,而且风向不稳定,所以飞行高度反而要高一些。到达陆地上空之后,因为要经过一些城镇与公路上空,所以必须尽量降低飞行高度,减少被发现的概率。
  “单兵滑翔器”的极限飞行高度为50米!
  即将到达台北上空的时候,头盔屏幕上出现了大量光点。短短数秒钟之后,一些重要的战术信息显示了出来。单兵计算机能够对作战人员携带的传感器,比如微光夜视仪、红外夜视仪、单兵雷达等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初步处理,将必要的信息显示在头盔屏幕上。因为单兵计算机的处理能力远不如大型计算机,所以信息处理速度要慢得多。
  “头,好像正在打仗。”
  “是叛军与台军。”
  “娘的,东面的进攻力量明显强大得多,看来叛军在拼命了。”
  ……
  “别罗嗦,保持安静!”闵瑞麟呵斥了那几名喋喋不休的手下。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共和国拥有一支能够让任何敌人畏惧的特种部队,但是谁又知道,数十年来,这支部队来来去去,已经换了几批人。运气好的,如同项铤辉与卢诚闻,能够在离开一线作战部队之后升任将军,甚至成为总参谋长。运气不好的,如同康晓霆,只能在离开作战部队之后选择退役。当然,谁也不能说康晓霆运气不好,至少部队里每个官兵都将他当作骄傲,因为他娶了共和国最有钱的女人!
  想到这,闵瑞麟也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
  能有康晓霆那种际遇的人并不多,特种部队的绝大部分官兵在退役之后只能像普通人一样生活,甚至有很多人因为适应不了社会,再次拿起武器。只是,几乎没有退役军人再次为国作战,而是成了国际上最炙手可热的雇佣兵。10多年来,这些曾经在共和国特种部队浴血奋战的雇佣兵出现在了各大洲的各个战场上。非洲的荒原、高加索的山区、南美洲的丛林、中东的沙漠,乃至澳洲的富豪别墅,都能见到这些人的身影。
  军人的宿命就是战死沙场吗?
  警告器响了起来,闵瑞麟的思绪也回到了现实中。
  看到头盔屏幕上的醒目信号,闵瑞麟迅速抽起头盔。“全中队注意,准备降落!”
  三队“大雁”迅速降低高度,依次跟随“头雁”降落。
  不远处,正是灯火通明的台北国际机场!
第五十一章
刀尖
  紧急集合铃声响起,李东石翻身跃起,踹了躺着未动的张志骐一脚。
  “干什么……紧急……紧急集合!”
  “都给我起来,两分钟后到外面集合。”李东石吆喝了一句,对张志骐说道,“让排长都过来,我到营部去看下情况,马上回来。”
  张志骐点了点头,动作麻利了许多。
  半岛战争结束后,李东石升任第1533营3连代理连长,随后到国防大学接受了为期2年的培训,才正式成为连长。五老阻击战打得非常惨烈,李东石所在的营,只有1连连长与3个排长活到了胜利结束的时候,包括营参谋长在内,数十名军官阵亡殉国。李东石升任连长后,张志骐也由士官晋升为军官,成了3连指导员。其他活着从战场上走下来的老兵不是成为基层军官,就是成为士官。
  当时,空降153旅给数百名士兵破格晋升,还引来很多非议。
  按照共和国的制度,除非在服役期间获得进入军事学院学习的机会,不然像张志骐这样的士兵很难成为军官。一般情况下,军官由各大院校培养,军队只负责培养士官。将数百名士兵提拔为军官,确实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为了保住骨干力量,必须留下老兵。
  空降153旅敢于第一个吃螃蟹,总参谋部也只能睁一眼闭一眼。随后其他几支伤亡比较大的部队,比如参加青鹤阻击战的空降163旅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第二轮军事改革开始后,国防部首先调整了士官制度,加强了士官在基层部队的地位与作用,让士官成为基层部队的主要作战力量。如此一来,绝大部分老兵失去了破格晋升为军官的机会,只能向着高级士官奋斗。
  李东石是幸运的,张志骐也是幸运的。
  不多时,几个连长来到了营部。
  与一般的部队不同,空降部队没有专职后勤保障部队,作战连队多得多。以第1533营为例,作战连队有6个,只是连的编制比普通步兵连小得多,只有9个战斗班、1个侦察班与1个连部警卫班,满员情况下只有96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07/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