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63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39/1195

  “中印战争”已经成为焦点新闻,似乎战争已经爆发了。让裴承毅略感意外的是,美国在6月30日上午(美国东部时间)向外界表示,美国将联合欧盟、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区与国家,尽力敦促印度从锡金撤军,化解中印矛盾。
  看上去,美国似乎在阻止战争。
  仔细一想,裴承毅才发现,美国的用意完全相反。
  在美国联邦政府发表的声明中提到了“中印矛盾”,而在此之前,大部分西方媒体都没有明确这样的说法,毕竟共和国并没有与印度翻脸,只是在恢复锡金主权国与锡金建国的问题上态度强硬。既然美国联邦政府都这么说了,新闻媒体自然会加以引用,从而将锡金问题转变成了中印问题。
  最重要的是,美国联邦政府只提到“敦促印度撤军”,却没有拿出任何方案。
  没有实际行动方案,美国政府的声明实际上就是没有任何约束力、甚至没有多大意义的外交呼吁。从解决问题的角度看,美国的外交呼吁肯定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原因很简单,美国发出外交呼吁之后,已经为和平解决问题打开了大门,即便印度不打算、也不会从锡金撤军,共和国也得为和平做出努力。在此情况下,共和国挑起冲突,也就是派兵进入翻过喜马拉雅山、帮助锡金建国,将被看成是破坏和平的举动。如此一来,共和国就成为了破坏和平的一方。
  很明显,美国要的就是这个结果。
  只要共和国被烙上了“侵略者”的印记,美国等西方国家就有十足的理由为印度提供支援,甚至派兵保护印度。
  看透这些招数,裴承毅不得不佩服美国玩阴谋的能耐。
  这没让他感到惊讶,因为他与美军打过交道。更重要的是,美国本来就是由一群流放者建立起来的国家,在其降生之前,阴谋斗争就是美国社会的主旋律。虽然这种由基础文化衍生而来的政治斗争思想为美国建立自由民主的社会制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是也从根本上决定了美国的政治文化,使美国成为了世界上最独特的国家。
  来到总参谋部,裴承毅忘掉了外界的事情,全心投入工作。
  当天下午,最后一批军官到达。
  下班前,裴承毅接到项铤辉打来的电话。让袁晨皓替他主持晚上的招待宴会之后,裴承毅去了项铤辉的办公室。
  “政府会议有结果了?”
  “开了两天会,脑袋都大了。”项铤辉叹了口气,说道,“你对政府也比较了解,知道政府的情况。与以往一样,反对的声音并不少,主要就是认为时机还不成熟,如果我们主动发起战争,很有可能遇到大麻烦。”
  裴承毅苦笑了一下,说道:“元首的态度如何?”
  “我跟元首谈了两个晚上。”项铤辉端着茶杯走了过来,说道,“元首的态度没变,关键还是我们要不要在这个时候主动挑起战争。”
  “也就是说,元首还有点犹豫。”
  项铤辉点了点头,把茶杯放到裴承毅面前,坐到了对面的沙发上。“也说不上犹豫,毕竟早就做出了决定,只是在时机的选择上,元首还在斟酌。不过有个好消息,元首正式批准成立前线指挥部,你与袁晨皓的任命书明天就送过来。昨天晚上元首还问了这件事,让我们先建立前线指挥部,尽快拿出作战计划。”
  “作战计划是小事,关键是前线指挥部设在哪。”
  “这也是我让你过来的原因。”项铤辉拿出香烟,递了一根给裴承毅,说道,“元首跟我谈过这件事,按照元首的意思,这不是一场由我们单方面参与的战争,盟国的协同行动非常重要,所以元首希望我们能够考虑巴基斯坦。”
  “伊斯兰堡?”
  项铤辉点了点头,说道:“你要的那些军官都到了吧?”
  裴承毅愣了一下,说道:“下午全部到了,晚上举行招待宴会,我让袁晨皓代我去招待他们。”
  “人到了就好说,让袁晨皓在这边顶着,你尽快去伊斯兰堡一趟。”
  “为了这事?”
  “当然不仅仅是这件事。”项铤辉将放在茶几上的文件递给了裴承毅,“这是巴基斯坦总参谋部送来的资料,你在路上仔细看看。”
  听到项铤辉这句话,裴承毅立即合上了刚刚翻开的文件。
  “飞机我已经替你准备好了,随时可以出发。”项铤辉呵呵一笑,说道,“我也是刚刚收到这份文件的,没来得及通知你。到了伊斯兰堡之后,你将代表我与巴基斯坦总参谋长商讨联合作战的事情,你可以在此期间提出成立联合指挥部。如果巴基斯坦军方仍然不肯做出让步,你再提出在伊斯兰堡设立前线指挥部。至于联合指挥部的事情,等你回来之后,我再想办法解决。”
  “项总,我不是没有把握,只是觉得去伊斯兰堡不会有什么收获。”
  “巴基斯坦发出邀请,总得有人去吧?你也知道,现在国内的事情多如牛毛,我肯定走不开,不然早就去了。我原本想让袁晨皓去的,毕竟这是锻炼他的机会,可是这件事情是元首吩咐的,而且袁晨皓的军衔太低,不见得能让巴基斯坦将军服气。你在巴基斯坦工作了好几年,不但非常了解巴基斯坦的情况,也与巴基斯坦将军有过接触。更重要的是,你在前几场战争中的表现足以让巴基斯坦将军心服口服。你也知道,巴基斯坦军人都是从炮火里爬出来的,最佩服的就是你这样有实战经验、而且打过大胜仗的军人。说不定,他们把你看得比我还高。搞得好,就把联合指挥部的事情确定下来,毕竟联合作战非常重要。就算搞得不好,也能让巴基斯坦做出让步,同意让我们在伊斯兰堡、或者其他某处靠近印度的地方建立前线指挥部。”
  “一定要在巴基斯坦境内建立前线指挥部?”
  “你说呢?”
  裴承毅苦笑了一下,说道:“好吧,我马上回去收拾行李。”
  “我已经让东方闻替你回去收拾行李了,你直接去机场,说不定他已经到了。”
  裴承毅没再罗嗦,立即起身告辞。
  前往机场的路上,裴承毅给家里打了电话。
  飞机起飞之后,裴承毅才翻开了项铤辉给他的资料。
  不是别的什么东西,就是巴基斯坦总参谋部对成立联合指挥部提出的几点意见。
  早在藏南冲突结束后不久,也就是裴承毅还在国防大学深造的时候,共和国就与巴基斯坦秘密商讨成立联合指挥部的事情。即便是盟友,也会因为利益产生分歧。共和国与巴基斯坦在这个问题上的分歧很严重,谈了几年都没谈拢。因为裴承毅在巴基斯坦工作期间参与了相关谈判,所以对具体情况非常清楚。
  巴基斯坦迟迟不肯答应成立联合指挥部的原因只有一个:共和国的开价太低。
  按照项铤辉提出的谈判底线,联合指挥部将以共和国军官为主,巴基斯坦军官只负责无关紧要的事务。也就是说,联合指挥部将由共和国的总参谋部控制,而不受巴基斯坦总参谋部制约。这就相当于在战争期间,巴基斯坦军队必须听从共和国的指挥,整个作战行动都由共和国说了算。
  以两国的军事实力,以及战争投入来看,这样的安排不是不合理。
  关键问题是,巴基斯坦的战争目的与共和国的战争目的并不完全一致。
  归根结底,巴基斯坦并不希望共和国彻底击败印度,因为没有印度,巴基斯坦与共和国的同盟关系必然受到影响,巴基斯坦的重要性也将大大降低。巴基斯坦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收复克什米尔南部地区,重创印度。只要达到这个目的,巴基斯坦就会立即结束军事行动,继续利用印度获得共和国的战略援助。
  显然,共和国不可能接受这样的战争结果。
  如果仅仅为了重创印度,共和国甚至不需要发动战争,一场军事冲突就能达到目的。
  战争目的不同,导致两国对待战争的态度截然不同。虽然巴基斯坦早已答应,在全面战争中为共和国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包括开放所有军事基地、提供后勤保障、参与作战行动等等,但是巴基斯坦从未正式承诺帮助共和国彻底击败印度,甚至没有承诺派兵进入印度境内。
  很明显,共和国与巴基斯坦的分歧不是普通问题,而是与国家根本利益有关的分歧。
  如果按照项铤辉的意思成立联合指挥部,巴基斯坦就将失去主动权。
  暂且不说共和国的保证是否有效,即共和国承诺为巴基斯坦提供战争补偿,并且在战后承认巴基斯坦对印度境内伊斯兰教徒聚居区的控制权,在一场全面战争中,巴基斯坦如果连指挥自己军队的权力都没有,又如何保证自己的利益呢?
  正是知道这其中的关键原因,所以裴承毅对成立联合指挥部不抱多大希望。
  相对而言,单独成立前线指挥部更加务实。
  虽然王元庆与项铤辉一直在强调巴基斯坦的重要性,但是在裴承毅看来,如果仅仅以军事价值衡量,巴基斯坦的重要性并不突出,毕竟巴基斯坦的军事实力非常有限,即便能够击败印军,也不可能在大规模战争中发挥关键作用。即便在其他方面,巴基斯坦的重要性也值得商榷。
  简单地说,如果打好了,印度败局已定,巴基斯坦肯定会趁火打劫;如果打输了,印度还有喘息余地,巴基斯坦就会作壁上观。两种情况下,共和国都不用指望巴基斯坦在战争中做出多大的贡献。
  一路上,裴承毅都在思考如何成立前线指挥部,特别是前线指挥部的地点。
  伊斯兰堡的基础条件很优越,可是问题也很大,巴基斯坦不见得会让共和国把前线指挥部设在自己的首都。其他地点,比如拉合尔的基础条件也不差,只是离印度近了一点,安全很难保障。
  确实是个大麻烦。
  裴承毅并不反对把前线指挥部设在巴基斯坦境内,因为这是王元庆的特意安排,将对整个战争行动产生很大的影响。
第十七章
战争部署
  中巴加强军事合作,立即在国际社会上引起悍然大波。
  7月的第一天,在鲁拉贾帕尼没有到场的情况下,印度国会通过了《锡金邦自治决议基本法》,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了锡金作为“自治邦”的政治地位。虽然该法案给予锡金非常大的自治权,比如制定“邦法”、开设菩提亚语与尼泊尔语学校、独立的税收与预算体制、通过地方选举产生“邦政府”等等,但是从根本上否决了锡金的独立国家地位,为中印锡金问题谈判制造了无法逾越的障碍。
  锡金矛盾彻底爆发。
  当天晚些时候,王元庆正式签署“元首令”,授权国防部与总参谋部向前线运送作战部队与作战物资,提前部署作战力量。
  虽然鲁拉贾帕尼在新德里时间15点30分(北京时间13点)、也就是王元庆签署“元首令”之后大约1个小时前往印度国会,要求国会重新审议《锡金邦自治决议基本法》,随后否决了国会提交的法案,但是印度总理的这一举动并未起到多大的作用,无法从根本上化解南亚的紧张局势。
  山雨欲来风满楼。
  全世界都在关注战争将在何时爆发的时候,裴承毅正在伊斯兰堡与巴基斯坦将军商讨成立联合指挥部的事情。谈判进行到第三天,裴承毅不再要求成立联合指挥部,把重点转到在前线指挥部的选址问题上。
  巴基斯坦并未拒绝这个“小小的要求”,只是在具体选址上有所保留。
  裴承毅早就做好准备。巴基斯坦拒绝了前两次要求,也就是共和国在伊斯兰堡与拉合尔设立前线指挥部之后,裴承毅退而求其次,第三次提出要求时,将指挥部的地址选在了巴基斯坦东北小城沃济拉巴德。巴基斯坦没有再次拒绝共和国的请求,因为参与谈判的巴基斯坦将领都到共和国深造过,知道“事不过三”这句俗话的含义。如果第三次拒绝共和国提出的请求,肯定会对两国关系产生影响。
  实际上,裴承毅首先选中的就是沃济拉巴德。
  先向巴基斯坦提出伊斯兰堡与拉合尔,正是要让巴基斯坦没有理由拒绝共和国在沃济拉巴德设立前线指挥部。设立前线指挥部,肯定要派遣驻军,而且规模不会太小。伊斯兰堡是巴基斯坦的首都,能够进驻的只有巴基斯坦军队;拉合尔是巴基斯坦最重要的旁遮普邦首府,也是巴基斯坦东北地区的军事重镇,也不可能让他国军队染指。到达巴基斯坦之前,裴承毅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严格说来,沃济拉巴德在军事方面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伊斯兰堡与拉合尔,甚至更加重要。如果裴承毅首先提出沃济拉巴德,很有可能遭到拒绝,最终不得不选择一处不太理想的地点。
  沃济拉巴德在拉合尔与伊斯兰堡之间,距离拉合尔大约100千米、距离伊斯兰堡大约200千米,是伊斯兰堡-拉合尔铁路与锡亚尔科特-费萨拉巴德铁路、古杰拉特-拉合尔公路与查谟-哈菲扎巴德公路的交汇处,是巴基斯坦东北部地区的交通枢纽。更重要的是,沃济拉巴德距离克什米尔不到100千米,有公路与铁路通往克什米尔南部地区,如果共和国打算出兵克什米尔,就得借道沃济拉巴德。
  虽然沃济拉巴德并不大,全城人口不到5万,但是裴承毅要的不是一座大城市,而是一处便于展开军事行动的据点。
  裴承毅在伊斯兰堡忙碌,袁晨皓也在后方忙碌。
  新到的400多名军官经过再次筛选之后,只有78名高级军官与322名低级军官留了下来。按照裴承毅的要求,袁晨皓将这些军官与部分作战处的参谋编在了一起,先让他们熟悉总参谋部的情况,然后根据特长安排工作岗位。
  熟悉总参谋部的情况,实际上是熟悉参谋的工作环境。
  对于那些从基层部队调来的军官来说,如何在短时间内掌握参谋的工作技能,绝对是一项艰巨的挑战。能够留下来的,都是具有参谋经验的军官,那些在战争中立下战功,作战表现突出的军官都被送了回去。袁晨皓在基层呆了好几年,知道基层部队的情况,也就非常熟悉基层军官的情况。他安排的“培训”工作很简单,那就是让基层军官从最基本的工作做起,在工作中学习,在工作中进步。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战争很快就要爆发,必须尽快建立前线指挥部。裴承毅打了数次电话回来,每次都在询问新招军官的情况,对前线指挥部的事情非常重视。
  7月3日,在美俄法英等国的协助下,共和国与印度进行了首次外长级谈判。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39/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